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产褥期后妇女盆底肌肉康复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常规产后42天检查的妇女60例,分为顺产组37例和剖宫产组23例,由同一位专业盆底康复师进行个体化的电刺激及生物反馈治疗,每周2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进行盆底肌肉压力检测,评价两组之间及治疗前后的盆底压力变化。结果:两组产妇产后6周Ⅰ类纤维的持续收缩压及Ⅱ类肌纤维的快速收缩压无明显差异。经盆底康复治疗后,两组的Ⅰ、Ⅱ类肌纤维收缩强度、Ⅰ类持续时间及Ⅱ类收缩个数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结论:两种分娩方式均造成产后盆底肌力下降;经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后盆底肌功能得到改善,建议产妇产后早期进行盆底肌肉康复训练,减少或延缓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康复护理对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分娩的180例健康产妇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配的原则将其分为两组,90例/组。对照组产妇于产后2个月开展康复护理,观察组产妇则于产后1个月内进行康复护理,对两组产妇的产后盆底功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盆底压力:观察组产妇的盆底压力康复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盆底肌力:观察组产妇的盆底肌Ⅰ类纤维肌电压、盆底肌Ⅱ类纤维肌电压、手侧阴道横断面肌力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发症情况:观察组产妇的尿失禁发生率为6.66%,对照组的尿失禁发生率为16.67%,经统计学分析,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产后1个月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有助于提升产妇产后的盆底功能,改善产妇盆底功能受损的症状,可提升产妇的生活质量和身体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经盆底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疗法对不同分娩方式产妇盆底肌力康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6年12月~2008年6月足月分娩产后42天复查的110例产妇分为剖宫产组(53例)和阴道分娩组(57例),均给予个体化的电刺激及生物反馈治疗,治疗前后进行盆底肌肉压力检测,评价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阴道分娩产妇产后6周的阴道静息压、盆底收缩压及Ⅱ类肌纤维的快速收缩压均明显低于剖宫产者(P<0.05)。经盆底康复治疗后,两组的静息压、盆底肌力及Ⅰ、Ⅱ类肌纤维收缩强度、Ⅰ类持续时间及Ⅱ类收缩个数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但阴道分娩组的阴道静息压仍低于剖宫产组(P<0.01),其他检测指标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分娩产妇产后6周的阴道张力及盆底肌力低于剖宫产者;不同分娩方式的产妇经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后盆底肌功能均能得到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康复训练对产后盆底功能恢复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该院分娩的20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盆底肌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产妇盆底肌电压、盆底肌力及盆底肌力改善情况。结果训练前,两组产妇盆底肌电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观察组产妇盆底肌电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前,两组产妇Ⅰ类纤维与Ⅱ类纤维收缩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观察组产妇Ⅰ类纤维与Ⅱ类纤维收缩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康复训练后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反馈电刺激配合盆底康复训练能够有效提高产妇产后盆底肌电压与盆底肌力,对产后早期改善产妇盆底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临床医学工程》2016,(6):737-738
目的探讨康复治疗应用于产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行阴道分娩并在产后检测患者盆底功能性障碍的18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90例)和观察组(90例),对照组给予单纯盆底肌功能训练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采用GRRUG法评估患者的会阴肌力分级情况,比较两组的盆底肌力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会阴肌力分级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Ⅰ、Ⅱ类肌纤维肌电压明显高于对照组,肌纤维疲劳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产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者采用多种疗法联合的盆底肌肉康复治疗,可有效提高盆底肌肉张力,促进产后盆腔肌肉功能康复,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期盆底康复锻炼对不同分娩方式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该院于2019年1月-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分娩产妇1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分娩方式分为对照组(自然阴道分娩,60例)与观察组(剖宫产,40例),两组患者均应用早期盆底康复锻炼,对两组产妇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的盆底肌纤维收缩力、膀胱经活动度、尿道旋转角度及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情况进行评价和比较。结果两组产妇治疗后盆底肌纤维持续收缩压与快速收缩压均明显比治疗前更高,而治疗后胱经活动度、尿道旋转角度均明显比治疗前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盆底肌纤维持续收缩压、快速收缩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产妇治疗前后膀胱经活动度、尿道旋转角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治疗总有效率与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对比差异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在自然阴道分娩或剖宫产中行早期盆底康复锻炼均能够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有助于改善产妇的盆底功能,减少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情况发生,促进产妇身体快速康复,在临床上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产妇不同分娩方式对其产后早期盆底功能造成的影响同时评估康复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对象为自2016年3月-2017年8月在东莞三局医院生产的193例产妇,按照不同的分娩方式,将产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9例产妇分娩方式为剖宫产,观察组164例产妇分娩方式为顺产。两组均给予产妇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及盆底肌锻炼康复治疗。结果接受康复治疗后两组产妇盆底肌力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观察组产妇盆底肌力恢复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治疗后两组产妇盆底障碍性疾病总发生率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产妇疾病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生产方式均会对产妇盆底肌力造成影响,产妇产后及早接受康复治疗有利于加快恢复盆底肌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并给予康复治疗干预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2-4月于产后6~8周筛查盆底肌力的393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分娩结局、分娩体位、会阴损伤进行分组,探讨以上因素对产妇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并为盆底肌力异常的产妇进行盆底康复治疗。结果阴道分娩组的Ⅰ类、Ⅱ类肌肌力异常的发生率与剖宫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然分娩组Ⅰ类及Ⅱ类肌肌力异常的发生率低于产钳助产组,会阴侧切及裂伤组的Ⅰ类及Ⅱ类肌肌力异常的发生率高于会阴完整组(P<0.05)。自由体位与传统体位的盆底肌力异常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钳助产、会阴侧切都会影响产妇的盆底肌力,分娩体位对盆底肌肌力无显著性影响,对盆底肌异常的产妇可进行盆底肌训练及盆底生物反馈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力改变及其妊娠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在产后早期对产妇进行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的康复治疗,观察其疗效。方法将2011年11月至2012年11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生产并于产后6周内进行盆底肌力筛查的510例初产妇以分娩方式分组(新生儿体重正常者)以及以新生儿体重对产妇分组,分别从这两方面对产后盆底肌力改变及其妊娠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在产后早期对产妇进行Kegel训练联合肌电刺激和生物反馈的康复治疗,统计疗效情况。结果新生儿正常体重组Ⅰ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均显著高于低出生体重组(χ2值分别为9.332、9.917,均P<0.01),巨大儿组Ⅰ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均显著高于低出生体重组(χ2值分别为9.962、10.829,均P<0.01)。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相比,Ⅰ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和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均无统计学差异(χ2值分别为0.183、0.472,均P>0.05)。采用Kegel训练+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方案对肌纤维肌力异常的产妇(400例)进行康复治疗后,产妇的盆底Ⅰ类肌纤维肌电压和盆底Ⅱ类肌纤维肌电压均显著高于治疗前( t值分别为27.456、25.067,均P<0.001)。结论分娩方式不同对产后盆底肌力可能无影响,新生儿体重影响产后盆底肌力。产后早期进行康复治疗,对于产妇的盆底肌功能的康复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妊娠期盆底肌肉锻炼联合产后生物反馈电刺激对改善剖宫产及自然分娩产妇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12月于本院孕产检查及分娩的产妇300例,经阴分娩产妇182例(A1组),剖宫产分娩98例(B1组),所有产妇均接受妊娠期盆底肌肉锻炼联合产后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另外各选取45例产妇分别作为经阴分娩对照组(A2组)、剖宫产分娩对照组(B2组)。比较产妇盆底肌力、阴道压力以及阴道收缩持续时间及产妇盆底功能障碍发生情况。结果:产后第6、12周,A1组产妇盆底I类肌力、II类肌力、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压以及阴道收缩持续时间均优于A2组(P0.05);产后12周A1组产妇阴道前壁脱垂、阴道后壁脱垂以及尿失禁等发生率低于A2组(P0.05),产后第6周B1组产妇盆底I类肌力、II类肌力优于B2组(P0.05);产后12周B1组产妇盆底I类肌力、II类肌力、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压以及阴道收缩持续时间均优于B2组(P0.05),阴道前壁脱垂、尿失禁等发生率低于B2组(P0.05)。结论:无论分娩方式如何,产妇经过妊娠期盆底肌肉锻炼联合产后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都能够有效改善产妇盆底功能,并降低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阴道正常产与剖宫产对孕妇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和康复治疗的疗效,为临床采取分娩方式及康复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2018年3月-2019年2月运城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8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阴道正常产)和观察组(剖宫产),每组各34例。对比分娩后产妇的临床恢复治疗疗效、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及Glazer指标的评估对比。结果经不同分娩方式分娩后,观察组产妇盆底功能恢复的总有效率(94.12%)显著高于对照组产妇盆底功能恢复的总有效率(82.35%);对比早期盆底功能,观察指标有肌力评分、尿失禁及器官脱垂等,观察组产妇盆底功能相关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产妇盆底功能相关指标(均P0.05);两组产妇在治疗前耐受测试平均值与持续收缩平均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治疗后,两组产妇耐受测试平均值与持续收缩平均值与治疗前相比数值有显著改善(均P0.05);治疗后两组产妇的耐受测试平均值与持续收缩平均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初孕妇,采取剖宫产可显著提高临床盆底恢复效率,减少尿失禁与器官脱垂发生的概率,提高孕妇产后的整体生活质量,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使用盆底肌肉康复器进行训练在产妇产后盆底功能恢复中的效果,为有效提升产妇盆底肌力水平,降低子宫脱垂、阴道前壁膨出,改善预后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10月-2016年10月在该院分娩的产妇11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56例。A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B组应用盆底肌肉康复器训练,随访6个月,观察康复效果。结果 B组产妇产后盆底康复有效率、手测盆底肌力、盆底Ⅰ类肌纤维肌电压、盆底Ⅱ类肌纤维肌电压均高于A组,B组盆底Ⅰ类肌纤维疲劳度、盆底Ⅱ类肌纤维疲劳度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盆底康复中应用盆底肌肉康复器训练后,可提升康复效果,促进产妇产后盆底肌力的良好恢复,提高产妇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产妇的盆底肌收缩肌变化及其影响相关性因素。方法前瞻性选取产后患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120例产妇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将其设为观察组,其中产后盆腔器官脱垂者50例为观察A组,产后尿失禁者70例为观察B组;另选取同期本院健康体检120例经产后复查正常产妇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盆底肌收缩肌变化及其影响相关因素进行观察与对比。结果观察组产后肌电图显示持续与快速收缩值(16.45±8.38)μv与(16.22±11.10)μv均比对照组(21.85±11.64)μv与(37.50±20.91)μv低,且观察A组持续收缩值均比观察B组与对照组低,观察B组快速收缩值均比观察A组与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腹压增高史所占比例、阴道分娩概率、新生儿体重与分娩前体质量指数均比对照组高(P0.05);产妇产后发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影响相关因素包括腹压增高史、新生儿体重、分娩前体质量指数与阴道分娩概率等。结论产后出现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产妇对其盆底肌收缩肌产生一定变化,产妇持续与快速收缩值降低,且腹压增高史、新生儿体重、分娩前体质量指数与阴道分娩概率为导致产妇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影响相关因素。临床需强化产前干预,且选择合理分娩方式,促进产妇预后改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剖宫产与经阴道分娩对产妇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接收的120例产妇,以分娩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经阴道分娩,观察组采用剖宫产,比较两组产妇的POP及盆底肌力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阴道及子宫脱垂情况、产后盆底肌张力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较于阴道分娩,剖宫产可有效的减少产后对盆底功能的影响,但产后康复对促进盆底功能恢复有较好的效果,因而无需将其作为选择分娩方式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产后早期盆底肌康复治疗对不同分娩方式产妇盆底康复效果与性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76例在产后5周复诊的产妇,包括42例剖宫产,34例阴道分娩。对两组产妇进行盆底肌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盆底肌力及性功能状况。结果治疗后,剖宫产组的I类肌纤维的持续收缩压、持续时间及II类肌纤维的快速收缩压、收缩个数和阴道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剖宫产产妇的静息压[(48.21±4.55)cmH2O]明显高于阴道产组[(37.54±3.12)cmH2O],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组的盆底收缩压[(48.78±4.21)cmH2O]和阴道产组[(47.97±4.18)cmH2O]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剖宫产组在治疗后的性欲程度、性高潮状况、阴道润滑状况、性满意度及性功能总分较阴道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不同分娩方式产妇在产后采取早期盆底肌康复治疗,均能有效改善产妇在产后的盆底肌功能及性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产后盆底功能障碍产妇的患病情况及盆底肌康复联合治疗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间于西北妇女儿童医院盆底中心接受治疗的盆底功能障碍患者960例,按患者意愿将其分为单纯的Kegel训练组(对照组)和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结合Kegel训练联合治疗组(观察组)进行临床研究,分析产后盆底功能障碍产妇的患病状况及盆底康复治疗效果。结果经过相关治疗,观察组压力性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慢性盆腔疼痛及女性性功能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值分别为16.00、5.37、5.02、4.50,均P<0.05);治疗后Ⅰ类和Ⅱ类肌纤维的收缩力观察组也较对照组有明显地改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5.38、21.13,均P<0.05)。结论对盆底功能障碍患者进行盆底肌康复联合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Ⅰ类和Ⅱ类肌纤维的肌力,其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盆底功能训练配合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对产后42d盆底功能肌力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3月在河北区妇女儿童保健中心进行42d盆底功能检查的产妇,对盆底肌力≤3级的产妇300例进行分组治疗,观察组进行一个疗程的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盆底康复训练;对照组进行一般的健康指导。结果两组患者经过康复训练,观察组产妇盆底肌功能恢复效果明显,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提高。结论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能够显著提高盆底肌收缩力,促进产后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针对性盆底康复措施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妇女盆底肌力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3月该院收治的110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妇女为研究对象,采用Excel 2007编制的随机数字表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5例。对照组患者仅给予一般的康复指导,研究组患者依据盆底肌电检测结果给予针对性盆底康复措施进行康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盆底肌纤维肌力参数变化、肌力分级、盆底功能障碍调查表(PFDI-20)、盆底障碍影响问卷7(PFIQ-7)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盆底Ⅰ类肌纤维、ⅡA类和ⅡB类肌纤维持续收缩压,Ⅰ类肌纤维持续收缩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盆底Ⅰ类肌纤维、ⅡA类和ⅡB类肌纤维持续收缩压,Ⅰ类肌纤维持续收缩时间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盆底肌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盆底肌力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PFDI-20评分、PFIQ-7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PFDI-20评分、PFIQ-7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针对性盆底康复措施可显著改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妇女的盆底肌力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足月顺产产妇盆底康复治疗的时机及其疗效,为预防和早期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福田区妇幼保健院产科门诊进行盆底康复治疗的1 00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时间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500例,A组于产后6~12周治疗,B组于产后12~20周治疗,共治疗10次,之后门诊定期随访,治疗3个月后再次评价盆底肌力。结果两组产妇治疗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盆底肌张力异常,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和B组Ⅰ类肌纤维的持续收缩压、持续时间和Ⅱ类肌纤维的快速收缩压、收缩个数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足月顺产后产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盆底肌力异常,盆底康复治疗能改善盆底肌力,早期治疗更加有效,临床医生有必要指导产妇及早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盆底功能评估产后妇女盆底功能障碍状况,分析比较剖宫产与正常产两种分娩方式对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5年10月在该区妇幼保健院妇女保健中心进行产后复查的产妇10 540例,根据其分娩方式的不同分为剖宫产组(4 490例)和正常产组(6 050例),比较观察两组产妇PFD的发生情况及其对盆底肌力的影响。结果正常产组盆底疲劳度异常、肌力损伤、肌力收缩失调、压力性尿失禁(SUI)、盆腔器官脱垂(POP)、腹直肌分离及阴道闭合不全等情况的发生率高于剖宫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产组产妇两类肌纤维肌力受损情况均高于剖宫产组产妇(P0.05)。结论两种分娩方式均对盆底肌力有影响,但是剖宫产对产妇早期盆底肌力的影响小于正常产,为提高盆底肌力,产妇产后应早日进行康复锻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