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清中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monocytes to lymphocyte ratio,MLR)与急性百草枯(paraquat,PQ)中毒患者全因死亡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回顾性选取2013年12月至2018年10月收治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急性PQ中毒患者,随访至2019年7月1日。主要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根据血MLR值将患者平均分为四组,同时根据受试者工作特性(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确定的最佳MLR截止值0.61分为两组,采用Kaplan-Meier曲线进行生存分析,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相关危险因素,ROC曲线评估MLR对急性PQ中毒患者死亡风险的预测效能。结果共纳入117例患者,其中男49例,女68例,年龄(36.91±16.00)岁,全因死亡为70(59.8%)例。K-M曲线显示Quartile 4组患者的远期预后较Quartile 1、Quartile 2和Quartile 3差(Log-rank=33.376,P<0.01),MLR≥0.61较MLR<0.61组患者的全因病死率明显更高(Log-rank=26.451,P<0.01)。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提示MLR是急性PQ中毒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Quartile 4 vs Quartile 1:HR=2.773,95%CI:1.250~6.154,P=0.012)。ROC曲线结果表明MLR预测全因病死率的最佳截断值为0.61,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684(95%CI:0.591~0.767,P=0.0002),敏感性为47.14%,特异性为91.49%。结论MLR越高急性PQ中毒患者的死亡风险越高,MLR可作为该人群全因死亡的一个有效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合并非甲状腺病态综合征(NTIS)时FT_3水平对患者远期死亡率的影响。方法共纳入1 809例AMI患者,按甲状腺功能检查分为NTIS组和甲功正常组,随访1~8.5年,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方法,研究FT_3水平对AMI患者远期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的影响。结果 AMI患者中NTIS的发生率为21.7%。与甲功正常组相比,NTIS组住院死亡率、远期全因死亡率和远期心血管死亡率均升高(14.3%vs.1.8%,23.1%vs.14.5%,14.0%vs.7.6%,P0.05)。FT_3水平(HR=0.304,95%CI:0.134~0.693,P=0.005)与AMI患者远期全因死亡的独立相关,FT_3水平(HR=0.241,95%CI:0.093~0.622,P=0.003)也是AMI患者远期心血管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MI患者中常见NTIS,FT_3水平是AMI患者远期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monocyte/lymphocyte ratio,MLR)与全因死亡的相关性。方法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20年1月~2022年1月在南阳市中心医院血液净化科行MHD治疗的终末期肾病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指标。所有患者随防至2022年8月。分析MLR与MHD患者全因死亡事件的相关性。结果共259例患者纳入研究,男性55.2%,平均年龄(57.0±13.9)岁。中位随访时间22.0(11.0,27.0)月,至随访终点62例(23.9%)患者发生全因死亡。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LR(HR=6.251,95%CI:2.654~14.723,P<0.001)、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HR=1.119,95%CI:1.057~1.184,P<0.001)、全身免疫炎症指数(HR=1.001,95%CI:1.000~1.001,P<0.001)是MHD患者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多元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混杂因素后,MLR与全因死亡风险独立相关(HR=4.81,95%CI:1.32~17.53,P=0.017)。亚组分析显示在不同人群中,MLR作为MHD患者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是稳定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随着MLR的升高,生存率逐渐下降(Log-rank检验χ^(2)=12.248,P=0.007)。结论MLR水平升高是MHD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与MHD患者生存率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生物电阻抗技术测定透析后容量负荷过重(细胞外液与总体液比值升高)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全因死亡的预测作用。方法入选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肾内科临床无显性水肿的MHD患者,应用赛康mBCA515生物电阻抗分析仪测量患者透析后总体液(total body water,TBW)、细胞外液(extracellular water,ECW)和细胞内液(intracellular water,ICW)、肌肉及脂肪质量等,记录患者一般资料、血压、化验、超声心动等数据,定义ECW/TBW%>正常上限为透析后容量负荷过重(over hydration,OH),进行随访,观察终点为全因死亡。以全因死亡为因变量,透析后OH为研究自变量,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差异和既往研究中存在临床意义的变量作为校正变量,共同纳入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探讨MHD透析后OH对全因死亡的预测作用。结果①入选119例MHD患者,随访4年,随访期间肾移植2例,最终入组117例(男/女:73/44),年龄(58±15)岁,透析龄中位数67(39,120)月。随访结束时死亡21例(17.9%)。②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经年龄、透析龄等多因素校正后,透析后OH(HR=17.459,95%CI:2.801~108.832,P=0.002)是MHD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透析后细胞外液与总体液比值可敏感识别无显性水肿的MHD患者容量状态,透析后容量负荷较重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需给予患者容量管理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入院直接胆红素与急性心肌梗死远期全因死亡的关系。方法本文为前瞻性单中心观察性研究,连续入选沧州市中心医院2015年4月至2016年8月入院临床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且自发病至入院1个月内的患者,每名患者入院后即刻化验直接胆红素。收集患者相关基线资料,实验室化验结果,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以及冠脉介入资料。研究终点为全因死亡。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研究直接胆红素对急性心肌梗死远期全因死亡的影响,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并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直接胆红素对急性心肌梗死远期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最后一名入选患者随访截止至2018年10月。研究最终入选患者284例,其中男性202(71.1%)例,平均年龄(61.48±11.99)岁。中位随访日期33(28,36)个月,期间共33(11.6%)例患者死亡。死亡组与存活组比较,两者直接胆红素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60(2.70,8.00)μmol/L与3.40(2.50,4.60)μmol/L,P0.01]。取所有患者直接胆红素中位数3.5μmol/L作为分组的界值,分为3.5μmol/L组(n=140)即高值组和≤3.5μmol/L组(n=144)即低值组。低值组死亡率为6.2%(9/144),高值组死亡率为17.1%(24/140),两组全因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全因死亡为终点的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低胆红素组对比,高胆红素组全因死亡风险增高(HR=2.653,95%CI 1.233-5.709,P=0.013)。在纳入了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史,吸烟史,年龄,是否保守治疗,围手术期LVEF,Syntax评分等因素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直接胆红素增高是急性心肌梗死远期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R=6.575,95%CI 1.227-35.231,P=0.028)。进一步分析发现,直接胆红素对急性心肌梗死远期死亡具有一定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ROC)0.659,95%CI0.550-0.768,P0.01】。结论入院直接胆红素增高是急性心肌梗死远期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直接胆红素对急性心肌梗死远期预后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阿司匹林抵抗(AR)的发生率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21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当天开始服用阿司匹林,710 d后检测血小板聚集率,筛选出AR患者(AR组)及阿司匹林敏感AS患者(AS组),并进行310 d后检测血小板聚集率,筛选出AR患者(AR组)及阿司匹林敏感AS患者(AS组),并进行324个月随访,观察随访期间缺血性卒中的再发以及死亡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AR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其与死亡率的关系。结果:AR 68例(32.1%),AS144例(67.9%);2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R组发生缺血性卒中14例(20.6%),全因死亡22例(32.4%);AS组缺血性卒中19例(13.2%),全因死亡24例(16.7%);AR组死亡率高于A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缺血性卒中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R(P=0.027)、NIHSS得分(P=0.003)及年龄(P=0.029)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2年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AR发生率高,AR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2年死亡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急性毒鼠强中毒153例临床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急性毒鼠强中毒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 观察153例急性毒鼠强中毒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脑电图改变,及其预后.结果 153例急性毒鼠强中毒患者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95.4%)、头昏头痛(88.2%)、抽搐(85.6%)、意识障碍(60.7%)、脑电图异常(71.2%).随访一年,153例急性毒鼠强中毒患者死亡42例(27.5%),其中轻、中、重度中毒组的死亡率分别是0.0%、6.1%、58.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111例(71.9%)存活患者中98例完全康复,13例有轻中度中枢神经系统后遗症.结论 虽然急性毒鼠强中毒死亡率高,但是存活患者多数预后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急性亚硝酸盐中毒的临床特点和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科急救的急性亚硝酸盐中毒3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8例急性亚硝酸盐中毒患者均在12 h内症状缓解,1~5天痊愈出院,平均住院时间(2.5±1.5)天,无死亡病例.结论:急性亚硝酸盐中毒应以预防为主,及时诊断和亚甲蓝治疗急性亚硝酸盐中毒的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百草枯中毒早期低钾血症在临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182例百草枯中毒患者根据随访结果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2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百草枯中毒死亡的因素;根据入院时血钾浓度分为低钾血症组83例与非低钾血症组99例,比较2组生存率,采用ROC曲线分析血清钾水平评估百草枯中毒患者存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低钾血症与死亡的关系.结果 182例患者中存活70例,死亡112例,病死率为61.53%;死亡组年龄,服毒量,入院时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糖、血尿素氮、血肌酐、血清钾、CO2总量、阴离子间隙和尿百草枯浓度与存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服毒量(OR=0.057,95%CI:0.916~0.975,P=0.016)、尿百草枯浓度(OR=1.937,95%CI:0.039~0.536,P=0.004)、血清钾(OR=-1.725,95%CI:1.259~24.995,P=0.024)、血肌酐(OR=0.048,95%CI:0.913~0.996,P=o.034)和阴离子间隙(OR=0.225,95%CI:0.654~0.976,P=0.028)是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血清钾为3.45 mmol/L时,预测百草枯中毒患者60 d存活的敏感性为91.4%,特异性为68.7%;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低钾血症组生存率(7.23%)明显低于非低钾血症组(64.65%)(P<0.05),低钾血症是百草枯中毒患者死亡的高危因素(OR=8.943,95%CI:4.082~19.593,P=0.000).结论 百草枯中毒早期低钾血症可能是爆发型百草枯中毒的特征,低钾血症可作为评估患者死亡风险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对386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入院后彻底清除毒物,观察阿托品化及阿托品中毒情况、呼吸衰竭、心脏损害、"反跳"、中间综合征、脑水肿及生化指标的变化,加强护理.结果:治愈365例,死亡21例,病死率5.4%.呼吸衰竭65例,死亡9例;心电图及心肌酶异常85例,死亡6例;阿托品中毒24例,死亡2例;"反跳"19例,死亡6例;中间综合征8例,死亡2例.结论:对AOPP患者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护理是提高治愈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急性农药中毒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纳入我院收治的417例急性农药中毒患者,根据随访6个月内是否死亡分为存活组(370例)和死亡组(47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临床资料,分析影响急性农药中毒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存活组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循环系统症状、呼吸系统症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死亡组(P<0.05);死亡组与存活组的中毒途径有显著差异(P<0.05)。院前时间、APACHEⅡ评分、农药剂量、院前急救率、农药类型、ChE、β-内啡肽、和肽素水平均为影响急性农药中毒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临床中对于急性农药中毒患者,应及时开展急救,并针对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及时开展对症治疗,以促进患者预后的改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入院24 h内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3年8月本院急诊科收治的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123例,根据预后分为存活组(46例)和死亡组(77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性别、年龄、口服百草枯剂量、服毒至洗胃和灌流的时间、灌流次数)、入院时血百草枯浓度、入院后24 h内最差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血气分析、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酶谱、电解质等生化指标,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服毒量和入院时血百草枯浓度均明显低于死亡组(P<0.05);两组间服毒至灌流时间、灌流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白细胞计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肌酐(Cr)水平显著高于存活组(P<0.05);死亡组患者K+水平低于存活组(P<0.05);两组患者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总胆红素(TBil)、尿素氮(BUN)、肌酸肌酶(CK)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pH、HCO3-、PaO2、PaCO2均低于存活组(P<0.05),死亡组患者乳酸水平和APACHEⅡ评分均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血百草枯浓度、WBC、乳酸、服毒量、pH、K+均为影响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入院时血浆百草枯浓度、WBC、乳酸、服毒量、pH、K+水平为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对预后均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代谢组学分析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对预测2 型糖尿病肾病(type 2 diabetic nephropathy, T2DN)患者预后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4 年9 月~ 2017 年9 月于湘南学院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282 例T2DN 患者,按照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n=199)和预后不良组(n=83)。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系统分析测试样品,并运用Markieview软件进行判别分析,寻找出特征差异性代谢物。采用向前逐步法明确最终纳入预测模型的变量,根据各变量对应的偏回归系数(β)构建方程,建立T2DN 患者预后预测模型。利用Hosmer-Lemeshow 检验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评价预测模型的拟合优度以及预测能力。结果 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患者血清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sugar, FBG)(7.96±1.67mmol/L vs 5.03±0.69 mmol/L)、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hemoglobin, HbAlc)(8.01%±2.66% vs 5.96%±2.57%)、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 BUN)(6.31±0.88 mol/L vs4.51±0.91 mol/L)、血尿酸(uric acid, UA)(411.25±79.61μmol/L vs 331.21±91.36μmol/L)、三酰甘油(triacylglycerol,TG)(2.18±0.33 mmol/L vs 1.75±0.63 mmol/L)水平升高,低密度脂蛋白- 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2.53±0.19 mmol/L vs 2.60±0.21 mmol/L)、高密度脂蛋白- 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0.95±0.11 mmol/L vs 1.14±0.12 mmol/L)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998,6.042,9.644,4.796,4.101, 1.676,7.916,均P<0.01)。代谢组学检验结果显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的代谢状态可明显区分,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上调的代谢产物有溶血磷脂酰胆碱(t=1.362,P<0.01)、谷氨酰胺- 精氨酸(t=2.302,P<0.01)、半乳糖羟赖氨酸(t=1.036,P<0.01)、鹅去氧胆酸(t=5.261,P<0.01);下调的代谢产物有溶血磷脂酰乙醇胺(t=2.321,P<0.01)、磷脂酰乙醇胺(t=5.261,P=0.001)、磷脂酰胆碱(t=2.528,P=0.001)、磷脂酰甘油(t=3.624,P<0.01)、鞘磷脂(t=2.591,P<0.01)、心磷脂(t=1.362,P<0.01)、二酰甘油(t=5.623,P<0.01)、三酰甘油(t=4.115,P<0.01)、苯丙胺酰- 丙氨酸(t=2.361,P<0.01)、神经节苷脂(t=3.334,P<0.01)、透明质酸(t=2.924,P<0.01)和磷酸二氢丙酮(t=1.623,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根据潜在标志物测定结果建立的预测模型如下:Logit(P) =-5.319 + 0.172(溶血磷脂酰乙醇胺) + 0.669(磷脂酰乙醇胺) +0.624(溶血磷脂酰胆碱) + 1.149(磷脂酰胆碱)+ 0.841( 磷脂酰甘油) + 0.271( 鞘磷脂) + 0.744( 心磷脂) + 0.102( 二酰甘油) + 0.667( 三酰甘油) +0.676( 谷氨酰胺- 精氨酸) + 1.067( 半乳糖羟赖氨酸) + 0.802( 苯丙胺酰- 丙氨酸) + 0.203( 鹅去氧胆酸) + 0.711( 神经节苷脂) + 0.034( 透明质酸) + 0.494( 磷酸二氢丙酮)。T2DN 患者预后的Kaplan-Meier 生存分析中位生存时间预后不良组为19 个月,预后良好组为25 个月。采用ROC 曲线分析模型AUC 为0.853(95%CI:0.759 ~ 0.909,均P < 0.001),敏感度、特异度和约登指数分别为85.26%,82.84% 和0.681,模型预测T2DN 患者预后的水平较高,校准曲线和标准曲线结果无明显偏倚,一致性良好。结论 基于代谢组学分析构建风险预测模型预测T2DN 患者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常规凝血检测与血栓弹力图(TEG)对评价急性脑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价值。方法根据患者脑梗死复发情况将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预后不良)和观察组(预后良好),每组43例。比较2组常规凝血试验指标水平、TEG参数水平。结果2组入院时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血小板计数(PL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观察组凝血形成时间、凝血反应时间长于对照组,α角小于对照组,最大振幅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后,观察组最大振幅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EG检测指标参数与常规凝血检测指标水平具有互补性,且在评价急性脑梗死患者近期预后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急性百草枯(paraquat,PQ)中毒患者不同时间点高分辨CT(high resolution CT,HRCT)肺磨玻璃影(ground glass opacities,GGOs)体积占比(volume%,V%GGOs)的比较,分析其对急性PQ中毒患者早期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前瞻性分析中国武警特色医学中心呼吸与重症医学科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PQ中毒患者。根据中毒后90 d随访结果分成生存组及死亡组,应用三维重建技术计算两组患者在中毒后第3、5、7天时V%GGOs变化。两组间性别、年龄、中毒时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不同时间点V%GGOs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判断该指标在上述不同时间点对PQ中毒患者预后的指导意义。结果共有89例PQ中毒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生存组49例,死亡组40例。入院时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中毒时间、氧合指数、平均动脉压、总胆红素、血尿素氮、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死亡组入院时血中PQ浓度(mg/L)明显高于生存组(6.35±0.51 vs 3.49±0.21,P=0.013)。入院后第3、5、7天死亡组V%GGOs均明显高于生存组(3 d:0.062±0.020 vs 0.049±0.007,P=0.013;5 d:0.292±0.130 vs 0.123±0.044,P<0.01;7 d:0.334±0.116 vs 0.138±0.034,P=0.019)。ROC曲线下面积显示中毒后第7天V%GGOs判断预后AUC为0.967,阈值0.16时灵敏度100%,特异度83.33%,但时间点偏晚。中毒后第5天V%GGOs判断预后AUC为0.842,阈值0.14时灵敏度82.35%,特异度89.47%。中毒后第3天V%GGOs判断预后AUC为0.708,阈值0.05时灵敏度55.00%,特异度78.95%,此时无论是灵敏度还是特异度均较第5、7天低。结论V%GGOs可用来评估急性PQ中毒患者预后,最佳时间点为中毒后第5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清γ 谷氨酰转移酶 (GGT)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GL)生存期的关系。方法 用Cox回归和Kaplan Meier模型分析 5 4例CGL初诊患者血清GGT与存活时间的关系。 结果 血清GGT越高 ,则存活时间越短 (P =0 .0 0 3) ;30例GGT偏高组和 2 4例GGT正常组的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 32 .0 7个月和 71.34个月 ,两组之间有显著差异 (P <0 .0 1) ;经传统化疗法治疗后 ,30例GGT偏高组有 17例急变 ,而 2 4例GGT正常组有 3例急变 ,两组之间有显著差异 (P =0 .0 0 0 8)。结论 血清GGT水平与患者的生存期有明显的关系 ,可将其用于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7.
背景一氧化碳中毒后的脑损伤与白细胞在微血管上的黏附性及其与黏附分子发生的生化反应直接相关.目的观察一氧化碳中毒后,高压氧治疗对大鼠外周血血小板CD61及多形核白细胞黏附分子CD11b/CD18表达的影响.设计观察对比实验.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实验室.材料实验于2002-01/03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实验室完成.选择健康成年Wistar大鼠128只,雌雄不拘.用抽签法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8只,一氧化碳中毒组、高压对照组及高压氧治疗组各40只.其中后3组又分别分为一氧化碳中毒后、高气压处理后及高压氧处理后第1天(当日立即),第5,10,15,20天5个时相组,每组8只.方法将一氧化碳中毒组、高压对照组和高压氧治疗组大鼠分别暴露于体积分数为2.995×10-3一氧化碳下60 min,高压对照组给予0.2 MPa高压空气处理,高压氧治疗组给予给予0.2 MPa高压氧治疗1 h,1次/d.血标本采集分别在一氧化碳中毒后第1,5,10,15,20天早晨进行.麻醉大鼠后用心内注射的方式采血.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一氧化碳中毒大鼠在不同时间段外周血血小板CD61及多形核白细胞黏附分子CD11b/CD18的表达.CD61及CD11b/CD18表达均以平均荧光强度为单位定量测定.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大鼠外周血血小板CD61相对表达量(荧光指数)的变化.②各组大鼠外周血多形核白细胞黏附分子CD11b/CD18相对表达量(荧光指数)的变化.结果128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失.①各组大鼠外周血血小板CD61相对表达量(荧光指数)的变化一氧化碳中毒组大鼠在一氧化碳中毒后第1,5,10天外周血血小板CD61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t=2.625~4.428,P<0.05~0.01);高气压组大鼠在高气压治疗后第1,5,10天的血小板CD61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t=2.586~2.704,P<0.05);高压氧组大鼠仅在高压氧处理后第1天血小板CD61的相对表达量高于对照组(t=2.947,P<0.05).②各组大鼠外周血多形核白细胞黏附分子CD11b/CD18相对表达量(荧光指数)的变化一氧化碳中毒组大鼠外周血CD11b/CD18相对表达量在一氧化碳中毒后第1,5,10,15和20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2.665~4.452,P<0.05~0.01).高气压组大鼠在高气压治疗后第1,5,10和15天的外周血CD11b/CD18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3.124~4.627,P<0.05~0.01).高压氧组大鼠在高压氧处理后第1,5,10天的外周血CD11b/CD18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3.549~4.223,P<0.01).结论一氧化碳中毒后大鼠外周血血小板CD61及多形核白细胞黏附分子CD11b/CD18的表达增高并持续一段时间,高压氧能有效下凋血小板及细胞黏附分子的水平,可以进一步解释一氧化碳中毒后高压氧治疗的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估急性砷化氢中毒患者的临床预后,指导早期干预和治疗。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2014年1月收治的20例急性砷化氢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分析,比较死亡和存活患者中毒至首次救治的时间,尿砷浓度、血常规和肝肾功能检查、电解质、心肌酶及动脉血气分析等指标的差异性。并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将上述有阳性意义的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探寻可能影响患者生存的影响因素。 结果 死亡组患者中毒至救治的时间、尿砷浓度、血清总胆红素、肌酐、肌酸激酶明显高于存活组,而pH值、HCO3?、碱乘余值均低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上述指标对生存有显著影响。 结论 急性砷化氢中毒后救治时间窗,心、肝、肾等脏器受损和酸碱失衡的程度与患者的生存预后密切相关,及早地掌控上述情况,并根据结果积极开展救治,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肝功能异常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8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127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有肝功能异常分为合并肝功能异常组(n=85)及肝功能正常组(n=42)。所有患者确诊当天检测生化指标,包括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乳酸脱氢酶(LDH)、白蛋白(ALB)、血钙(Ca)、葡萄糖(Glu);凝血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抗凝血酶III(ATIII)、纤维蛋白原(Fbg)、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imer);血常规,包括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GR)、淋巴细胞(LY),血小板(PLT);感染相关指标,包括C反应蛋白(CRP)、血降钙素原(PCT)。通过t检验对比两组患者确诊当天各项指标的差异,将P <0. 05的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分别确定统计学有意义有的各指标对住院时间、腹胀改善情况、肠内营养开始时间、淀粉酶转阴时间四种预后情况的影响(P <0. 05),再将对预后有影响的指标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最终明确该指标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肝功能异常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在确诊当天,肝功能异常组与肝功能正常组患者的TBIL、DBIL、IBIL、LDH、PT、PTA、INR、FDP、D-Dimer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而ALB、Ca、Glu、APTT、ATIII、Fbg、WBC、LY、GR、PLT、CRP、P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将TBIL、DBIL、IBIL、LDH、PT、PTA、INR、FDP、D-Dimer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计算其对住院时间、淀粉酶正常时间、肠内营养开始时间无预测价值(P> 0. 05),但对腹胀改善情况的预测有统计学意义(R2=0. 729,F=3. 060,P <0. 05),其中LDH是腹胀改善情况的独立预测因子,诊断腹胀情况的灵敏度为65. 0%,特异度为83. 3%,曲线下面积为0. 742,诊断临界值为434 U/L。结论 急性重症胰腺炎合并肝功能异常患者的腹胀改善情况与LDH密切相关,检测LDH水平可以起到判断预后及早期预警的作用,即LDH等于434 U/L为临界值,数值越低,患者腹胀越易改善;反之,LDH数值越高,患者腹胀越不容易改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颅内感染性疾病中脑脊液中肝素结合蛋白(HBP)水平在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收入颅内感染性疾病患者总计80例,依据白细胞计数是否高于10×10^9/L作为依据分为两组,白细胞计数低于10×10^9/L32例为轻症感染组,白细胞计数高于10×10^9/L 48例为重症感染组,另选取同期收入非颅内感染者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比较三组患者预后情况.结果:重症感染组HBP、WBC、中性粒细胞、TP水平高于轻症感染组、对照组,Giu水平低于重症感染组、轻症感染组,三组差异显著(P<0.05),HBP、WBC、TP、PCT及Glu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06、0.694、0.703、0.711和0.369.HBP敏感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高于WBC、cPCT、sPCT水平,TP特异度高于HBP、WBC及PCT水平,差异显著(P<0.05).结论:HBP作为颅内感染中理想诊断指标,对判断感染轻重程度起着重要临床意义,且升高幅度越高则感染程度越严重,与疾病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