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制定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出院计划,促进其功能恢复。方法将100例行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出院指导和随访,干预组实施出院计划服务。结果干预组患者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并发症发生率及再次入院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出院计划服务可促进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及再入院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基于授权理论的自我管理模式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出院准备服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5年10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49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对照组,落实常规治疗、护理及健康教育;将2016年4~10月收治的51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观察组,实施基于授权理论的自我管理出院准备服务。结果术后3个月、6个月,观察组膝关节功能、自我管理行为及生活质量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基于授权理论的自我管理模式用于出院准备服务,可以有效改善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术后康复效果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康复训练的效果。方法 将96例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按照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人工辅助康复训练,观察组实施基于下肢康复机器人的康复训练。比较两组干预前后主动和被动膝关节活动度、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以及住院天数和相关费用的差异。结果 出院时观察组主动和被动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评分及日常活动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住院天数及总住院费用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下肢康复机器人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康复训练,可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提高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家属同步教育的延续性护理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将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住院期间给予常规护理,出院后常规门诊复查和电话随访,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家属同步教育的延续性护理。评估并比较两组出院时及出院后3个月HSS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两组家属对TKA疾病的认知水平。结果出院3个月,干预组HSS总评分及各方面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1)、干预组家属疾病认知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家属同步教育的延续性护理能够改善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关节功能,提高家属对疾病的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康复日记结合微信随访干预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功能康复的应用效果。 方法将119例行老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予常规出院指导及门诊随访,干预组患者在常规指导的基础上,责任护士术前发放康复日记并进行相应指导,在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实施微信随访。采用髋关节Harris量表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Barthel指数评定两组患者出院时、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髋关节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改善情况。 结果干预组和对照组出院时、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Harris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进行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显示干预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别与时间点之间存在交互作用,除第一个时间点两组无统计学意义,其它各时间点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在各时间点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优于对照组。 结论互动康复日记结合护理随访有助于改善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有效提高患者出院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出院计划对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将97例全髋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49例与对照组48例。对照组实施骨科常规护理指导,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出院计划服务。统计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并于干预前、出院后1个月及3个月时评价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髋关节功能。结果干预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出院后1个月及3个月时,干预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分及牛津髋关节功能量表得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出院计划护理模式可提高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髋关节功能,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开展居家模拟培训提高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康复的效果。方法按住院时间将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162例分为对照组80例和观察组82例,对照组采取骨科常规护理方式进行康复指导,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由高级责任护士实施全程居家生活与出行路径的模拟培训。于入院时、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评价两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与Barthel指数。结果观察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开展居家模拟培训有利于促进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康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护理的连续性,促进患者康复。方法将接受康复治疗后出院的脑卒中偏瘫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出院后接受常规康复护理指导;观察组除常规康复护理外,利用微信平台实施基于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的远程康复护理,指导和督导患者进行改良强制性运动训练。出院时、出院后1个月、3个月采用Fugl-Meyer量表、Carroll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对患者的上肢功能、手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出院后1个月和3个月上肢功能、手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均有提高,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的远程康复指导能够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手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阶段性功能锻炼指导,规范功能锻炼的内容和流程,提高患者手术疗效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法 将全髋关节置换术后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按照阶段性功能锻炼指导手册内容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对照组患者按常规护理指导功能锻炼。比较两组患者术后Harris髋关节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Barthel 指数评价,以及患者对住院治疗满意度的统计。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3个阶段(出院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Harris髋关节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 指数评价,出院前χ2=0.06,(P>0.05)比较无差异,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对治疗满意度比较χ2=4.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阶段性功能锻炼指导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的髋关节功能恢复具有临床指导意义,其生活自我照护能力和患者满意程度具有积极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Teach-back健康教育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康复的效果。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144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7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干预组采用Teach-back进行康复指导,包括成立健康教育小组、编写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出院健康手册并实施干预。结果干预3个月后,干预组患者服药依从性、HSS膝关节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Teach-back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改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重度痛风性膝关节炎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特点、疗效和围手术期的注意事项。 方法追踪2008年1月至2014年6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关节外科行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23例28膝经保守治疗不能缓解其疼痛且有明显的影像学改变的痛风性膝关节炎患者,置换后均获得2年以上的随访,记录术前、术后1周、3个月、12个月、24个月的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评分)及膝关节X光片,各时间点的疗效指标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 结果所有患者置换术中及置换后无严重并发症。术后1周、3个月、12个月及术后24个月随访时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F=31.76,P<0.01),KSS评分(F=106.54,107.85,P<0.01 )、膝关节活动度(F=104.78,P<0.01)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所有患者置换后X射线片均示假体位置良好,下肢力线满意,无透亮线及任何松动迹象。 结论通过围手术期全面规范处理、快速康复及系统的功能锻炼,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晚期痛风性膝关节炎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方红霞  梁晓燕  颜岚  雒玉 《骨科》2016,7(3):207-209
目的探讨运用微信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患者行院外延续护理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9月在我科行TKA的患者120例,根据出院时间编号分为研究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采用TKA常规出院指导和随访方式;研究组利用微信平台,针对患者的实际恢复情况对其实施个体化的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3、6个月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HSS)膝关节评分、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术后6个月的并发症发生率及对康复训练的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的膝关节HSS评分及ROM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6.67%)低于对照组(1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27,P=0.040);康复训练满意度(98.33%)明显高于对照组(8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24,P=0.038)。结论运用微信对TKA患者行院外延续护理方便快捷,利于指导和沟通,能有效促进人工TKA患者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对康复训练的满意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互动模式对全膝置换术后患者早期膝关节功能锻炼及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的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113例住院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使用随机数字对照法分为实验组59例和对照组54例。实验组在医护全程诊疗模式的基础上成立健康教育互动模式小组,制定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系统性、规范化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护理路径表并按路径表实施一对一互动功能锻炼指导。对照组则采用传统健康宣教方法。应用t检验分别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前、术后3、7、14 d的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 结果通过健康互动模式制定早期功能锻炼路径计划表在人工全膝置换术后早期功能锻炼中的应用,使用HSS膝关节功能评分表对两组患者的术前、术后3 d、术后7 d及术后14 d的患肢功能锻炼效果进行评价,实验组患者的HSS评分在术后优于对照组(术后3 d t=0.67,术后7 d t=4.78,术后14 d t=3.63,均为P<0.05)。 结论健康教育互动模式在全膝置换术后早期功能锻炼中应用,提高了患者进行术后锻炼的依从性,促进了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髌股关节软骨退变程度对内侧活动平台单髁置换术短期疗效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深圳市人民医院因前内侧骨关节炎行内侧活动平台单髁置换或全膝关节置换术的75例患者资料,依据术中探查髌股关节软骨退变情况分为无退变单髁组(无退变组)、内侧退变单髁组(内侧退变组)、内外退变单髁组(内外退变组)和内外退变全膝组(全膝组)。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比4组患者术前术后牛津大学膝关节评分(OKS)、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并记录终末随访时有无假体松动、脱位、力线改变等情况。 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36±10)个月。4组患者术后OKS评分、HSS评分、WOMAC评分较术前均有改善(F=18.555,P<0.001;F=5.867,P=0.001;F=22.671,P<0.001);术前术后OKS、HSS、WOMAC评分差值,无退变组与内侧退变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内外退变组与无退变组、内侧退变组相比,功能改善程度稍差(均为P<0.05),内外退变组与全膝组之间OKS、HSS、WOMAC评分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所有病例于末次随访时无假体松动、脱位、力线改变。 结论内侧髌股关节软骨退变对内侧活动平台单髁置换术后疗效影响不大,但面对外侧髌股关节软骨退变时则需慎重,此时选择单髁或是全膝,需个性化考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医护治一体化工作模式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甘肃省中医院骨科行初次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患者90例。采用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45例实施专病医护治一体化工作模式;对照组45例实施常规临床工作模式。采用美国膝关节学会评分(KS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膝关节活动度(ROM)、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进行比较。采用spss 23.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入院当天患者KSS、VAS、ROM、ADL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VAS、ROM、ADL评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KSS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KSS、VAS、ROM、ADL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2周KSS、VAS、ROM、ADL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KSS功能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KSS、VAS、ROM、ADL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KSS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KSS、KSS、VAS、ROM、ADL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专病医护治一体化工作模式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膝关节功能、疼痛程度、膝关节活动能力,日常活动能力都有明显改善,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后膝关节周径、VAS指数(visual analogue score, VAS)、等长抵抗运动肌力,膝关节主动活动度(active rang og motion)及腰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确诊并纳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骨质疏松症患者48例。依据患者临床表现及手术指征实施手术治疗,行手术前将依据膝关节功能评估康复系统给予术前系统评估,术后定期给予评估及物理治疗。结果 TKA术后不同康复阶段统计描述可见治疗组膝关节周径、VAS指数、等长抵抗运动肌力及腰椎骨密度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各项评估指标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结论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腰椎骨密度的控制可以从一定程度上保证康复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类风湿性关节炎伴膝关节重度屈曲畸形患者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措施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21例(36膝)类风湿性关节炎伴膝关节重度屈曲畸形患者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进行功能康复治疗的疗效情况。纳入标准为类风湿关节炎伴膝关节屈曲挛缩角度达60°以上患者,排除标准为存在其它继发性膝骨关节炎者。对所有患者实施系统康复治疗。评估术后、康复出院时以及末次随访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膝关节屈曲挛缩角度以及膝关节活动范围,进而评估术后康复措施的疗效。根据数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多组间定量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Friedman秩和检验。 结果在21例患者中,15例(26膝)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46±15)个月。术后膝关节VAS评分中位数为7(6,8)分,康复出院时为2(2,3)分,末次随访为0(0,1.7)分,3个时间点的VAS评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膝关节屈曲挛缩角度平均为(30±13)°,康复出院时(8±5)°,末次随访为(7±10)°,3个时间点屈曲挛缩角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7.4,P<0.001)。术后膝关节活动范围为(56±21)°,康复出院时(99±11)°,末次随访(88±18)°,3个时间点膝关节活动范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3.8,P<0.001)。 结论类风湿关节炎伴膝关节重度屈曲挛缩畸形的患者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经过功能康复治疗后,可实现膝关节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以互联网+医联体模式为依托、在空巢老人群体中建立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家庭精准康复平台的可行性,并考察该平台的促康复效能和医疗效益。方法 以在我院行首次单侧TKA的空巢老人为研究对象。根据出院后随诊方式的差异分为两组:实验组29例,借助以互联网通讯和医联体网络为基础的家庭康复平台进行康复指导,配合我院门诊随诊;对照组24例,予常规我院门诊随诊,门诊医生遵指南行康复锻炼指导。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膝关节功能评分(HSS)、日常生活质量评分(SF-36)和术后6个月患者满意度。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HSS、SF-36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术后6月HSS评分、SF-36评分、患者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87.74±3.44 vs. 84.24±3.52; 735.06±11.68 vs. 725.88±9.80; 99.58±4.06 vs. 95.68±3.66;P<0.05)。结论 依托互联网+医联体模式在空巢老人群体中构建TKA术后家庭精准康复平台切实可行,可有效改善该群体术后膝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并有利于医患沟通。  相似文献   

19.
To determine and compare the influence of 2 different approaches on quadriceps femoris muscle function i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 20 patients (14 women, 6 men) with bilateral knee osteoarthritis underwent a 1-stage bilateral TKA. Surgical approaches (subvastus, midvastus) were performed by a random selection. Measurements of quadriceps voluntary activation and maximal voluntary contraction were estimated by a twitch interpolation technique before, 3 and 6 months after TKA. Knee pain was quantified by the Lewis Score.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between the 2 approaches at 3 and 6 months after TKA with regard to maximal voluntary contraction (P = 0.84, F = 0.041) and voluntary activation (P = .863, F = 0.031). In the subvastus group was a significantly higher knee pain until 6 months after surgery (P = .02). The subvastus approach for TKA does not provide any advantages compared with the midvastus approach with respect to the quadriceps femoris muscle strength in the early postoperative period. Furthermore, the subvastus approach caused significantly more pain postoperative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