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目的 分析护士接受专科培训对降低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非计划性拔管率的效果,探讨专科培训对提高PICC护理质量的意义。方法 选择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在本科住院化疗行PICC的肿瘤患者180例为对照组;选择2011年6月至2012年5月在本科住院化疗行PICC的肿瘤患者180例为观察组,观察组180例患者均由经专科培训合格者实施PICC,对两组患者PICC非计划性拔管率进行比较。结果 PICC专科知识培训后实施PICC置管与维护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3%(6/180)与9.4%(17/1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2,P=0.015)。结论 专科培训可降低PICC非计划性拔管率,从而提高PICC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实施规范化护理流程对深静脉导管相关感染(CRI)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3年12月实施中心静脉导管患者616例,289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为对照组,327例患者实施规范化护理措施为试验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感染率及临床指标,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试验组患者感染率3.3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73%,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试验组患者短期感染发生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试验组导管堵管率为3.06%、非计划性拔管率为2.45%、置管天数(13.36±0.82)d、住院天数(12.71±0.77)d均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规范化护理流程有助于降低深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率,延长导管留置时间,减少不良拔管发生率,利于治疗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部门合作模式对肾病内科住院患者血液透析导管非计划拔管等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将东莞康华医院2018年1-12月住院的血液透析导管患者109例作为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将2019年1-12月住院的血液透析导管患者131例作为观察组,采取常规护理联合多部门合作模式进行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血液透析导管非计划拔管率、血液透析导管感染率、患者满意率。结果观察组血液透析导管非计划性拔管率为1.1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液透析导管感染率为0.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满意率为96.18%,高于对照组的89.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多部门合作模式对肾内科住院血液透析导管患者进行护理,可有效降低血液透析导管非计划拔管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ICU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原因进行分析,探究集束化护理对降低ICU非计划性拔管的临床效果。方法:先对ICU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原因进行分析,根据具体原因,开展品管圈管理,对患者采取集束化护理,就护理前后的非计划性拔管率进行对比。结果:在实行集束化护理前,ICU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为2.85%,在实行集束化护理后,ICU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为0.78%。实行集束化护理后ICU非计划性拔管率要明显低于实行集束化护理前。结论:实行集束化护理,能有效降低ICU并发的非计划性拔管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儿科静脉输液小组在儿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作用与影响。方法通过成立静脉输液小组,观察成立输液小组前后接受营养、抢救药物血管情况及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简写PICC)情况,观察输液小组的作用。结果成立儿科静脉输液小组后,提高了护理人员的输液风险管理意识,抢救药物,高浓度药物外渗发生机率明显减少,经外周静脉、锁骨下中心静脉置管维护更加规范,非计划性拔管率下降、导管留置时间延长,提高了患者及医生的满意度。结论成立静脉输液小组能减少护理风险,有更好治疗效果的同时减轻儿科患儿的痛苦。  相似文献   

6.
留置导管在为患者缓解症状的同时,也带来了非计划性拔管、导管相关性感染等问题。2015年-2018年,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护理部组织全院各护理单元,围绕非计划性拔管、导管相关性感染和其他管路并发症三方面,从项目启动、计划、实施、控制和收尾5大阶段展开项目管理专项活动。项目管理专项活动实施以来,全院共上报管道护理项目36项,开展25项,非计划性拔管、导管相关性感染及其他并发症分别开展12项、4项和9项;非计划性拔管率、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降低;共制定9项管道护理相关流程和指引,7个管道护理视频;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和团队凝聚力提高(P<0.001)。下一步尝试在项目管理中引入叙事医学和磁性护理元素。  相似文献   

7.
梁青  杨柠 《现代保健》2014,(13):95-97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中心静脉置管非计划拔管中应用的效果及分析。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运用PDCA的品管手法及各种品管工具,对ICU危重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的非计划拔管进行现状调查,通过头脑风暴,对中心静脉置管的非计划拔管进行要因分析,设定目标,制定相应的对策,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持续质量改进。结果:通过品管圈活动,中心静脉置管的非计划性拔管率从6.13%降至2.46%。结论:品管圈活动对降低ICU危重患者的中心静脉置管在可留置时间内非计划性拔管效果显著,降低了中心静脉置管的意外管率,规范了操作流程,确保了患者安全,提高了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对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维护技术进行规范化管理的效果。方法于2010年10月组建PICC置管维护小组,并对全院PICC置管维护实施规范化管理。将实施PICC置管维护规范化管理前一年的住院PICC置管患者86例为对照组,实施规范化管理后一年102例为观察组,评价两组患者PICC一次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非计划性拔管率以及患者资料的完整率。结果观察组的PICC一次置管成功率及资料完整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及非计划拔管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PICC置管维护技术实施规范化管理,能有效提高PICC置管技术水平,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确保患者置管及留置期间安全,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9.
《临床医学工程》2015,(10):1397-1398
目的探讨综合性护理干预降低ICU小儿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140例气管插管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对照组患儿实施气管插管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儿在气管插管期间的非计划性拔管发生情况,并分析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的原因。结果观察组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为1.43%(1/70),对照组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为11.43%(8/7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计划性拔管发生原因包括痰液阻塞气道引起喉部痉挛而拔管2例,镇静药物用量不足,患儿烦躁不安而拔管4例,护理人员在为患儿翻身时造成了管道脱落2例,导管固定不牢脱管1例。结论对ICU气管插管患儿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非计划性拔管风险,保障患儿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强化护理干预降低ICU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率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在我院ICU给予气管插管治疗的130例患者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65例患者。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给予强化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结果干预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护理干预的实施,可以有效降低ICU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率,保证ICU患者的安全,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导管末端位置对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新生儿置管效果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9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行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的新生儿101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新生儿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导管末端的位置情况将其分为中心组(导管末端位于中心静脉系统附近,83例)和非中心组(导管末端位于非中心静脉系统附近,18例)。比较两组新生儿非计划性拔管率和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的差异,并对拔管原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中心组非计划性拔管率低于非中心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计划性拔管新生儿中,非中心组的静脉外渗发生率显著高于中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导管末端位置对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新生儿置管效果影响不大,对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不产生影响,非中心组新生儿静脉外渗的发生率高于中心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ICU不同级别护士结构配置指标与护理结局质量指标的相关性,为ICU护理质量改进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ICU本科及以上学历护士占比、中级及以上职称护士占比、专科护士占比3项结构配置指标,导尿管非计划性拔管率、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发生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率等10项护理结局质量指标,回顾性收集某三甲医院综合ICU 2019年-2021年指标数据。使用STATA软件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ICU专科护士占比每增加1%,VAP发生率下降0.066‰,CAUTI发生率下降0.384‰,护理安全不良事件发生例数下降0.041例/季度;ICU中级及以上职称护士占比每增加1%,CAUTI发生率下降0.530‰,护士职业暴露发生例数下降0.024例/季度;ICU本科及以上学历护士占比每增加1%,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率下降0.577‰,VAP发生率下降0.497‰,护理安全不良事件发生例数下降0.004例/季度。结论 ICU本科及以上学历护士占比、中级及以上职称护士占比、专科护士占比对ICU护理结局质量指标有一定影响。建议从多角度(如护士能力、专业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血液透析患者永久性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危险因素,为制定防治对策、降低感染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分别采用回顾性调查、目标性监测方法,对医院2008年1-12月及2009年1月-2010年12月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永久性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感染的发生进行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自2009年开展目标性监测,实施一系列的干预措施后,老年患者永久性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由2008年的25.0%降至2010年的9.1%;无菌操作不严格、不注意手卫生、不重视置管部位的观察和护理等,是引起永久性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主要原因。结论应加强血液净化中心医院感染的管理,尤其是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实施针对性干预措施,可明显减少永久性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安全护理在普外科防范非计划性拔管的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12月502例置管患者为观察组,2011年1~12月485例置管患者为对照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安全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结果:观察组发生非计划性拔管3例,发生率为0.59%,而对照组发生非计划性拔管12例,发生率为2.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全护理可有效降低普外科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白志仙 《现代保健》2010,(12):105-106
老年患者由于各种原因,外周静脉穿刺较困难,留置中心静脉导管较常见,中心静脉导管非正常拔管时有发生,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因此导管的维护显得尤为重要。针对中心静脉导管非正常拔管这一现象,笔者在护理中不断总结,建立了一套预见性护理措施,收到较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以循证护理为基础的护理风险管理在胸心血管外科患者管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4月~2019年6月期间我科留置的185根导管设为对照组,此阶段实施常规管路护理方法;另选择2020年5月~2020年7月期间我科留置的240根导管设为试验组,此阶段实施以循证护理为基础的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试验组非计划性拔管、导管相关性感染、低效型引流等管道不良事件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试验组护士对管路护理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胸心血管外科患者管道护理中实施以循证护理为基础的护理风险管理能够有效减少非计划性拔管、感染等不良事件发生,并可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护理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现代医院》2016,(11):1645-1647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降低留置尿管非计划拔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降低气囊导尿管留置导尿非计划拔管"为主题的品管圈,应用头脑风暴法集思广益,进行现状把握、收集资料、分析原因、制定措施、实施并观察结果,运用鱼骨图,最后确定其效果并标准化。结果成立品管圈前,本组患者的非计划拔管率是3.57%,护理满意度是91.07%,并发症发生率是14.29%;成立品管圈后,本组患者的非计划拔管率是0.96%,护理满意度是97.11%,并发症发生率是4.81%;本组患者在成立品管圈前后的护理满意度、非计划拔管率、并发症发生率组间数据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品管圈在降低留置尿管非计划拔管中的应用效果肯定,且可有效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经外周植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并探讨其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总结2005年7月~2008年6月432例PICC导管维护中的经验和教训,分析26例非计划性拔管的不同原因.结果 出现导管堵塞、导管异位或移位、导管脱出、导管相关性感染、机械性静脉炎以及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是造成非计划性拔管的主要原因,而这些并发症主要与导管材质差、固定不妥、导管尖端位置未达上腔静脉、离院患者管理缺陷及意外或其他情况有关.结论 选用硅胶材质导管、保证导管尖端位置达到上腔静脉、护士对患者离院期间的联络和管理是预防非计划性拔管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在肿瘤内科导致PICC导管非计划性拔管的高危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到本院治疗肿瘤且行PICC导管的1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密切观察,统计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分析导致非计划性拔管的危险因素。结果:150例PICC置管患者中有20例(13.3%)发生非计划性拔管。而年龄、肘窝下置管、导管留置时间较长、高浓度药物是导致出现非计划性拔管的高危因素。结论:肿瘤内科PICC导管患者发生非计划性拔管的概率较高,且与患者年龄、肘窝下置管、导管留置时间较长、应用高浓度药物密切相关。所以医务人员需要掌握PICC置管的适应症,明确造成PICC非计划性拔管关键因素,从而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不断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的概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降低PICC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方法QC小组活动。结果PICC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从活动前的9.81%降低到活动后的3.49%,患者对PICC置管及维护服务满意度从活动前的82.8%提高到活动后的94.2%。结论QC小组活动的开展,能有效降低PICC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