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背景 目前常用的干眼症状评估问卷有两种,但二种问卷结果的关联性及问卷与临床检查的关联性研究尚未见到.如何有效地评估干眼症状,将患者的主观症状进行量化有助于临床上干眼的正确诊断. 目的 评价标准干眼症状评估(SPEED)问卷和眼表疾病指数(OSDI)问卷两种干眼问卷诊断干眼的一致性及其与干眼体征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对66例干眼患者先依据SPEED问卷进行评分,并分为轻度症状组(<10分)和重度症状组(≥10分);然后对同一批患者依据OSDI问卷进行评分,并分为轻度症状组(≤20分)、中度症状组(21~ 45分)和重度症状组(≥46分).所有患者行泪膜镜、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染色、Schirmer Ⅰ试验等干眼临床检查,分析两种问卷与干眼临床检查结果之间的关系. 结果 SPEED问卷评分和OSDI问卷评分与BUT值均呈负相关(r=-0.390,P=0.001;r=-0.395,P=0.001),两种问卷评分与Schirmer Ⅰ试验结果间无明显相关性(r=-0.081,P=0.515;r=-0.080,P=0.525),与泪膜镜分级结果也均无明显相关(r=0.158,P=0.204;r=0.219,P=0.077).SPEED问卷轻度症状组BUT明显长于重度症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39,P=0.022),而2个组间Schirmer Ⅰ试验和泪膜镜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404,P=0.687;t=-0.947,P=0.347);2个组间荧光素染色阳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64,P=0.685).OSDI问卷评分轻度症状组、中度症状组、重度症状组间BU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871,P=0.000),轻度症状组BUT明显长于中度症状组和重度症状组(P=0.000、0.000);3个组间Schirmer Ⅰ试验、泪膜镜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432,P=0.246;F=2.799,P=0.068);3个组间荧光素染色阳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6.026,P=0.050).SPEED问卷评分值与OSDI问卷评分值间呈正相关( r=0.697,P=0.000).结论 SPEED问卷和OSDI问卷都是客观评估干眼症状的有效方法,与BUT有相关性,可作为临床诊断干眼的辅助手段;两种问卷可联合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青光眼患者长期使用前列腺素类滴眼液对角膜结构与知觉的影响。方法 横断面对照研究。收集2011年8月至2012年4月期间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就诊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20例(40眼),分为2组:A组为使用前列腺素类滴眼液1年以上且半年内用药方案未改变患者10例(20眼);B组为初诊未用药患者10例(20眼)。所有患者使用Cochet & Bonnet角膜知觉仪测量角膜知觉,使用激光活体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角膜上皮下神经纤维及上皮、基质、内皮细胞形态,记录并分析图像。组间采用双眼设计模型进行方差分析,角膜知觉与上皮下神经、炎症细胞、朗格罕细胞等的关系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与B组比,A组角膜上皮基底层细胞密度明显较高[(7009±638)个/ mm² vs. (6745±482)个/ mm²;F=5.22,P<0.05],上皮下神经纤维分支明显较少[(17.44±2.56)mm/ mm² vs. (19.54±5.02)mm/ mm²;F=8.22,P<0.05]、神经扭曲度较高[(1.71±0.46) vs. (1.42±0.43);F=7.29,P<0.05],角膜基质细胞激活态分级明显较高[(2.35±0.81) vs. (1.25±0.44);F=59.67,P<0.01],角膜知觉明显较低[(54.25±6.74)mm vs. (59.50±1.54)mm;F=12.08,P<0.01]。角膜上皮下神经纤维密度及反光度、朗格罕细胞及炎症细胞浸润量、角膜内皮细胞形态未见明显改变。角膜知觉与角膜上皮下神经纤维密度呈正相关(r=0.379,P<0.05),与角膜上皮下神经分支数、扭曲度、反光度及炎症细胞、朗格罕细胞浸润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长期使用前列腺素类滴眼液可引起角膜深达基质层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和角膜知觉下降,知觉下降与角膜上皮下神经纤维密度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3.
探讨视功能参数对集合不足患者视疲劳症状的影响,以期找到能反映集合不足患者视疲劳程度的相关指标。方法:回顾性研究。从2013 年7 月至2017 年7 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就诊的集合不足患者中,随机抽取58 例,年龄为(22.7±9.3)岁,排除斜视、眼部疾病、外伤史、屈光参差以及调节功能障碍。根据视疲劳症状问卷(CISS)总分按疲劳程度由重到轻分为重度组、中度组、轻度或无症状组3 组,其中重度组20 例,中度组19 例,轻度或无症状组19 例,分析其远/近隐斜量(PD/PN)、近距BO侧模糊点(PB)、恢复点(PR)与视疲劳程度的关系。使用Sheard法则PSheard=2/3PN-1/3PB以及隐斜与恢复点差值PR-N=PR-PN(PD/PN为外隐斜,计算用正数)进行计算。PSheard大于0 说明不满足Sheard法则,PR-N小于0 说明恢复点小于隐斜。使用方差分析进行数据比较。结果:视疲劳重度组(-9.5△±4.1△),中度组(-5.0△±3.1△),轻度或无症状组(-13.6△±5.4△)的P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458,P<0.001)。3 组间PB、P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 组PSheard值(重度组为1.9△±3.0△,中度组为-2.1△±3.0△,轻度或无症状组为3.4△±3.1△)差异有统计学意(F=16.670,P<0.001),中度组与轻度或无症状组、重度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度组PSheard小于0,说明满足Sheard法则。轻度或无症状组和重度组PSheard大于0,不满足Sheard法则。重度组PR-N值为-5.6△±3.2△(95%CI:-7.4△,-4.3△),中度组为0.6△±4.6△(95%CI:-1.6△,2.9△),轻度或无症状组为-11.6△±6.5△(95%CI:-14.8△,-8.5△),3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9.127,P<0.001),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隐斜和恢复点的关系对集合不足患者的视疲劳症状有影响,当恢复点小于或略大于隐斜量,即PR-N<2.86△(中度组95%CI),容易出现视疲劳。当PR-N<-8.49△(轻度或无症状组95%CI),可能发生近距的间歇性抑制,症状反而减轻。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干眼患者与健康人眼视网膜成像质量的差异。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连续收集北京同仁医院眼科门诊无眼部器质性病变的轻度干眼患者22例(22眼),对照组20例(20眼),进行视觉相关生存质量[眼表疾病指数(OSDI)问卷]、基础泪液分泌(Schirmer Ⅰ)试验、角膜荧光染色、泪膜破裂时间(BUT)等检查。使用双通道客观视觉质量分析系统(OQASⅡ)以0.5 s为时间间隔,在6 mm瞳孔直径下测量患者自然瞬目后10 s的调制传递函数(MTF)截止频率动态变化。对于同一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数据通过Greenhouse-Geisser(G-G)法校正后,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比较干眼组与对照组瞬目后10 s不同时间段的MTF截止频率均值和MTF截止频率进展指数并作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对照组/干眼组的平均BUT为(10.80±1.61)s/(3.36±1.26)s(t=-12.27,P<0.01);Schirmer Ⅰ试验为(12.75±3.89)mm/(7.95±2.52)mm(t=-2.74,P<0.01);OSDI评分为12.86±9.71/30.96±15.45(t=4.42,P<0.01)。2组瞬目后0.0~2.5 s、>2.5~5.0 s、>5.0~7.5 s、>7.5~10.0 s MTF截止频率均值分别为对照组(21.23±9.38)、(20.98±8.72)、(21.12±9.38)、(20.11±8.28)c/d,干眼组(26.20±16.09)、(24.60±15.99)、(24.24±15.83)、(23.20±15.05)c/d,组间比较结果显示,2组患者在瞬目后相同时间段的MTF截止频率均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干眼组瞬目后4个时间段的组内MTF截止频率均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4.49,P<0.01),对照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TF截止频率进展指数与性别(r=0.46,P<0.01)、logMAR最佳矫正视力(r=0.33,P<0.05)、BUT(r=0.34,P<0.05)呈正相关;与OSDI功能影响(r=-0.36,P<0.05)和OSDI总得分呈负相关(r=-0.31,P<0.05)。结论干眼患者与正常人相比,瞬目后单位时间内的视网膜成像质量下降幅度较大,并与患者的BUT和对日常活动影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比较A型肉毒素治疗特发性眼睑痉挛前后患者眼表指标的变化,探讨其对眼表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收集2017年1-6月就诊于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眼科门诊欲行A型肉毒素注射治疗的特发性眼睑痉挛患者,分别于注射前、注射后2周采用Jankovic量表(JRS)对其病情进行评分;采用眼表疾病指数量表(OSDI)对其眼表症状进行评分;裂隙灯显微镜观察泪膜破裂时间(BUT)和角膜荧光素钠染色情况;Schirmer Ⅰ试验测定泪液分泌量。采用配对t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检验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特发性眼睑痉挛患者30例(60眼),其中60%(18/30)合并干眼,且OSDI评分与JRS评分呈弱的正相关关系(r=0.278P=0.032)。所有患者经A型肉毒素注射后病情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JRS评分由5.5±1.0减少至0.6±1.0(t=25.730,P<0.001)。同时干眼患者中12例干眼症状也得到了缓解,OSDI评分由34.0±7.8下降为21.7±9.1(t=7.946,P<0.001);BUT由(6.3±2.1)s增加至(8.0±2.0)s (t=4.389,P<0.001);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评分也由1.0±1.0下降至0.6±0.7(t=2.963,P=0.004),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型肉毒素注射治疗有助于缓解特发性眼睑痉挛引起的干眼。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结构拼图观察糖尿病(DM)患者全视网膜光凝(PRP)前后角膜上皮基底神经丛(SNP)和 朗格汉斯细胞(LC)的变化,并分析二者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19年4─11月 就诊于山西省眼科医院准备行PRP治疗且双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Ⅳ期的2 型DM患者,选择病情 较重的眼为治疗眼,对侧眼为对照眼,分别于PRP治疗前、每次光凝后1周和PRP完成后1个月行 角膜共焦显微镜检查,观察涡状结构及其周围2~3 mm区域SNP和LC的变化,并测量涡状区神经纤维长度(NFL)值和LC密度。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不同观察时间点LC密度和NFL值,并 采用SAS软件的MIXED模型分析重复测量的NFL值和LC密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患者 49例。治疗眼接受PRP后部分患者出现SNP神经纤维变细,伴有不同程度的涡状区神经结构缺失的神经损伤表现;各观察时间点NFL值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039,P=0.004),且PRP治疗 前NFL值[(15.5±3.7)mm/mm2]与第2次光凝后1周[(15.0±3.5)mm/mm2]、第3次光凝后1周[(13.4± 4.3)mm/mm2]和第4次光凝后1周[(13.5±4.1)mm/mm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同 时,治疗眼LC密度增加,并以涡状区为中心聚集,成熟LC浸润区伴有SNP神经结构的缺失;各观 察时间点LC密度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350,P<0.001),且PRP治疗前LC密度[(40± 54)cells/mm2]与第3次光凝后1周[(79±91)cells/mm2]、第4次光凝后1周[(98±126)cells/mm2]以 及PRP完成后1个月[(87±102)cells/mm2]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分析显示治 疗眼第4次激光后1周LC密度与其基线水平呈正相关(r=0.674,P<0.001);且重复测量的NFL值与 LC密度呈负相关(P-=-0.041)。结论:PRP多次光凝可以导致LC密度增加;成熟LC可以导致SNP神经结构破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像差引导的经上皮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WG-TransPRK)联合快速角膜胶原交 联术(A-CXL)治疗早期圆锥角膜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在武汉爱 尔眼科医院汉口医院行WG-TransPRK同期联合A-CXL的早期圆锥角膜患者7例(12眼),并于术前, 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分别行裸眼视力(UCVA,LogMAR)、最佳矫正视力(BCVA, LogMAR)、屈光度、角膜地形图、共焦显微镜和角膜像差检查。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结果: 术后1年,UCVA从0.77±0.25改善到0.34±0.26(P=0.001),BCVA从0.18±0.21改善到0.05±0.09 (P=0.034);角膜前表面平坦曲率(K1)、角膜前表面陡峭曲率(K2)、角膜前表面最大角膜曲率(Kmax) 分别从(43.85±1.72)D、(46.64±2.36)D、(48.88±3.62)D降至(40.63±2.13)D(t=9.48,P=0.001)、 (42.27±1.89)D(t=8.29,P=0.001)、(45.43±1.54)D(t=3.02,P=0.0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上皮下神经纤维密度降低(P=0.001);浅、中层基质细胞密度降低(均 P<0.05),深基质及内皮细胞密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 mm直径分析区域角膜总像差与角膜球 差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WG-TransPRK联合A-CXL能安全有效治疗早期圆 锥角膜,提升患者视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玻璃酸钠滴眼液对干眼患者及无干眼者生物测量参数及人工晶状体度数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18年8月1日至2019年3月1日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眼科门诊就诊患者140例(140眼),根据干眼检测指标分为中重度干眼组、轻度干眼组和无干眼组,其中中重度干眼组40例,轻度干眼组50例,无干眼组50例,均取其右眼数据。所有患者行IOLMaster 700 生物测量后,滴入1滴0.1%的玻璃酸钠滴眼液,分别于5 min、10 min及15 min后再次行IOLMaster 700生物测量,比较3组滴入玻璃酸钠滴眼液前后不同时间点中央角膜厚度(CCT)、角膜曲率(K)、 散光度数(K2-K1)及散光轴位的差异,并分别计算人工晶状体(IOL)度数,采用方差分析或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点药前,与无干眼组相比较,中重度干眼组CCT较小(P=0.030),K1、K2 较大(P=0.048、0.041),IOL度数较小(P=0.018);轻度干眼组K1、K2较大(P=0.022、0.011),IOL 度数无明显差异。中重度干眼组在滴入1滴玻璃酸钠滴眼液后5 min,CCT及IOL度数有增大的趋势(t=28.244,P<0.001;t=2.623,P=0.012),K1、K2有减小的趋势(t=-0.621,P=0.538;t=-2.462, P=0.018),IOL度数增加0.5 D的眼数占总眼数的18%;10 min后,与点药前比,CCT及IOL度数有增大的趋势(t=7.334,P<0.001;t=4.425,P<0.001),K1、K2有减小的趋势(t=-4.876,P<0.001; t=-4.179,P<0.001),22.5%的IOL度数增大0.5 D或1.0 D。15 min后,IOLMaster测量参数均回到干预前水平。轻度干眼组在滴药后5 min及10 min,与点药前比较除CCT增大(t=9.286,P<0.001; t=7.516,P<0.001),余生物测量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点药后15 min,所有生物测量参数较点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无干眼组在滴后5 min及10 min,CCT有增大趋势(t=11.618,P<0.001; t=16.785,P<0.001),IOL度数有减小的趋势(t=-2.641,P=0.011;t=-1.429,P=0.159),IOL度数最大减小0.5 D;15 min后,所有生物测量参数较点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各时间点中重度干眼组角膜前表面散光轴位变化较其他2组大,滴后5 min,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20,P=0.043)。结论: 玻璃酸钠滴眼液的使用可能改变生物测量的数据,尤其对于合并有中重度干眼的患者。滴入玻璃酸钠滴眼液后短时间内,角膜曲率及散光轴位发生变化,中重度干眼患者IOL预测值增大、无干眼患者IOL预测值减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干眼患者症状与泪膜脂质层厚度(LLT)的相关关系。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2015年7- 10月就诊于北京同仁医院眼科门诊的干眼患者139例,其中男性58例,女性81例,年龄18~77岁,平均(37.75±12.86)岁。方法 所有入组患者均进行眼表疾病指数(OSDI)问卷(共包括12项症状)调查以及用LipiView?誖眼表面光干涉仪测量LLT。根据干眼症状(OSDI问卷评分)分为三组:轻度症状组35例(0~20分),中度症状组61例(21~45分),重度症状组43例(46~100分)。分析干眼症状与LLT的相关性以及不同程度干眼症状与LLT的关系。主要指标  OSDI问卷评分、泪膜脂质层厚度。结果 139例干眼患者OSDI评分与LLT呈显著相关且为负相关(r=-0.256, P=0.002),随着OSDI得分增加(症状的加重)脂质层厚度变薄。OSDI问卷中异物感、眼酸痛、看电视、看电脑眼部不适与LLT有明显相关性(r=-0.206、-0.232、-0.190、-0.179,P均<0.05),其他8项症状与LLT无相关性。严重程度不同的三个组别之间LLT存在差异,尤其是轻度症状组(64.89±16.40 nm)与重度症状组(54.65±14.48 nm)之间差异更明显(F=10.092, P=0.027);轻度症状组中LLT≤60 nm者14例(40%),而重度组中LLT≤60 nm者30例(70%)(χ2=6.953, P=0.008)。结论 干眼症状与泪膜脂质层厚度呈明显负相关。干眼症状中的异物感、眼酸痛、看电视或电脑眼部不适等症状与泪膜脂质层厚度相关性较显著。泪膜脂质层厚度低于60 nm者干眼症状严重。(眼科, 2017, 26: 90-94)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前节相干光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测量泪河的相关参数与干眼诊断指标间的相关性,并对其在干眼诊断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进行分析。设计 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5年6-12月北京同仁眼科中心干眼患者69例(69眼)及对照组44例(44眼)。方法 所有被检查者均按如下顺序进行检查:眼表疾病评分指数(ocular surface disease index, OSDI)问卷调查、泪河的OCT测量、泪膜干涉成像仪检查、泪膜破裂时间(BUT)测定、角结膜荧光素染色、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Ⅰ)。比较干眼组与正常对照组各项参数的差异。干眼组中各参数相关性分析使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各参数敏感性及特异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ROC曲线下面积(AUC)来计算。主要指标 OSDI评分、BUT、Schirmer I、角结膜染色评分、泪膜脂质层评分、泪河高度(tear meniscus height,TMH)、泪河深度(tear meniscus depth,TMD)及泪河横截面积(tear meniscus area,THA)。结果 干眼组患者OSDI评分(49.03 ±22.791)、角结膜染色评分(1.18±1.8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91 ±4.99)和(0.24 ± 0.52)(P<0.001、 P=0.016);干眼组患者BUT (4.32 ±1.92 s)及Schirmer I(4.29 ±3.77 mm)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43 ±5.39 s)及(7.48 ±3.65 mm) (P<0.001、P=0.006)。两组泪膜脂质层评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P=0.158)。干眼组患者TMD、TMH、TMA平均值分别为(127.12 ± 86.95)μm、(152.52 ± 125.15)μm、(12119 ± 1342)μm2,均明显小于对照组的(188.25±87.38)μm、(235.41±135.90)μm、(23099 ±1965)μm2(P<0.001、0.001、0.001)。干眼组TMD、TMH、TMA值三项参数分别与OSDI、Schirmer I、TBUT之间有相关性(P均<0.05),其诊断干眼的AUC值分别为0.934、0.890、0.925。结论 前节OCT检测的泪河相关参数与干眼临床诊断的指标(OSDI、TBUT、Schirmer I)存在较好的相关性,是一种较为可靠的干眼诊断及随诊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角膜损伤修复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行LASIK患者114例(228眼)。患者左右眼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应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对照组不应用。测定两组术前、术后1d、1个月、3个月时泪液分泌量、BUT、角膜上皮下神经丛密度和角膜知觉。对上述4个指标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治疗组术前泪液分泌量和BUT分别为(26.35±0.90)mm、(9.88±0.48)s;术后1d分别为(11.59±1.04)mm、(1.76±0.20)s,较术前明显降低(均为P<0.05);术后3个月分别为(25.82±0.89)mm、(8.76±0.40)s,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对照组术前泪液分泌量和BUT分别为(26.59±0.10)mm、(10.06±0.45)s;术后1d、术后3个月时变化趋势与治疗组相同,与治疗组同时期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个月治疗组泪液分泌量和BUT分别为(20.35±0.89)mm、(6.18±0.45)s;对照组分别为(17.24±0.77)mm、(4.71±0.23)s;治疗组两个指标的恢复程度均明显快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12、3.293,均为P<0.01)。治疗组术前角膜上皮下神经丛密度和角膜知觉分别为(1588.00±173.53)μm、(60.00±0.00)mm;术后1d分别为(254.00±53.29)μm、(0.59±0.04)mm,较术前明显降低(均为P<0.05);术后1个月为(208.00±32.58)μm、(15.59±1.81)mm,术后3个月为(588.00±65.18)μm、(41.18±3.44)mm,均低于术前水平(均为P<0.05)。对照组术前角膜上皮下神经丛密度和角膜知觉分别为(1134.00±68.50)μm、(60.00±0.00)mm;术后1d、1个月、3个月时变化趋势与治疗组相同,与治疗组同时期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LASIK术后早期使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有利于角膜表面损伤的修复,缓解术后干眼症状;但对于角膜神经的损伤修复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纹美瞳线与干眼症发病的关系。 方法收集2013年9月至2016年12月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女性干眼症患者100例(200只眼)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纹刺过美瞳线,设为病例组。患者年龄为24~42岁,平均年龄为(28.5±8.3)岁;纹美瞳线的时间为2~8年,平均时间为(4.5±2.5)年。另选取未纹美瞳线及眼线的女性健康查体者100例(200只眼),设为对照组,年龄为23~44岁,平均年龄为(29.1±7.8)岁。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眼表疾病指数(OSDI)评分、角膜荧光染色评分、泪膜破裂时间(BUT)及泪液分泌试验(SIT)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的OSDI评分、角膜荧光染色评分、SIT结果及BUT采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均数比较。 结果病例组患者的OSDI评分显示有轻度或中度的干眼症状,SIT结果倾向异常,BUT结果提示泪膜不稳定。病例组及对照组的OSDI评分分别为7.90±2.50及16.20±6.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80,P<0.05)。病例组及对照组的角膜荧光染色评分分别为2.88±0.73及1.34±0.5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24,P<0.05)。病例组及对照组的SIT分别为(9.30±0.88)mm及(12.68±1.17)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06,P<0.05)。病例组及对照组的BUT分别为(4.17±0.89)s及(11.02±0.16)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63,P<0.05)。 结论纹美瞳线与干眼症的发生具有相关性。但纹美瞳线对于干眼症的病程及治疗的影响仍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角膜新生血管对大鼠角膜损伤神经再生的影响。设计 实验研究。研究对象 SD大鼠。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8只SD大鼠分为3组,每组6只。A组行缝线铲针角膜基质层间切开及缝线诱导新生血管术,术后0、3、7天给予结膜下注射贝伐单抗;B组行缝线铲针角膜基质层间切开及缝线诱导新生血管术;C组0、3、7天行结膜下注射贝伐单抗操作。分别在术后1天、1周、2周、4周,采用裂隙灯照相法观察记录角膜新生血管面积;角膜共聚焦显微镜记录神经长度。采用Cochet-Bonnet知觉仪测量缝线区的角膜知觉,采用Schirmer试验泪液线测量右眼的泪液分泌量。术后4周角膜全层铺片免疫荧光染色,记录上皮下神经密度。主要指标 角膜新生血管面积比、神经长度、上皮下神经密度、角膜知觉、泪液分泌量。结果 A、B组术后1、2周有角膜新生血管生长,术后4周消退闭锁,C组无角膜新生血管生长。A组术后1、2周新生血管面积比为(10.86±1.57)%和(1.87±0.69)%,分别小于B组的(25.42±2.65)%和(6.48±1.10)%(P均=0.000)。术后1天A、B组神经长度分别为(151.02±4.74)μm、(149.69±4.32)μm(P=0.306);术后1、2、4周,A组神经长度均长于B组,分别为(193.84±2.25)μm与(155.73±2.98)μm、(217.15±2.08)μm与(166.21±2.41)μm、(220.70±1.41)μm与(203.76±1.74)μm(P均=0.000)。术后A、B组神经长度均有减少并有恢复趋势,C组无明显变化。术后4周A组损伤区上皮下神经密度(22.60%±2.02%)明显高于B组(9.41%±2.01%)(P=0.000)。A、B组上皮下神经短小稀疏、密度低,C组形态正常。A、B组术后1、2、4周时角膜知觉及泪液分泌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A、B组均有下降并恢复趋势,C组无明显变化。结论 角膜新生血管可能抑制角膜损伤神经再生,抑制角膜新生血管有利于神经再生。(眼科, 2017, 26: 106-111)  相似文献   

14.
杨钊  陈琦 《国际眼科杂志》2020,20(5):749-753
目的:应用活体共焦显微镜观察干燥综合征患者角膜潜基质神经纤维的形态学变化,分析其与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收集22例44眼干燥综合征患者(观察组)和22例44眼同龄健康人(对照组)进行角膜中央神经纤维直径、念珠状结构数目、弯曲度的观察,记录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试验、泪河高度、树突状细胞密度,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活体共焦显微镜观察下,观察组角膜潜基质神经纤维直径较对照组小,念珠状结构数目和神经纤维弯曲度均增加(P<0.05)。Pearson相关分析:观察组的角膜潜基质神经纤维直径与泪膜破裂时间(r=0.472,P<0.01)、泪液分泌(r=0.562,P<0.01)、泪河高度(r=0.246,P=0.02)和树突状细胞密度(r=-0.636,P<0.01)呈相关性,角膜潜基质神经纤维念珠状结构数目与泪膜破裂时间(r=-0.621,P<0.01)、泪液分泌(r=-0.688,P<0.01)、泪河高度(r=-0.438,P<0.01)和树突状细胞密度(r=0.528,P<0.01)呈相关性,神经纤维弯曲度与泪膜破裂时间(r=-0.634,P<0.01)、泪液分泌(r=-0.713,P<0.01)、泪河高度(r=-0.384,P<0.01)和树突状细胞密度(r=0.604,P<0.01)呈相关性。结论:活体共焦显微镜能有效观察角膜潜基质神经纤维的形态,干燥综合征患者角膜潜基质神经纤维直径变小,念珠状结构数目增多,神经纤维弯曲度增加,神经纤维损伤程度与干眼症的严重程度呈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使用活体共聚焦显微镜(IVCM)角膜神经图像拼接方法分析干眼患者角膜神经形态特点 及其与干眼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21年1─5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 科就诊的干眼患者16例(16眼)。所有患者均进行无创伤泪河高度(NITMH)、无创伤泪膜破裂时间 (NITBUT)、荧光素染色泪膜破裂时间(TBUT)、角膜荧光素染色(FL)评分、睑板腺缺失比例、基础 泪液分泌试验(SⅠT)、IVCM等检查。分别使用传统方法和新的拼接图像处理方法分析患者角膜上皮 下神经图像面积、神经总长度、神经密度、平均神经长度、最长神经长度、最短神经长度、神经数量、 神经数量密度等指标。纳入右眼数据进行分析。2种方法间角膜神经分析的数据比较采用wilcoxon 秩和检验。干眼临床指标与角膜神经分析数据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新的拼接 图像分析方法在角膜上皮下神经图像面积、神经总长度、神经密度、平均神经长度、最长神经长度、 神经数量方面均明显大于传统分析方法(均P<0.05);最短神经长度较传统分析方法短(P<0.001);神 经数量密度较传统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使用传统分析方法时,NIKBUT与平均神经长度、 神经数量、神经数量密度均有相关性(r=0.52,P=0.037;r=-0.62,P=0.011;r=-0.62,P=0.011),其 余干眼指标与角膜神经指标均无相关性。而使用拼接图像分析方法时,NIKBUT与平均神经密度呈负相关(r=-0.56,P=0.025),其余干眼指标与角膜神经指标均无相关性。结论:相比传统分析方法, 新的拼接图像分析方法可获得更大角膜神经分析面积。2种分析方法的角膜神经分析结果不同,部 分干眼指标与角膜神经分析结果的相关性也不同。新的共聚焦显微镜图像拼接分析方法能够更准确、 更可靠地评估干眼患者角膜上皮下神经情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基线近视屈光度对角膜塑形镜控制青少年儿童近视进展效果的影响。方法:自身双眼对照及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角膜塑形镜治疗或框架眼镜矫正的双眼近视性屈光参差青少年儿童。49例接受角膜塑形镜治疗的青少年儿童纳入实验组;32例接受框架眼镜矫正的青少年儿童纳入对照组。根据戴镜前的等效球镜度(SE)将同一患者的双眼分成2个亚组:较高度数眼分别纳入实验A组或对照A组;较低度数眼分别纳入实验B组或对照B组。记录基线双眼角膜地形图、眼轴长度、屈光度及戴镜1年后眼轴长度。采用t检验和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数据。结果:实验A、B组基线SE分别为(-5.00±1.53)D和(-3.06±1.60)D(t=-20.593,P<0.001);两亚组间基线角膜曲率、角膜散光、角膜E值、角膜厚度及瞳孔直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照A、B组基线SE为(-5.05±1.43)D和-2.81(-2.00,-4.38)D(Z=-4.952,P<0.001)。戴镜1年后,实验A、B组眼轴增长量分别为(0.03±0.14)mm和(0.12±0.16)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217,P<0.001)。对照A、B组眼轴增长量分别为0.49(0.07,0.75)mm和0.40(0.17,0.50)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10,P=0.610)。实验组基线双眼眼轴差值为(0.72±0.34)mm,戴镜1年后减少为(0.63±0.3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17,P<0.001)。对照组基线双眼眼轴差值为(0.74±0.38)mm,戴镜1年后双眼眼轴差值的中位数为0.83(0.38,1.07)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10,P=0.610)。结论:基线近视屈光度越高,角膜塑形镜的近视控制效果可能越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槲寄生滴眼液对预防围绝经期雌兔干眼的效果。设计 实验研究。研究对象 健康雌兔36只。方法 取24只雌兔行双侧卵巢切除术,术后随机分为2组,其中12只为生理盐水滴眼液组(A组)、12只为槲寄生滴眼液组(B组) (均点右眼),连续滴眼2个月,每日4次。余12只雌兔(C组) 打开腹腔,不切除卵巢,眼部不进行任何处理,作为假手术组。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1周、2周、1个月及2个月对受试兔进行基础泪液分泌(SIT)检查、角膜荧光素染色(FL)、泪液蛋白测定及角膜共聚焦显微镜扫描。主要指标 SIT、FL评分、泪液蛋白测定及角膜共聚焦显微镜扫描。结果 干预2个月后,B组SIT(7.48±3.16)l/mm、FL评分(1.91±0.96)、总蛋白(10.71±2.37)ρ/g·L-1、溶菌酶(1.43±0.35)ρ/g·L-1、乳铁蛋(1.19±0.27)ρ/g·L-1、淀粉酶活性(87.75±62.79)IU、角膜上皮下细胞密度(3174±379)cells/mm2,均较A组改善(P均<0.05),角膜前基质发光细胞较C组密度稍有增多,角膜基质层神经干稍有弯曲。结论 槲寄生滴眼液可有效改善围绝经期雌兔SIT、FL的评分和泪液蛋白、角膜上皮下细胞密度等指标。(眼科, 2018,  27:122-12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