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评价手术室内腹腔镜与胃镜联合治疗胃间质瘤的临床实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3月至2011年9月胃镜联合腹腔镜治疗胃间质瘤6例的临床资料,评估其临床价值。结果6例病变术前超声内镜检查初步诊断为固有肌层间质瘤,直径约1.2~2.5cm。采用气管插管异丙酚静脉麻醉下手术室完成手术。6例患者中l例直接经胃镜行ESD切除胃内间质瘤病变后,腹腔镜下偶然发现胃壁外浆膜层另一腔外隆起型间质瘤。予以腹腔镜切除.1例胃镜ESD切除穿孔经腹腔镜修补缝合。4例经胃镜辅助定位腹腔镜切除缝合。手术时间平均(104-4-30)min。术中出血量为(40±18)ml,术后平均住院(84-2.5)d。术中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均符合间质瘤。随访6—30个月,无复发及转移。结论手术室内胃镜联合腹腔镜行微创治疗胃间质瘤具有麻醉安全、手术补救及时、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具有较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镜、超声内镜( EUS)辅助腹腔镜治疗在胃间质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腹腔镜治疗胃间质瘤患者145例,术前均接受胃镜检查,80例接受EUS检查。然后在胃镜和术中EUS引导下行腹腔镜胃间质瘤切除术。术后随访2~20个月。结果腹腔镜手术时间50~120 min、平均69.5 min,出血量50~150 mL、平均74.3 mL,8例中转开腹,无术中死亡病例。平均排气时间24.5 h,住院时间4~9 d、平均6.7 d。133例为良性单发肿瘤,12例为交界性肿瘤。129例胃间质瘤,16例为平滑肌瘤。病理切缘肿瘤检查均为阴性,瘤体直径(2.9±4.6) cm。术后随访2~20个月,未见肿瘤复发或远处转移。结论术前胃镜、超声内镜联合应用能够早期发现病变,初步判定胃间质瘤的性质、危险程度和周围组织的关系。术中腹腔镜、胃镜和EUS的联合可充分发挥微创治疗胃间质瘤的优势,减少并发症和术后复发,手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与腹腔镜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对比,探讨无腹腔镜辅助下内镜切除胃间质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肿瘤直径〈3.0em且边界清晰的胃间质瘤患者92例,其中53例独立行内镜下切除(内镜组),39例独立行腹腔镜切除(腹腔镜组),对比分析2组手术耗时、术中出血量、术后胃管留置时间、术后通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复发率和转移率。结果内镜组与腹腔镜组比较,手术耗时短[50(48~58)min比70(50~95)rain,U=1575.00,P〈0.01],术中出血量少[10(5—15)ml比20(20—30)ml,U=1794.00,P〈0.01],术后通便早[18(8~36)h比24(20—40)h,U=1666.00,P〈0.01],而在术后胃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术后随访(27±15)个月,腹腔镜组术后随访(24±11)个月,2组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084,P〉0.05),随访期间均未见胃间质瘤复发和转移,亦无因胃间质瘤而死亡的病例。结论对于直径〈3.0em且边界清晰的胃间质瘤行内镜下独立切除是安全可行的,与腹腔镜手术疗效相近,且创伤更小、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初步探讨在不损伤黏膜层的情况下,腹腔镜内镜联合胃小间质剥除术的可行性。 方法 2015年1月-2016年10月对15例胃小间质瘤患者在腹腔镜术中进行内镜检查,进行定位和黏膜下注射,然后在腹腔镜下行不损伤黏膜层的剥除术,回顾性总结分析这15例治疗效果。 结果 15例小间质瘤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一例因术中并发症中转开腹。手术时间(53.4±15.8)min,术中出血(19.7±13.3)ml。所有患者均未放置胃管,术后流质饮食时间(1.6±0.5)d,术后住院时间(3.3±0.6)d;术后所有标本假包膜完整,病理均为胃间质瘤,其中12例极低危险度,2例低危险度,1例中危险度。 结论 腹腔镜内镜联合胃小间质瘤剥除术短期治疗效果满意,并且术后康复快,符合微创外科和快速康复理念,是胃小间质瘤治疗的一个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张楷  张云 《山东医药》2011,51(34):44-45
目的观察腹腔镜胃间质瘤(GST)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腹腔镜手术切除GST18例。结果本组17例腹腔镜手术获成功,1例肿瘤位于胃窦小弯者中转开腹手术。手术时间平均80rain,术中出血量平均20ml;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平均28h,术后1—2d恢复进食,无出血、胃瘘、幽门梗阻等并发症,住院时间平均6d。17例术后随访3~60个月,未发现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腹腔镜GST切除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双镜联合治疗老年胃间质瘤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 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行腹腔镜联合胃镜胃间质瘤切除术(LGCS)41例,与同期行开腹胃间质瘤切除术41例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手术均成功。LGCS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通便时间、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显著低(均P0.05)。LGCS组术后并发症(2例)与开腹组(3例)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术后复发、转移及死亡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镜联合治疗老年胃间质瘤可行、安全,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胃间质瘤的内镜早期诊断及腹腔镜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镜、超声内镜、腹腔镜联合应用在小胃间质瘤(直径<2 cm)发现、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和价值.方法:2004-08/2008-09我院胃镜发现的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患者23例,进行超声内镜检查,初步诊断胃间质瘤16例(直径0.89-1.95 cm,平均1.42 cm).随后在胃镜辅助定位下,行腹腔镜胃部分切除术.术后长期随访,有无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结果:手术全部成功,手术时间45-90(平均60)min,无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病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18-36(平均28)h,住院时间3-7(平均4)d.术后病理诊断间质瘤15例,术前诊断符合率93.8%,神经鞘瘤1例.15例胃间质瘤患者术后随访3-52(平均27)mo,未发现肿瘤局部复发和转移.结论:胃镜联合超声内镜有助于发现及诊断小胃间质瘤,并可在术前初步判定危险度.在胃镜辅助定位下,行腹腔镜胃部分切除术治疗小胃间质瘤安全、有效、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腹腔镜和开腹手术治疗长径5~10 cm的中危胃间质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评估患者术后使用伊马替尼辅助治疗是否有明显益处。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20年7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72例长径在5~10 cm的中危胃间质瘤患者资料。其中腹腔镜手术组28例,开腹手术组44例。比较两组患者基本资料、病理特征、围手术期结果、住院总费用。对比术后使用和不使用伊马替尼辅助治疗的生存率。结果 开腹组和腹腔镜组临床病理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2.1%(9/28),开腹组为52.3%(23/4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4)。与开腹组相比,腹腔镜组总住院时间明显缩短[(12.5±3.2) d比(15.0±3.5) d,P=0.004];术后中位住院天数明显缩短(7.5 d 比 9.0 d,P=0.006);首次排气时间明显缩短(P=0.003)。中位随访时间58个月(13~129个月),期间未出现与肿瘤相关的死亡病例。开腹组有2例死亡,分别因乳腺癌和心脏病;腹腔镜组有1例死亡,死亡原因与胃间质瘤无关。72例患者中,40例术后接受伊马替尼辅助治疗,开腹组22例(50.0%),腹腔镜组18例(64.3%),两组接受伊马替尼辅助治疗的患者例数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14,P=0.234)。术后使用伊马替尼辅助治疗组总体生存率与未使用伊马替尼辅助治疗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5)。结论 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治疗长径在5~10 cm的中危胃间质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实现R0切除的长径在5~10 cm的中危胃间质瘤患者术后使用伊马替尼辅助治疗未增加生存率,且未使用伊马替尼者未出现与肿瘤相关的死亡、复发及转移。  相似文献   

9.
《中华消化杂志》2022,(4):240-246
目的比较内镜下切除和腹腔镜手术治疗肿瘤最大径为2~5 cm胃间质瘤的临床疗效, 分析肿瘤表面情况、生长方式、病变起源等因素对手术方式选择的影响, 为胃间质瘤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1月因胃间质瘤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内镜下切除(内镜下切除组137例)或腹腔镜手术治疗(腹腔镜手术组164例)的301例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 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 肿瘤表面有无凹陷(肿瘤表面黏膜局部下陷深度>5 mm)、是否不规则(肿瘤表面表现为非半球形或非椭圆形)、有无溃疡, 肿瘤部位、形状、病变起源、生长方式(腔内生长或腔内外生长)、危险度分级(极低危、低危、中危、高危), 肿瘤是否整块切除, 手术时间、是否出血、禁食时间、留置胃管时间、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和随访情况。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和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内镜下切除组137例胃间质瘤患者中, 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85例(62.0%), 内镜黏膜下挖除术9例(6.6%), 内镜下全层切除术42例(30.7%), 隧道法内镜黏膜下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上消化道间质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在2011年10月至2018年1月间收治的25例上消化道间质瘤作为研究对象,应用Dual刀、IT刀进行ESD治疗,一次性完整剥离切除病变。结果 25例上消化道间质瘤中,位于胃窦7例、胃底5例、胃体7例、贲门1例、食管5例。病变大小为0.8~3.0cm,平均(1.6±0.6)cm。25例病变均一次性完整剥离。ESD手术时间为30~98min,平均(55.8±18.5)min。3例术中出现消化道穿孔,2例应用和谐夹及尼龙绳圈套扎成功闭合,1例行腹腔镜修补术。所有患者术中出血量均100mL,术后均未出现迟发性穿孔和迟发性出血。结论 ESD治疗上消化道间质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索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固有肌层肿瘤的可行性、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胃镜发现并由超声内镜和CT证实的胃固有肌层来源的肿瘤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若出现穿孔或难以完整切除的情况则给予腹腔镜介入治疗.结果 共对20例患者成功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操作时间40~ 120 min,平均74.8 min.切除肿瘤的最大直径1.5 ~3.5 cm,平均2.6 cm.其中3例因出现较大穿孔而需腹腔镜介入进行全层切除.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术后病理诊断17例为间质瘤,3例为平滑肌瘤.结论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固有肌层肿瘤是安全有效的方法;部分肿瘤的完整切除需要腹腔镜的帮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内镜切除术治疗较大胃间质瘤(长径3~5 cm)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2010年4月至2016年4月,对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内镜切除术治疗的29例(内镜组)和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26例(腹腔镜组)胃间质瘤病例纳入回顾性研究,提取2组基线资料、围手术期资料及随访资料,并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基线资料方面,2组仅在肿瘤分布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173,P=0.007),内镜组以胃底部病变为主(65.5%,19/29),而腹腔镜组以胃体部病变为主(61.5%,16/26)。围手术期资料方面,内镜组手术耗时更短[45(35,60)min比70(60,85)min,U=686.000,P<0.001]、术中出血量更少[15(10,15)mL比20(10,20)mL,U=513.000,P=0.017]、术后通便时间更早[12(6,24)h比20(18,24)h,U=585.500,P<0.001],但并发症发生率高[55.2%(16/29)比11.5%(3/26),χ2=11.543,P<0.001],瘤体完整取出率较低[89.7%(26/29)比100.0%(26/26),χ2=23.989,P<0.001]。术中大出血发生率、术后腹膜炎发生率、术后禁食时间、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上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随访30.0(17.5,50.0)个月,腹腔镜组随访38.5(26.0,49.8)个月,复发转移率内镜组与腹腔镜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4%(1/29)比7.7%(2/26),χ2=0.009,P=0.922]。 结论 对于直径3~5 cm的胃间质瘤,内镜切除术与腹腔镜手术疗效相当,均为安全的治疗手段,且前者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和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内镜下皮圈套扎术对胃间质瘤的治疗价值.方法 选择胃固有肌层间质瘤患者29例(间质瘤直径<12 mm),行内镜下套扎治疗,术后行常规内镜及EUS随访.结果 28例患者完全治愈,创面在术后4~6周(平均4.8周)内愈合良好;1例患者瘤体未完全脱落,行再次套扎治疗.1例患者术后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行内镜下金属夹止血;其他患者未出现术后并发症.全部随访36~51个月,1例术后3个月复发,腹腔镜下切除;其余病例未见复发.结论 对于<12 mm的胃肠间质瘤,内镜套扎术治疗并进行术后超声内镜系统随访是有效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内镜手术[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或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ndoscopic full thickness resection, EFTR)]和腹腔镜手术治疗胃困难部位间质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行内镜下治疗和腹腔镜治疗的位于胃困难部位且术后病理证实为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手术安全性、短期预后及随访结果。结果 共纳入64例患者,30例行内镜下治疗,34例行腹腔镜治疗。腹腔镜组肿瘤直径(3.51±0.80)cm大于内镜组(2.88±0.80)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首发症状、个人史、肿瘤部位、肿瘤危险度、核分裂象、术后辅助治疗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患者术后进食时间早于腹腔镜组[(3.1±0.5)d vs(5.4±2.0)d,P<0.01],术后住院时间短于腹腔镜组[(6.8±1.3)d vs(9.6±4.1)d,P=0.001],两组患者手术整块切除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超声内镜指导下套扎器套扎治疗胃间质瘤的效果.方法 选取经超声内镜检查诊断胃黏膜下来源于胃固有肌层的小间质瘤45例,瘤体直径0.5 ~1.3 cm,以六连环套扎器行内镜下间质瘤套扎治疗,套扎后用超声内镜观察间质瘤是否套入圈套中.术后观察有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术后1~3月复查胃镜以了解愈合情况.结果 胃黏膜下来源于固有肌层小间质瘤45例中,位于胃底32例,胃体11例,胃窦2例.7例行细针穿刺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证实为黏膜下间质瘤.行胃黏膜下间质瘤的套扎术,成功44例,成功率97.8%.3例术后黑便,无一例发生穿孔.结论 在超声内镜指导下对胃黏膜下固有肌层小间质瘤行套扎术,方法简便、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6.
胃肠道间质瘤治疗新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镜与腹腔镜双镜联合及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excavation,ESE)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经胃(肠)镜、超声内镜及病理学、免疫组化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37例,对其中28例患者采用ESE、9例采用胃镜与腹腔镜双镜联合进行瘤体切除。结果 ESE及双镜联合治疗的所有患者均完整切除瘤体,两种方法均无术中及术后迟发性出血、剧烈腹痛等并发症,瘤体位于贲门者,切除后患者贲门功能保持良好,术后随访无复发。结论胃镜与腹腔镜双镜联合技术及ESE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微创、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患者实施内镜下粘膜剥离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本院肿瘤科200例胃间质瘤患者(2017年1月-2018年6月间)纳入研究,对患者均实施内镜下粘膜剥离术治疗,分析患者手术及术后恢复指标、并发症、手术效果及预后状况。结果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91.2±12.2)min,平均手术出血量(22.6±6.3)mL。术中穿孔率为10.0%,术中实施电凝、金属夹夹闭处理,术后效果良好。术中均未出现中转外科手术状况,手术均成功。平均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为(12.3±1.6)h;平均术后排便时间为(3.1±0.4)d;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为(8.9±1.2)d。术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仅出现1例发热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3%。术后肿瘤病灶残留率为0.0%,术后1年疾病复发为0.0%。结论胃间质瘤患者实施内镜下粘膜剥离术治疗效果良好,可有效切除病灶,操作较为简单,创伤较小,术后恢复较快,且复发率低,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比内镜下微创治疗及外科手术治疗不同直径的胃间质瘤的手术成功率、时间经济成本以及并发症等,分析内镜下切除不同直径的胃间质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为胃间质瘤且无远处转移的8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切除方式不同分为内镜组和手术组,每组根据肿瘤直径不同分为r<2 cm亚组及2 cm≤r≤5 cm亚组。对2组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并比较2组在不同肿瘤直径下的手术成功率、手术后的住院时长、住院费用、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严重性及发生率等。[结果]在肿瘤直径r<2 cm的患者中,内镜组及手术组的胃间质瘤均成功切除且无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在肿瘤直径2 cm≤r≤5 cm的患者中,内镜组有1例因为术中出血较多转外科手术治疗,内镜组的手术成功率为94.12%;手术组的手术成功率为100%,但有1例外科手术后因为吻合口发生了瘘再次行手术进行修补;2组的手术成功率和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小于手术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肿瘤直径r...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内镜切除直径>2~4 cm胃间质瘤的安全性和长期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9年12月在福建省立医院、福建省立金山医院和福建省老年医院接受内镜或外科治疗,经术后病理证实为胃间质瘤且直径≤4 cm的病例307例,将肿瘤直径>2~4 cm的病例采用倾向性评分(1∶1)匹配后,对内镜组(41例)和外科组(41例)病例的手术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临床治疗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内镜组较外科组中位手术时间明显缩短(580 min比1080 min,Z=-4789,P<0001),中位住院费用明显减少(227万元比420万元,Z=-7164,P<0001),术后禁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有7例(171%)发生并发症,包括术后急性感染5例、术后穿孔和术后出血各1例;外科组有9例(220%)发生并发症,均为术后急性感染。2组并发症总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11,P=0577)。2组均为完全切除(切缘无肿瘤残留),内镜组随访时间(343±156)个月,外科组随访时间(422±202)个月,2组随访期间均无复发或远处转移病例。结论内镜切除较大胃间质瘤(直径>2~4 cm)是一种安全且长期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作为治疗胃肠间质瘤的手段之一。 目的评价内镜切除直径>2~4 cm胃间质瘤的安全性和长期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9年12月在福建省立医院、福建省立金山医院和福建省老年医院接受内镜或外科治疗,经术后病理证实为胃间质瘤且直径≤4 cm的病例307例,将肿瘤直径>2~4 cm的病例采用倾向性评分(1∶1)匹配后,对内镜组(41例)和外科组(41例)病例的手术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临床治疗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内镜组较外科组中位手术时间明显缩短(580 min比1080 min,Z=-4789,P<0001),中位住院费用明显减少(227万元比420万元,Z=-7164,P<0001),术后禁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有7例(171%)发生并发症,包括术后急性感染5例、术后穿孔和术后出血各1例;外科组有9例(220%)发生并发症,均为术后急性感染。2组并发症总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11,P=0577)。2组均为完全切除(切缘无肿瘤残留),内镜组随访时间(343±156)个月,外科组随访时间(422±202)个月,2组随访期间均无复发或远处转移病例。结论内镜切除较大胃间质瘤(直径>2~4 cm)是一种安全且长期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作为治疗胃肠间质瘤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辅助内镜下治疗源于胃固有肌层间质瘤的价值及安全性。方法收集本院所有内镜下治疗黏膜下肿瘤的患者资料,筛选出2010年12月至2013年10月33例经病理证实为源于胃固有肌层的间质瘤,详细记录临床病理表现、超声所见、内镜切除的方法、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随访资料。结果 33例患者其中22例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11例接受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R)。其中ESD治疗中有5例穿孔,气胸1例,均内镜下处理以及保守治疗后好转。2例EFR患者因穿孔大转行腹腔镜手术治疗。33例患者术后均接受了3~36月随访,无局部复发以及远处转移。结论超声内镜辅助内镜下治疗源于固有肌层胃间质瘤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