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产科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0月在永康市妇幼保健院分娩,并于产后6~8周回院复查的产妇108例,其中经阴道分娩52例,选择性剖宫产32例,产程中转剖宫产24例。分析盆腔功能障碍性疾病、压力性尿失禁等发生率。结果阴道分娩、选择性剖宫产及产程中转剖宫产产妇阴道压力异常、肌纤维肌力下降、盘底肌疲劳度异常及盆底肌力下降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阴道分娩的产妇中,不同分娩前BMI的产妇Ⅰ类肌纤维肌力下降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阴道分娩、选择性剖宫产及产程中转剖宫产产妇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阴道前壁脱垂发生率、阴道后壁脱垂发生率、POP-Q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盆底肌力异常发生率与产妇分娩方式无明显关系,但剖宫产可降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及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产前体质指数(BMI)是导致产妇Ⅰ类肌纤维损伤的危险因素,建议在妊娠期间注意体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影响女性盆底功能的产科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6年12月在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产科分娩的产后自愿进行盆底功能筛查的4 142例产妇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集盆底功能数据:Ⅰ类肌纤维肌力及疲劳度,Ⅱ类肌纤维肌力及疲劳度,阴道静态压。分析产妇年龄、体质指数(BMI)、是否初孕、是否初产、是否有流产史、分娩方式、新生儿体质量、新生儿性别与盆底肌力、疲劳度、阴道静态压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5岁,超重及肥胖、非初孕、阴道分娩、新生儿体质量4 kg、顺产是盆底功能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阴道分娩、非初孕、超重、肥胖、新生儿体质量4 kg是影响盆底功能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消瘦、年龄≥25岁以及≥30岁是影响Ⅰ类肌纤维疲劳度的保护因素。结论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较高,尤其是Ⅰ类肌纤维肌力异常、阴道静态压下降。影响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产科因素主要有BMI、是否初孕、阴道分娩、新生儿体质量及是否初产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二次妊娠产妇盆底肌再次损伤的高危因素,为其早期防治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于浙江萧山医院分娩生产的530例产妇进行研究,其中初产妇339例,经产妇191例,将经产妇作为观察组,初产妇作为对照组。采用统一的诊断标准和检测方法在产后50 d检查其盆底功能,分析二次妊娠产妇盆底肌再次损伤的高危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产后早期盆底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28. 80%)明显高于对照组(15. 93%),且盆底肌力0级的Ⅰ类肌纤维和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的产妇人数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二次妊娠产妇盆底Ⅰ类肌纤维肌力异常与孕前体质指数BMI (P=0. 017)、分娩方式(P=0. 015)以及二次生产时间间隔(P=0. 006)相关,二次妊娠产妇盆底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与分娩方式(P=0. 021)、孕周(P=0. 004)相关;经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孕前BMI18. 5 kg/m~2(OR=1. 456,95%CI 1. 163~3. 862)和BMI≥28. 0 kg/m~2(OR=2. 036,95%CI 1. 184~6. 038)、二次生产时间间隔≤3年(OR=2. 147,95%CI 1. 240~3. 589)会明显增加二次妊娠产妇Ⅰ类肌纤维肌力受损风险;孕周≥40周(OR=2. 348,95%CI 1. 135~5. 567)会明显增加二次妊娠产妇Ⅱ类肌纤维肌力受损风险;阴道分娩会显著增加二次妊娠产妇Ⅰ类和Ⅱ类肌纤维肌力受损风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二次妊娠产妇产后早期盆底肌再次损伤率较高,且其损伤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应加强二次妊娠产妇妊娠期和围生期的健康宣教,产后尽早开展和重视盆底检查及康复,以减少PFD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并探讨不同产科因素对产妇产后早期盆底肌力的影响,为产妇产后快速恢复提供临床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3年7月期间在柳城县妇幼保健院妇产科分娩并行盆底功能检查的9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分娩方式不同将其分为阴式顺产分娩的对照组和剖宫产的实验组,各45例。对比两组肌纤维肌力值与产科因素影响,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Ⅰ、Ⅱ类肌纤维肌力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产妇Ⅰ、Ⅱ类肌纤维受分娩方式影响程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Ⅰ、Ⅱ类肌纤维肌力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体重和产妇年龄对实验组肌纤维肌力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剖宫产能够降低产妇产后盆底肌肉Ⅱ类肌纤维收缩能力因分娩而受到的影响,但无法确认是保护盆底结构不受分娩所致的损伤,因而单纯为保护产妇盆底功能而通过剖宫产结束妊娠在临床看来并不可取。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力改变及其妊娠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在产后早期对产妇进行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的康复治疗,观察其疗效。方法将2011年11月至2012年11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生产并于产后6周内进行盆底肌力筛查的510例初产妇以分娩方式分组(新生儿体重正常者)以及以新生儿体重对产妇分组,分别从这两方面对产后盆底肌力改变及其妊娠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在产后早期对产妇进行Kegel训练联合肌电刺激和生物反馈的康复治疗,统计疗效情况。结果新生儿正常体重组Ⅰ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均显著高于低出生体重组(χ2值分别为9.332、9.917,均P<0.01),巨大儿组Ⅰ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均显著高于低出生体重组(χ2值分别为9.962、10.829,均P<0.01)。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相比,Ⅰ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和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均无统计学差异(χ2值分别为0.183、0.472,均P>0.05)。采用Kegel训练+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方案对肌纤维肌力异常的产妇(400例)进行康复治疗后,产妇的盆底Ⅰ类肌纤维肌电压和盆底Ⅱ类肌纤维肌电压均显著高于治疗前( t值分别为27.456、25.067,均P<0.001)。结论分娩方式不同对产后盆底肌力可能无影响,新生儿体重影响产后盆底肌力。产后早期进行康复治疗,对于产妇的盆底肌功能的康复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产后6~8周妇女盆底功能情况,为制定产后盆底康复方案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1 462例产后6~8周妇女盆底筛查结果,探讨分娩方式、产次、新生儿大小等对盆底功能的影响. 结果 阴道分娩组Ⅰ、Ⅱ类盆底肌纤维肌力不正常、盆底动态压力不正常、压力性尿失禁(SUI)、盆腔脏器脱垂(POP)、腹直肌分离、阴道口闭合不全发生率分别为86.7%、75.2%、97.7%、14.4%、74.1%、60.3%、43.9%;剖宫产组分别为79.8%、74.2%、93.9%、6.7%、43.3%、70.8%、5.0%.除Ⅱ类肌纤维肌力不正常率外,其余各项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阴道分娩中经产妇和初产妇Ⅰ类肌纤维肌力不正常率分别为91.5%和84.9%,Ⅱ类肌纤维肌力不正常率分别为83.3%和72.1%;新生儿体重≥3 500 g和<3500 g产妇Ⅰ类肌纤维不正常率分别为91.9%和85.4%,Ⅱ类肌纤维肌力不正常率分别为83.3%和7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剖宫产组经产妇和初产妇Ⅰ类肌纤维不正常率分别为86.4%和7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剖宫产组1、2次及以上剖宫产产后腹直肌分离66.8%和9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妊娠和分娩是盆底功能障碍的高危因素,产后应及时进行盆底康复治疗,预防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及相关产科因素对盆底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择四川省妇幼保健院产后42 d进行产后复查的妇女1 381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经阴道分娩712例,剖宫产669例,专人询问并填写孕期及产后尿失禁(urinary incontinence,UI)问卷调查表,并进行盆底肌力筛查,观察不同分娩方式及产科影响因素与盆底肌力的相关性。结果Ⅰ类肌纤维肌力异常检出率阴道分娩组(69.38%)与剖宫产组(67.7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检出率阴道分娩组(67.56%)高于剖宫产组(61.73%)(P0.05)。孕期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293例(21.22%),其中阴道分娩组157例(22.05%),剖宫产组136例(20.33%);产后SUI 133例(9.63%),其中阴道分娩组114例(16.01%),剖宫产组19例(2.84%),阴道分娩组产后SUI发病率明显高于剖宫产组(P0.05)。结论分娩前体质量指数是I类、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的高危因素;剖宫产为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产后发生SUI的保护性因素;年龄为产后SUI发生的高危因素。应严格控制孕期体重,给予孕产妇保护盆底功能充分的宣教,指导其进行盆底肌锻炼。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产前、产后连续盆底肌锻炼干预对阴道分娩和剖宫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及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在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妇产科产检、分娩的孕产妇150例,根据分娩方式分为阴道分娩组(A组)106例与剖宫产组(B组)44例;根据产前、产后是否进行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防治将A组分为干预组(Aa组66例)与未干预组(Ab组40例),B组亦分为干预组(Ba组19例)与未干预组(Bb组25例)。产后6周、12周对以上孕产妇进行问卷调查并检测盆底肌力、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压及阴道收缩持续时间,对结果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1)产后6周盆底功能检测:Aa组盆底Ⅰ类肌力、Ⅱ类肌力、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压、阴道收缩持续时间均显著高于Ab组(P0.05);Ba组Ⅰ类肌力、Ⅱ类肌力均显著高于Bb组(P0.05),但两亚组患者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压、阴道收缩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产后12周盆底功能检测:Aa组盆底Ⅰ类肌力、Ⅱ类肌力、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压、阴道收缩持续时间均显著高于Ab组(P0.05);Ba组Ⅰ类肌力、Ⅱ类肌力、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压、阴道收缩持续时间均显著高于Bb组(P0.05)。(3)产后12周Aa组阴道前壁脱垂、后壁脱垂、尿失禁发生率显著低于Ab组(P0.05);Ba组阴道前壁脱垂、尿失禁发生率显著低于Bb组(P0.05)。结论围产期盆底肌锻炼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可不同程度地改善顺产和剖宫产后盆底肌功能,有助于预防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个体化膳食营养联合盆底康复治疗产后阴道前壁膨出的治疗效果,为产后阴道前壁膨出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8月在长春市妇产医院进行第1次产后复查(产后6周)且被确诊为阴道前壁膨出的患者29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盆底肌锻炼) 103例、观察组1 (盆底康复治疗+盆底肌锻炼) 98例和观察组2 (个体化膳食营养+盆底康复治疗+盆底肌锻炼) 97例。所有研究对象在产后6周、产后3个月、产后6个月及产后1年分别进行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期法(POP-Q)评分、盆底表面肌电Glazer评估及盆底障碍影响问卷7 (PFIQ-7)调查。结果观察组2产后1年的POP-Q评分改善率、盆底肌Ⅰ类肌纤维肌力、Ⅱ类肌纤维肌力和PFIQ-7评分改善均高于其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结论针对不同人群采取适当的膳食营养安排联合盆底康复治疗,可有效促进产后阴道前壁膨出的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产后6~8周女性盆底肌肌力异常的发生情况及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2月产后6~8周在江宁区妇幼保健所行盆底肌肌力筛查的产妇2 311例,回顾性分析盆底肌肌力与产妇年龄、产次、产后体重指数(BMI)和新生儿体重的关系。结果产后6~8周女性盆底Ⅰ、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分别为78.98%和79.29%。不同年龄、产次、产后BMI组的产妇盆底Ⅰ、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不同新生儿出生体重的产妇盆底Ⅰ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两比较,低出生体重儿组与正常出生体重儿组、低出生体重儿和巨大儿组Ⅰ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正常出生体重儿组与巨大儿组比较,Ⅰ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新生儿出生体重组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出生体重是产后盆底肌力异常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盆底肌功能康复训练方法,如Kegel训练和阴道康复器辅助训练,对于改善初产妇产后盆底肌功能的效果,评估阴道康复器辅助训练,对于初产妇产后盆底肌功能的恢复作用。 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6月,在江苏省淮安市妇幼保健院足月经阴道分娩,并于产后第42天返回医院接受盆底肌功能评估的60例盆底肌肌力下降初产妇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n=30)与对照组(n=30)。对研究组受试者采用阴道康复器辅助训练至产后第18周,再改为Kegel训练至产后1年。对对照组受试者采用Kegel训练至产后1年。2组受试者在产后第6、10、18周及1年时,盆底Ⅰ、Ⅱ类肌纤维不同级别肌力发生率比较,采用Cochran-Mantel-Haenszel检验。受试者产后盆底Ⅰ、Ⅱ类肌纤维肌力影响因素分析,分别以其产后盆底Ⅰ、Ⅱ类肌纤维肌力为因变量,治疗措施、时间、治疗措施与时间交互效应为自变量,进行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NLMIXED)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江苏省淮安市妇幼保健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标准,并经过该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2014016),并与所有受试者签订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结果①2组受试者年龄、孕次、人体质量指数(BMI)、新生儿出生体重及治疗前盆底Ⅰ、Ⅱ类纤维的肌力分级构成比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控制治疗措施因素后,受试者产后盆底Ⅰ、Ⅱ类肌纤维肌力变化,均具有显著时间趋势,即随着训练时间延长,产后盆底肌功能不断恢复,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33.204、116.344,P<0.001);控制时间因素后,研究组治疗措施对受试者产后盆底Ⅰ类肌纤维肌力的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22.239,P<0.001),但是2组治疗措施对受试者产后盆底Ⅱ类肌纤维肌力的恢复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对受试者产后盆底Ⅰ、Ⅱ类肌纤维肌力进行分析的结果显示,治疗措施、时间、治疗措施与时间交互效应,均为受试者产后盆底Ⅰ、Ⅱ类肌纤维肌力的影响因素,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盆底Ⅰ类肌纤维肌力:t=-3.220、6.280、4.340,P=0.002、<0.001、<0.001;盆底Ⅱ类肌纤维肌力:t=-3.080、5.350、3.510,P=0.003、<0.001、<0.001)。 结论阴道康复器辅助训练和Kegel训练,均可显著改善初产妇产后盆底Ⅰ、Ⅱ类肌纤维肌力,而且随着训练时间延长,肌力不断恢复。与Kegel训练相比,阴道康复器辅助训练可以更快、更有效、更持久改善初产妇产后盆底Ⅰ类肌纤维肌力,并且疗效优于Kegel训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妊娠期盆底肌肉锻炼联合产后生物反馈电刺激对改善剖宫产及自然分娩产妇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12月于本院孕产检查及分娩的产妇300例,经阴分娩产妇182例(A1组),剖宫产分娩98例(B1组),所有产妇均接受妊娠期盆底肌肉锻炼联合产后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另外各选取45例产妇分别作为经阴分娩对照组(A2组)、剖宫产分娩对照组(B2组)。比较产妇盆底肌力、阴道压力以及阴道收缩持续时间及产妇盆底功能障碍发生情况。结果:产后第6、12周,A1组产妇盆底I类肌力、II类肌力、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压以及阴道收缩持续时间均优于A2组(P0.05);产后12周A1组产妇阴道前壁脱垂、阴道后壁脱垂以及尿失禁等发生率低于A2组(P0.05),产后第6周B1组产妇盆底I类肌力、II类肌力优于B2组(P0.05);产后12周B1组产妇盆底I类肌力、II类肌力、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压以及阴道收缩持续时间均优于B2组(P0.05),阴道前壁脱垂、尿失禁等发生率低于B2组(P0.05)。结论:无论分娩方式如何,产妇经过妊娠期盆底肌肉锻炼联合产后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都能够有效改善产妇盆底功能,并降低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分娩方式及相关因素对女性产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PFD)产生的影响。方法选择产后6~10周进行复查的产妇1706例,根据分娩方式分为:选择性剖宫产组621例,阴道分娩组1085例。通过问卷调查及盆底肌力检测了解产后盆底功能及产科因素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和盆腔脏器脱垂(POP)的影响。结果 (1)分娩方式对产后盆底肌力无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产后SUI、POP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盆底肌I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阴道分娩组为62.67%,选择性剖宫产组为58.62%(P0.05);II类肌纤维肌力的异常率阴道分娩组为60.00%,选择性剖宫产为56.52%(P0.05);不同分娩方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SUI阴道分娩组14.01%,剖宫产组5.96%;盆腔脱垂阴道分娩组0度43.04%、I度49.03%、II度7.93%,选择性剖宫产组0度63.76%、I度34.30%、II度1.9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相关因素的分析显示,年龄、第二产程时间、产次、新生儿出生体重与盆底肌力受损、产后SUI、POP发生呈正相关(P0.05)。结论妊娠和分娩是PPFD的高危因素,年龄、第二产程时间、产次、新生儿出生体重是其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2月—2018年6月进行产后42 d门诊复查的271例产妇,随机抽取行阴道分娩的82例为对照组,行剖宫产的82例为观察组。两组研究对象复查时均进行常规妇科检查、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度法(POP-Q)评分,同时进行盆底肌力测量,并比较两组的压力性尿失禁、不同程度盆腔器官脱垂等盆底功能障碍疾病发生率以及盆底肌纤维肌力。结果观察组产后的压力性尿失禁、不同程度盆腔器官脱垂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的Ⅰ类肌纤维肌力0~3级、Ⅱ类肌纤维肌力0~3级所占比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剖宫产可以降低产后早期POP及盆底肌力异常的发生率,安全性较高,但远期影响目前不能确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比较康复治疗前后的产后妇女压力性尿失禁(SUI)、盆腔脏器脱垂(POP)和盆底肌肉收缩强度的变化,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康复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6月在厦门市妇幼保健院产后门诊就诊的初产妇236例,分为阴道分娩组170例,剖宫产组66例。于产后6周进行盆底功能检测,测定盆底肌力以及POP-Q数值,确定其存在盆底功能障碍,之后遵循自愿原则进行10~15次治疗,治疗结束后再次进行盆底功能检测。由专人询问及填写治疗前后的SUI问卷调查表,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前,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SUI和POP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组、剖宫产组治疗前和治疗后SUI和POP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SUI和POP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肌纤维肌力下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组、剖宫产组治疗前和治疗后肌纤维肌力下降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肌纤维肌力下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分娩及剖宫产均对产后早期盆底肌力有影响,阴道分娩产妇盆底功能更差,各种PFD症状明显,而经过盆底康复治疗后,PFD症状明显减少,患者盆底功能改善,说明盆底康复治疗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具有防治作用,不同分娩方式的影响无差别,疗效与盆底功能障碍程度、患者依从性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经盆底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疗法对不同分娩方式产妇盆底肌力康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6年12月~2008年6月足月分娩产后42天复查的110例产妇分为剖宫产组(53例)和阴道分娩组(57例),均给予个体化的电刺激及生物反馈治疗,治疗前后进行盆底肌肉压力检测,评价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阴道分娩产妇产后6周的阴道静息压、盆底收缩压及Ⅱ类肌纤维的快速收缩压均明显低于剖宫产者(P<0.05)。经盆底康复治疗后,两组的静息压、盆底肌力及Ⅰ、Ⅱ类肌纤维收缩强度、Ⅰ类持续时间及Ⅱ类收缩个数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但阴道分娩组的阴道静息压仍低于剖宫产组(P<0.01),其他检测指标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分娩产妇产后6周的阴道张力及盆底肌力低于剖宫产者;不同分娩方式的产妇经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后盆底肌功能均能得到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妇产后早期盆底肌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2年7月在云和县妇幼保健所进行产后复查的产妇150例,根据其分娩方式的不同分为剖宫产组(80例)和阴道分娩组(70例),分别在产后6周、12周、24周通过盆底功能诊断仪检测盆底肌力。结果两组产后6周、12周、24周的盆底肌力相比:①剖宫产组Ⅰ类肌力评分均高于阴道分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74、1.95、2.13,均P〈0.05);②剖宫产组Ⅱ类肌力评分亦均高于阴道分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75、1.92、2.14,均P〈0.05)。结论两种分娩方式均对盆底肌力有影响,但是剖宫产组对产妇早期盆底肌力的影响要小于经阴道分娩组,为提高盆底肌力,产妇产后应早日进行康复锻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阴道顺产与剖宫产对初产妇早期盆底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择阴道顺产88例纳入阴道产组、剖宫产72例纳入剖宫产组,诊断评价盆底肌力、肌电水平,诊断压力性尿失禁(SUI)、盆腔器官脱垂(POP)。结果:两组Ⅰ、Ⅱ类肌纤维异常等级、阴道压力异常等级、Ⅰ与Ⅱ类肌纤维疲劳度异常等级、产后SUI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组阴道前壁脱垂、阴道后壁脱垂发生率低于阴道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顺产不会增加SUI发生风险,但可能增加器官脱垂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水中分娩对产后女性阴道前后壁膨出的近期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湖北省妇幼保健院产科阴道分娩,产后6~8周至产科盆底康复室进行产后回访的2 749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按照分娩方式将产妇分为水中分娩组(600例)和传统分娩组(2 149例)。比较两组产妇会阴侧切率和阴道助产率,产后阴道前后壁膨出率。结果水中分娩组产妇会阴侧切率和阴道助产率均显著低于传统分娩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产妇产后阴道前后壁膨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产妇阴道前后壁膨出的程度均为Ⅰ期膨出,阴道前壁膨出率高于阴道后壁膨出率。结论阴道分娩可导致盆底损伤,水中分娩对阴道前后壁膨出没有明显的近期保护作用,但可减少会阴侧切率和阴道助产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传统阴道分娩和自控镇痛分娩对初产妇分娩后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8年3月在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行阴道分娩的初产妇102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依据分娩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51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阴道分娩,研究组采用自控镇痛分娩,产后随访6周,比较两组围生期指标、盆腔器官脱垂分度、盆底肌纤维肌力分级、阴道壁脱垂、子宫脱垂、尿失禁发生率的差异。结果研究组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产后2 h出血量、产时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研究组视觉模拟评分(VAS)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研究组盆腔器官脱垂分度构成比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研究组Ⅰ类肌纤维肌力分级、Ⅱ类肌纤维肌力分级构成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研究组子宫脱垂、尿失禁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研究组阴道壁脱垂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初产妇采用自控镇痛分娩不仅可减轻分娩疼痛,还可减少对盆底组织的损伤,降低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同时对母婴结局无不良影响,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