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3 毫秒
1.
肿瘤患者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发生原因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王莹  朱娜娜 《上海护理》2010,10(3):58-61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发生并发症的原因。方法 2008年1月—2009年9月在我院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共32例,回顾性分析并发症产生的原因及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 32例患者中,置管时间10-183 d,平均118 d;出现穿刺点渗血2例,占6.3%;静脉炎2例,占6.3%;导管堵塞5例,占15.6%,送管困难1例,占3.1%;导管异位1例,占3.1%;局部感染1例,占3.1%。结论为防止PICC置管中产生各类并发症,需严格掌握置管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了解并发症发生原因,及时采取相应护理措施,可以减少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肿瘤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并发症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观察记录78例PICC置管的肿瘤化疗患者出现的并发症,并与116例传统的浅静脉化疗患者静脉炎发生率作比较。结果PICC置管患者静脉炎发生率较浅静脉化疗患者显著降低(P=0.023)。78例PICC置管患者全部成功置入,出现导管堵塞1例,心律失常1例,导管送人困难2例,导管脱出2例,穿刺部位渗血2例,感染2例,接触性皮炎2例,静脉炎3例,静脉血栓形成4例。结论PICC置管操作安全,成功率高。相比传统浅静脉化疗,可以显著减少静脉炎的发生。护理人员掌握PICC置管技术及并发症的防治措施、重视对患者的宣教,可以有效延长导管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3.
胡静  雷军  王飚  苟永胜 《华西医学》2013,(12):1914-1917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危重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常见并发症发生原因,同时总结并发症有效预防措施及护理对策。 方法 纳入2009年9月-2012年9月期间行PICC的190例神经外科重症住院患者,统计并发症发生率,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并开展针对性预防和护理。 结果 本组患者PICC置管后有75例发生不同类型并发症,其中置管时并发症17例,包括导管异位8例,送管困难6例,穿刺失败3例,发生率为9%;导管留置期间并发症58例,包括穿刺点渗血、渗液16例,意外拔管12例,静脉炎10例,导管部分脱出9例,导管堵塞7例,导管相关性感染3例,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1例,发生率为30.5%。根据其发生的不同原因,采取积极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并发症得以治愈,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 结论 规范护理流程,加强临床培训,熟悉和掌握PICC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措施,可提高PICC置管、使用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穿刺植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老年患者输液中的应用与护理。方法:总结30例老年患者置管过程中的护理经验,针对并发症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30例置管患者中,其中一次置管成功18例、二次穿刺成功4例(经换对侧贵要静脉第二次穿刺成功)、穿刺困难5例(通过B超指引下穿刺成功)、导管送入困难3例(调整体位后穿刺成功)。PICC导管留置时间30~230d,平均105.5d;发生皮肤过敏2例,导管堵塞1例,穿刺点渗血4例,单纯性肢体肿胀2例,导管脱出2例。结论:熟练掌握PICC穿刺和维护技能在老年患者的应用,实施优质护理和健康教育,可显著降低PICC导管在老年患者使用过程中发生的并发症,提高老年患者长期静脉输液有效静脉通道的使用效率,大大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PICC置管过程中撤出穿刺鞘的时间对置管后发生静脉炎、渗血、穿刺点肌肉纤维化等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肿瘤患者按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实验组(n=50)和对照组(n=50),对照组按PICC操作常规送导管至预定长度,撤出穿刺鞘;实验组按PICC操作常规送导管至10 cm时,确定导管已在血管,将穿刺鞘提前撤出至导管的尾部.比较两组患者发生静脉炎、渗血、穿刺点肌肉纤维化等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穿刺点渗血发生率实验组36%,对照组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71,P<0.05);实验组患者置管后发生静脉炎2例,对照组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85,P<0.05);实验组带管期间穿刺点肌肉纤维化发生率88%,对照组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090,P<0.05).结论 按PICC操作常规送导管至10 cm时,提前撤出穿刺鞘,有利于减少静脉炎、渗血、穿刺点肌肉纤维化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黄晓琴 《护理学报》2013,(15):61-63
目的探讨老年脑卒中患者经颈外静脉PICC置管的效果。方法对78例脑卒中患者按入院日期分为两组,观察组38例经颈外静脉留置PICC,对照组40例经健侧上肢静脉留置PICC,比较两组导管异位率及置管30 d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导管异位率5%,对照组为25%,观察组异位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堵塞、可疑感染、液体外渗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脑卒中患者经颈外静脉留置PICC定位准确率高于上肢静脉,静脉炎发生率低于上肢静脉,是安全可行的静脉置管选择。  相似文献   

7.
外周中心静脉导管常见并发症的处理及预防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目的分析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临床应用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并探讨其处理及预防措施。方法对86例血液病患者进行PICC置入化疗治疗,并进行局部护理、管腔通畅护理等。结果置管成功率为100%,导管留置时间最短6 d,最长372 d,平均置管(91.5±39.2)d。有34例出现并发症,其中导管头端异位5例,穿刺局部渗血、血肿、感染15例,导管血栓性堵塞4例,静脉炎5例,导管接头破裂4例,导管脱出7 cm 1例。经处理后未出现严重后果。结论穿刺置管前对患者的全面评估和置管后的精心护理可有效减少PICC临床应用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危重老年患者PICC置管时应用个体化体位策略的效果。方法将重症监护室内106例拟行PICC置管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56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置管体位和方法,实验组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个体化体位策略,主要包括平卧位半卧位转换法、指压阻断颈内静脉法、体位改良法和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法。2组患者均加强置管后止血凝胶。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置管结果、置管过程中的安全性、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导管异位率低于对照组;置管过程中,实验组患者的心悸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送管困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置管后并发症比较,实验组患者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渗血和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危重老年患者PICC置管时采用个体化体位策略可降低导管异位发生率,减少置管后并发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改良送鞘法与手术刀扩皮送鞘法对PICC后渗血渗液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424例PICC置管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生成的随机码,按患者所置导管类型(单腔导管、双腔导管)的置管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单腔导管观察组121例、对照组117例,双腔导管观察组92例、对照组94例,观察组采用改良送鞘法,对照组采用手术刀扩皮送鞘法。分别比较一次性送鞘成功率,置管后24 h、48 h、72 h局部渗血与渗液情况。结果单腔导管观察组一次性送鞘成功率95.87%,其余3组一次性送鞘成功率100%;置管后24 h局部渗血换药例数比较,单腔导管和双腔导管中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8 h局部渗血纱布层数比较,单腔导管和双腔导管的观察组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48 h纱布压迫止血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腔导管对照组6例患者发生渗液,双腔导管对照组2例患者发生渗液,而观察组患者均未发生渗液,单腔导管两组间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改良送鞘法行PICC可减少置管后局部渗血和渗液。  相似文献   

10.
徐志香  顾鞠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2):5493-5493
目的掌握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ctral catheter,PICC)的置入方法、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对235例PICC置管患者,其中出现的并发症进行观察记录。结果 PICC置管患者出现导管送入困难2例,穿刺部位渗血2例,穿刺失败2例,导管拖出3例,静脉炎3例,导管堵塞2例。结论 PICC置管操作简便、安全,成功率高,可由护士独自操作因此在临床上已被广泛应用。提高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技术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真正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及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从而使PICC技术得到进一步的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安全管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48例PICC置管病人进行安全管理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人并发静脉炎6例,穿刺部位渗血3例,导管阻塞2例,未发生导管感染、移位、脱管、断管等并发症,无病人投诉及护患纠纷。[结论]加强PICC置管的安全管理可有效防范和降低置管风险,避免护患纠纷。  相似文献   

12.
孙建  王枫  谢辉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28(19):33-34,37
目的探讨血液肿瘤患者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及其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总结109例血液肿瘤患者植入PICC导管后并发症的发生及处理情况。结果本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7.3%。主要并发症有穿刺点渗血、穿刺点感染、导管堵塞、静脉炎、导管脱出、血栓形成。结论严密观察,规范无菌操作选择适宜导管、正压封管,有效固定等措施能有效减少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异常拔管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异常拔管原因,分析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对83例次PICC异常拔管原因进行分析。结果异常拔管的因素分别是肢体肿胀61例,导管堵塞11例,静脉炎3例,导管脱落3例,可疑导管相关血液感染2例,静脉血栓形成2例,穿刺处持续严重渗血1例。结论肢体肿胀和导管堵塞是导致异常拔管的主要原因,防护重点在于各项护理操作的规范。  相似文献   

14.
27例PICC穿刺部位渗液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PICC穿刺部位渗液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 由PICC专业护士对全院PICC置管患者的并发症进行会诊处理和跟踪随访,观察临床效果及预后.结果 PICC穿刺部位渗液与患者自身疾病、穿刺方法和过程、导管维护、纤维蛋白鞘形成等因素有关.结论 为减少PICC穿刺部位渗液的发生,置管前应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积极治疗原发病;置管过程中合理选择静脉,掌握穿刺及送管技巧,尽可能做到穿刺置管一次成功;置管后规范化维护,出现PICC渗液时切忌盲目拔管,少量持续渗液但无局部不良反应者可继续使用导管.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耳鼻咽喉肿瘤患者使用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的并发症及其预防、护理对策。方法对142例使用PICC的耳鼻咽喉肿瘤患者进行观察,分析并探讨并发症的预防和应对措施。结果成功置管138例,置管成功率为97.18%。发生并发症14例(10.14%),其中穿刺口渗血2例(1.45%),导管异位6例(4.35%),机械性静脉炎5例(3.62%),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0.72%)。预防性应用抗凝药物和加强置管前、置管中、置管后的护理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增强PICC相关并发症和相关风险的防范意识,严格把握PICC置管的适应证,规范PICC置管的护理和相关并发症的预防措施,可以提高使用PICC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护理套件在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相关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行PICC置管术的患者共1745例,将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687例患者作为非护理套件组,将2011年2月(我院开始使用中心静脉置管术护理套件进行PICC导管的维护)至2012年12月收治的患者1058例作为护理套件组,两组患者均按照标准进行PICC置管及维护,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导管穿刺部位感染和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CRBSI)的发生率。结果使用护理套件组患者的导管穿刺部位感染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均低于非护理套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使用统一的护理套件可减少PICC患者CRBSI及导管穿刺部位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高龄阿尔兹海默症(AD)患者应用血管超声(US)引导配合改良塞丁格技术(MST)置人PICC与非US引导应用导管内含14G穿刺针置人PICC(盲穿)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高龄阿尔兹海默症患者60例,其中US和MST置人组30例,盲穿组30例,分别统计2组1次置管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和导管留置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US联合MST组导管留置7~12个月者22例,超过12个月者8例;盲穿组导管留置1~3个月者1例,4~6个月者11例,7~12个月者7例,超过12个月者1例,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S和MST组1次置管成功率96.7%,盲穿组为5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S和MST置人组留置期间并发症发生率6.7%,盲穿组为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患者应用US配合MST置人PICC较盲穿法成功率高、配合程度高、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两种药物溶液(地塞米松和生理盐水)对外周导管插入所致静脉炎的预防效果.方法 本研究选取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需置入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的患者20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治疗组置入PICC前用40 ml生理盐水加5 mg地塞米松浸泡导管,对照组置入PICC前用40 ml生理盐水浸泡导管,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置入导管后静脉炎的发生率、发生时间以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置入PICC后,治疗组外周导管插入所致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治疗组外周导管插入所致静脉炎发生时间明显晚于对照组(P<0.05).结论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时用地塞米松预处理对预防静脉炎有更好的疗效,且不产生其他副反应,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结合改良Seldinger技术PICC置入法在肠外营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40例需肠外营养治疗的患者实施PICC留置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Seldinger技术P1CC置入法,对照组采用PICC盲穿置入法。结果:两组患者置管后静脉炎、感染、导管堵塞、置管天数、日均耗材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24h后穿刺点渗血发生情况、置管期间维护次数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Seldinger技术PICC置人法能改善穿刺点渗血,从而减少维护次数,不增加患者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