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年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老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老年房颤患者安全有效的抗凝治疗提供依据。方法筛查2002年1月-2007年10月在解放军总医院南楼住院且资料完整的房颤患者病历资料,共入选老年男性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99例,年龄65~98岁,根据病历记载的危险因素确定是否具备抗凝治疗指征,并结合并存疾病与当前治疗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以寻找影响抗凝治疗的主要因素。结果99例房颤患者中75例(75.8%)有抗凝治疗指征,该比值随增龄而增加,表明血栓栓塞的危险随增龄而增加,但实际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仅12例(16.0%),且随增龄而降低。抗凝治疗强度基本达到指南要求,华法林平均剂量为2.25±0.57mg/d,末次监测INR值平均为2.11±0.43。本组中72例(72.7%)患者接受抗血小板治疗,主要用药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或二者联用。年龄≥75岁是血栓栓塞危险增加而抗凝治疗不足的分水岭。结论年龄是影响抗凝治疗的主要因素,而与房颤类型以及是否合并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卒中史等疾病无关。因此有必要制定更加具体的针对老年房颤患者的危险分层策略,摸索合适的治疗窗,以便于指导抗凝治疗,减少出血风险,从根本上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老年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调查老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老年房颤患者安全有效的抗凝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筛查2002年1月~2007年10月在解放军总医院南楼住院且资料完整的房颤患者病历资料,共入选老年男性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99例,年龄65~98 岁,根据病历记载的危险因素确定是否具备抗凝治疗指征,并结合并存疾病与当前治疗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以寻找影响抗凝治疗的主要因素.结果 99例房颤患者中75例(75.8%)有抗凝治疗指征,该比值随增龄而增加,表明血栓栓塞的危险随增龄而增加,但实际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仅12例(16.0%),且随增龄而降低.抗凝治疗强度基本达到指南要求,华法林平均剂量为2.25±0.57 mg/d,末次监测INR值平均为2.11±0.43.本组中72例(72.7%)患者接受抗血小板治疗,主要用药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或二者联用.年龄≥75岁是血栓栓塞危险增加而抗凝治疗不足的分水岭.结论 年龄是影响抗凝治疗的主要因素,而与房颤类型以及是否合并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卒中史等疾病无关.因此有必要制定更加具体的针对老年房颤患者的危险分层策略,摸索合适的治疗窗,以便于指导抗凝治疗,减少出血风险,从根本上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离休干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健康管理效果,分析房颤疾病管理中存在的间题.方法 对17例房颤患者进行系统的健康管理,建立健康管理档案、评估危险因素、实施药物控制心率和抗凝治疗、给予综合干预等措施并进行为期4年的随访观察.结果 4年中,2例发生脑卒中,1例发生心肌梗死,5例频发房颤,9例心率控制达标,生活质量良好.结论 医务人员要提高对抗凝治疗的认识,在房颤患者的服药跟踪及健康管理等方面有待于进一步努力.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房颤发病大国,且患病人数日趋增加。房颤最大的危害就是脑卒中。调查发现,房颤患者卒中总体发生风险是无房颤人群的5倍,如果不采取预防治疗措施,每年每20名房颤患者中就会有近1人(5%)发生卒中,并且房颤导致的卒中具有高致残性、高致死性、高复发性的特点。减少由房颤引起的卒中,必须从源头抓起,即对于有中、高卒中危险性的房颤患者进行抗凝治疗,也就是服用抗凝药物。这个观点已在国内和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行导管消融术治疗围术期抗凝药物的应用和护理。方法对33例房颤导管消融术患者术前行华法林等抗凝治疗以达手术预期,术中予肝素并动态监测抗凝状态,术后继续抗凝治疗并适时调整治疗强度。结果患者顺利度过围术期,术后发生1例出血并发症。结论围术期抗凝药物应遵照医嘱使用,加强健康教育及病情观察,提高患者的抗凝依从性,可达到安全、有效的抗凝状态。  相似文献   

6.
<正>我国是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发病大国,且患病人数日趋增加。房颤最大的危害就是脑卒中。调查发现,房颤患者卒中的总体发生风险是无房颤人群的5倍,如果不采取预防治疗措施,每年20名房颤患者中就会有近1人(5%)发生卒中,并且房颤导致的卒中具有高致残性、高致死性、高复发性的特点。减少由房颤引起的卒中,必须从源头抓起,即对于有中、高卒中危险性的房颤患者进行抗凝治疗,也就是服用抗凝药物。这个观点已在国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房颤患者中进行疾病管理对其抗凝治疗的依从性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项目从2009年1月开始,以2009年l-4月住院采取抗凝治疗的110例房颤患者作为疾病管理组。疾病管理方法包括住院期间医生或护士进行常规抗凝治疗教育,提供健康教育手册。出院后每月1次电话随访,指导药物剂量的调整并进行监测。对照组为2008年6-12月住院采取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仅在住院期间接受医生或护士的常规教育。出院1年时了解两组患者抗凝治疗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房颤病程和脑卒中高危患者的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出院1年时疾病管理组抗凝治疗的依从率为85.5%,对照组为5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0.43,P〈0.001);疾病管理组监测的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81.8%US.65.9%,P=0.014);疾病管理组抗凝治疗的达标率(INR:2.0~3.0)高于对照组(65.9%,US.43.5%,P=0.002);疾病管理组抗凝治疗相关知识知晓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接受疾病管理的患者对疾病管理的总体满意度达93.6%,电话随访指导方式的满意度达91.8%。结论在房颤患者中进行疾病管理可显著提高抗凝治疗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抗凝治疗和监测的依从性及治疗的达标率,电话随访是患者满意的疾病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280例房颤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评价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情况。方法对我院2000年4月-2007年2月出院诊断为持续性房颤的280例患者的住院资料进行详细登记及回顾性总结,建立患者的数据库,利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应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83例,发生脑栓塞14例(16.86%)。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患者197例,发生脑栓塞8例(4.06%)(P<0.05),提示华发林抗凝治疗的脑卒中患者患病率低于应用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口服华发林过程中出现出血事件为21例,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与口服华发林相关的出血高危因素为慢性肝病,收缩压>160mmHg,年龄>70岁。结论华法林抗凝治疗优于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治疗。口服华发林危险因素为慢性肝病,收缩压>160mmHg,年龄>70岁,单纯监测INR是不够的。  相似文献   

9.
正在房颤的治疗中,很多患者需要应用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形成和脑卒中。有些房颤患者会问,吃了这么久的抗凝药,房颤也没治好,还要定期抽血化验,这样有什么意义?这也成了很多患者难以坚持服药的主要原因。房颤的病人离不开抗凝药物,是因为房颤患者坚持服用阿司匹林、华法林和其他抗凝血药物,可有效降低心房颤动所致中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龄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治疗的影响因素与出血风险。方法该院收治的高龄房颤患者55例,根据患者的年龄将患者分为70~79岁组11例,80~89岁组35例,90岁以上组9例。所有患者均给予控制心律、抗血小板以及抗凝药物治疗。结果 55例患者中,共有38例患者接受抗血小板治疗,全部患者均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所有患者均无深静脉血栓以及心房血栓的发生。随着年龄的增加,患者发生出血事件的机率也随之增加。结论华法林在高龄房颤患者中可以有效的预防血栓的发生,但存在出血风险,需注意患者出血情况,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 ,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根据房颤对治疗的反应 ,通常分为阵发性、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三类。能自动转复为窦性心律的房颤为阵发性 ,经过治疗后能转为窦性心律的为持续性 ,经过治疗也不能终止的为永久性房颤。房颤的治疗主要包括心律失常本身的治疗和预防血栓栓塞两大方面。抗凝治疗可以有效地预防血栓栓塞的发生。以下就房颤抗凝的治疗现状做一叙述。1 抗凝的必要性随着年龄的增长 ,房颤的发生率逐渐增加。美国Fram ingham流行病学研究表明 :6 5岁人群房颤的发生率在 4 %左右 ,到 75岁时已达 15 % [1 ] 。房颤时心…  相似文献   

12.
我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35岁及以上人群心房颤动加权患病率为0.71%,随年龄增长患病率明显增高,房颤人群的脑卒中风险明显高于非房颤人群,房颤的疾病负担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而抗凝治疗能够降低房颤患者的血栓栓塞风险。达比加群酯作为新型口服抗凝药目前在临床上得到了应用。其口服后经胃肠吸收,在体内转化为有抗凝活性的达比加群,直接抑制凝血酶,阻止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从而抑制血栓形成。在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患者中,国内外研究均显示了达比加群酯与华法林比较,预防血栓栓塞不差于华法林,且出血性并发症、不良反应均低于华法林,对于老年房颤患者同样安全、有效。而且,依达赛珠单抗能够有效地逆转达比加群的抗凝作用,也提高了其的使用安全性。目前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心房颤动患者中使用达比加群酯的研究尚未显示出其绝对优势,现就近年来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做一综述,为临床应用提供可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心房颤动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潜在危险在于可引起血栓栓塞,并且是缺血性脑卒中最强烈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房颤抗凝治疗的必要性日渐受到重视。大量研究证明,房颤抗凝治疗主要应针对凝血途径而不是血小板途径,故应选择华法令而不是阿斯匹林作为房颤的标准抗凝药物。然而,对出血并发症的过分担忧,需频繁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影响因素多、个体差异大而使其在临床上未能普遍应用。本文通过观察121例房颤患者应用华法令后对出血及栓塞事件的影响,进一步了解华法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合理应用华法令提供更多的证据。  相似文献   

14.
缺血性脑卒中是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致死或致残的最主要的原因,抗凝治疗是房颤治疗策略中重要的一环,为房颤药物治疗的基石。华法林是目前明确唯一可以降低房颤患者卒中和栓塞风险、降低死亡率的药物,2006年房颤治疗新指南将华法林应用从严,建议应用于具有一项高危因素(既往卒中、一过性脑缺血或栓塞、风湿性瓣膜病、人工瓣膜置换)或一项以上中等危险因素(年龄≥75岁、高血压、心力衰竭、左心室射血分数≤35%或左室短轴缩短率≤25%、糖尿病)的房颤患者并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现针对笔者曾遇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致出血并发症的4例讨论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出院抗凝指导对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的重要性。方法对112例患者进行抗凝宣教、心理指导、饮食与用药指导及并发症的观察指导等健康教育。使其掌握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服用抗凝药物华法林的方法及抗凝的意义,同时监测凝血功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减少因服药不当导致的并发症,延长机械瓣膜的使用寿命。结果通过出院时的抗凝指导,112例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掌握了用药等方面的注意事项,提高了患者抗凝监测的依从性.减少了瓣膜置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对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进行抗凝健康教育,可使患者认识抗凝治疗的重要性。学会自我保健,能够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延长瓣膜的使用时间、提高患者生命质量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正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可显著增加血液透析患者卒中和血栓风险。为明确血液透析患者房颤流行率以及是否可获益于抗凝治疗,北卡罗来纳大学的Med Uni Vienna研究小组开展了一项多中心研究,结果表明血液透析患者房颤发生率远高于预期估计值;近50%的患者未接受抗凝治疗。研究发表在Plos One。研究者对626名患者进行了横断面研究,其中男性397例(63.4%),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非瓣膜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暴露水平及危险因素个体聚集情况,为制定房颤患者脑卒中预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2006年采用两阶段抽样方法 ,先从北京市城区选择8所三级医院和7所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再由内科医生对门诊随机抽取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采取统一问卷调查.结果 583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33例,患病率22.8%,其中78例发生在房颤诊断后,与房颤相关的缺血性脑卒中患病率为13.4%.年龄(χ2=17.040,P<0.001)、房颤病程(χ2=33.300,P<0.001)、高血压病(χ2=9.933,P=0.002)、糖尿病(χ2=8.038,P=0.005)、冠心病(χ2=5.046,P=0.025)、血脂异常(χ2=8.192,P=0.004)的暴露水平在脑卒中和非脑卒中患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房颤病程、糖尿病、血脂异常增加脑卒中患病危险,OR值分别为1.06、2.08、1.82、1.79,95%CI不包含1.调整年龄、性别、房颤病程的影响后,具有3个和4个危险因素者脑卒中患病危险分别为没有危险因素的4.36倍和4.51倍.结论 年龄、房颤病程、糖尿病病史、血脂异常增加房颤患者脑卒中的患病危险,多个危险因素的聚集致脑卒中的患病危险进一步增加;房颤患者预防脑卒中发生除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外,还应有效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  相似文献   

18.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最常见的室上性心律失常。肥厚型心肌病合并房颤患者血栓栓塞风险明显升高, 目前指南认为所有此类患者都应终生接受抗凝治疗。非维生素K拮抗口服抗凝药在肥厚型心肌病合并房颤患者中应用的数据有限, 其有效性与安全性尚不十分明确, 本文针对现有证据对此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房颤患者C H A D S2评分与C H A2D S2-V A S c评分对卒中风险预测的价值及对抗凝方案的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1 7 2例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非瓣膜性房颤合并脑梗死患者,对其入院前情况进行C H A D S2评分与C H A2D S2-V A S c评分以进行脑卒中风险评估,并统计其出院带药情况。结果 1 7 2例患者C H A D S2评分≥2分占6 4.5 3%;C H A2D S2-V A S c评分≥1分2分占9 8.2 6%,C H A2D S2-V A S c评分≥2分占9 0.7 0%。而治疗上:抗凝比例占4 0.1 1%,单抗血小板占3 8.9 5%,双抗血小板占1 0.4 6%,抗凝+抗血小板比例占8 9.5 2%,住院及住院无抗血小板或抗凝1 5例占8.7 2%。结论较高的C H A D S2及C H A2D S2-V A S c分数能够较好的判断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卒中危险分层,但C H A D S2及C H A2D S2-V A S c评分≥2分即给予抗凝治疗的方案可能存在抗凝过度。  相似文献   

20.
于晗 《健康大视野》2007,15(4):30-31
目的观察华法林对瓣膜病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发生的预防和安全性。方法将确诊为二尖瓣狭窄伴房颤患者197例分为华法林抗凝和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两组,观察两组血栓栓塞并发症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华法林组血栓栓塞年发生率为0.55%,阿斯匹林组为3.8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不良反应为出血倾向及皮疹、消化道反应。结论华法林抗凝强度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0—3.0,较单纯阿斯匹林抗血小板治疗降低瓣膜病伴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发生率有明显优越性,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