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320排容积CT全脑灌注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AICV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临床拟诊为AICVD患者,于发病24h内行头颅CT平扫和全脑CT灌注(CTP)成像检查,获得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等参数,同时获得动态CT血管成像(4D-CTA)图;于CTP检查后24h内复查MR,分析其CTP、4D-CTA及MRI表现。结果常规CT平扫示8例有脑缺血病灶,12例未见明显异常。全脑CTP20例患者共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32个缺血灶,MRI发现26个病灶表现为梗死灶。4D-CTA显示责任血管不同程度狭窄或闭塞,20例患者中14例血管狭窄,2例闭塞,4例正常。结论 320排容积CT全脑灌注成像可同时获得CTP、4D-CTA图像,实现对AICVD的全面评价。  相似文献   

2.
三维CT全脑灌注血容量成像在超急性期脑梗死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三维CT全脑灌注血容量成像在超急性期脑梗死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5例发病6 h以内的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行常规螺旋CT平扫及CT血管造影(CTA)检查,分析CT平扫表现,并使用Siemens三维NeuroPBV软件对CTA源图像和CT平扫图像进行减影处理,获得三维彩色PBV图像.比较CT平扫与PBV图像对急性脑缺血灶的检出率.全部病例于发病后2~7 d复查CT平扫.对PBV图像显示的脑灌注异常区体积与复查CT平扫显示的梗死灶体积进行比较分析,并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方法对其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 25例患者首次头颅CT平扫12例发现早期脑梗死征象,13例未发现异常,重建三维PBV图像均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脑灌注异常区.复查CT平扫图像上25例患者最终梗死灶体积与PBV图像上灌注异常区体积存在显著正相关(rs=0.837,P<0.001).结论 PBV图像能够三维显示急性脑缺血全脑灌注信息,对早期发现脑缺血、全面评价缺血范围、避免病灶漏诊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王骐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9):2114-2115
目的:对小脑梗死误漏诊病例进行临床分析。方法:结合文献总结12例病例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点,同时分析首诊误漏诊原因。结果:发病24~72h头颅CT扫描确诊5例,全部病例头颅MRI成像确诊小脑梗死。结论:对疑似小脑梗死且既往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脂代谢异常的高危人群头颅CT复查或早期头颅MRI检查,可减少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患者早期头颅CT表现与发生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关联性,以分析单纯凭CT影像改变早期诊断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可行性。方法:搜集有CT复查的颅脑外伤住院病例共125例,以时间顺序采用单盲法对首诊CT图像进行统计分析;首诊CT发现有原发性颅内脑损伤78例,将CT复诊图像与首诊图像对比,共发现迟发性颅内血肿19例(其中1例为首诊CT图像正常)。采用SPSS 11.0for Windows软件对采集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果:发现迟发性颅内血肿与早期CT表现无明显特定的必然联系。结论:原发性颅脑损伤是引起迟发性颅内血肿的直接原因。早期CT影像改变应积极与临床表现相联系,一旦患者出现新的临床症状或原有症状、体征经积极治疗未见减轻或逐渐加重者,应及时复查CT以早期发现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CTPI)结合CTA在急性缺血性脑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40例临床拟诊急性缺血性脑病的患者,在出现症状1d内,依次进行16排螺旋cT常规平扫,cT灌注成像和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所有患者2~7d内复查cT平扫,观察cT平扫、灌注及血管重建图像。结果:首次CT平扫发现12例可疑脑缺血梗死灶,28例平扫未见异常,CTPI发现38例灌注异常,另2例未发现异常灌注区的患者复查cT诊断为腔隙性脑梗死;CTA显示颈内动脉狭窄42支,椎动脉狭窄16支,24例颅内动脉血管不同程度狭窄或闭塞,6例未见异常。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结合CTA可以早期显示急性脑缺血病灶,区分脑梗死区及缺血半暗带区,显示供血动脉情况,发现缺血病变原因,两者联合应用对急性缺血性脑病的早期诊断和指导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MSCTPl)技术在早期及超早期脑缺血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2例发病24h内(其中26例发病时间少于6h的急性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进行CT平扫。对其中34例CT平扫阴性者进行螺旋CT灌注成像(MSCTPl),结果34例患者CT平扫阴性者(其中发病时间少于6h患者20例,14例患者发病时间24h时)行多层螺旋CT注成像,可见34例患者中30例观察ROI区域的Perrusion(灌注),PEI(峰值增强),TTP(对比剂峰值时间),BV(脑血容量),MTT(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等指数异常变化,与临床表现和48h或MRI复查脑梗塞部位大致相符。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MSCTPl)技术对早期及超早期脑缺血性疾病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电图(EEG)对伴有轻度智能障碍的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性评估作用。方法分析4例早期伴有轻度智能改变而缺乏脑缺血明确定位体征患者的EEG资料,并结合影像学检查研究。结果4例均为局限性EEG异常改变,主要表现为颞区波率减慢;脑电地形图(brainelectroactivitemapping,BEAM)示颞或颞顶δ,θ功率值局限性增高;复查CT均证实脑梗死。结论EEG在评价伴轻度智能障碍患者急性脑缺血有一定的优越性,特别是对发病早期CT阴性及缺乏脑缺血明确定位体征的病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脑电图(EEG)对伴有轻度智能障碍的早期急性脑梗死患的诊断性评估作用。方法 分析4例早期伴有轻度智能改变而缺乏脑缺血明确定位体征患的EEG资料,并结合影像学检查研究。结果 4例均为局限性EEG异常改变,主要表现为颞区波率减慢;脑电地形图(brain electro activite mapping,BEAM)示颞或颞顶δ,θ功率值局限性增高;复查CT均证实脑梗死。结论 EEG在评价伴轻度智能障碍患急性脑缺血有一定的优越性,特别是对发病早期CT阴性及缺乏脑缺血明确定位体征的病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不典型急性硬膜外与硬膜下血肿的CT影像学特征及鉴别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CT影像学表现不典型的79例病例,与术中证实或后期CT复查及MRI等的确诊结果相比较、分析。结果:首次CT平扫检查误诊率较高。结论:不典型急性硬膜外与硬膜下血肿在CT影像学鉴别诊断上相对困难,需要较高的技巧,有时需要CT复查或MRI检查及相关临床资料辅助。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介绍MRI及CT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特点。方法 :对36例脑血管疾病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2~4个月后复查MRI及CT。结果 :36例患者中脑血肿18例和脑梗塞12例均获得满意的诊断。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MRI与CT检查比较 ,CT扫描优于MRI检查。MRI对脑血肿亚急性期和脑梗塞早期诊断明确。对蛛网膜下腔出血7d之内的病灶 ,在MRIT1和T2加权像中信号显示不敏感 ,而在CT扫描显示颅内纵裂内为高密度条状影[1]。36例均做治疗后复查。脑内病灶CT和MRI显示正常或接近正常。结论 :MRI对脑血肿、脑梗塞病灶有肯定的诊断。对蛛网膜下腔(7d之内)出血病灶的诊断CT优于MRI。  相似文献   

11.
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和CTA在超急性期脑梗塞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螺旋CT灌注成像和CTA对脑梗塞的超急性期诊断、缺血半暗带的判断及判断缺血部位的应用。方法对30例临床怀疑为超急性期脑梗塞患者在发病后6小时内行16层螺旋CT平扫、灌注成像及CTA成像,观察CT平扫表现及灌注图像、CTA重建图像,所有病例均在发病后1周复查CT平扫。结果5例CT平扫发现可疑脑缺血区,25例平扫未发现异常。30例CT灌注图上均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脑缺血区。CTA发现大脑中动脉闭塞10例,大脑中动脉狭窄5例,大脑前动脉狭窄3例,大脑后动脉狭窄2例,颈内动脉狭窄5例,未发现异常5例。结论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诊断超急性脑梗塞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能发现缺血半暗带存在并提示临床预后。16层CTA能发现缺血病变的原因,为临床进一步治疗提供确切依据。  相似文献   

12.
缺血性脑损伤是一个很有远见的临床课题,在临床很多种情况下因为多种原因均可以导致脑不同程度的缺血性损伤.以往人们大多关注于CT及MRI有无脑的梗死,或是主攻脑早期梗死的影像学表现,而恰恰忽略了脑缺血的预测性诊断与病变转归以及医疗过程中预防脑缺血性损伤方面的研究.作者以另一种视角研究和讨论多种原因导致的脑缺血性损伤,其目的是引起大家对宏观上的脑缺血性损伤的认识.缺血性脑损伤是一个系统性的病理过程,很多因果关系还不是十分清楚,既有矛盾性,又有统一性,其某些MRI表现与炎性病变、水肿等有很大的相近性或相似性.脑缺血的病理过程是一个进动中的过程,其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也随着这种动态变化而演化.脑梗死仅是脑缺血的一种结局形式,而脑缺血则是脑梗死的前奏.临床工作中遇到很多原因导致的不同程度的缺血性脑损伤,而这种没有以梗死形式表现的脑缺血往往未被临床医师重视和理解.作者拟以常见病症的病例形式,介绍一下脑缺血的多种病因与其各自的MRI表现,并讨论如何对图像进行正确的理解,从而借助影像学的微细变化与征象来预测病变的发生发展,力求将脑缺血的诊断时间窗和治疗时间窗前移,提高患者预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早期脑梗死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早期脑梗死患者的CT改变特点,提高早期诊断率,为早期治疗赢得宝贵的时间。材料与方法:选择2006年5月—2009年11月我院收集的27例早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12小时以内发病,分析CT检查结果,27例早期脑梗死患者中22例灰质密度减低、灰白质交界消失,表现为边界不清的脑实质密度减低区。15例显示轻微的占位效应,与脑缺血、脑水肿有关,表现为脑皮质沟变浅或消失、脑室受压变形。11例出现脑动脉密度增高征,见于大脑中动脉水平段。结论:早期脑梗死患者的CT表现有其特点,并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能够及早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技术对脑梗死再灌注损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4例脑梗死各期患者进行MR及随诊检查,超急性期(<6h)9例,急性期(7~24h)18例,亚急性期(1.5~7天)18例,稳定期(8~14天)3例,慢性期(>15天)6例。对其中21例大面积脑梗死病例行SWI随诊。观察脑梗死内有无出血、出血程度及梗死区周围小血管的改变,并与患者的临床NIHSS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21例大面积脑梗死随访中,SWI发现梗死后出血为16例,占76.8%。梗死后重度出血程度与临床NIHSS评分改变具有显著正相关性(rs=0.765,P=0.001)。14例发现梗死灶周边有增多的微小血管,明显显示10例(占47.6%),显示程度与临床NIHSS评分改变无明显相关性(rs=0.408,P=0.066)。结论:SWI能够敏感检测梗死灶内的出血灶,预测梗死后再灌注损伤的程度与发展趋势;SWI通过显示梗死灶周围微小血管的影像改变,有助于判断其周围血流再灌注情况,对临床的治疗及预后起到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在急性脑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GE lightspeed 16层螺旋CT扫描机,对经证实的16例急性脑缺血患者先行CT平扫,选定感兴趣区行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经灌注软件处理,计算出局部血容量图(rCBV)、局部血流量图(rCBF)、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对比剂峰值时间(TP),并与对侧相应脑组织灌注参数进行比较。所有病例均经CT随访或经MRI证实,所有病例联合头颈部CTA扫描。结果16例患者中15例其脑缺血侧rCBF减低,MTT、TP延长,rCBV正常或轻度降低,存在半暗区;4例患者rCBV未显示病灶。1例患者rCBF减低,MTT、TP延长,rCBV明显下降,经随访证实为脑梗死。结论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能早期发现脑缺血灶部位和范围及推测半暗带区域、评估脑缺血预后,是一种最具潜力的脑缺血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及高致残率的特点,早诊断、早治疗是及早阻止疾病发展、改善预后的关键。笔者主要就急性脑梗死在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T)、磁共振成像(MRI)、脑磁图描记术(MEG)等神经影像中的早期表现及相关原理进行阐述。常规CT普及率高、经济、便捷,对脑出血敏感度高,是急性脑梗死与脑出血鉴别首选,缺点是成像对比度差,对脑梗死早期诊断精确性差。CT灌注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和缺血半暗带定位具有更大的优势。MRI是具有多种扫描序列,可对不同状态下脑组织内水分子状态精确分辨,对脑梗死的诊断、分期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临床常规的T1、T2、FLAIR加权像可在起病后数小时观测到异常信号,而DWI序列在局部脑组织缺血后5min即可见信号增强。SWI序列可以检测CT、常规MRI无法显示的微出血灶。MRS成像可以检测多种细胞内化合物成分,这些化合物对急性脑梗死不同时期、不同程度的细胞损伤具有特定意义。MEG可以灵敏检测大脑神经元细胞的异常放电,并能对异常信号发生源精确定位,时间分辨率达ms级,空间分辨率达mm级。MEG通过监测不同功能区的诱发磁场,可以定位病灶,同时灵敏客观反映脑功能损伤情况。但其昂贵的价格、低普及率、对被检查者的配合要求都限制了MEG的应用。目前神经影像学技发展快,随着设备及软件的进一步开发,急性脑梗死诊治水平会有进一步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特殊类型硬膜下血肿的再认识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特殊类型硬膜下血肿影像的再认识,为临床正确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特殊类型硬膜下血肿的CT、MRI影像表现,并比较两种不同方法的影像特征。结果:大脑镰硬膜下一侧血肿42例,CT表现为条索状或粗带状,MRI表现为线状低信号影(大脑镰)旁见条索状或粗带状短T1信号影,血肿近硬膜缘平直,外缘呈不规则或呈波浪状,3例血肿发生于两侧大脑镰硬膜下,MRI表现为线状低信号影两侧见条状短T1信号影,形成“双轨样”改变;单侧小脑幕下血肿9例,轴位CT表现呈片状或扇形高密度,MRI为短T1信号影,脑幕并大脑镰硬膜下血肿6例,3例双侧小脑幕并大脑镰硬膜下血肿呈“Y”型,3例单侧呈“镰刀”型。结论:通过60例特殊类型硬膜下血肿的影像分析,进一步认识到此种类型硬膜下血肿的影像特点,避免不必要的手术。MR检查在定位方面优于CT。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脉络膜裂的MRI解剖学特点及脉络膜裂囊肿的CT和MRI表现。方法结合1例颅脑标本的解剖观察,分析90例20—50岁正常脑脉络膜裂的MRI表现并测量其宽度,同时分析20例脑脉络膜裂囊肿的CT和MRI表现。结果经颅脑标本解剖观察脑脉络膜裂呈“C”形裂隙,深处由室管膜封闭,侧脑室内的脉络丛附着于此裂隙并与之走行一致。脉络膜裂在MRI上为含脑脊液的线状裂隙,50岁前成人裂隙的宽度相差不大。脑脉络膜裂囊肿CT和MRI表现为脑脉络膜裂内类圆形或椭圆形的脑脊液密度或信号。结论了解脑脉络膜裂的解剖学特征及其正常MRI表现,对于脉络膜裂囊肿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的CT征象及临床表现。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外伤后弥漫性脑肿胀的CT征象及临床资料,其中46例患者进行了2—5次CT复查。结果:根据CT表现,将52例患者分为24例弥漫型和28例半球型。所有患者CT均表现为基底池(包括鞍上池、环池、四叠体池、大脑大静脉池)及第三脑室受压变窄或闭塞。其中基底池受压变形或部分变小12例,显著变窄25例,大部分或完全闭塞15例;第三脑室变小或显著变窄28例,闭塞15例,正常9例;第四脑室闭塞13例;双侧或单侧外侧裂池变窄或闭塞34例;脑挫裂伤23例,其中迟发性脑血肿6例,硬膜外或硬膜下血肿12例;中线结构移位39例;脑密度升高或减低44例。结论:基底池和第三脑室变小或闭塞可作为CT诊断外伤后弥漫性脑肿胀的可靠征象,基底池的闭塞可作为重型外伤后弥漫性脑肿胀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