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2 毫秒
1.
为探索揉捻转速(35、45、55、60r/min)对工夫红茶风味品质及内质成分的影响,采用鸠坑群体种开展不同揉捻转速的制茶实验。通过感官分析与电子舌分析、色差分析相结合,探究不同揉捻转速对工夫红茶滋味、汤色等风味品质的影响;采用系统分析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茶色素和总茶黄素组分开展定量分析;利用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的代谢组学技术对4种揉捻转速所制得工夫红茶中非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并结合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及单因素方差分析,探究不同揉捻转速对工夫红茶内质成分的影响。结果显示,45r/min揉捻所制得的工夫红茶感官品质最佳,滋味和香气品质较优,电子舌和色差分析验证了45r/min揉捻制得的工夫红茶滋味和汤色品质较佳。不同揉捻转速制得的工夫红茶中有16种差异化合物,主要是原花青素C1、牡荆素、异牡荆素、天冬酰胺、天冬氨酸、没食子酸、苹果酸、琥珀酸和葡萄糖酸等,揉捻转速对酚酸类、有机酸类、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等影响相对较大,对其他成分影响相对较小。45r/min揉捻制得的工夫红茶中茶红素、品质指数、糖类、天冬氨酸等含量较高,而有机酸类、酚酸类和...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运用假捻方法设计的低捻赛络纺纱装置,该装置加装在环锭细纱机前罗拉与导纱钩之间,通过假捻实现对加捻三角区的强捻;通过纱线性能的对比分析,对假捻装置的关键工艺参数即假捻器转速和其距机身的距离进行了正交试验与分析,得到假捻装置在低捻赛络纺纱中的合理工艺参数;指出,当假捻器转速为350r/min、距机身的距离为5cm时,成纱品质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3.
采用自主设计的狭缝式熔体微分静电纺丝装置纺聚丙烯(PP)材料,研究了进料时挤出机转速与流量的关系以及流量大小对于出料均匀性的影响.并探究了不同流量下的纺丝射流效果。试验结果表明:PP料流量随转速的增大而增大,当转速达到18r/min时,出料流量基本不变,此时料流量为1.74g/min,出料均匀性好,不随流量变化而变化;在纺丝电压45kV,电极板距离90mm,纺丝温度230℃的工艺条件下,当转速为12r/min即流量为1.14g/min时,纺丝射流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4.
棒曲霉GM-69深层发酵生产木聚糖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发酵条件对棒曲霉GM-69产木聚糖酶的影响,并用50L发酵罐进行了深层发酵试验。确定产酶摇瓶培养的最佳条件:培养时间为72h,温度为28℃,培养基起始pH为3.8,接种量为5%(V/V),转速为250r/min,装液量为90mL/500mL三角瓶。其酶活力最高362IU/mL,平均为343IU/mL,比培养条件优化前增加了55.6%。50L发酵罐发酵最佳条件:转速为400r/min,通风量为1:0.6~1,罐压为0.08Mpa,装量为700,发酵周期为72h,温度28℃,培养基起始pH3.8,接种量5%(V/V),酶活力平均为351IU/mL。  相似文献   

5.
以离心沉淀量为指标,研究pH值、调配工艺、均质条件和乳化稳定剂对纯奶纯果汁复合饮料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产品稳定性较好的工艺条件为:pH值为4.0,以2.4g/kgCMC、0.2g/kgPGA、0.4g/kg SE、0.2g/kg黄原胶、0.2g/kg单甘酯和0.6g/kg三聚磷酸钠为乳化稳定剂,调配工艺为物料温度10℃、牛奶和果汁按比例同步混合、搅拌转速90r/min、混合时间20min,在60℃下,二次均质,压力分别为25Mpa和15Mpa。在此工艺条件下,加工的复合饮料稳定性可达到工业化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6.
将试验筛选的具有分泌菊粉酶和产乙醇性能的融合菌株R8进行酒精发酵条件优化,经过6个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得到的优化条件为:160g/LJAE(菊芋提取液),25g/LBE(牛肉膏),8g/LNH4H2PQ4,0.1g/LZnCl2,pH6.0,30℃,转速180r/min。最终酒精得率为46.30%,原料糖分利用率能达到84.96%。  相似文献   

7.
优化灵芝真菌发酵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摇瓶试验研究确定转速、接种量、通气量为影响灵芝真菌罐上发酵培养的影响因素,以菌体量、胞外多糖产量为目的产物,利用L9(34)正交试验进行7L发酵罐发酵条件优化,分析得出灵芝真菌培养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转速200r/min、接种量15%、通气量200L/h;菌丝体最大产量为7.35g/L,胞外多糖干重最高产量为0.92g/L。菌体量与胞体多糖产量存在线性关系,得到回归方程为y=0.0275x+0.5968。  相似文献   

8.
用幼嫩鲜叶为试验原料,在试制高档红茶过程中,分别对萎凋叶含水量、揉捻时间和加压方式、发酵时间、干燥温度设置不同处理,以探索工艺指标。结果表明,较佳的工艺指标为:萎凋叶的含水量62%左右;揉捻70min,分两次揉,第一次揉捻不加压,第二次揉捻加压与松压交替进行;在室温24℃,相对湿度95%的条件下发酵180min;干燥毛火温度120℃左右,足火温度85℃。  相似文献   

9.
一、结构、用途与特点揉捻机结构示意图名优茶揉捻机的结构如图所示,其主要技术参数列于表1。表1名优茶揉捻机主要技术参数型号6CRM-25型6CRM-35型揉桶外径(mm)250350揉桶高度(mm)190250回转速度(r/min)5555~60曲臂中...  相似文献   

10.
通过Mixolab混合试验仪测定小麦、大米、糯米、玉米及高粱的糊化特性,确定了5种酿酒用粮的最佳粉团质量,目标扭矩C1值以及揉混转速。实验结果显示,小麦:75 g粉团质量,1.10 N·m目标扭矩,80 r/min揉混转速。大米:90 g粉团质量,0.80 N·m目标扭矩,80 r/min揉混转速。糯米:80 g粉团质量,1.10 N·m目标扭矩,80 r/min揉混转速。玉米:90 g粉团质量,0.8 N·m目标扭矩,80 r/min揉混转速。高粱:80 g粉团质量,0.50 N·m目标扭矩,50 r/min揉混转速。Mixolab测定小麦、大米、糯米、玉米及高粱的糊化特性探究,为酿酒原粮品质的筛选提供了一条应用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以掌叶梁王茶叶为原料制备速溶茶粉,并研究其化学成分和抗氧化性,为梁王茶的深度开发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热水浸提法制备速溶茶粉,通过比色法研究梁王茶叶及其速溶茶粉的化学组分及其抗氧化能力,并对梁王茶叶17种游离氨基酸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梁王茶叶的主要化学组分为:水溶性总糖47.32 g/kg、总多酚13.76 g/kg、水溶性蛋白质9.58 g/kg、水溶性氨基酸5.91 g/kg、水溶性多糖1.89 g/kg、总黄酮0.88 g/kg。梁王茶叶含量最多的游离氨基酸是组氨酸45.74 mg/kg。梁王茶叶速溶茶粉的最佳浸提条件为料液比1∶30(g/mL),温度85℃,浸提60 min,浸提次数3次,此条件下速溶茶粉的提取率达到39.88%。所得梁王茶叶速溶茶粉的主要化学组分为:水溶性总糖236.05 g/kg、水溶性蛋白质99.47 g/kg、水溶性氨基酸30.83 g/kg、总多酚27.08 g/kg、水溶性多糖17.99 g/kg、总黄酮2.03 g/kg。梁王茶叶及其速溶茶粉清除DPPH自由基的IC50分别为3.92、1.60 mg/mL;清除ABTS自由基的IC50分别为12.84、1.36 mg/mL。速溶茶粉浓度为3.5 mg/mL时,其还原力为3.343;茶叶浓度为15 mg/mL时,其还原力为2.966。研究表明梁王茶叶速溶茶粉营养丰富,并含有一定量的多酚、黄酮及多糖等生物活性成分,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是一款较为健康的速溶茶饮品。  相似文献   

12.
SBSE-TDS-GC-MS快速测定茶叶中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蕾  王保兴  侯英  徐济仓  杨燕  杨勇 《食品科学》2007,28(11):435-439
采用固相萃取搅拌棒(SBSE)萃取茶叶中的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再用热脱附-气质联用仪分析。研究了萃取时间、不同浓度甲醇、不同浓度NaCl对萃取效率的影响;对热脱附温度、时间及冷阱收集温度等条件进行了优化。实验结果表明,SBSE-TDS-GC-MS方法对菊酯类农残的萃取回收率在92.8%~116.65%之间,相关系数≥0.9961;检测限为2.82~10.79μg/kg;方法RSD=11%(n=6)。用此方法测定了市售红茶(滇红)和乌龙茶(铁观音)中的菊酯类农药残留,其残留量低于茶叶中MRL。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红茶在日光萎凋、揉捻、发酵等加工工序中纤维素酶和主要品质成分的变化规律,本研究以凫早2号(C.sinensis cv.Fuzao2)为原料,测定红茶加工过程中β-葡萄糖苷酶、内切葡聚糖酶及外切葡聚糖酶的活性,同时分析了可溶性糖、儿茶素、咖啡碱、游离氨基酸等主要品质成分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β-葡萄糖苷酶活性、儿茶素总量、氨基酸总量在日光萎凋阶段结束后达到最高值,分别是0.091 U(10 min)-1·mL-1、97.6 mg/g、38.9315 mg/g,揉捻阶段迅速下降后趋于稳定;内切葡聚糖酶活性在日光萎凋开始至发酵结束呈持续上升趋势,从0.19 U(10 min)-1·mL-1增加至0.51 U(10 min)-1·mL-1;可溶性糖含量在揉捻、发酵期间下降迅速,而外切葡聚糖酶活性和咖啡碱含量在红茶加工过程中变化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以质量浓度为5%的蔗糖、0.4%的绿茶为原料制成的糖茶水为发酵基质,经灭菌后接入纯种的酵母菌和木醋酸菌,分别在28℃恒温静止和28℃、150r/min摇瓶2种条件下培养,定时取样测定发酵液中木醋酸菌和酵母菌数量、pH值、总糖和总酸的含量。在2种条件下,木醋酸菌的生长总是要滞后于酵母菌、pH值和总糖含量不断下降,总酸含量不断上升。摇瓶振荡培养时2种菌的生长速度更快,发酵液pH值快速降低。通气培养时酵母菌和木醋酸菌数量分别达到6.6×107/mL和8.7×107/mL,分别是静止培养时的3倍和4倍。静止条件下培养10d后总酸为6.5g/L、总糖为31.2g/L,产率(酸/糖耗)为0.35;摇瓶条件下培养6d总酸为10.1g/L、总糖为35.2g/L,产率为0.69,提高1倍。振荡通气培养更利于红茶菌的成熟。  相似文献   

15.
摘 要:目的 建立一种非衍生化处理, 直接测定茶叶中草甘膦、草铵膦及代谢物的的快速分析方法。方法 茶叶样品经酸化的同体积甲醇-水进行提取, 经Oasis PRiME HLB 固相萃取柱通过式净化, 并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法对样品进行测定。结果 茶叶中草甘膦、草铵膦及代谢物在1.0~50 ng/mL的范围内, 线性关系良好(r2>0.999), 平均回收率在83.7%~92.2%之间, 相对标准偏差低于10%, 检出限为0.01 mg/kg, 定量限为0.05 mg/kg。结论 此方法前处理简便快速, 且准确性好、灵敏度高, 可实现茶叶中草甘膦、草铵膦及其代谢物的快速筛查。  相似文献   

16.
以紫阳富硒茶成叶为原料,通过漂烫杀青、冷冻干燥和球磨等工艺制备富硒绿茶粉,在漂烫工艺中以茶叶成叶中硒元素含量为指标考察硒元素的流失情况,比较了冷冻干燥与40 ℃烘箱干燥的干燥效率,并选择球磨时间、研磨球大小球比和球磨转速三个因素,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制备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漂烫温度为100 ℃条件下,茶叶成叶中硒含量随漂烫时间延长而降低,由69.58 μg/kg(0 s)降低至64.72 μg/kg(60 s),损失率7%;16 h冷冻干燥鲜叶失水率为52.05%,40 ℃烘箱干燥失水率为49.52%。影响富硒绿茶粉颗粒粒径大小的因素依次为球磨时间>大小球比>球磨转速,球磨加工最优工艺为:球磨时间50 min,球磨转速800 r/min,大小球比1:6;采用激光粒度仪及扫描电镜对其表征,球磨颗粒形态断面清晰,粒径分布均匀,D50值为3.25±0.35 μm,茶粉中硒含量为(63.18±4.22) μg/kg。该工艺条件下生产的富硒绿茶粉颗粒均匀,色泽翠绿,茶叶中硒元素保留度高。  相似文献   

17.
建立了茶叶中噻嗪酮、毒死蜱、啶虫脒、吡虫啉、乐果、多菌灵等6种农药残留量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飞行时间质谱检测方法。茶叶样品经酸化乙腈提取,基质分散固相萃取净化。经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后进入飞行时间质谱检测。6种农药浓度在1~50μg/kg下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在0.995~0.999之间,检测限在0.01~1μg/kg之间,回收率在80%~102%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4%~6%之间。该方法快速、准确、灵敏度高,能够满足茶叶中多种农药残留的定性、定量检测需求。  相似文献   

18.
探索针形茶变温变频理条工艺与机制,为实现针形茶自动化理条提供依据。比较不同的变温变频理条 方式对茶叶品质的影响,分析针形茶变温变频理条的内在机制。结果表明,采用“高-高-中”方式理条的茶样 感官品质得分最高(93 分),香气尚鲜栗香、滋味尚鲜醇、叶底绿明亮,干茶、茶汤、叶底的-a*值分别高达 0.47、5.07、3.33;茶多酚、氨基酸、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和总叶绿素含量较高,分别为28.65%、2.64%、3.78%和 3.68 mg/g。在固定温度与频率情况下,理条前期,水分质量分数无显著变化,叶温、热容量、焓迅速升高,3 min 时分别高达64.4 ℃、4.88 kJ/(kg/℃)、173 kJ/kg;中期,水分质量分数逐步减少,叶温逐渐上升,热容量保持稳 定,焓迅速降低;后期,水分质量分数下降较快,叶温升高缓慢,热容量及焓降低,理条结束时焓最低,为147 kJ/kg; 熵变不断减少且大于零,说明理条过程不可逆,平均失水率为2.78%/min。理条过程中所吸收的热量,不同阶段其 作用表现不同:理条前期以升温为主;中期以失水、升温为主;后期以失水为主,升温为辅。采取前期高温高频、 后期适当降温降频的理条方式有利于形成针形茶色绿、鲜醇的品质。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采用一种新型全自动做青工艺,通过缓慢、连续地滚动或振动对茶叶造成机械损伤,使茶叶发生各种生化反应并逐渐形成其独特品质风味,以期从源头解决做青工艺复杂、劳动强度大等问题,测定五次传统做青(每次摇青4 min,晾青1.5 h)及采用滚筒长径比为1.5 m/0.7 m的摇青机缓慢连续(1.84 r/min)进行摇青7.5 h(每隔1.5 h取一次样品)的白叶单丛主要化学成分和品质差异。结果表明:相同做青次数下,连续慢速做青下乌龙茶感官品质优于传统做青;水浸出物含量随做青次数增加而减少,其在晒青后出现峰值25.33%;传统做青茶多酚含量先增加后减少,其峰值出现在第四次做青(CT4),为19.71%,连续慢速做青茶样则先减少后增加,峰值为17.92%,出现在摇青1.5 h(LX1);传统做青游离氨基酸总量在第三次做青(CT3)达到峰值2.42%,而连续慢速做青下氨基酸峰值在做青3 h(LX2),为2.61%;两种工艺下儿茶素总量在晾青和摇青前期增加,摇青后期降低;两种工艺下乌龙茶香气物质有较大差异,传统做青第一次做青(CT1)和第二次做青(CT2)萜烯醇类香气物质较高;而连续慢速做青6 h(LX4)茶样杂环类香气物质较高;两种工艺下多酚氧化酶和β-葡萄糖苷酶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6个基因的表达量在连续慢速做青6 h(LX4)最高。结合感官评价的结果,表明连续慢速做青是一种适用于乌龙茶加工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