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异甘草酸镁(MgIG)在脂多糖(LPS)刺激的RAW264.7巨噬细胞中是否能通过上调血红素氧合酶-1(HO-1)起到抑制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和一氧化氮(NO)释放的作用。方法用LPS刺激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制作炎症细胞模型。①先用不同浓度的MgIG与LPS合并处理24h,分别为Control组、LPS组和LPS+MglG不同剂量组(O.01mg/mL、0.10mg/mL、0.50mg/mL和1.00mg/mL);②再将培养细胞随机分为不同处理组(每组n=5):Control组、LPS组、LPS+MdG(1.00mg/mL)和LPS+MdG(1.00m∥mL)+血红素氧化酶抑制剂[ZnPPIX(10μmol/L)]组。用ELISA方法测定上清HMGBl浓度,用Griess法测定上清液NO的浓度水平,用Western bolt检测细胞内HO-1和iNOS蛋白的表达。结果①与Control组比较,LPS能够明显增加上清液HMGB1和NO浓度(均P〈0.05),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细胞内HO-1的蛋白表达水平(P〈0.05);与LPS组比较,LPS+MgIG不同剂量组均减少了HMGB1和NO的释放(均P〈0.05),并且随着剂量的增加,HMGB1和NO的上清液水平降低越明显,而HO-1的表达水平在LSP+MgIG(0.10mg/mL、0.50mg/mL和1.00mg/mL)组均明显诱导增加(均P〈0.05)。②与Control比较,LPS同样明显增加上清液HMGB1和NO浓度(均P〈0.05),以及明显增加细胞内HO-1和可诱导一氧化氮合酶(iNOS)蛋白表达水平(均P〈0.05);与LPS组比较,LPS+MgIG(1.00mg/mL)组上清液中HMGBl和NO浓度明显下降(均P〈0.05),细胞内HO-1的蛋白水平明显增加(P〈0.05),细胞内iNOS的蛋白水平则明显下降(P〈0.05),而LPS+MgIG(1.00mg/mL)+ZnPPIX(10μmol/L)组上清液HMGB1和NO浓度、细胞内HO-1和iNOS的蛋白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MglG能抑制LPS刺激巨噬细胞过度释放HMGBl和NO,能明显抑制LPS诱导的iNOS表达,并且依赖于HO-1的上调。  相似文献   

2.
生脉注射液对蛋白激酶C调控LPS诱导iNOS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生脉注射液对蛋白激酶C调控LPS诱导单核/巨噬细胞iNOS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用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活性测定法研究LPS对PKC的激活作用及Griess还原法测定NO的生成;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iNOS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用基因转染及报告基因检测等方法研究生脉注射液调控LPS刺激RAW264.7细胞对iNOS启动子活性的诱导作用及其与PKC的关系。结果:生脉注射液可负调节LPS刺激RAW264.7细胞引起的PKC磷酸化激活和膜移位,并可延长PKC抑制剂H-7下调NO作用时间;荧光素酶表示基因实验结果显示,生脉注射液可抑制iNOS启动子的转录活性,并可增强H-7和钙离子通道阻滞剂Verapamil作用。结论:生脉注射液抑制LPS刺激RAW264.7细胞所致的NO生成增加,其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抑制PKC激活和细胞钙增加而影响iNOS启动子的转录活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2(rhIL-12)的生物活性检测方法,观察rhIL-12诱导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产生γ干扰素(IFN-γ)的水平与剂量和时间之间的关系,揭示其变化规律。方法rhIL-12供试品刺激健康人PBMC分泌IFN-γ,经国际标准品校正,建立rhIL-12生物活性测定方法。以1ng/mL浓度rhIL-12诱导健康人PBMC,分别于24、48、72、96和120h5个时间点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培养上清的IFN-γ水平。测定0.1、0.5和2.5ng/mL3个浓度rhIL-12诱导人PBMC72h后培养上清的IFN-γ水平,用Prism5.0统计软件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法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rhIL-12供试品的生物活性曲线呈典型S型,IFN-γ含量为最大浓度-半时的供试品浓度(ED50)为(1.008±0.238)ng/mL,供试品rhIL-12效价为7938IU/mL。测定1ng/mL浓度rhIL-12刺激健康人PBMC后5个时间点培养上清中IFN-γ显示,不同个体高峰出现时间有所不同,在高峰出现前均呈现递增趋势。高、中、低3个浓度rhIL-12分别诱导健康人PBMC产生的IFN-γ水平与浓度之间呈显著量效关系,且在0.1ng/mL的极低浓度即可诱生高水平IFN-γ。结论rhIL-12供试品生物活性良好,与国际标准品比对基本一致,不同人群对rhIL-12的应答高峰存在个体差异,以诱生IFN-γ作为评价rhIL-12生物活性的指标具有明显的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确认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2(rhIL-12)联合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可增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对HBsAg产生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探讨rhIL-12联合HBsAg作为治疗型乙型肝炎疫苗的应用前景。方法取8名正常人和1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PBMC,分别用不同浓度的HBsAg、rhIL-12单独体外刺激,再用HBsAg联合rhIL-12(0.01、0.1和1.0ng/mL)刺激患者PBMC,72h后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培养上清中的1干扰素(IFN-γ)。结果HBsAg或rhIL-12单独刺激仅产生低水平的IFN-γ,联合使用HBsAg和rhIL·12刺激后,患者PBMC产生的IFN-1平均水平显著高于单独使用HBsAg或rhIL-12(P均〈0.05)。HBsAg(0.5μg/mL)联合rhIL-12(0.01、0.1和1.0ng/mL)刺激患者PBMC产生的IFN-1与rhIL-12的浓度之间呈明显的量效关系。结论HBsAg和rhIL-12联合刺激乙型肝炎患者PBMC,通过产生高水平IFN-γ激活乙型肝炎患者特异性细胞免疫。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羧胺三唑对脂多糖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中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脂多糖(1μg/ml)刺激生长良好的RAW264.7细胞,建立细胞炎症模型,并用不同浓度羧胺三唑处理。CCK-8法检测羧胺三唑对RAW264.7细胞的毒性作用,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TNF-α、IL-1β和IL-6含量,分光光度法检测一氧化氮(NO)含量。结果羧胺三唑在2.5~40μmol/L的浓度范围内对RAW264.7细胞无毒性作用(P〉0.05)。脂多糖可以明显诱导RAW264.7细胞分泌TNF-α、IL-1β、IL-6和NO(P〈0.01),10、20、40μmol/L的羧胺三唑能够显著抑制脂多糖诱导的RAW264.7细胞释放TNF-α、IL-6和NO的水平(P〈0.05和P〈0.01),20、40μmol/L的羧胺三唑能够抑制脂多糖诱导的IL-1β的释放(P〈0.01)。结论羧胺三唑可以抑制脂多糖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反应,其抗炎作用与减少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和NO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氯化镧(LaCl3)由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分泌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01的影响。方法RAW 264.7细胞随机分成四组:空白对照组(培养基中不含LaCl3和LPS),氯化镧组(含LaCk2.5,5,10,20μmol/L培养24h)、氯化镧+LPS组(分别以含LaCl3 2.5、5、10、20μmol/L的培养基培养24h后.更换含LPS 1mg/L的培养基继续培养24h)及LPS组(含LPS 1mg/L的培养基培养24h)。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各组细胞培养液上清一氧化氮(NO)的含量。结果LPS组培养上清NO浓度为52.82±12.60μmol/L与空白对照组(2.90±2.36μmol/L)和LaCl3组[(6.50±4.67μmol/L、9.52±4.47μmol/L、11.14±7.42μmol/L、6.74±2.00μmol/L]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LaCl3+LPS组NO的浓度分别为26.00±5.83μmol/L(2.5μmol/L LaCl3+LPS)、29.86±7.26μmol/L(5μmol/L LaCl3+LPS)、34.62±6.24μmol/L (10μmol/L LaCl3+LPS),与LPS组相比显著减少(P〈0.05),20μmol/L LaCl3+LPS)组NO的产生为45.61±6.68μmol/L与LPS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一定浓度的LaCl3可抑制LPS诱导小鼠巨噬细胞产生NO的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八肽缩胆囊素(CCK-8)对脂多糖(LPS)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诱生型一氧化氯合酶(iNOS)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CV-304细胞。用0.01、0.1和1mg/L LPS处理2~24h,用生理盐水、10mol/LCCK-8和0.1mg/L LPS+10^-8、10^-7、10^-8mol/L CCK-8处理16h;用比色法检测培养液中一氧化氮(NO)含量、细胞NOS活性,免疫细胞化学及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iNOS蛋白表达。结果与生理盐水处理的对照组比较,LPS诱导培养液NO含量增多、细胞NOS活性增高、iNOS蛋白表达上调;CCK-8剂量依赣性抑制LPS的上述效应。而单独作用对iNOS蛋白表达、NOS活性和NO含量均无明显影响。结论CCK-8可以明显抑制LPS引起ECV-304细胞iNOS蛋白表达上调。减少NO生成。  相似文献   

8.
背景:瘦素是脂肪组织分泌的一种多肽激素,研究显示瘦素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发挥了一定重要的作用。目的:观察瘦素对鼠源性巨噬细胞系RAW264.7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的影响,并从核转录因子κB活性变化角度探讨其可能机制。设计:对照观察实验。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系。材料:实验于2005-04/2006—02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系及附属协和医院普外科实验室完成。将培养的RAW264.7细胞分为不同浓度瘦素处理组(12.5,25,50,100μg/L)、I kappa B激酶抑制剂组及空白对照组。每组3瓶,重复实验3次。方法:将鼠源性巨噬细胞株RAW264.7细胞以1&;#215;10^9 L^-1密度接种于6孔板中,用含体积分数为0.1的小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培养。待RAW264.7细胞生长至80%时,换用无血清培养基Opti—MEM继续培养24h后,将细胞分为不同浓度瘦素处理组(12.5,25,50,100μg/L)及空白对照组,瘦素孵育4h后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在mRNA水平的表达。上述分组细胞经瘦素分别孵育1,3,6和9h后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在蛋白水平的表达。上述分组细胞经瘦素孵育不同时间后采用凝胶迁移率实验检测细胞核内核转录因子κB活性。将RAW264.7细胞分为以下4组:空白对照组、I kappa B激酶特异性抑制剂PS1145(10μmol/L)处理组、瘦素(50μg/L)处理组、瘦素(50μg/L)+PS1145(10μmol/L)组,各组孵育时间均为6h,分别检测细胞核内核转录因子κB活性及肿瘤坏死因子α在mRNA水平的表达。主要观察指标:①不同浓度瘦素对RAW264.7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蛋白分泌的影响。②不同浓度瘦素对RAW264.7细胞核内核转录因子κB活性的影响。③抑制I kappa B激酶活性对瘦素诱导RAW264.7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结果:①RAW264.7细胞经不同浓度的瘦素处理后,肿瘤坏死因子α在mRNA水平呈瘦素剂量依赖性增加,50μg/L瘦素处理组达峰值。②蛋白水平的表达呈瘦素剂量时间依赖性增加,50μg/L瘦素处理6h即可达峰值。③核转录因子κB的活性亦与瘦素浓度正相关,50μg/L瘦素处理6h后核转录因子κB活性最高(P〈0.05)。④抑制I kappa B激酶活性可部分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结论:瘦素可直接促进RAW264.7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和分泌,并呈剂量时间依赖性,其机制可能与瘦素激活核转录因子κB有关。这可能是瘦素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氯化镧(LaCl3)由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分泌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01的影响。方法RAW 264.7细胞随机分成四组:空白对照组(培养基中不含LaCl3和LPS),氯化镧组(含LaCk2.5,5,10,20μmol/L培养24h)、氯化镧+LPS组(分别以含LaCl3 2.5、5、10、20μmol/L的培养基培养24h后.更换含LPS 1mg/L的培养基继续培养24h)及LPS组(含LPS 1mg/L的培养基培养24h)。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各组细胞培养液上清一氧化氮(NO)的含量。结果LPS组培养上清NO浓度为52.82±12.60μmol/L与空白对照组(2.90±2.36μmol/L)和LaCl3组[(6.50±4.67μmol/L、9.52±4.47μmol/L、11.14±7.42μmol/L、6.74±2.00μmol/L]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LaCl3+LPS组NO的浓度分别为26.00±5.83μmol/L(2.5μmol/L LaCl3+LPS)、29.86±7.26μmol/L(5μmol/L LaCl3+LPS)、34.62±6.24μmol/L (10μmol/L LaCl3+LPS),与LPS组相比显著减少(P〈0.05),20μmol/L LaCl3+LPS)组NO的产生为45.61±6.68μmol/L与LPS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一定浓度的LaCl3可抑制LPS诱导小鼠巨噬细胞产生NO的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葛根素对脂多糖(LPS)诱导小鼠RAW264.7巨噬细胞表达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影响。方法用脂多糖刺激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与不同浓度的葛根素进行培养,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和免疫蛋白印迹法测定(Western blotting)方法分别检测RAW264.7巨噬细胞iNOS mRNA和蛋白质表达。结果随着葛根素的浓度的增加,RAW264.7细胞iNOS的mRNA及其蛋白质表达逐渐减少(P<0.01)。结论葛根素可以通过调节RAW264.7细胞表达iNOS发挥抗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人脐血(CB)、外周血(PB)及G—CSF动员后外周血采集物单个核细胞(G—PBMNC)中Vα24+NKT细胞的表型及体外扩增、细胞因子分泌情况,分别取来自CB和PB的单个核细胞(MNC)以及G-PBMNC,在含α-半乳糖酰基鞘胺醇(α-GalCer)及细胞因子IL-2、IL-15的体系中,体外扩增培养Vα24+NKT细胞;采用间标磁珠分选纯化NKT细胞;流式细胞术(FCM)检测NKT细胞表型、NKT细胞含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细胞因子IL4、IFN-γ浓度。结果表明:由CB或PB或G-PBMNC诱导扩增Vα24+NKT细胞可分别扩增221.5倍、456.5倍、756.38倍。CB或PB来源的Vα24+NKT细胞经PMA刺激后,24小时生成IL-4、IFN-γ浓度和IL-4/IFN-γ比率分别为180.33VS190.67ng/ml、864.33vs508.49ng/ml、0.503vs0.455。由G-PBMNC诱导扩增Vα24+NKT细胞,培养9天及12天时生成IL-4、IFN-γ浓度及IL-4/IFN-γ比率分别为139.08vs89.3ng/ml、14264.8ml、14488ng/ml、0.0531vs0.0376。结论:不同来源MNC在α-GalCer、IL-2、IL-15诱导下可以短期有效扩增Vα24+NKT细胞,G-PBMNC诱导扩增的效果优于CB和PB。NKT细胞活化后可以分泌大量IL4及IFN-γ,但以IFN-γ为主。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Affmetrix公司的基因组芯片,研究原始的多壁碳纳米管(pristine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p-MWC-NTs)与牛磺酸修饰的多壁碳纳米管(taurine functionalized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tau-MWCNTs)对小鼠的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对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学功能予以分类,从分子水平上探讨p-MWCNTs与tau-MWCNTs对RAW264.7细胞的作用机制,并以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来验证研究结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P—MWCNTs处理RAW264.7细胞24h后,RAW264.7细胞表达显著改变的基因共5738个;而经tau-MWCNTs处理RAW264.7细胞24h后,RAW264.7细胞表达显著改变的基因共2567个,这些基因的功能涉及细胞周期、细胞凋亡、应激反应、炎性反应与细胞骨架等。结论:P—MWCNTs抑制RAW264.7细胞的生长是通过调控一些与细胞周期、细胞凋亡、应激反应及炎性反应相关的基因而起作用。而tau—MWCNTs处理RAw264.7细胞后发生变化的基因数量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13.
青蒿琥酯对内毒素诱导的炎性因子合成抑制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青蒿琥酯(AR)对内毒素诱导的巨噬细胞炎性因子产生的影响。方法:采用体外培养的巨噬细胞系RAW 264.7细胞,向细胞悬液中分别加入细菌脂多糖(LPS)、AR或LPS+AR,于37℃、15%CO2条件 下培养24小时后,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液,测定上清液中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一氧化氮(NO)含量。此外,采用角叉菜胶致敏的小鼠,静注LPS制备内毒素血症模型,观察青蒿琥酯对内毒素血症小鼠血清中炎性因子TNF-α水平的影响。结果:在体外培养的RAW 264.7细胞上,AR2.5-10.0mg/L可明显抑制LPS诱导的TNF-α产生,同时对NO产生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给小鼠肌注青蒿琥酯后,可使小鼠单核-巨噬细胞、内皮细胞系统对LPS刺激的反应明显降低,可使内毒素血症小鼠体内诱导产生的TNF-α明显减少。结论:青蒿琥酯在体内和体外均可明显抑制内毒素诱导的巨噬细胞炎性因子产生,表明对内毒素诱导的炎症反应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佛波酯(12-myristate13-acetate,PMA)不同浓度和不同时间对人体胃癌BGC823细胞MMP-9表达的影响,探讨PMA能诱导MMP-9表达增加的最佳浓度和诱导时间。方法采用mRNA(RealTimeRT-PCR)蛋白(West-blot)明胶酶活性分析(Zymography)观察不同浓度的PMA作用于人胃癌BGC823细胞不同时间后的MMP-9表达。结果PMA浓度1.5mg/L、3.0mg/L、6.Omg/L、12.Omg/L、24.Omg/L24h时对人胃癌BGC823细胞作用后MMP-9表达率分别为(19.1±1.27)%、(25.3±5.7)%、(52.6±4.8)%、(67.94-3.6)%、(91.34-2.3)%;48h时分另0为(21.14-1.9)%、(29.2±3.6)%、(56.6±4.3)%、(76.1±5.1)%、(93.34-2.9)%;72h时分另l为(23.44-3.7)%、(37.84-4.2)%、(60.3±14.5)%、(83.6±18.1)%、(95.64-1.3)%。结论PMA对MMP-9表达的影响浓度剂量和时间依赖性,最佳浓度24.0mg/L,最佳时间24h。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苹果多酚、蓝莓花色苷和天山雪莲总黄酮三种不同来源的植物化学物对巨噬细胞白血病细胞系RAW264.7的生长抑制作用及比较三种不同来源的类黄酮和多酚类植物化学物对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不同作用剂量的三种物质对RAW264.7细胞的影响;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三种物质处理不同时间(24h、48h)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环氧化酶2(COX-2)等细胞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免疫印迹法检测三种物质对ERK1、2蛋白的影响。结果三种物质均能诱导TNF—dmRNA的表达,表达量与作用时间呈现正相关;天山雪莲总黄酮对IL-6mRNA诱导作用最明显,三种物质在48h作用点抑制COX-2mR—NA表达水平作用明显强于24h。同时天山雪莲总黄酮能减少RAW264.7细胞中ERK1、2蛋白表达量。结论天山雪莲总黄酮对RAW264.7细胞影响最为明显,而蓝莓花色苷和苹果多酚的影响程度弱于天山雪莲总黄酮。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配对免疫球蛋白样受体B(PIR—B)在小鼠树突细胞(Dc)上的表达及其与免疫耐受的关系。方法DC2.4为C57BL/6小鼠来源的不成熟的DC株。脂多糖(LPS)刺激48h为成熟DC(mDC)。分别以重组小鼠IL-10(rmlL-10)、重组人转化生长因子β1(rhTGFβ1)诱导DC2.4为耐受性DC(T—DC),体外化学合成PIR—B特异性RNA小干扰分子(siRNA),以Lip2000转染DC2.4(si.Dc),分别用半定量RT—PCR、Westernblot检测maiL-10、rhTGFβ1、LPS及PIR—B特异的siRNA对DC2.4上PIR—B表达的变化。以。H—TdR标记检测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反应(MLR),ELISA法测定MLR上清中IFN-γ的水平变化。结果RT—PCR、Westernblot结果显示DC2.4表达PIR—BmRNA及蛋白相对值为0.51±0.08和0.58±0.23;mlL-10、rhTGFβ1诱导的T—DC上PIR—B的mRNA及蛋白表达相对水平均明显升高,相对值分别为0.85±0.07和0.87±0.14;0.79±0.10和0.85±0.34(P值均〈0.05),LPS刺激的mDCPIR—BmRNA及蛋白表达则降低(0.35±0.10和0.32±0.04,P〈0.05),转染PIR—B特异性siRNA后DC2.4上PIR—B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也明显受抑,干扰48h后分别下降了78.9%和74.2%(P〈0.05)。正常DC2.4可以刺激异基因淋巴细胞增殖;LPS—DC刺激异基因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明显增强,其反应体系中的IFN-γ水平明显升高;T—DC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明显受到抑制,其反应体系中的IFN-γ水平明显下降;而转染PIR—BsiRNA后,DC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得到明显恢复,其反应体系中的IFN-γ水平明显回升。结论高度表达免疫抑制性受体PIR—B是小鼠DC获得免疫耐受的共同特征及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及趋化性细胞因子在结核患者保护性免疫中的作用。方法用ELISA方法检测结核患者及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IL-4)、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及脂多糖(LPS)刺激后培养上清液中调节激活正常T细胞表达及分泌因子(RANTES)和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MIP1-α)的含量。结果结核患者PBMC用TNF-α或IFN-γ加LPS刺激组RANTES的分泌量[TNF-α组(1731.86±925.60)ng/L、IFN-γ组(2 120.78±1 120.72)ng/L]明显高于单用LPS刺激组[(1 102.56±873.44)ng/L,P<0.01)]。用重组人IL-4加LPS刺激,结核患者PBMC RANTES的分泌量[(1 333.90±621.82)ng/L]与单加LPS刺激组[(1 102.56±873.44)ng/L]相比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人及结核患者的PBMC经IL-4、TNF-α、IFN-γ及LPS刺激后MIP1-α分泌量无明显变化。结论TNF-α、IFN-γ及RANTES在结核患者的保护性免疫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2(rhIL-12)的生物活性检测方法,观察rhIL-12诱导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产生γ干扰素(IFN-γ)的水平与剂量和时间之间的关系,揭示其变化规律。方法rhIL-12供试品刺激健康人PBMC分泌IFN-γ,经国际标准品校正,建立rhIL-12生物活性测定方法。以1 ng/mL浓度rhIL-12诱导健康人PBMC,分别于24、48、72、96和120 h 5个时间点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培养上清的IFN-γ水平。测定0.1、0.5和2.5 ng/mL 3个浓度rhIL-12诱导人PBMC 72 h后培养上清的IFN-γ水平,用Prism 5.0统计软件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法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rhIL-12供试品的生物活性曲线呈典型S型,IFN-γ含量为最大浓度一半时的供试品浓度(ED50)为(1.008±0.238)ng/mL,供试品rhIL-12效价为7 938 IU/mL。测定1ng/mL浓度rhIL-12刺激健康人PBMC后5个时间点培养上清中IFN-γ显示,不同个体高峰出现时间有所不同,在高峰出现前均呈现递增趋势。高、中、低3个浓度r...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热休克反应(HSR)以及热休克转录因子1(HSFl)对LPS诱导的TNF-α和IL-15表达的影响。【方法】用200ng/ml LPS处理热休克或未热休克的小鼠RAW264.7巨噬细胞,抽提细胞的总RNA进行RT-PCR实验,观察TNF-α和IL-15 mRNA表达的情况;采用HSF1基因敲除小鼠经腹腔内注射LPS复制内毒素血症模型,抽提HSF1基因敲除小鼠(HSF1^--)和野生型小鼠(HSF1^ )肺组织的总RNA进行RT-PCR实验,观察TNF-α和IL-15 mRNA表达的情况。用TESS分析IL-15的启动子,寻找热休克元件(Heat shock element,HSE)。【结果】小鼠RAW264.7巨噬细胞受LPS刺激后,TNF-α和IL-15 mRNA的水平明显增加,而热休克抑制了LPS诱导的TNF-α和Il-15 mRNA的表达;腹腔注射LPS后,HSF1^--小鼠和HSF1^ 小鼠的肺组织中TNF-α和Il-15 mRNA的水平明显增加,HSF1^--小鼠的肺组织中TNF-α和IL-15 mRNA水平的增加明显高于HSF1^ 小鼠。经TESS软件分析发现IL-15的启动子区含有2个HSE。【结论】HSR、HSF1抑制了LPS诱导的TNF-α和IL-15的表达;HSF1可能通过与IL-15启动子区的HSE结合抑制LPS诱导的IL-15的表达。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脂多糖(LPS)诱导人支气管上皮细胞(HBEC)不同时间8防御素-3(hBD-3)的表达,探索hBD-3在呼吸道感染中的作用及与细菌感染的量效关系、时效关系,为人工调控其分泌、防治呼吸道感染进行基础研究。方法不同浓度LPS(0.01、0.1、1、10mg/L)诱导HBEC后,分别在不同时间点(1、2、4和8h)用RT—PCR法检测hBD-3mRNA的表达;同时用0.1mg/LLPS诱导HBEC4h后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检测hBD-3蛋白的表达。结果0.1mg/LLPS诱导HBEC4h后,可见培养的支气管上皮细胞胞质呈棕褐色阳性颗粒,hBD-3蛋白明显表达;不同浓度LPS诱导细胞相同时间后,在同一时间点随浓度增加hBD-3mRNA表达亦随之增加,不同浓度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同浓度LPS在诱导细胞不同时间后,在同一浓度组hBD-3mRNA表达亦随时间而增加,不同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hBD-3在HBEC胞质有表达,LPS能诱导HBEChBD-3表达上调,LPS诱导hBD-3表达在一定范围内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hBD-3可能参与气道对LPS最初的防御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