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目的 了解石家庄地区3~6岁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情况,分析影响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8—2019年石家庄各区县学龄前儿童的体检数据,采用我国2005年九大城市儿童体格发育生长标准作为参考值,评价学龄前儿童的身高和体重发育情况。结果 1)共收集49 644例学龄前儿童的有效体检数据,其中男童25 885例(52.1%),女童23 759例(47.9%)。2)其中体重过轻(<P3)的儿童有1 212人(2.4%),体重过重(<P97)的5 353人(10.8%);身高过矮(<P3)的儿童有1 497人(3.0%),身高过高(>P97)的儿童有6 876人(13.9%)。3)母儿ABO血型不符(OR=0.671,95%CI:0.481~0.935,P=0.019)、出生体重偏低(OR=0.546,95%CI:0.443~0.674,P<0.001)、出生时身高偏低(OR=0.335,95%CI:0.272~0.414,P<0.001)是学龄前儿童身高过矮的独立相关因素;出生时身高过矮(OR=0.330,95%CI:0.269~0.404,P<0.001)、体重过轻(OR=0.330,95%CI:0.269~0.404,P<0.001)是学龄前儿童体重过轻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与2005年九市的标准相比较,石家庄地区3~6岁学龄前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高于全国城市学龄前儿童的平均水平;学龄前儿童的身高和体重发育不良受到出生时身高和体重的影响;应重视学龄前儿童的生长发育的三级预防及孕产期高危因素管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睡眠质量相关因素对3~6岁学龄前儿童行为的影响。 方法 从南阳市区4所公立幼儿园、2所私立幼儿园及县区4所幼儿园中选取3~6岁学龄前儿童,通过向其家长发放长处与困难问卷 (Strength and Difficulty Questionnaire,SDQ)和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hildren’s Sleep Habit Questionnaire,CSHQ)对561名学龄前儿童的睡眠情况及行为问题进行调查,共回收540份有效问卷。对儿童行为(SDQ总分)与性别、年级、母亲父亲学历、睡眠环境、养育观念、睡眠模式及CSHQ总分和各维度得分进行单因素、相关性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CSHQ总分平均为(48.60±7.81),SDQ总分平均为(14.96±3.12)。单因素分析显示SDQ总分大于17分与母亲受教育程度(χ2=62.998, P<0.001)、睡眠环境(χ2=23.996, P<0.001)、父母养育观念是否一致(χ2=45.171, P<0.001)、养育风格(χ2=7.991, P=0.018)、平均睡眠时长(χ2=100.510, P<0.001)、夜间睡眠时长(χ2=71.370, P<0.001)、午休时长(χ2=139.795, P<0.01)、夜间就寝时间 (χ2=29.404, P<0.001)、CSHQ总分(χ2=28.484, P<0.001)有关。平均睡眠时长与活动过度呈负相关(r=-0.106, P=0.014)。平均睡眠时间短为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独立危险因素(OR=3.146,95%CI:1.713~5.775)。CSHQ总分(r=0.473, P≤0.001)、睡眠持续时间(r=0.128, P=0.003)、睡眠阻抗(r=0.126, P=0.003)、睡眠焦虑(r=0.156, P≤0.001)、睡眠呼吸障碍(r=0.124, P=0.004)、睡眠觉醒(r=0.370, P≤0.001)与SDQ得分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睡眠持续时间(OR=3.232,95%CI:3.107~3.361、睡眠焦虑(OR=1.257, 95%CI:1.116~1.417)、睡眠呼吸障碍(OR=1.861,95%CI:1.459~2.373、睡眠觉醒(OR=3.146,95%CI:2.937~3.369)是影响SDQ总分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平均睡眠时长、睡眠持续时间、睡眠觉醒、睡眠阻抗、睡眠焦虑、睡眠呼吸障碍及CHSQ总分与SDQ得分相关,其中平均睡眠时间短、睡眠持续时间、睡眠觉醒、、睡眠焦虑、睡眠呼吸障碍时SDQ分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学龄前儿童及其父母、祖父母及外祖父母三代直系亲属之间超重、肥胖发生率的差异,探究直系亲属超重、肥胖与儿童肥胖的关系,为预防和减少学龄前儿童肥胖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9年5-6月,对南京市雨花台区辖区内幼儿园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调查方法,共有2 217名3~5岁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所有研究对象年龄、性别、出生体重及其父母、祖父母及外祖父母年龄、体重、身高等信息,并采用统一标准方法测量儿童的体重、身高,分析直系亲属超重、肥胖与儿童超重、肥胖之间的关系。结果 学龄前儿童超重发生率7.80%、肥胖发生率2.75%。儿童中男性肥胖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3.4% vs. 2.0%, P<0.05);在中年父母辈中,男性的超重及肥胖发生率分别为36.1%、11.1%,均显著高于女性(13.6%、3.3%)(P<0.001),而在祖父母辈,女性的肥胖发生率却显著高于男性(祖父母:10.1% vs. 5.9%,P<0.001;外祖父母:7.5% vs. 6.2%,P<0.05)。经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母亲超重(OR=1.614,95%CI:1.132~2.301,P<0.01)及父亲肥胖(OR=2.584,95%CI:1.773~3.765,P<0.001)是导致儿童超重肥胖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二代亲属祖父母和外祖父母肥胖与儿童肥胖无显著关系。结论 直系三代亲属中,中年男性的超重、肥胖发生率最高,父母超重、肥胖可导致学龄前儿童肥胖发生风险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昆明市城区连续三年3~6岁学龄前儿童体质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寻找学龄前儿童体质发展中的不平衡点,为制定体格锻炼、全面提高学龄前儿童身体素质的相关措施提供建议。 方法 选取2017-2019年连续进行体质测定的昆明市城区幼儿园38所,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数据分析。相关指标包括:身高、体重、10米折返跑、立定跳远、网球掷远、双脚连续跳、坐位体前屈、走平衡木8个体质项目,以及年龄别身高、年龄别体重、身高别体重3个生长发育评价结果。 结果 2019年体质测定的优秀率从2018年的32.5%提高到35.7%(χ2=62.512,P<0.05)。坐位体前屈0分值比率从2018年的1.7%上升到2019年的3%;除10米折返跑外,其余五个项目5分值比率2019年较2018年上升了1.8%~8.8%。与正常儿童6个项目相比,身高低常儿童平均分低1.855分(t=-16.416,P<0.05),体重低常儿童平均分低1.856分(t=-17.346,P<0.05);体重超常儿童平均分低0.277分(t=-2.798,P<0.05),消瘦儿童平均分低0.917分(t=-6.073,P<0.05),肥胖儿童平均分低0.571分(t=-5.490,P<0.05);身高超常儿童平均分高0.812分(t=7.123,P<0.05),且这生长发育异常的儿童在6个体质项目表现中,大部分项目的低分(0~2分)比率高于正常儿童。 结论 重视儿童柔韧性、平衡性锻炼,加强对家长的健康教育及认识的提高,做好儿童健康管理,做到早期预防及治疗生长发育相关疾病,才能持续促进体质健康发展,保障儿童健康。  相似文献   

5.
刘莹  张奕星 《实用预防医学》2020,27(9):1106-1108
目的 探讨丽水市儿童分泌性中耳炎(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OME)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为预防儿童OME提供决策依据。 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丽水市9所幼儿园及小学的1 457名儿童为调查对象,并由耳鼻喉科的专业医生进行体格检查和OME诊断,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OME的影响因素。 结果 1 457名儿童中OME的患病率为7.82%,2~3岁组儿童患病率(15.61%)最高。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低年龄(2~3岁)(OR=5.749 ,P<0.001)、居于农村(OR=1.879 ,P<0.05)、合并过敏性疾病(OR=4.855 ,P<0.001)、反复上呼吸道感染(OR=2.883 ,P<0.001)、经常流鼻涕(OR=3.158 ,P<0.01)、硬腭高拱(OR=2.743 ,P<0.01)、鼻炎(OR=2.44 ,P<0.01)、腺样体肥大(OR=2.173 ,P<0.05)、鼻咽部淋巴增生(OR=1.881 ,P<0.01)为危险因素;母乳喂养(OR=0.491 ,P<0.05)为保护因素。 结论 丽水市儿童OME患病率位于中等水平,建议加强健康教育,警惕儿童呼吸道炎症,宣传母乳喂养,同时健全儿童体检政策,降低儿童OME的患病率和反复发生的可能性,降低社会的医疗负担。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西安市1~4岁学龄前幼儿的营养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及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本市6个区县,每个区县抽取3个社区及所辖幼儿园的1~4岁儿童为研究对象,进行体格发育评估与问卷调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因素。结果 调查的7 907例儿童中,营养不良儿童303例,营养不良患病率3.83%。多因素分析发现,导致儿童营养不良的危险因素有早产(OR=1.629,P=0.001)、低出生体重(OR=1.632,P=0.001)、经常吃零食(OR=1.495,P=0.005)、爱喝甜饮料(OR=1.529,P=0.004)、喜食膨化食品(OR=1.478,P=0.008)、偏食挑食(OR=1.561,P=0.002)、进食速度慢(OR=1.501,P=0.004)、每天睡眠时间≤10 h(OR=1.369,P=0.028),保护因素有6个月内纯母乳喂养(OR=0.707,P=0.028)、每天奶量>500 ml(OR=0.704,P=0.027)、辅食合理添加(OR=0.694,P=0.019)、定期营养监测(OR=0.728,P=0.041)。结论 积极开展营养知识宣传和普及,提倡科学合理的膳食结构,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定期营养监测是预防儿童营养不良的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青岛市城区学龄前儿童肥胖发生现状及近年流行趋势,为有效控制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8年4-6月,方便整群抽取青岛市城区13家中等规模幼儿园,对全体在园儿童进行身高、体重及腰围、臀围测量评价,与2006年同质调查数据比较,研究十二年来学龄前儿童肥胖流行趋势。结果 2018年城区幼儿园3~6岁儿童肥胖检出率为7.51%,较2006年(9.52%)显著下降(χ2=11.218,P=0.001),年均下降16.75%;男童肥胖超出率(10.02%)显著高于女童(4.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11,P<0.001);2018年城区3~6岁儿童超重检出率为15.85%,较2006年(18.12%)显著下降(χ2=7.892,P<0.05);肥胖儿童BMI、腰臀比及腰围身高比均显著高于正常体重儿童(P<0.001)。结论 近十二年青岛市城区学龄前儿童肥胖得到有效控制。儿童超重检出率亦下降,但远高于肥胖检出率,提示需加强学龄前儿童超重防控,以减少其转化为学龄期乃至成年期肥胖。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上海地区住院早产儿贫血发生现状和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预防和干预早产儿贫血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0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出生后72 h内收入新生儿病房的早产儿临床资料,按贫血和对照两组进行住院早产儿贫血发生现状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653例早产儿中发生贫血322例(49.3%),贫血组胎龄、出生体重、Apgar评分、黄疸出现日龄等均小于对照组,住院天数、禁食时间、静脉采血总次数等均大于对照组(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早产儿贫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住院天数(OR=2.72,95%CI:1.652~4.477,P<0.001)、出生体重评价(OR=2.424,95%CI:1.673~3.511,P<0.001)、静脉采血总次数(OR=1.559,95%CI:1.203~2.02,P<0.001)。结论 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医源性失血越多、病情危重的早产儿更易发生贫血。  相似文献   

9.
了解扬州地区学龄前儿童不健康的饮食模式及饮食行为的现状,探讨其对体型的影响。方法 于2015年4-5月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收集扬州市7所托幼机构2 531名在园儿童家庭基本信息及儿童最近一周的饮食情况,包括饮食行为及饮食习惯。结果 学龄前儿童不健康的饮食模式发生率为7.8%,不健康的饮食行为中挑食的发生率最高,为25.2%(637/2 531),男童高于女童(27.5% vs. 22.5%,P<0.05),其次为进餐速度快,为18.8%(477/2 531),男童高于女童(20.9% vs.16.5%,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饮食偏咸(OR=2.05,95%CI:1.26~3.34)、偏油腻(OR=1.96,95%CI:1.22~3.16)食物是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P<0.05),进餐速度慢是保护性因素(OR=0.31,95%CI:0.23~0.42,P<0.001),不同的饮食模式对学龄前儿童体重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扬州市学龄前不健康的饮食模式及饮食行为发生率较高,且不健康的饮食行为与肥胖相关,应采取措施如改变家庭不良的饮食行为等,从而降低儿童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宫内暴露于妊娠期糖尿病是否增加儿童3岁内发生超重肥胖的风险,为预防儿童肥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自2014年9月—2015年8月从北京市16个社区入组符合标准的儿童2 275名,从新生儿期随访至3岁。结果 宫内暴露于妊娠期糖尿病的儿童在1、2、3岁时的BMI均高于非暴露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时为巨大儿(OR=2.01,95%CI:1.40~2.89)、母亲孕前体重指数较高(OR=1.09,95%CI:1.06~1.13)、母亲孕期体重增加过多(OR=1.01,95%CI:0.99~1.03)是儿童1岁内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P<0.05);家庭人均收入较高(OR=0.83,95%CI:0.71~0.98)是儿童1岁内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P<0.05)。出生时为巨大儿(OR=1.66,95%CI:1.07~2.58)、母亲孕前体重指数较高(OR=1.14,95%CI:1.09-1.18)、母亲孕期体重增加过多(OR=1.02,95%CI:1.00~1.04)是儿童2岁内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P<0.05);家庭人均收入较高(OR=0.61,95%CI:0.49~0.75)和纯母乳喂养持续6个月(OR=0.61,95%CI:0.45~0.84)是儿童2岁内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P<0.05)。出生时为巨大儿(OR=1.89,95%CI:1.23~2.91)、母亲孕前体重指数较高(OR=1.14,95%CI:1.09~1.18)也是儿童3岁内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P<0.05);家庭人均收入较高(OR=0.66,95%CI:0.54~0.81)和纯母乳喂养持续6个月(OR=0.55,95%CI:0.40~0.75)是儿童3岁时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P<0.05)。辅食添加时间与3岁内儿童超重肥胖无相关性。结论 为了减少儿童在3岁内发生超重肥胖,应严格控制孕妇孕前和孕期的体重,尽可能地坚持纯母乳喂养6个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频繁夜间遗尿症与出生窒息的关系,为频繁夜间遗尿症的病因研究提供实证依据。方法 于2014年6月-2015年6月按照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上海市区3个区(静安、徐汇和杨浦)和郊区4个区(闵行、浦东、奉贤和崇明)选取62 290名5~12岁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频繁夜间遗尿症与出生窒息的关系。 结果 上海市5~12岁儿童频繁夜间遗尿症的发病率为0.5%(327/62 290)。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频繁夜间遗尿症与出生窒息显著相关(OR=4.127,95%CI:2.994~5.69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存在出生窒息的儿童仍具有患频繁夜间遗尿症的高风险(OR=3.001,95%CI:2.054~4.385,P<0.001),此外,还得出两者的相关性在男童中(OR=3.518,95%CI:2.275~5.438,P<0.001)比女童(OR=2.293,95%CI:1.041~5.051,P=0.039)更显著。结论 频繁夜间遗尿症与出生窒息显著相关,并且此相关性在男童中更高,提示出生窒息为频繁夜间遗尿的高危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湖北省某山区县城学龄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SID)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该地学龄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7年10-11月采用整群抽样,将该县城区划分为东、西、南、北、中5个区,每个区随机抽取1个幼儿园。对抽中的幼儿园3~6岁儿童进行半结构化问卷调查,包括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和基本情况。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710名儿童中有396名存在感觉统合失调,患病率为55.8%(轻度30.3%,重度25.5%)。男童和女童相比感觉统合失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10.688,P<0.05)。在多因素分析中,控制了其他混杂因素后,男童感觉统合失调风险较女童更大(OR=1.636,95%CI:1.177~2.273,P=0.003),膳食情况中吃零食(OR=1.672,95%CI:1.158~2.412,P=0.006)、挑食(OR=1.535,95%CI:1.097~2.147,P=0.012)是SID的危险因素;爱运动是SID的保护因素(OR=0.460,95%CI:0.253~0.836,P=0.011)。随着年龄的增加感觉统合失调的风险越小(OR=0.769,95%CI:0.632~0.934,P=0.008)。结论 本研究显示山区县城学龄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与性别、年龄、儿童饮食习惯及运动状况相关,应对不同性别、年龄段学龄前儿童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3~18个月婴幼儿头颅畸形的头颅形态特征及影响因素,为婴幼儿头颅畸形的预防和干预提供指导和依据。方法 于2022年1月选取2019年1—12月在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健康体检时诊断为头颅畸形的228名婴幼儿为病例组,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的性别、年龄匹配的394名头颅形态正常婴幼儿为对照组。分析病例组婴幼儿头颅形态特征,并通过比较两组间基本信息、母亲孕产史、睡眠姿势、骨密度等差异分析头颅畸形的影响因素。结果 1)3~18个月头颅畸形患儿头颅形态特征:头颅畸形组中男性占比高于女性;6月±7 d的占比最高,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头颅畸形占比呈下降趋势;短头畸形的检出率最高,且不同类型头颅畸形在年龄(χ2=34.409)和严重程度(χ2=11.404)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头颅畸形组和正常组在单/双胎(χ2=4.724)、新生儿期头部损伤史(χ2=8.430)、睡眠姿势(χ2=23.881)和骨密度(t=2.771)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纵向队列研究探索足月小于胎龄儿(SGA)幼儿期增长速率与学龄期肥胖风险,为制定相应防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2004-2011年的队列研究,对出生时入组随访至6岁的2 079名SGA儿童进行体格检查,测量身高、体重、头围等基本信息,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标准,采用体重指数(BMI)评价儿童体格状况。结果 根据生后前4个月的体重变化的Z分数(ΔWAZ)分为4组:增长速率缓慢(ΔWAZ<-0.67),增长速率适中(ΔWAZ-0.67~0.67),增长速率快(ΔWAZ 0.67~1.28),增长速率极快(ΔWAZ>1.28),生长速率增快的同时超重肥胖的风险成倍增加,增长速率极快组以及增长速率快组超重肥胖风险分别是增长速率适中组儿童的11.91、2.34倍(OR=11.91,95%CI:9.04~15.76,P<0.001; OR=2.34,95%CI:1.80~3.03,P<0.001)。增长速率缓慢组的消瘦风险明显增高(OR=2.48,95%CI:1.81~3.39,P<0.001)。增重速率的快速增加不能降低消瘦/生长迟缓的发生(OR=0.68,95%CI:0.48~0.95,P>0.05)。结论 SGA儿童幼儿期增长速率过快将会显著增加学龄期超重肥胖风险,应重视SGA儿童体格发育情况的早期监测,及早确定SGA儿童在幼儿期是否存在增长速率过快的特征,可能会有助于制定相关的预防策略,以减少生长速率过快可能带来的远期不良代谢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母乳喂养与幼儿神经心理发育的关联,为提升母乳喂养提供依据。方法 纳入2016年8-12月在广东省某两家妇幼保健院常规保健的幼儿,采用自编问卷调查幼儿基本信息和喂养方式,采用年龄与进程问卷(ASQ)评估幼儿神经心理发育水平。运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喂养方式和各神经发育能区的关联。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45名幼儿,其中母乳喂养102名(41.6%)。所有幼儿中异常率最高的能区为沟通(46.5%),最低为粗大动作(16.3%)。在校正混杂因素后,与母乳喂养幼儿相比,人工喂养幼儿的沟通得分及个人-社会得分较低(β=-11.18,95%CI:-18.13~-4.22,P<0.001;β=-7.61,95%CI:-12.59~-2.64,P<0.001),社交-情绪得分较高(β=17.78,95%CI:4.88~30.69,P=0.01)。此外,人工喂养幼儿在个人-社会、社交-情绪能区发育异常的风险更大(个人-社会:OR=3.24,95%CI:1.19~9.10,P=0.02;社交-情绪:OR=3.39,95%CI:1.34~8.94,P=0.01)。结论 母乳喂养与幼儿个人-社会、社交-情绪能区发育关联密切,是保护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不同胎龄早产儿在不同时期宫外生长发育迟缓的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旨在探讨出更有针对性的营养干预措施,减少早产儿宫外生长发育迟缓的发生率.方法 使用便利抽样方法,共纳入2020年8月-2021年5月于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儿童营养门诊就诊的0~3岁的早产儿1839例.调查其喂养情况,并收集其体重、身长指标,统计生后体重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新疆柯尔克孜族学龄前留守儿童缺铁性贫血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少数民族学龄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提供支持。方法 2016年10-11月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在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农村地区对442名柯尔克孜族3~6岁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及检测。结果 柯尔克孜族学龄前留守儿童缺铁性贫血的总检出率为18.10%(80/442),其中轻度为12.22%、中度为4.30%、重度为1.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60,P<0.01)。回归分析显示,孕期母亲未补铁(OR=2.026,95%CI:1.038~3.944)、家庭月收入1 000元以下(OR=2.352,95%CI:1.111~5.011)、挑食(OR=3.997,95%CI:1.318~12.108)是导致儿童缺铁性贫血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柯尔克孜族学龄前留守儿童缺铁性贫血患病率较高,以轻度贫血为主,应积极采取干预措施,以降低贫血患病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南京市溧水区学龄前儿童睡眠质量和情绪与行为的关系。 方法 2020年6—8月基于分层随机抽样,对南京市溧水区6个幼儿园的307名儿童进行研究,通过问卷调查采集儿童的基本信息和睡眠状况;采用长处和困难问卷(Strength and Difficulty Questionnaire, SDQ)了解儿童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发生情况,并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睡眠问题对儿童情绪及行为问题的影响。 结果 307名研究对象中,睡眠障碍者95名(30.94%),起床时间在7:00后、就寝时间在21:00后、夜间睡眠时间<8 h者分别有233名(75.90%)、169名(55.05%)、104名(33.88%);SDQ困难总分(>17分)有29名(9.45%);有睡眠障碍、就寝时间在21:00后及睡眠时间<8 h的学龄前儿童困难总分(>17分)检出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睡眠障碍 (OR=3.613, 95%CI:1.217~6.314, P=0.013)、就寝时间晚于21:00(OR=1.611, 95%CI:1.031~2.467, P=0.038)、睡眠时间<8 h (OR=1.238, 95%CI:1.136~2.691, P=0.006)是学龄前儿童发生情绪及行为问题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睡眠障碍、就寝时间晚于21:00和夜间睡眠时间<8 h增加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发生风险,特别是多动的发生,提示家长应为儿童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与成长环境,对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