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部分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抑菌能力,文章对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抑菌机理以及它们在食品保藏中的应用研究进行了简要综述,并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相似文献   

2.
SPME-GC/MS测定再制干酪中的风味物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利用固相微萃取法(SPME)富集,GC/MS分离与检测技术,研究了再制干酪加工过程对其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影响。共鉴定出73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在1个月及5个月成熟期的切达干酪中分别鉴定出了41和43种挥发性化合物.在再制干酪产品中鉴定出44种化合物,其中原料干酪和再制干酪中同时拥有的化合物有35种。通过对加工前后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变化推断,在再制干酪加工前后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变化对产品风味强度的减弱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啤酒中的硫化物包括挥发性含硫化合物和非挥发性含硫化合物,非挥发性含硫化物(硫酸盐类)对啤酒风味影响较小,但却是挥发性含硫化合物的来源;挥发性含硫化合物近占啤酒中硫化物总量的6%,但却对啤酒风味影响较大,其中以较难控制且风味阈值较低的二甲基硫对啤酒风味影响最大。[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中国白酒中含有复杂的非挥发性风味物质,关系到白酒口感和人体健康。该文详细介绍了4类主要非挥发性风味化合物有机酸、氨基酸、多元醇及非挥发性酚的风味特性、生理功能,阐述了非挥发性风味成分的预处理方法,并对白酒中4类非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检测方法进行综述。为深入探索白酒中风味物质差异,年份鉴别,工艺识别以及香型鉴别等提供参考和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即热型预制黑椒鸡柳在加工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的动态演化过程。方法 利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 GC-IMS)检测标准化加工条件下预制鸡柳在不同加工阶段样品中挥发性化合物的差异性变化。结果 GC-IMS定性结果表明: 在预制加工的4个关键环节样品中共检测出97种主要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归一化处理结果表明预制鸡柳中主要香气贡献物质为醇类、酮类、醛类、酯类、烯类、酸类化合物, 其相对含量占总体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含量的85.62%, 且在加工的不同阶段其挥发性化合物有显著变化差异。结论 GC-IMS技术有效区分出了预制鸡柳在不同加工阶段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差异性, 全面揭示了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动态演化过程, 对即热型预制鸡柳加工中挥发性风味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食用蘑菇产天然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述了近年来关于蘑菇中挥发性化合物的研究概况,展望了利用蘑菇生产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前景.蘑菇的挥发性次级代谢产物包含了巨大的天然化合物多样性.研究食用蘑菇中的挥发性风味化合物不仅具有理论重要性,而且具有巨大的商业潜力和环境效益.广泛调查和分析野生蘑菇子实体的挥发性次级代谢产物组成,不仅是揭示挥发性化合物形成路径的基点,而且是进行重要或新型天然挥发性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和工业开发的前提.  相似文献   

7.
鱼肉风味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鱼肉以其独特的风味受到人们的喜爱.鱼肉风味物质是极其复杂的混合物,由非挥发性滋味活性物质和挥发性香味化合物构成.各种化合物对于风味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本文对鱼肉中主要风味化合物及其检测手段进行了系统阐述,同时也对鱼肉风味的深入研究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香味抽提物稀释分析法鉴定国产干酪的关键风味化合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SDE)法提取干酪中的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结合气相色谱-嗅觉测量法以及挥发性化合物的保留时间,鉴定了国产干酪中的主要风味化合物,并采用香味抽提稀释分析法测定了各风味化合物对干酪整体风味的贡献大小。共鉴定出14种主要的风味化合物,其中异丁酸和3-羟基-2-丁酮对干酪的整体风味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9.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卤鹅微波杀菌前后皮脂、肌肉中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并计算各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相对气味活度值。结果表明:卤鹅皮脂中共检测出46种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其中相对含量较高的是烃类(35.35%)、酮类(23.38%)和酚类(24.14%)。卤鹅肌肉中共检测出49种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其中相对含量较高的是醛类(75.62%)和酮类(18.19%)。微波杀菌后卤鹅皮脂中共检测出46种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其中相对含量较高的是烃类(46.38%)和酚类(32%)。微波杀菌后卤鹅肌肉中共检测出46种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其中相对含量较高的是醛类(74.48%)和酮类(16.12%)。微波杀菌对卤鹅皮脂中酮类化合物风味有影响,微波杀菌对肌肉中挥发性风味化合物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利用SPME-GC-MS分析方法,分析比较了稀奶油与不同牛奶香精中挥发性风味组分。稀奶油中共鉴定得到58种挥发性化合物,复配香精A、天然香精B和自制酶解香精C中分别鉴定得到67种、41种和30种挥发性化合物。通过对不同奶油香精与稀奶油风味中挥发性化合物的比较,得到稀奶油中的主要挥发性物质为甲基酮类、醛类化合物,复配香精A中的主要挥发性物质为酯类化合物;天然香精B与自制酶解香精C中的主要挥发性风味组分相似,均为中、短碳链的脂肪酸。  相似文献   

11.
闵勇  张薇  王洪  凡爱萍  刘卫 《食品工业科技》2011,32(7):86-87,90
采用GC-MS分析方法对水苎麻叶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从中鉴定出20个组分,其中油酸含量最高,占44.47%。抗菌活性实验结果显示,挥发性成分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酿酒酵母菌具有抑制和杀灭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以肉桂叶挥发油主要成分肉桂醛的含量及其抑菌活性作为衡量肉桂叶挥发油品质的两个指标,比较不同采收月份肉桂叶出油率及挥发油品质的差异。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肉桂叶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技术比较分析其化学成分,用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百分含量,并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MIC评价各肉桂叶挥发油对常见的3种致病菌的抑菌活性。结果:10月份采收的肉桂叶挥发油含量最高(1.51%),6月份采收的肉桂叶挥发油含量最低(0.42%)。12份肉桂叶挥发油共鉴定出32种组分,共有组分为反式肉桂醛(21.37%~86.46%)、邻甲氧基肉桂醛(1.08%~12.46%)、苯甲醛(0.16%~2.40%)、顺式肉桂醛(0.18%~0.82%)。除7月份采收的肉桂叶挥发油外,反式肉桂醛均为挥发油中含量最高的组分,7月肉桂叶挥发油中含量最高的组分为乙酸肉桂酯(47.06%)。12份肉桂叶挥发油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最好,对绿脓杆菌的抑菌效果最弱。其中5月采收的肉桂叶挥发油对3种供试菌的抑制作用最好。结论:肉桂叶的采收月份宜在春季3月下旬至5月上旬和秋季9月下旬至11月上旬。  相似文献   

13.
应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侧柏叶挥发油,通过体外抑制真菌实验比较挥发油和常用食品防腐剂山梨酸钾对3种常见真菌的抑菌活性,同时考察两者对这3种真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显示,侧柏叶挥发油对上述3种常见真菌表现出明显的抑制活性,侧柏叶挥发油的抑菌作用强于山梨酸钾。侧柏叶挥发油对黑曲霉和青霉的最低抑菌浓度均为25.00 mg/mL;对根霉的最低抑制浓度为12.50 mg/mL。山梨酸钾对黑曲霉和青霉的最低抑菌浓度均大于50.00 mg/mL;对根霉的最低抑制浓度为40.00 mg/mL。由此可见,侧柏叶挥发油在天然防腐剂开发方面将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玫瑰红景天挥发性成分分析及其抗氧化和抗菌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取玫瑰红景天根茎中的挥发性物质,测试抗氧化和抗菌活性,为玫瑰红景天的综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玫瑰红景天根茎中的挥发性物质,经GC-MS分离和鉴定,借助GC用系列正构烷烃对各组分进行定性,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通过H2O2/Fe2+体系考察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和平板转种法测定最小杀菌浓度(MBC)确定抗菌活性。结果:从玫瑰红景天挥发性物质中鉴定出53种化合物,主要组分有1-辛醇(42.72%)、香叶醇(29.85%)、苯乙醇(9.67%)、桃金娘烯醇(2.69%)、芳樟醇(1.89%)等,玫瑰红景天挥发性物质对羟基自由基有清除作用,其半抑制浓度IC50为0.0073 mg/mL,对抗菌试验所选的7个菌株均有抑制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TCC25925的MIC值是0.12 mg/mL、MBC值是0.36 mg/mL,对大肠杆菌ATCC25922的MIC值是0.58 mg/mL、MBC值是1.90 mg/mL。结论:通过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得到的玫瑰红景天根茎挥发性物质的组分丰富多样,是一种天然的抗氧化、抗菌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15.
三种芳香植物抑菌比较及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抑菌扩散法测定和比较了香桃木、薰衣草薄荷、迷迭香精油和残渣水提物的抑菌差异,进一步研究了精油经pH、温度、紫外处理后的抑菌稳定性,并对精油组分进行气相-质谱(GC/MS)分析。结果表明:3种精油均有明显的抑菌作用,且具有很好的抑菌稳定性。薰衣草薄荷精油抑菌活性明显高于其余两种精油,而香桃木精油和迷迭香精油的抑菌效果相差不大。GC/MS分析发现,精油中萜类物质含量分别为香桃木59.80%、薰衣草薄荷79.63%、迷迭香60.36%。残渣水提物提取率远高于精油,然而抑菌敏感性低于精油,并表现为香桃木〉迷迭香〉薰衣草薄荷。  相似文献   

16.
通过水蒸气蒸馏法确定香榧壳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分析挥发油成分,并开展其抗菌试验。采用正交试验法,以挥发油得率为考察指标,对提取过程中的加水量、浸泡时间、提取时间进行比较;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仪进行成分分析;采用纸片法扩散法开展其抑菌试验。结果显示:影响香榧壳挥发油得率的最主要因素是料液比;从香榧挥发油中分析鉴定出40种成分,其主要成分是柠檬烯(42.998%)、α-蒎烯(28.138%)和β-水芹烯(3.927%);抗菌结果研究显示,香榧壳挥发油对枯草芽孢杆菌、酿酒酵母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黑曲霉的抑制活性很低或没有活性。结论:正交试验法优选得香榧壳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为:加8倍量水,浸泡时间1 h,蒸馏时间3 h,在此条件下,提取率为2.27%;挥发油具有较弱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7.
采用杯碟法、对峙培养法和平板对扣法分别检测了枯草芽孢杆菌CCTCC M207209的活菌菌碟、无菌体发酵液、多糖提取液、蛋白质粗提液及其挥发性气体产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化脓链球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食源性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CCTCC M207209的活菌菌碟和发酵液对所有参试病原菌均有显著抑制作用;蛋白质粗提液对除化脓链球菌以外的所有病原菌有显著抑制作用;挥发性气体产物对所有病原菌均无抑制作用;所有抑菌活性物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最强,初步确定其为蛋白类物质。  相似文献   

18.
干信  吴士筠  高雯琪 《食品科学》2009,30(21):128-130
采用滤纸扩散法和平板涂布法测定花椒挥发油的抑菌效果和最小抑菌浓度(MIC 值)。结果表明:花椒挥发油不仅能抑制革兰氏阴性菌, 也能抑制革兰氏阳性菌,同时对霉菌、真菌也有抑制作用,尤其对青霉和黑曲霉的抑菌效果最好。花椒挥发油可作为天然抑菌剂,用于医药等领域。  相似文献   

19.
摘 要:目的分析鉴定短短芽胞杆菌Brevibacillus brevis的挥发性抑菌代谢物。方法采用二分隔平板测试短短芽胞杆菌FJAT-8672挥发性抑菌代谢物对尖孢镰刀菌的抑菌效果。运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对短短芽胞杆菌FJAT-8672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测定。结果短短芽胞杆菌FJAT-8672挥发性抑菌代谢物对尖孢镰刀菌的抑制率为36.10%。FJAT-8672菌落表面的中挥发性抑菌代谢物,共检测出高匹配度的挥发性抑菌代谢物21种。按照其化学结构不同分为醇类、醛类、酮类、酯类等。其中醛类化合物含量最高。结论发现短短芽胞杆菌挥发性抑菌代谢物的抑菌能力,其中主要生物活性代谢物包括两类,第一类可能具有抑菌抗癌等活性的代谢物,包括雪松醇、壬醛、癸醛;第二类可能与微生物代谢有关的代谢物,包括苯甲醛。  相似文献   

20.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evaluate the 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carbon dioxide extracts of the unicellular biflagellated green alga Dunaliella salina against Escherichia coli, Staphylococcus aureus, Candida albicans, and Aspergillus niger.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extraction pressures ranging from 185 to 442 bar and extraction temperatures ranging from 9.8 to 45.2 degrees C on the extracts' composition and consequently on their antimicrobial activities were investigated. The extracts were analyzed by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in order to identify the compounds responsible for the antimicrobial activity detected. Fourteen different volatile compounds and several fatty acids were identified. The highest antimicrobial activity was obtained using 314 bar and 9.8 degrees C. Under these conditions, the presence of an indolic derivative that had never been reported in D. salina was detected in the extract, together with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and compounds related to carotene metabolism, such as beta-ionone and neophytadiene, with known antimicrobial activ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