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食物营养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取决于胃肠道内的消化过程。体外模拟消化可以综合模拟人体消化过程,具有重现性好、简单灵活、应用广泛等优点,不仅可以预测食物成分、结构和消化特性之间的关系,还可以评估食物成分的生物利用度和消化代谢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研究食品中营养物质的有效工具。体外模拟消化已经广泛用于水产品营养活性成分的研究,本文综述了体外模拟消化模型的现状,对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的优缺点及其应用进行了详细描述,并系统总结了体外模拟消化在研究水产品蛋白质消化率、生物活性肽消化稳定性、多糖消化酵解特性及脂质氧化稳定性等方面的应用。此外,还对体外模拟消化模型的局限和优化提出了建议,以期对其在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功能食品等领域的应用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2.
消化系统是人体的八大系统之一,在人体生长发育新陈代谢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体外模拟消化实验具有重复性高,实验周期短,不受道德伦理束缚等优点。体外模拟消化系统在食品营养吸收、物质消化特性分析、生物可及性、食品摄入安全评价等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对体外模拟消化系统的研究现状,在食品研究中的应用以及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以期对体外模拟消化系统模型的建立和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体外消化是对消化过程中生理条件的模拟,是研究食品中营养物质的有效工具。该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中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植物次级代谢物等营养物质的消化研究中。目前从静态的单室到动态的多室,各种各样的体外消化模型被开发出来,但各模型的技术复杂性和体内外的生理相关性不同。该文从静态、半动态、动态的角度概述了几种常见模型的起源、结构、机制及局限性的研究进展,简述了体外消化在食品中的应用,包括营养物质的消化研究和功能性食品开发、生物活性物质消化后的抗氧化性评价以及食品过敏原研究等,分析了应用中矛盾结果出现的可能原因,重点强调了相似研究需求下体外消化模型应用时标准化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生物利用率在食品污染物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口生物利用率是描述物质在胃肠道内释放、吸收、代谢、最终到达循环系统的过程,是外暴露剂量中对机体产生作用的物质比例。基于生理条件模拟人类胃肠道消化、吸收、转运等过程的体外消化模型是目前研究食品中污染物生物利用率的有用工具。食物基质成分及脂肪含量、污染物理化性质、食物中其他营养素含量和机体营养状态等影响物质的生物利用率。本文阐述生物利用率在食品污染物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膳食淀粉作为人体主要能量来源,其生物利用度与餐后血糖和胰岛素反应密切相关。膳食淀粉的生物利用度主要受食品基质与淀粉本身结构性质的影响,在慢性疾病大流行背景下,膳食淀粉的消化行为得到广泛关注。目前已提出多种体外评价方法用于分析膳食淀粉的消化机制,相较于体内试验,体外法在效率、重复性、成本和伦理上优势明显,同时能够有效指导食品加工和消费选择。作者概述了目前淀粉消化体外评价方法的发展现状,并阐述了各方法的优点和局限性,一方面为开发符合我国膳食模式的体外消化模型提供借鉴,另一方面为我国淀粉基食品分类与分级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6.
一定数量的益生菌在机体肠道中可发挥有益的生理功效,但人体的消化道环境对微生物具有破坏甚至灭活作用,阻碍其益生特性的发挥,因此在益生菌的开发过程中需要采用体外模拟消化模型对其消化道耐受性进行评价。文章介绍了常用的体外模拟消化模型,重点对人体消化过程的生理参数以及现有体外消化模型的消化参数进行了综述,最后总结了体外模拟消化模型在益生菌研究中的具体应用,以期为益生菌消化道耐受性的标准化评价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补钙制剂在人体肠道环境中必须保持可溶状态,才可被吸收利用。以CaCO_3、葡萄糖酸钙为对照,利用体外模拟消化法测定蚕蛹多肽螯合钙在胃肠道环境中的可溶性钙含量,评价其生物可及性。结果发现,在模拟胃消化环境中,蚕蛹多肽螯合钙的可溶性钙释放率达90%以上;在模拟肠道消化环境中,其钙沉淀量显著低于CaCO_3、葡萄糖酸钙;在食物共存成分草酸、植酸、膳食纤维的影响下,其可溶性钙含量显著高于CaCO_3、葡萄糖酸钙。综合考虑,蚕蛹多肽螯合钙稳定性较好,生物可及性较高,具有补钙制剂开发的潜力。  相似文献   

8.
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是表示药物分子以各种途径或形式进入机体后,经口腔、胃、肠等消化吸收后进入体循环的比例参数。生物利用度是反映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情况的重要依据。在医药等领域,纳米药物递送体系是提高活性分子生物利用度非常有效的手段,药物发挥药效时需要从载体中释放才能被充分吸收。在生物活性分子的研发过程中,可通过体外模型和动物体内模型来模拟药物在机体的作用过程,以此推测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目前,广泛应用的生物利用度模型主要包括体外模拟释药模型、体外模拟消化模型、细胞模型、体内药代动力学模型等。该研究主要对常见的生物利用度研究模型构建和应用等进行总结,以期为今后纳米药物递送体系的生物利用度模型研究和拓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一、概况1食品营养的需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地球生物圈的演化,人类对食物营养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等营养均衡,而且要求矿质营养合理搭配;同时,随着食品科学的发展,人们对食品需求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逐渐认识到食品营养第一、风味第二。在矿质营养方面,最近我国的营养状况调查表明:青少年钙营养素的摄入量仅满足标准需求量的39%~52%;少年儿童缺铁性贫血检出率为13%~16%;锌元素被人们称为“长寿元素”之一,人体缺锌也被大多数人所认识;补钙、铁、锌等食品(通过食品加工生…  相似文献   

10.
燕麦片是一种营养丰富、方便快捷、易于携带的食品。燕麦食品能基本满足人体所需能量,但维生素和矿物质等成分相对不足,不能满足机体一餐的全部营养需求。果蔬是人体获取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的主要来源,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早餐合理摄取一定量的果蔬是身体健康的重要保证。果蔬燕麦食品的开发,能更好地满足人体对营养的需要,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早餐选择。本文综述了燕麦的营养保健功能、果蔬燕麦片的开发优势,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阐述,以供果蔬燕麦食品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健康中国2030”已成为国家战略,发展食物营养健康产业,对提高国民营养健康水平意义重大。食物在人体内发挥的营养功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经人体消化酵解的过程及产物。由于人体体内研究的道德伦理限制,体外模拟人体胃肠道消化酵解成为食物营养功能研究的关键技术问题。本创制成果将人体胃肠道消化酵解原理、全方位模拟与人工智能相结合,针对口腔到胃部、小肠、大肠的人体胃肠道生理环境特点,确立模拟装置构建的依据;自主设计完成消化/发酵罐、胃肠排空装置、消化液分泌装置、吸收装置等核心模拟部件,建立胃肠道消化酵解吸收的核心模拟技术;构建胃肠道任意部位的模拟、取样、监测、预警的AI智能系统,结合集控装置实现全自动仿真模拟消化酵解吸收过程,突破了智能化控制技术瓶颈。基于上述关键技术,实现口腔-胃-小肠-大肠的全过程模拟,并可对动物或临床试验结果进行系统验证。基于该装置,建立不同食物营养组分胃肠道消化代谢评价技术体系,发掘不同食物营养组分胃肠道消化代谢方式,实现了系列产品最优配方的构建,促进系列健康新产品研发并实现产业化,助力“健康中国2030”国家战略,并入选2022年度中国食品科技十大进展。  相似文献   

12.
采用体外模拟消化的方法对蓝莓皮渣粗提物进行试验,测定在模拟消化过程中抗氧化成分及其活性的变化规律,为今后开发利用蓝莓皮渣资源提供参考依据。以蓝莓加工的副产物-果皮渣为原料,采用体外模拟消化法,分析经模拟胃肠消化后其花色苷、多酚、黄酮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模拟胃消化后,粗提物组的花色苷、多酚、黄酮及抗氧化活性显著提高(p0.05),在胃消化30 min活性成分释放量达到最大值,而对照组的多酚和花色苷含量与消化前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但胃酸对黄酮释放有一定促进作用。经模拟肠消化后,粗提物组的抗氧化活性物质及总抗氧化活性在消化2.0 h~3.0 h后均达最大值,但抗氧化作用略低于模拟胃消化的活性,可能由于多酚和花色苷的含量降低。本试验结果可为进一步提高蓝莓皮渣的深加工附加值,开发该类功能性食品提供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5,(11):256-260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营养和功能性食品的需求逐渐增长,果奶、奶茶、可可奶和咖啡奶等含有乳蛋白和多酚的复合产品备受青睐,而复合体系中乳蛋白与多酚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产品营养健康性的影响也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消化道是影响食品营养健康特性发挥作用的重要场所,在消化环境食品多酚与乳蛋白、多酚与消化酶存在相互作用,它们之间的竞争性作用会影响乳蛋白的消化性和多酚的健康功能性,然而有关此方面的研究较少。因此,该文主要概述了国内外关于多酚和乳蛋白、多酚和消化酶间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分析在消化环境中多酚功能性质的改变,以及研究乳蛋白与多酚复合体系蛋白消化性、抗氧化性和生物利用性的变化情况,以期为提高此类产品的营养和功能品质提供一定的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4.
<正>慢消化淀粉(SDS),指那些能在小肠中被完全消化吸收但速度较慢的淀粉。根据淀粉生物可利用性分类,可将其定义为在体外模拟消化条件下(pH 5,2、37℃)20~120 min内被混酶(胰α-淀粉酶、糖化酶与转化酶)消化的淀粉营养片断。慢消化淀粉被认为是一种可用于制造高品质食品的功能性配料,具有缓慢消化吸收、持续释放能量、维持餐后血糖稳态等特殊功能,日益成为食品科学和现代营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5.
马铁铮  钱启尧  王静 《食品科学》2019,40(9):296-301
微胶囊在体内和体外模拟时的消化状况是近年来微胶囊研究的焦点方向之一。本文概述了微胶囊在口腔、胃和肠道中的消化情况,以及壁材、微胶囊化方法等因素对芯材释放率和生物利用率的影响,并对微胶囊研究的发展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微胶囊作为功能性食品配料的研究与工业生产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富硒食品技术国内外研究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综述了生物硒营养的研究历史,硒在生物体内的分布及形态研究进展,硒的生物功能,当前国内外富硒食品技术研究水平、动态和应用前景,今后开发研制富硒食品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油茶蒲提取物在消化过程中成分和抗氧化活性的变化,本研究以油茶蒲为原料,研究模拟人体体外消化过程中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模拟体外消化的前后油茶蒲提取物总酚含量稍有下降,而HPLC分析中多数酚类物质出现增长,其中鞣花酸增长了4.56倍。体外抗氧化体系中,DPPH?和ABTS?与总酚含量变化一致,呈下降趋势,而?OH的清除能力出现明显增长。综上,研究发现经体外消化油茶蒲提取物总酚含量会降低,而小分子酚酸增长,有利于后续的吸收,同时也,使其对?OH的清除能力增加。  相似文献   

18.
山楂在我国栽培面积广,年产量约1700万吨,其营养丰富,且有药用价值,它具有促进人体消化、治疗心血管疾病和降血压等作用,是生产保健食品的理想原料。传统的山楂加工食品多为糖制品,但山楂加工仅局限于糖制品已不能满足人们生活水平的需求,因此积极开发山楂深加工制品具有?..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于食品不再单一注重食品的种类、外观和口味等,食品本身的营养和安全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食品能够为人体提供多种营养,通过摄取和利用食品中的营养成分,人体能够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保证人体健康。食品中的营养物质种类和食品本身的安全性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鉴于此,本刊特别策划了"食品营养与安全"专题,由合肥工业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刘健研究员担任  相似文献   

20.
食物最初是用来满足人类对营养、能量或者愉悦感的需求,但如今食品的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食品不再只是单纯的为了解除饥饿和满足人体的营养需求,还用来预防营养相关疾病、提升机体和精神状态等.诸多的研究表明人体健康与宿主肠道微生物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平衡关系.因此以合适的方式控制和维护肠道微生物菌群平衡就变得格外重要.食品可以通过强化、添加或者提高某一特定成分生物活性的方式进行功能化.在功能性食品配料中,益生菌、益生元、可溶性膳食纤维、omega3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植物抗氧化物质、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多肽、氨基酸、磷脂等都是经常被使用的功能性成分.目前针对肠道健康的最主要和最重要的功能性食品配料为益生菌和益生元,具有调节人体微生态平衡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