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30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研究小核糖体核蛋白B(SNRPB)在肝癌组织及细胞中的表达情况,以及SNRPB对肝癌细胞增殖与转移的作用。方法通过生物信息数据库starBase v3.0和GEPIA分析SNRPB在肝癌组织和正常肝脏组织中的表达,并进行肝癌患者预后生存分析;q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分析SNRPB mRNA和蛋白在肝癌细胞系中的表达;利用RNA干扰技术(siRNA)下调SNRPB蛋白的表达,通过MTT实验观察其对肝癌细胞增殖的作用,Transwell侵袭迁移实验检测下调SNRI>B后肝癌细胞转移能力的变化;利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下调SNRPB表达后肝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标志物的改变。数据两组间比较采用〖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SNRPB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肝脏组织,且其表达水平并与肝癌患者预后相关。与永生化肝细胞LO:相比,SNRPB在肝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显著升高(P值均<0.01)。siRNA-SNRPB显著抑制肝癌细胞内SNRPB mRNA和蛋白表达。MTT结果显示SNRPB敲低组的吸光度值较阴性对照组降低,其中转染96 h的差值最显著(P值均<0.01)。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相比,SNRPB敲低组肝癌细胞的侵袭(MHCC-97H:121.27±8.12对比46.38±7.54,Huh7:126.50±6.98对比41.10±8.01)和迁移(MHCC-97H:125.20±4.77对比43.18±7.32;Huh7:132.22±8.21对比38.00±6.78)能力显著降低(P值均<0.01)。Western blot显示下调SNRPB后上皮表型标志物E-钙黏蛋白表达水平下降,间质表型标志物N-钙黏蛋白和波形蛋白的表达水平上升,表明下调SNRPB抑制肝癌细胞EMT。结论SNRPB在肝癌组织及细胞中表达显著升高,并且参与调控肝癌细胞的增殖与转移及EMT。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CRCMSL(Lnc-CRCMSL)在结直肠癌组织和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对癌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实时定量PCR(qRT-PCR)检测Lnc-CRCMSL在结肠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正常结肠上皮细胞及结直肠癌细胞中的表达特点。建立SW480耐药株SW480/DDP,并通过基因干扰实验过表达其Lnc-CRCMSL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的凋亡率,CCK-8测定细胞的增殖活力,划痕愈合实验测定细胞的迁移能力,Transwell测定细胞的侵袭能力,免疫蛋白印迹实验测定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蛋白表达。结果Lnc-CRCMSL在结直肠癌组织的表达低于癌旁正常组织,在Ⅱ期、Ⅲ期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低于Ⅰ期,且在结直肠癌细胞中的表达量低于正常结肠上皮细胞(P<0.05)。过表达Lnc-CRCMSL提高了SW480/DDP的凋亡率,抑制了SW480/DDP的增殖、迁移和侵袭活力(P<0.05)。同时,过表达Lnc-CRCMSL降低了SW480/DDP的MMP2和MMP9表达水平(P<0.05)。结论Lnc-CRCMSL在结直肠癌中表达异常,对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凋亡、迁移及侵袭行为具有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结直肠肿瘤性病变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息肉样瘢痕结节(PNS)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择行ESD并整块切除、R0切除的结直肠肿瘤性病变患者348例,术后间隔3、6、12个月行结肠镜检查,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出现PNS时需行病理活检检查,比较ESD后PNS患者与正常愈合患者的基本资料。结果 348例患者中有27例(7.76%)出现PNS,均表现为术区原位突出于肠道的息肉样隆起,组织呈红色,质地柔软,病理结果均提示为炎症增生组织,无恶性肿瘤复发或增生不良征象。ESD后PNS患者与正常愈合患者的性别、年龄、原发灶直径、病理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ESD后PNS患者原发部位为左半结肠及直肠的比例高于正常愈合患者(P均<0.05)。27例ESD后PNS患者随访(33.26±15.10)个月,其中随访时间>36个月14例(51.85%),均未发现PNS发生恶性改变。结论 结直肠肿瘤性病变患者ESD后PNS发生率为7.76%,好发于左半结肠和直肠,病理倾向为良性病变。  相似文献   
5.
丹参酮ⅡA对人肝癌SMMC-7721细胞EGF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对人肝癌SMMC-7721细胞EGF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肝癌SMMC-7721细胞,经不同浓度丹参酮ⅡA作用后,用MTT法检测细胞增值;流式细胞仪及Hoechst33342染色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凋亡;免疫细胞化学SP法及灰度测定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及其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表达;放射免疫法检测EGF含量.结果:丹参酮ⅡA对肝癌细胞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以0.5 μg/ml作用终浓度抑制效果最明显,其48 h的抑制率为72.5%,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0.5 μg/ml丹参酮ⅡA作用后,随时间的延长,凋亡率逐渐升高,48 h达高峰,随后逐渐下降[24 h,48 h,72 h凋亡率分别为(4.06±0.27)%、(7.58±0.56)%、(5.23±0.13)%],与对照组比较,各处理组都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Hoechst33342染色可见凋亡细胞皱缩,核染色质浓缩,核碎裂,亦可见典型的凋亡小体;免疫细胞化学SP法显示:随着丹参酮ⅡA作用浓度的增大,EGF及EGFR表达下调,其0.5 μg/ml组48 h的高表达率分别为10%,20%,灰度值分别为181.52±1.63,179.37±1.59,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放射免疫法显示:丹参酮ⅡA作用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EGF含量明显下降.结论:丹参酮ⅡA可抑制人肝癌细胞SMMC-7721的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此作用可能与细胞内EGF及EGFR表达下调有关.  相似文献   
6.
部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以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为首发表现,消化内科临床工作中应有足够的警惕和警觉。我们针对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侵犯人体途径与致病的靶器官分布、不典型临床表现的特点,从消化内科临床工作各个环节逐一设计防护措施,并进行可行性评价,包括门诊医务人员的防护、倡导互联网医院就诊模式、急诊消化内镜诊治过程中的防控、病房的防控措施等。使用本套防控策略,实践运行以来效果良好。COVID-19存在消化道传播可能性,可以消化道症状为首发表现,需随疫情发展密切关注警惕。现阶段提前介入,采取积极、科学的应对策略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对人肝癌细胞HepG2增殖、粘附、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并阐明相关机制。方法 (1)细胞增殖及粘附能力采用MTT法检测;(2)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采用Transwell小室模型检测;(3) 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髓样分化因子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MyD88)及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的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分别采用Western blot和RT-PCR测定。结果 (1) LPS(浓度分别为10、100、1 000 ng/m L)刺激Hep G224、48、72 h,与对照组相比,细胞增殖能力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且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2)经100 ng/m L的LPS干预HepG2 48 h后,干预组细胞粘附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1);侵袭和迁移实验中穿膜细胞数比较,干预组均显著多于对照组(P 0. 01)。(3) LPS可明显上调TLR4、MyD88及NF-κB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P 0. 05)。结论 LPS可能通过TLR4/MyD88/NF-κB途径促进人肝癌细胞增殖及转移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消化道内镜下黏膜切除标本(ESD)病变测量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到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ESD切除的消化道黏膜标本45例,经过标准化固定、取材、制片及阅片后,利用写好的ESD专用分析软件进行数据测量、绘制复原图,再与传统方法测量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采用旧方法和新方法测量病变大小,显示最小病变分别为1.2 mm,1.4 mm,最大病变分别为89.5 mm,100.6 mm,平均大小分别为14.46 mm,14.89 mm。两种方法测量结果差值平均为0.44 mm。利用一致性检验方法统计显示为一般一致性(Kappa系数为0.305)。阴性切缘用旧方法和新方法分别显示切缘距离最短0.2 mm和0.3 mm,最长11.5 mm和20.8 mm,平均距离分别为2.42 mm和2.79 mm,两种方法测量结果的差值平均为0.30 mm。 一致性检验方法统计显示为中等一致性(Kappa系数0.541)。新方法和旧方法绘图时间最短分别需5 min,11 min,最长35 min,65 min,平均时间15.18 min,28.20 min。采用新方法较采用传统的计算方法手工画图平均节省时间10.83 min。结论:利用新的ESD测量及画图软件,能够达到和传统手工测量一样的精确度,并且操作更加简便,可以大大节省报告处理的时间,特别适用于对大标本以及复杂病变的测量及画图工作。  相似文献   
9.
背景与目的 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狭窄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内镜下球囊扩张是常用的微创治疗方法。然而当吻合口严重狭窄甚至闭锁时,内镜下治疗难以入手。本文介绍1例根据磁压榨技术(MCT)原理,利用自行设计加工的磁环,在内镜辅助下成功治愈的直肠癌术后直肠严重狭窄且狭窄段较长的患者的诊治经验,以期为直肠狭窄的微创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诊治的1例直肠癌术后直肠严重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系66岁老年男性,直肠癌根治术后6个月拟行回肠造口还纳,行结肠造影检查提示直肠下段狭窄,当地医院实施内镜下球囊扩张失败,遂来我院行磁压榨直肠狭窄疏通术。同时检索国内外数据库相关MCT治疗直肠狭窄或闭锁的文献资料并汇总分析。结果 该患者选用钕铁硼磁环,磁环表面氮化钛镀层处理。术中在内镜辅助下将磁环分别经回肠造瘘口和肛门置入狭窄段两端,因狭窄段较长,磁体难以有效相吸。遂改变操作路径,内镜操作下经回肠造瘘口置入斑马导丝,导丝穿过直肠狭窄段后经肛门引出体外。沿斑马导丝分别经回肠造口和肛门将组装式磁环置入直肠狭窄部位两端,磁体对位相吸,随着时间推移磁体间距离越来越小,术后6 d磁环经肛门自行排出体外。立即行结肠镜检查显示直肠通畅性建立,同时给予导管支撑。患者回当地医院按计划顺利实施了回肠造口还纳,随访至撰稿日已5个月,患者排便正常。通过检索发现目前国内外有报道利用MCT治疗直肠狭窄/闭锁的患者有4例,尽管这些病例操作路径和所用磁环有差异,但最终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 直肠狭窄患者病因各不相同,狭窄程度及狭窄段长度差异较大,在将MCT技术作为治疗手段时,应充分考虑患者间病情的个体差异,选用最合适的操作路径及磁环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MCT作为一种新型吻合方式,联合内镜技术治疗直肠狭窄操作简单、创伤小、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0.
丹参酮ⅡA对肝癌SMMC-7721细胞COX-2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对肝癌SMMC-7721细胞生长和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肝癌SMMC-7721细胞株,经丹参酮ⅡA(终浓度0.5 mg/L)作用后,采用四唑盐(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凋亡,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细胞化学SABC法检测COX-2蛋白表达,放射免疫法检测前列腺素E2(PGE2)含量.结果:丹参酮ⅡA对肝癌细胞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以0.5 mg/L作用终浓度抑制作用最明显,其48 h的抑制率为 69.3%,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电镜下观察,丹参酮ⅡA作用后肝癌细胞表现为细胞皱缩、核染色质浓缩、核碎裂以及凋亡小体形成等凋亡特征性的形态改变.5 mg/ L丹参酮ⅡA作用后,随时间的延长,凋亡率逐渐升高,48 h达到高峰,随后逐渐下降(24,48, 72 h凋亡率分别为7.45%±0.33%、6.59%± 0.45%、4.78%±1.05%),与对照组比较,各处理组都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丹参酮作用组肝癌细胞COX-2表达明显减少,其培养液中 PGE2的产生量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丹参酮ⅡA可能是通过下调COX-2 mRNA的表达水平发挥其对肝癌细胞生长抑制及促进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