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4 毫秒
1.
《酿酒科技》2015,(4):21
国家发明专利不醉液调味酒给酒类企业、消费者带来福音国家发明专利产品:"一种不易醉的酒及其解酒营养液的制作方法"(以下简称"不醉液"调味酒)。国家发明专利号:ZL200810182242.1,生产许可证号:QS510015015173,川技王牌"不醉液"调味酒由四川省川技王酒类研究设计院发明人王怀能,王辉发明研制,国内首创,"不醉液"调味酒国家发明专利产品。"不醉液"调味酒按照千分之一至千分之二的比例直接加入到各种酒中,储存十五日以上即可饮用,可起到很好  相似文献   

2.
《酿酒》2015,(5)
<正>国家发明专利不醉液调味酒给酒类企业、消费者带来福音国家发明专利产品:是一种不易醉的酒及其解酒营养液的制作方法"(以下简称"不醉液"调味酒)。国家发明专利号:ZL200810182242.1,生产许可证号:QS510015015173,川技王牌"不醉液"调味酒由四川省川技王酒类研究设计院发明人王怀能,王辉发明研制,"不醉液"调味酒国家发明专利产品。  相似文献   

3.
《酿酒》2015,(6)
<正>国家发明专利不醉液调味酒给酒类企业、消费者带来福音国家发明专利产品:是一种不易醉的酒及其解酒营养液的制作方法"(以下简称"不醉液"调味酒)。国家发明专利号:ZL200810182242.1,生产许可证号:QS510015015173.川技王牌"不醉液"调味酒由四川省川技王酒类研究设计院发明人王怀能,王辉发明研制,"不醉液"调味酒国家发明专利产品。  相似文献   

4.
熊子书 《酿酒科技》2006,(11):106-110
泸州老窖酒是我国浓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勾兑是白酒生产工艺的三大技术之一,是构建名优酒的重要技术。泸州老窖的勾兑技术发展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初的不同糟别酒间的勾兑;60年代初期的不同老窖酒间的勾兑;60年代中期开始使用5t铝桶进行勾兑组合;70年代,勾兑发展成为一门技术被用于生产实践;80年代以后勾兑技术进入现代化阶段,并采用感官、色谱和常规分析基础酒的数据进行勾兑。其勾兑法主要包括酒坛勾兑、铝桶勾兑和微机勾兑法等;其调味包括双轮底调味、陈酿调味、老酒调味、酒头调味、酒尾调味、酯香调味、酱香调味、曲香调味和窖香调味酒调味法;其勾兑现状主要采取不同糟别酒样、老酒与新酒酒样、新窖酒与老窖酒酒样、不同季节所产酒样和不同发酵期所产酒样间的按不同比例进行勾兑。(孙悟)  相似文献   

5.
酱香型白酒的调味酒种类繁多,但目前关于不同调味酒在酱香型白酒生产中的应用研究报道较少。本文重点分析酱香调味酒、窖底调味酒、醇甜调味酒、陈香调味酒、焦香调味酒、老酒调味酒、酸味调味酒的感官特征和风味特点,对其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进行深入探讨,以期更好地发挥调味酒的作用,满足消费者对不同口感酱香型白酒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勾兑与调味是一项综合平衡酒质的技术,它们对稳定酒的质量、风格,提高优质酒率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勾兑是"画龙",调味是"点睛",它们是两项相辅相成的工作。  相似文献   

7.
在白酒生产过程中,为满足不同酒体设计而创新研发的调味酒是嫁接现代科学技术,为改造传统白酒生产工艺和口感而诞生的一个创新性酒种。用多工艺结合酿制的特殊风味调味酒具备了"芳香舒适、绵甜醇厚、优雅丰满细腻、焦香突出"的独特个性,较好地赋予了中高档浓香型白酒幽雅香气和绵甜、丰满、柔顺的酒体风格。调味酒生产工艺的创新、形成与使用,对进一步丰富调味酒的种类、更好的满足浓香型白酒调味勾兑的需求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酱香型白酒生产中的调味酒有酱香调味酒、醇甜调味酒、底香调味酒、陈香调味酒、特酸调味酒、特甜调味酒等。不同调味酒的感官特征、调味功能及其应用各不相同。各种风格的调味酒都有其独到的优点,在调味过程中应结合生产实际使用,取长补短,既能达到满意的调味效果,又能节约成本。  相似文献   

9.
对酱香型白酒中的酱香调味酒、底香调味酒、醇甜调味酒、陈香调味酒、特酸调味酒进行分析和品评,将不同类型的调味酒分别与同批次的基础酒进行横向对比,对同类型不同质量等级的调味酒进行纵向对比,浅析其香味成分与感官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酱香调味酒的感官特征与吡嗪类化合物密切相关;底香调味酒中的酸类、酯类含量高;醇甜调味酒的感官特征主要受醇类物质含量影响;陈香调味酒中的低沸点物质少、乙缩醛含量高;特酸调味酒中的酸类含量高。  相似文献   

10.
<正>国家发明专利产品:"一种不易醉的酒及其解酒营养液的制作方法"(以下简称"不醉液调味酒")。国家发明专利号:ZL200810182242.1,川技王牌不醉液调味酒由四川省广元市酒类技术研究所出品。发明人王怀能,王辉发明研制,国内首创国家发明专利产品。"不醉液"产品按照干分之一到二的比例直接加入到各种酒中,贮存十  相似文献   

11.
石化白酒的调味,是在勾兑基础上的精加工,是勾兑技术的总结和提高,它对提高白酒的质量,提高名、代白酒的典型风格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说勾兑是“画龙”,那么调味就是“点睛”。可见,搞好调味工作对提高白酒质量是多么重要。一、明确调味的一般原理所谓调味并不是白酒中添加某种“化学添加剂”,而是用极少量香味特点更加突出的调味酒(精华酒)弥补基础酒在香味上的缺陷,使其优雅丰满,酒体更加完善,风格更加突出。二、惜好调味前的准备工作1.确定基础酒的缺点首先要进行尝评分析研究,弄清基础酒在香味、风格方面有哪些不足…  相似文献   

12.
王贤  丁琳  王红梅 《酿酒科技》2007,(8):130-131,133
对低度浓香型白酒生产中存在的几个问题:质量标准、基础酒质量、勾调技术、水质、浑浊物及浑浊原因、除浊净化技术、稳定性等进行了探讨.只有加强生产工艺管理和结合先进技术的应用;生产高质量的基础酒、调味酒,解决酒"淡"和除"浑浊"问题;加强科学的酒体设计和检测技术;完善质量体系,倡导"健康饮酒"消费理念,低度白酒才会更快发展.(孙悟)  相似文献   

13.
正浓头蜜尾新口感浓香调味新酒源由四川绵竹远德微生物研究所陈远德所长领衔的课题组研发的"蜜香型白酒生产技术"历时二十余年终获成功,一种更高品位的新型酒种——"蜂蜜香型白酒"由此诞生。该酒清、酱有别,蜜香浓郁、蜜柔顺口,颇具新奇特色。亦可用于浓香型白酒调味,可消除新酒浓烈的刺激感,使其酒体风格顷刻间转变为浓头蜜尾、蜜柔顺口的新型口感。用于单品开发高品位市场前景无量。因此,该技术(产品)的诞生,为浓香型白酒的调味和单品高品  相似文献   

14.
为了更合理规范的筛选调味酒,该实验在感官品评的基础上分别对二至七轮次酱香、醇甜调味酒及综合酱香、醇甜调味酒、窖底调味酒、酱香型普通酒进行了风味成分检测及主成分分析(PCA),以期建立调味酒风味识别系统。结果表明,二轮次酱香、醇甜调味酒风味成分均与其他五个轮次差异最大;综合酱香、醇甜调味酒、窖底调味酒的风味成分与酱香型普通酒差异最大,综合酱香调味酒中突出成分正戊醇含量最高,达13.66 mg/L;综合醇甜调味酒中突出成分2,3-丁二醇、1,2-丙二醇含量最高,分别为159.68 mg/L、189.43 mg/L;窖底调味酒中突出成分己酸乙酯酒最高,达990.98 mg/L。  相似文献   

15.
以优质超高温大曲、黄水、酒尾、发酵糟按一定比例配料生产生物培养液,将其运用于酱香型调味酒的生产。结果表明,该技术应用效果明显,酱香调味酒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优质酒档次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比试验总结出清吊混蒸、高温缓慢流酒、降低尾段酒断酒酒度等提升洋河复合绵柔调味酒酒质的工艺措施。结果表明,采用"清吊酒,混蒸粮"工艺所产酒质更符合调味酒的口感要求,同时该工艺能控制酒醅的入池酸度和入池水分在适宜的范围内,从而实现控制发酵和产酒质量;控制流酒温度为28~35℃,流酒速度为3 kg/min±1 kg/min能有效提升酒体质量;尾段酒接至40%vol时,能得到更加符合勾兑调味需求的尾段酒混合酒样。  相似文献   

17.
正浓头蜜尾新口感浓香调味新酒源由四川绵竹远德微生物研究所陈远德所长领衔的课题组研发的"蜜香型白酒生产技术"历时二十余年终获成功,一种更高品位的新型酒种——"蜂蜜香型白酒"由此诞生。该酒清、酱有别,蜜香浓郁、蜜柔顺口,颇具新奇特色。亦可用于浓香型白酒调味,可消除新酒浓烈的刺激感,使其酒体风格顷刻间转变为浓头蜜尾、蜜柔顺口的新型口感。用于单  相似文献   

18.
吴广黔  姜萤  曾庆聪  钟心 《酿酒科技》2007,(7):94-95,98
研究开发了低度白酒38%vol习郎特曲.从基酒选择、组合降度、调味、除浊澄清、贮存、理化检测等方面阐述了低度白酒研发生产中的体会.提出了"四高一低"选酒、"2 1"调味、后贮存期等方法和概念.  相似文献   

19.
泰山复粮芝麻香型酒集清、浓、酱3种工艺特点,在传统芝麻香酒生产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科技创新,生产风格独特的调味酒应用于生产。结果表明,该芝麻香型调味酒的成功应用,可提高泰山特曲酒产品质量,扩大泰山特曲酒的市场占有率,加快企业发展,增加企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王凤丽 《酿酒科技》2007,(8):105-108
对低度浓香型白酒的研究发现,基础酒的质量、除浊工艺、勾调技术是影响其质量的重要因素;低度浓香型白酒在货架期易水解,增加酒的水味和酸味.采用活性炭吸附法与优质调味酒调味可有效解决低度酒失光、浑浊与酒体寡淡问题;用高酸、高酯白酒及含有丰富微量成分的基酒可提高低度浓香型白酒的稳定性,延长货架期.(孙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