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时预防导管异位入颈内静脉的有效方法。方法:将2012年10月~2014年3月我院160例行PICC置管患者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患者上肢外展与躯干呈90°体位,当导管头端到达肩部时采用偏头法;试验组送管前对导管进行塑形、当导管头端送至肩峰时再采用举臂贴头体位。置管后比较导管异位入颈内静脉的发生率。结果:试验组导管异位入颈内静脉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PICC置管时采用对导管塑形和举臂贴头法能明显降低导管异位入颈内静脉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手掌压迫法和下颌贴肩法在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时导管异位的效果。方法按入院次序编号,根据随机数字表将76例行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8例,观察组在PICC置管时采用手掌压迫法;对照组在PICC置管时采用下颌贴肩法,观察两组患者导管异位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PICC导管异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手掌压迫法可预防PICC置管时导管异位的发生,值得临床特别是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黄晓琴 《护理学报》2013,(15):61-63
目的探讨老年脑卒中患者经颈外静脉PICC置管的效果。方法对78例脑卒中患者按入院日期分为两组,观察组38例经颈外静脉留置PICC,对照组40例经健侧上肢静脉留置PICC,比较两组导管异位率及置管30 d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导管异位率5%,对照组为25%,观察组异位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堵塞、可疑感染、液体外渗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脑卒中患者经颈外静脉留置PICC定位准确率高于上肢静脉,静脉炎发生率低于上肢静脉,是安全可行的静脉置管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改良体位在提高PICC置管术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以及降低其并发症发生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20例肺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改良体位(半坐卧位)PICC组与传统体位(平卧位)PICC组。比较2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以及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半坐卧位组与平卧位组在PICC一次置管成功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坐卧位组行PICC所需时间较平卧位组显著缩短(P0.05),且置管后穿刺口局部水肿及局部炎症的发生率显著较低(P0.05)。结论改良体位即半坐卧位可有效降低PICC置管术导管异位发生率,提高一次性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黄敏清  黄蝶卿  方奕  宋文强 《护理研究》2013,27(21):2228-2230
[目的]探讨PICC置管病人改良置管体位对导管异位的影响。[方法]选择PICC置管病人196例,签署PICC置管知情同意书,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8例,根据PICC置管行经静脉的解剖位置,观察组PICC置管时采用改良体位,改变传统置管上肢摆放的体位,使穿刺侧上肢与躯干成钝角(90°~180°),对照组PICC置管时使用常规体位(常规手臂外展90°),比较两组病人的导管末端位置、穿刺成功率、导管异位率、机械性静脉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和非计划性拔管率。[结果]两组导管末端位置、导管异位和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PICC置管体位可以有效预防导管异位,解决因导管异位带来的并发症,确保导管安全留置,为预防导管异位提供临床实践与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式呼吸对PICC置管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不良情感状况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5年1月我院接受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置管法。观察组在常规置管的基础上增加腹式呼吸。比较两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导管异位率、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置管时VAS疼痛评分及对置管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疼痛评分、操作时间、满意度评分分别为(3.76±0.61)分、(1.6±0.3)min、(97.9±4.6)分,对照组为(5.52±1.32)分、(4.5±0.5)min、(86.3±5.7)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100%,显著高于对照组85%(P0.05)。观察组导管异位、血肿、堵管、血栓、静脉炎、导管感染发生率分别为0、0、2.5%、0、0、2.5%,对照组为20.0%、10.0%、17.5%、12.5%、10.0%、17.5%,观察组各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但导管异位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式呼吸有利于提高PICC置管患者置管成功率、缩短置管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对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在我院接受PICC置管行静脉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120例,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PICC置管,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腔内心电图PICC尖端定位置管。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舒适度评分。结果观察组的导管异位、机械性静脉炎、局部感染、导管堵塞、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舒适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可降低PICC置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PICC置管患者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8.
吴莉  贾仕群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17(16):2382-2384
目的探讨半卧位配合深吸气时送入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对预防导管异位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PICC置管的患者2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0例,对照组采取平卧位,送管至15cm时嘱患者配合转头至预插管长度;观察组患者采用半卧位置管,置入PICC约15cm时嘱患者深吸气并送管,每次送管2cm,直至到达预插管长度。观察比较两组导管异位及PICC置入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PICC置管110例,成功108例,成功率为98.18%;对照组PICC置管110例,成功99例,成功率为90.00%。观察组导管异位总发生率为1.82%,对照组导管异位总发生率为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颈内静脉导管异位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ICC置入术后穿刺点出血或感染、导管堵塞或脱出、静脉炎及血栓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卧位配合深吸气时置入PICC,可显著提高PICC置管成功率,且有效降低导管异位发生率及PICC置入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指压法联合腔内心电图在PICC患者导管异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8例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9例,实验组采用指压法联合腔内心电图;对照组采用常规曲颈压下颌法避免导管异位,置管固定后行X线检查。比较两组PICC导管尖端的异位率、患者满意度、置管时间、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导管异位率低于对照组(P0.05),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置管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指压法联合腔内心电图可有效避免PICC导管异位,节约置管时间,降低患者身体损害和经济负担,从而提高PICC置管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指导PICC置管时对左右侧上肢的选择,提高置管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最大限度实现人文关怀.方法 回顾性分析742例(左侧311例,右侧431例)上肢PICC患者置管后异位、机械性静脉炎、皮疹、感染以及堵管、断管、裂管和脱管的情况,比较左右上肢PICC置管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左上肢PICC患者置管后无发生堵管、裂管和脱管,局部感染率为1%;右上肢发生堵管、裂管和脱管共6例,局部感染率3.5%,两侧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置管后异位、机械性静脉炎和皮疹发生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左上肢PICC置管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右上肢;PICC置管术肢的选择,应打破以右侧手臂为首选的传统观念.建议在充分评估患者静脉情况的基础上,顺应患者的生活习惯,选择非惯用手,以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安全感,减少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PICC置管过程中导管异位的预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PICC置管过程中导管异位的预防方法。方法将2007年4月至2009年4月的172例PICC置管者分成两组:研究组(86例)在送导管至患者肩部位置时,穿刺侧上肢向头部靠拢呈20°~30°;对照组(86例)采用传统的穿刺方法。结果研究组导管异位发生率(2.32%)低于对照组(15.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护士在PICC置管时正确评估置入长度、适当调整患者置管侧上肢的体位、掌握熟练的穿刺技术有助于降低导管异位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优势手与非优势手留置PICC实施握力锻炼的效果。方法选择入院需要留置 PICC进行化疗的150例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在非优势手置管,对照组在优势手置管,两组患者置管后均使用握力器锻炼,在置管皮肤外涂喜辽妥软膏,观察两组患者机械性静脉炎、导管异位、导管相关性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患者的疼痛评分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置管后1周内机械性静脉炎、导管异位、导管相关性感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后1~5 d疼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疼痛较轻(P<0.01)。结论 PICC在非优势手置管配合握力锻炼,不增加置管相关并发症,患者疼痛感减轻,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精细化护理对肺癌PICC置管患者生活质量及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我院肿瘤科收治的78例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精细化护理,比较两组PICC置管后导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PICC置管后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精细化护理可提高肺癌PICC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基于Miller金字塔原理的培训对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的影响,为患者PICC管道的长期、高质量使用提供保障。方法由经过传统培训的置管护士留置PICC的患者325例为对照组,Miller培训置管305例为观察组。分别比较2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导管异位发生率及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情况。结果 2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导管异位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基于Miller金字塔原理的PICC置管培训有效减少了PICC相关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提高了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新生儿经大隐静脉与肘部静脉行PICC导管穿刺的效果。方法对20例行大隐静脉及40例行肘部静脉留置PICC导管的新生儿,观察2组导管置管的一次性成功率、导管异位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大隐静脉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肘部静脉组(P0.05),导管的异位率显著低于肘部静脉组(P0.05),而2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经大隐静脉穿刺置管一次成功率高,导管异位率低,送管时无需助手配合,在肘部静脉显露不清晰时可选用大隐静脉置管。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PICC置管过程中撤出穿刺鞘的时间对置管后发生静脉炎、渗血、穿刺点肌肉纤维化等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肿瘤患者按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实验组(n=50)和对照组(n=50),对照组按PICC操作常规送导管至预定长度,撤出穿刺鞘;实验组按PICC操作常规送导管至10 cm时,确定导管已在血管,将穿刺鞘提前撤出至导管的尾部.比较两组患者发生静脉炎、渗血、穿刺点肌肉纤维化等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穿刺点渗血发生率实验组36%,对照组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71,P<0.05);实验组患者置管后发生静脉炎2例,对照组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85,P<0.05);实验组带管期间穿刺点肌肉纤维化发生率88%,对照组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090,P<0.05).结论 按PICC操作常规送导管至10 cm时,提前撤出穿刺鞘,有利于减少静脉炎、渗血、穿刺点肌肉纤维化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 目的 探讨优化置管流程对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肿瘤科自2014年1月-2015年2月行PICC置管的1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9例)与实验组(82例),对照组按常规置管流程操作,实验组按优化置管流程操作,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不同置管流程方式对置管后2周内并发症的影响。结果 实验组感染性并发症发病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非感染性并发症静脉炎、堵塞、栓塞、意外的发病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优化置管流程有效的降低了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护理流程图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4例PICC置管患者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定期回院护理,观察组患者应用护理流程图居家自我护理,每周五通过电话随访、上门回访等方式了解患者PICC知识掌握情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对PICC穿刺后皮肤护理、PICC置管后洗澡方法、外露管护理、敷贴更换方法、PICC堵管原因、PICC置管并发症、PICC管滑脱原因、冲管及换药时间、手臂活动注意事项等知识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感染、穿刺点出血、静脉炎、导管脱出、导管堵塞、管腔出血、血肿、血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流程图能有效提高PICC置管患者置管护理知识,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利于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体位调整在新生儿经头皮静脉行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送管过程中的应用效果,以找到最佳的送管体位。方法根据送管时的体位不同,将75例经头皮静脉PICC置管的患儿按入院时间单双日分为平卧位组和体位调整组,比较两组的送管时间、导管异行率、导管留置时间、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两组患儿送管总时间、颈部及以下送管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卧位组患儿导管留置时间长于体位调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位调整组患儿导管异行率(4.8%)低于平卧位组(3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除24 h内穿刺点少量渗血外均无其他并发症发生,无非计划性拔管;所有患儿在置管过程中无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结论在经头皮静脉PICC置管送管过程中进行体位调整可以降低导管异行率,减少导管位置调整次数,减小对血管的创伤,且不延长置管耗时。  相似文献   

20.
付本翠  张健  曹茂秋  王静  吴瑞 《全科护理》2016,(18):1843-1845
[目的]探讨改进后的经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和经锁骨上或下静脉置管(CVC)维护方法的效果。[方法]采用对照研究法,将2013年6月—2014年5月放疗病区行PICC和CVC置管的300例病人设为对照组,2014年6月—2015年5月放疗病区行PICC和CVC的462例病人设为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置管后维护法,实验组采用改进后的置管后维护,比较两组病人置管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管道留置时间。[结果]实验组血栓、堵管、静脉炎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颈内静脉CVC和PICC平均留置时间均短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改进后的PICC和CVC置管维护方法可减少并发症发生率,适当延长导管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