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力改变及其妊娠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在产后早期对产妇进行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的康复治疗,观察其疗效。方法将2011年11月至2012年11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生产并于产后6周内进行盆底肌力筛查的510例初产妇以分娩方式分组(新生儿体重正常者)以及以新生儿体重对产妇分组,分别从这两方面对产后盆底肌力改变及其妊娠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在产后早期对产妇进行Kegel训练联合肌电刺激和生物反馈的康复治疗,统计疗效情况。结果新生儿正常体重组Ⅰ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均显著高于低出生体重组(χ2值分别为9.332、9.917,均P<0.01),巨大儿组Ⅰ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均显著高于低出生体重组(χ2值分别为9.962、10.829,均P<0.01)。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相比,Ⅰ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和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均无统计学差异(χ2值分别为0.183、0.472,均P>0.05)。采用Kegel训练+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方案对肌纤维肌力异常的产妇(400例)进行康复治疗后,产妇的盆底Ⅰ类肌纤维肌电压和盆底Ⅱ类肌纤维肌电压均显著高于治疗前( t值分别为27.456、25.067,均P<0.001)。结论分娩方式不同对产后盆底肌力可能无影响,新生儿体重影响产后盆底肌力。产后早期进行康复治疗,对于产妇的盆底肌功能的康复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产后6~8周女性盆底肌肌力异常的发生情况及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2月产后6~8周在江宁区妇幼保健所行盆底肌肌力筛查的产妇2 311例,回顾性分析盆底肌肌力与产妇年龄、产次、产后体重指数(BMI)和新生儿体重的关系。结果产后6~8周女性盆底Ⅰ、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分别为78.98%和79.29%。不同年龄、产次、产后BMI组的产妇盆底Ⅰ、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不同新生儿出生体重的产妇盆底Ⅰ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两比较,低出生体重儿组与正常出生体重儿组、低出生体重儿和巨大儿组Ⅰ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正常出生体重儿组与巨大儿组比较,Ⅰ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新生儿出生体重组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出生体重是产后盆底肌力异常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本地区产后妇女盆底肌损伤的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为生产妇女盆底肌损伤的早期防治提供临床依据,旨在提高产后妇女的生活质量。方法选择2016年8月~2018年12月期间在医院产科分娩并于产后42d在门诊进行产后复查的64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通过自制问卷调查及住院病历资料对产妇一般情况、妊娠及分娩情况进行分析,并检测盆底肌力,分析损伤情况。结合病历资料及问卷调查,对产后妇女盆底肌损伤的发病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防治措施。结果通过对640例产妇进行盆底肌力的阴道触诊和盆底功能的筛查,结果显示:盆底肌力正常的产妇175例(27.34%),肌力异常的产妇465例(72.66%),尿失禁173例(27.03%),盆腔脏器脱垂278例(43.44%)。其中,盆底I类肌纤维肌力异常465例(72.66%)、盆底Ⅱ类肌纤维的肌力异常396例(61.88%);盆底I类肌纤维疲劳度异常493例(77.03%)、盆底Ⅱ类肌纤维疲劳度异常427例(66.72%),阴道动态压力异常489例(76.41%)。将与产后妇女盆底肌力损伤有关的分娩方式、产次、新生儿体质量、孕期体质量增加、文化程度、会阴裂伤6个变量引入到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多因素回归模型,结果显示:阴道分娩、分娩产次多、孕期体质量增加多、巨大儿与产后妇女盆底肌力损伤显著相关(P0.05,OR=8.518、1.713、1.032、1.142)。结论本地区产后妇女盆底肌损伤的发生率较高,盆底肌损伤与分娩方式、产次、孕期体质量增加、新生儿体质量等因素密切相关,应在早期进行预防治疗,减少产后妇女盆底肌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并探讨不同产科因素对产妇产后早期盆底肌力的影响,为产妇产后快速恢复提供临床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3年7月期间在柳城县妇幼保健院妇产科分娩并行盆底功能检查的9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分娩方式不同将其分为阴式顺产分娩的对照组和剖宫产的实验组,各45例。对比两组肌纤维肌力值与产科因素影响,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Ⅰ、Ⅱ类肌纤维肌力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产妇Ⅰ、Ⅱ类肌纤维受分娩方式影响程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Ⅰ、Ⅱ类肌纤维肌力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体重和产妇年龄对实验组肌纤维肌力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剖宫产能够降低产妇产后盆底肌肉Ⅱ类肌纤维收缩能力因分娩而受到的影响,但无法确认是保护盆底结构不受分娩所致的损伤,因而单纯为保护产妇盆底功能而通过剖宫产结束妊娠在临床看来并不可取。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产科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0月在永康市妇幼保健院分娩,并于产后6~8周回院复查的产妇108例,其中经阴道分娩52例,选择性剖宫产32例,产程中转剖宫产24例。分析盆腔功能障碍性疾病、压力性尿失禁等发生率。结果阴道分娩、选择性剖宫产及产程中转剖宫产产妇阴道压力异常、肌纤维肌力下降、盘底肌疲劳度异常及盆底肌力下降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阴道分娩的产妇中,不同分娩前BMI的产妇Ⅰ类肌纤维肌力下降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阴道分娩、选择性剖宫产及产程中转剖宫产产妇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阴道前壁脱垂发生率、阴道后壁脱垂发生率、POP-Q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盆底肌力异常发生率与产妇分娩方式无明显关系,但剖宫产可降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及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产前体质指数(BMI)是导致产妇Ⅰ类肌纤维损伤的危险因素,建议在妊娠期间注意体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影响初产妇产后无干预状态下盆底功能自然恢复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5月于长春市妇产医院妇科门诊复查的初产妇100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体检的40例已婚未孕妇女作为对照组。记录基线参数如年龄、身高、体质指数(BMI)、职业、孕次及新生儿体质量等,产后6~12周的Ⅰ和Ⅱ类肌纤维肌力。分析在无干预状态下影响盆底功能自然恢复的相关因素。结果产后第6周、第12周,阴道分娩组的Ⅰ和Ⅱ类肌纤维肌力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与剖宫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剖宫产组的Ⅰ和Ⅱ类肌纤维肌力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在无盆底康复治疗等干预措施下,阴道分娩组与剖宫产组产后12周较产后6周,Ⅰ和Ⅱ类纤维肌肌力均有显著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产后阴道前壁膨出的发生率为18. 0%(18/100),阴道后壁膨出的发生率为15. 0%(15/10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孕前BMI、新生儿体质量与产后阴道前、后壁膨出发生相关(P0. 05),但患者年龄、分娩方式、产后时间、孕次、职业与产后阴道前、后壁膨出发生无关(P0. 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孕前BMI、新生儿体质量均是影响产后阴道前、后壁膨出发生的独立性危险因素。结论任何分娩方式产后均会出现明显的盆底功能障碍,经阴道分娩更为明显。孕前BMI、新生儿体质量是影响产后阴道前、后壁膨出的最危险因素,对存在产前高BMI、高新生儿体质量的产妇,应尽早行盆底康复治疗,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影响女性盆底功能的产科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6年12月在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产科分娩的产后自愿进行盆底功能筛查的4 142例产妇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集盆底功能数据:Ⅰ类肌纤维肌力及疲劳度,Ⅱ类肌纤维肌力及疲劳度,阴道静态压。分析产妇年龄、体质指数(BMI)、是否初孕、是否初产、是否有流产史、分娩方式、新生儿体质量、新生儿性别与盆底肌力、疲劳度、阴道静态压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5岁,超重及肥胖、非初孕、阴道分娩、新生儿体质量4 kg、顺产是盆底功能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阴道分娩、非初孕、超重、肥胖、新生儿体质量4 kg是影响盆底功能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消瘦、年龄≥25岁以及≥30岁是影响Ⅰ类肌纤维疲劳度的保护因素。结论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较高,尤其是Ⅰ类肌纤维肌力异常、阴道静态压下降。影响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产科因素主要有BMI、是否初孕、阴道分娩、新生儿体质量及是否初产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产后操联合盆底康复治疗对产后妇女盆底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8年8月我院产科分娩的产妇3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产后操联合盆底康复治疗)、B组(采用盆底康复治疗)、C组(产后操锻炼),各100例,对比三组女性性功能指数(FSFI)评分、盆底(会阴)肌力测定分级、盆底肌疲劳度及动态压力测定值。结果治疗前,A、B、C三组产妇的FSF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A组的FSFI评分高于B组和C组(P0. 05);治疗前,A、B、C三组产妇的盆底肌力分级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 05),治疗后,A组的盆底肌力分级优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前,A、B、C三组产妇Ⅰ类肌纤维疲劳度、Ⅱ类肌纤维疲劳度及动态压力测定值无统计学差异(P0. 05);治疗后,A组的Ⅰ类肌纤维疲劳度、Ⅱ类肌纤维疲劳度低于B组和C组(P0. 05),A组的盆底肌动态压力测定值高于B组和C组(P0. 05)。结论产后操联合盆底康复治疗对产后妇女盆底功能恢复效果显著,能改善盆底肌肌力、抗疲劳度,改善女性产后的性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并给予康复治疗干预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2-4月于产后6~8周筛查盆底肌力的393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分娩结局、分娩体位、会阴损伤进行分组,探讨以上因素对产妇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并为盆底肌力异常的产妇进行盆底康复治疗。结果阴道分娩组的Ⅰ类、Ⅱ类肌肌力异常的发生率与剖宫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然分娩组Ⅰ类及Ⅱ类肌肌力异常的发生率低于产钳助产组,会阴侧切及裂伤组的Ⅰ类及Ⅱ类肌肌力异常的发生率高于会阴完整组(P<0.05)。自由体位与传统体位的盆底肌力异常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钳助产、会阴侧切都会影响产妇的盆底肌力,分娩体位对盆底肌肌力无显著性影响,对盆底肌异常的产妇可进行盆底肌训练及盆底生物反馈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Kegel训练及盆底电刺激对产妇盆底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在昆山市妇幼保健所产后检查的299例顺产经产妇作为观察对象,其中152例(实验组)在初产后均进行了Kegel训练加盆底电刺激,在两次产后分别评估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及进行盆底肌综合肌力检测;147例(对照组)在初产后未干预,在第2次产后评估PFD及进行盆底肌综合肌力检测。分析两组产妇发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及手测盆底肌综合肌力等情况。结果实验组产妇第1、2次产后PFD发生率分别为55.26%、58.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3),盆底肌综合肌力3级,分别占89.47%、78.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对照组产妇第2次产后发生PFD(58.55%、83.67%)、盆底肌综合肌力3级(78.95%、91.16%)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顺产后进行Kegel训练及盆底电刺激的产妇经产后PFD的发生率减少、盆底肌综合肌力好,该方法对顺产产妇盆底功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产后早期盆底肌康复治疗对产妇近期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年1~8月在恩施州中心医院产科分娩的284例产妇资料,将产后实施早期盆底肌康复治疗的142例产妇纳入观察组,产后实施常规指导的142例产妇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妇盆底功能改变情况。结果无论是阴道分娩还是剖宫产,观察组盆底肌纤维(Ⅰ类、ⅡA类和ⅡB类)持续收缩压、持续收缩时间、平均肌力、肌电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盆底肌力分布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产后早期盆底肌康复治疗可显著提高盆底肌肉的收缩能力,改善产妇盆底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盆底功能评估产后妇女盆底功能障碍状况,分析比较剖宫产与正常产两种分娩方式对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5年10月在该区妇幼保健院妇女保健中心进行产后复查的产妇10 540例,根据其分娩方式的不同分为剖宫产组(4 490例)和正常产组(6 050例),比较观察两组产妇PFD的发生情况及其对盆底肌力的影响。结果正常产组盆底疲劳度异常、肌力损伤、肌力收缩失调、压力性尿失禁(SUI)、盆腔器官脱垂(POP)、腹直肌分离及阴道闭合不全等情况的发生率高于剖宫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产组产妇两类肌纤维肌力受损情况均高于剖宫产组产妇(P0.05)。结论两种分娩方式均对盆底肌力有影响,但是剖宫产对产妇早期盆底肌力的影响小于正常产,为提高盆底肌力,产妇产后应早日进行康复锻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产后6周盆底功能性障碍(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患者的盆底肌肉肌力低下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识别影响产后早期盆底肌力低下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5日-2014年12月10日扬州市妇幼保健院产后6周门诊确诊PFD患者的盆底肌肉综合肌力和孕期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盆底肌力低下的因素。结果2013年12月5日-2014年12月10日期间确诊产后早期PFD患者共109例,包括阴道松弛39例(35.8%,39/109),阴道前壁脱垂66例(60.6%,66/109),阴道前壁+后壁脱垂3例(2.8%,3/109),阴道前后壁脱垂+尿失禁1例(0.9%,1/109)。盆底肌力分级多为1~2级(Ⅰ类盆底肌力:1级=40.37%;2级=43.12%;Ⅱ类盆底肌力:1级=41.28%,2级=49.54%)。第二产程时间是产后盆底Ⅱ类肌力受损的危险因素(OR=1.5,95%CI(1.1~2.1),P0.05)。结论第二产程时间是产后早期PFD患者盆底浅层肌力损伤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产后妇女孕期体育锻炼情况,探讨其对产后盆底肌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8月-2022年3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行产后6~8周检查且分娩单胎的妇女为研究对象,开展问卷调查和盆底肌力检测。调查人口学特征、孕期体育锻炼情况,检测阴道动态压力和盆底肌力,并综合评估盆底肌力是否正常,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孕期体育锻炼对产后盆底肌力等的影响。结果:收集有效问卷873例,43.2%的产妇孕期进行体育锻炼,其中参加Kegel运动占22.3%,瑜伽占14.8%,孕妇保健操占12.0%,WAFF运动占11.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孕妇保健操和Kegel运动能显著增加盆底肌力整体正常比例,包括阴道动态压力和I、II类肌纤维肌力正常比例(OR=2.37,95%CI 1.15~4.91和OR=2.35,95%CI 1.22~4.53);孕期WAFF运动能增加产妇盆底I、II类肌纤维肌力正常比例(OR=1.83,95%CI 1.13~2.95和OR=2.28,95%CI 1.38~3.78)。随着孕期体育锻炼种类的增加,产后盆底I类肌肌力正常比例增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盆底肌功能康复训练方法,如Kegel训练和阴道康复器辅助训练,对于改善初产妇产后盆底肌功能的效果,评估阴道康复器辅助训练,对于初产妇产后盆底肌功能的恢复作用。 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6月,在江苏省淮安市妇幼保健院足月经阴道分娩,并于产后第42天返回医院接受盆底肌功能评估的60例盆底肌肌力下降初产妇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n=30)与对照组(n=30)。对研究组受试者采用阴道康复器辅助训练至产后第18周,再改为Kegel训练至产后1年。对对照组受试者采用Kegel训练至产后1年。2组受试者在产后第6、10、18周及1年时,盆底Ⅰ、Ⅱ类肌纤维不同级别肌力发生率比较,采用Cochran-Mantel-Haenszel检验。受试者产后盆底Ⅰ、Ⅱ类肌纤维肌力影响因素分析,分别以其产后盆底Ⅰ、Ⅱ类肌纤维肌力为因变量,治疗措施、时间、治疗措施与时间交互效应为自变量,进行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NLMIXED)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江苏省淮安市妇幼保健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标准,并经过该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2014016),并与所有受试者签订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结果①2组受试者年龄、孕次、人体质量指数(BMI)、新生儿出生体重及治疗前盆底Ⅰ、Ⅱ类纤维的肌力分级构成比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控制治疗措施因素后,受试者产后盆底Ⅰ、Ⅱ类肌纤维肌力变化,均具有显著时间趋势,即随着训练时间延长,产后盆底肌功能不断恢复,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33.204、116.344,P<0.001);控制时间因素后,研究组治疗措施对受试者产后盆底Ⅰ类肌纤维肌力的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22.239,P<0.001),但是2组治疗措施对受试者产后盆底Ⅱ类肌纤维肌力的恢复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对受试者产后盆底Ⅰ、Ⅱ类肌纤维肌力进行分析的结果显示,治疗措施、时间、治疗措施与时间交互效应,均为受试者产后盆底Ⅰ、Ⅱ类肌纤维肌力的影响因素,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盆底Ⅰ类肌纤维肌力:t=-3.220、6.280、4.340,P=0.002、<0.001、<0.001;盆底Ⅱ类肌纤维肌力:t=-3.080、5.350、3.510,P=0.003、<0.001、<0.001)。 结论阴道康复器辅助训练和Kegel训练,均可显著改善初产妇产后盆底Ⅰ、Ⅱ类肌纤维肌力,而且随着训练时间延长,肌力不断恢复。与Kegel训练相比,阴道康复器辅助训练可以更快、更有效、更持久改善初产妇产后盆底Ⅰ类肌纤维肌力,并且疗效优于Kegel训练。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2月—2018年6月进行产后42 d门诊复查的271例产妇,随机抽取行阴道分娩的82例为对照组,行剖宫产的82例为观察组。两组研究对象复查时均进行常规妇科检查、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度法(POP-Q)评分,同时进行盆底肌力测量,并比较两组的压力性尿失禁、不同程度盆腔器官脱垂等盆底功能障碍疾病发生率以及盆底肌纤维肌力。结果观察组产后的压力性尿失禁、不同程度盆腔器官脱垂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的Ⅰ类肌纤维肌力0~3级、Ⅱ类肌纤维肌力0~3级所占比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剖宫产可以降低产后早期POP及盆底肌力异常的发生率,安全性较高,但远期影响目前不能确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产后6~8周妇女盆底功能情况,为制定产后盆底康复方案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1 462例产后6~8周妇女盆底筛查结果,探讨分娩方式、产次、新生儿大小等对盆底功能的影响. 结果 阴道分娩组Ⅰ、Ⅱ类盆底肌纤维肌力不正常、盆底动态压力不正常、压力性尿失禁(SUI)、盆腔脏器脱垂(POP)、腹直肌分离、阴道口闭合不全发生率分别为86.7%、75.2%、97.7%、14.4%、74.1%、60.3%、43.9%;剖宫产组分别为79.8%、74.2%、93.9%、6.7%、43.3%、70.8%、5.0%.除Ⅱ类肌纤维肌力不正常率外,其余各项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阴道分娩中经产妇和初产妇Ⅰ类肌纤维肌力不正常率分别为91.5%和84.9%,Ⅱ类肌纤维肌力不正常率分别为83.3%和72.1%;新生儿体重≥3 500 g和<3500 g产妇Ⅰ类肌纤维不正常率分别为91.9%和85.4%,Ⅱ类肌纤维肌力不正常率分别为83.3%和7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剖宫产组经产妇和初产妇Ⅰ类肌纤维不正常率分别为86.4%和7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剖宫产组1、2次及以上剖宫产产后腹直肌分离66.8%和9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妊娠和分娩是盆底功能障碍的高危因素,产后应及时进行盆底康复治疗,预防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再生育女性产后6-8周盆底电生理功能的检测,探索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为促进再生育女性孕期指导及产后康复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12月在本院分娩的300例再生育女性,按照两胎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分娩方式、孕期体重(kg)增长、产前体重指数(BMI)、再次分娩年龄分组,比较组间静息、快肌及慢肌阶段的盆底电生理指标。结果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越大,产妇盆底Ⅱ类肌纤维的收缩能力越差(P0.05),不同的分娩方式对盆底肌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两次顺产的产妇其Ⅰ、Ⅱ肌纤维的受损程度均大于两次剖宫产的产妇(P0.01),而孕期增重过度则会导致盆底肌张力过高(P0.05)。可见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分娩方式、孕期增重均是影响再生育女性盆底功能的独立因素。结论对于再生育女性产后盆底功能需及时评估及治疗。同时应当加强再生育女性的孕期管理,提供合理的营养指导,减少孕期肥胖及巨大儿的发生,有效降低产后盆底功能的受损程度,减少产后PFD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及相关产科因素对盆底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择四川省妇幼保健院产后42 d进行产后复查的妇女1 381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经阴道分娩712例,剖宫产669例,专人询问并填写孕期及产后尿失禁(urinary incontinence,UI)问卷调查表,并进行盆底肌力筛查,观察不同分娩方式及产科影响因素与盆底肌力的相关性。结果Ⅰ类肌纤维肌力异常检出率阴道分娩组(69.38%)与剖宫产组(67.7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检出率阴道分娩组(67.56%)高于剖宫产组(61.73%)(P0.05)。孕期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293例(21.22%),其中阴道分娩组157例(22.05%),剖宫产组136例(20.33%);产后SUI 133例(9.63%),其中阴道分娩组114例(16.01%),剖宫产组19例(2.84%),阴道分娩组产后SUI发病率明显高于剖宫产组(P0.05)。结论分娩前体质量指数是I类、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的高危因素;剖宫产为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产后发生SUI的保护性因素;年龄为产后SUI发生的高危因素。应严格控制孕期体重,给予孕产妇保护盆底功能充分的宣教,指导其进行盆底肌锻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使用盆底肌肉康复器进行训练在产妇产后盆底功能恢复中的效果,为有效提升产妇盆底肌力水平,降低子宫脱垂、阴道前壁膨出,改善预后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10月-2016年10月在该院分娩的产妇11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56例。A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B组应用盆底肌肉康复器训练,随访6个月,观察康复效果。结果 B组产妇产后盆底康复有效率、手测盆底肌力、盆底Ⅰ类肌纤维肌电压、盆底Ⅱ类肌纤维肌电压均高于A组,B组盆底Ⅰ类肌纤维疲劳度、盆底Ⅱ类肌纤维疲劳度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盆底康复中应用盆底肌肉康复器训练后,可提升康复效果,促进产妇产后盆底肌力的良好恢复,提高产妇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