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工业技术   9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分别建立同位素内标定量-QuEChERS净化-气相色谱-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法(方法一)和GPC自动净化-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方法二)两种方法,为检测食用油脂中欧盟优先控制的16种多环芳烃(EU15+1PAHs)提供了快速有效的方法。分别对104份食用油脂样品进行分析比较,对比两方法检测结果。结果表明:两方法均满足国内外对食品中PAHs检测的要求,方法一、方法二精密度实验RSD值分别小于5.4%、6.81%,平均加标回收率除个别外,分别在71.3%~111.6%、93.1%~119%范围内,RSD值分别小于5.0%、5.5%;标准曲线线性方程相关系数分别大于0.998、0.990,方法一定量限范围为0.23~0.50μg/kg,方法二定量限为0.9μg/kg、检出限为0.3μg/kg;英国食品化学分析实验室能力验证(FAPAS)盲样测定结果均达到规定检测结果;两方法对104份油样的两组检测结果无统计学差异,整体分析和分不同油种比较结果基本一致。结论:建立了针对食用油中EU15+1PAHs的分析方法,两方法均满足相应检测要求,且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优化对比液相色谱双柱法和高效离子交换色谱法两种测定低聚半乳糖含量的方法,同时建立一种新的低聚半乳糖换算系数(K值)计算方法;方法:对现有上述两种测定低聚半乳糖含量的检测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筛选出分离效果更好的糖柱,并进一步优化色谱条件。结果:优化后的液相色谱双柱法对低聚半乳五糖到低聚半乳八糖的分离效果明显提升,提高了测定准确度,而高效离子交换色谱法操作更加简便;根据不同样品选用不同K值来计算低聚半乳糖含量的方式可进一步提升结果的精确性。结论:两种方法均可有效对低聚半乳糖含量进行检验分析,高效离子交换色谱法检测灵敏度较高,且已被AOAC等国际权威机构纳入标准检测方法,可作为低聚半乳糖含量测定的标准仲裁法;液相色谱双柱法测定低聚半乳糖更为简便快捷,经济适用,可用于生产企业日常产品检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优化对比液相色谱双柱法和高效离子交换色谱法两种测定低聚半乳糖含量的方法,同时建立一种新的低聚半乳糖换算系数(K值)计算方法;方法:对现有上述两种测定低聚半乳糖含量的检测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筛选出分离效果更好的糖柱,并进一步优化色谱条件。结果:优化后的液相色谱双柱法对低聚半乳五糖到低聚半乳八糖的分离效果明显提升,提高了测定准确度,而高效离子交换色谱法操作更加简便;根据不同样品选用不同K值来计算低聚半乳糖含量的方式可进一步提升结果的精确性。结论:两种方法均可有效对低聚半乳糖含量进行检验分析,高效离子交换色谱法检测灵敏度较高,且已被AOAC等国际权威机构纳入标准检测方法,可作为低聚半乳糖含量测定的标准仲裁法;液相色谱双柱法测定低聚半乳糖更为简便快捷,经济适用,可用于生产企业日常产品检测。  相似文献   
4.
纳豆激酶是纳豆芽孢杆菌在发酵纳豆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丝氨酸蛋白酶,具有溶解血栓等生理功能。本文就纳豆激酶的溶栓功能及机制做了简要的总结,着重综述纳豆激酶活力测定方法等质量指标及其安全性评价研究进展,展望了纳豆激酶产品开发与质量安全研究方向,以期为纳豆及其制品(含纳豆激酶产品)标准化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分析河北省小麦、玉米及其制品中16种常见真菌毒素污染状况。方法收集河北省37份鲜(冻)玉米/玉米粒、74份玉米、玉米面制品以及240份小麦样品。样品经乙腈:水:甲酸(79:20:1, V:V:V)溶液超声离心提取后,通过同位素内标稀释法处理,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进行检测。结果伏马毒素小麦检出8份,玉米、玉米面制品检出66份,检出范围为ND~3889.9μg/kg;玉米赤霉烯酮检出小麦检出2份,玉米、玉米面制品检出69份,检出范围为ND~323.2μg/kg;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小麦检出122份,玉米、玉米面制品检出68份,检出范围为ND~4183.4μg/kg;3-乙酰基-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小麦检出5份,玉米、玉米面制品检出18份;15-乙酰基-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小麦检出12份,玉米、玉米面制品检出38份;其他毒素均为未检出。鲜(冻)玉米/玉米粒中16种真菌毒素均未检出。结论伏马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为小麦、玉米及其制品的主要污染物,其污染状况应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6.
铅和铅化合物暴露来源广泛,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接触进入人体,且可危害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肾脏等多个器官/系统。近年来,铅污染和人群暴露在许多国家得到了较有效的控制,但低水平铅暴露的危害仍然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就铅的动物毒理学实验,铅对神经行为功能影响的作用模式,铅暴露(尤其是低水平铅暴露,血铅水平5μg/d L)与儿童智力发育损害、注意力缺陷多动征、行为过失的关联,铅暴露对成人认知功能和心理状态的影响等证据作一综述,为铅神经毒性的进一步研究及控制铅暴露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以市售纳豆及其制品为研究对象,从中分离到数株具有芽孢杆菌特征的菌株,采用菌落形态、生理生化及16S rDNA序列比对等方法鉴定到13株枯草芽孢杆菌。采用纸片扩散法检测8种常见抗菌药物对菌株的最低抑制浓度(MIC值),根据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中耐药性解释标准,SD-7菌株对所选抗菌药物均敏感,其它菌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性。采用液相色谱法检测市售纳豆及其制品中的生物胺含量,7种生物胺标准品都能得到较好的分离,且标准曲线的线性较好(R2均>0.9963);20种样品中生物胺的总含量在2.21~200.91 mg/kg范围。市售纳豆及其制品中具有潜在的转移性致病基因和代谢有毒产物的风险,研究结果为建立产品食用安全性评价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针对当前恩施大峡谷旅游业发展趋势和3G网络的不断普及,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Android的恩施大峡谷移动旅游景点综合系统,并对系统的体系结构、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最后,通过对系统进行实地测试,证明了该系统通过Google Map API、XML技术和远程访问技术能够较好在基于Android的移动设备上实现旅游地图显示、旅游景点信息查询、旅游景点路线导航和旅游景点天气查询等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我国历年食源性疾病事件发生的食品类别、风险类型及风险因子数据统计和特征分析,开展重大活动中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理论分级方法研究,为构建科学高效的预防控制体系提供理论指导。方法 整理我国2002—2017年发生的食源性疾病数据,统计分析风险因子的发生可能性及风险结局的严重性,参考澳新风险评估方法评估重大活动中食品安全风险级别。结果 食源性疾病涉及高风险食品类别和发生占比主要是蔬菜及其制品(29%)、肉及肉制品(26%)、水产及其制品(17%)、粮食及其制品(10%)、菌类及其制品(8%)。微生物性中毒事件是引发食源性疾病事件的主要因素,化学性中毒事件发生起数和致死人数逐年呈明显下降趋势,误食有毒动植物和毒蘑菇是致死最主要因素。对34种风险因子的风险评估基本集中在极严重风险(E级)、高危险度(H级)和中危险度(M级)风险等级,占比分别为56%、21%、23%。细菌性事件风险大部分处于极严重风险水平(E级),病毒和真菌毒素处于高危险度风险水平(H级),寄生虫性处于中危险度风险(M级)。 除瘦肉精、组胺中毒外,发芽马铃薯、亚硝酸盐中毒、有毒动植物和毒蘑菇属于极严重风险水平(E级)。 除瘦肉精、组胺和发芽马铃薯中毒外,亚硝酸盐中毒、有毒动植物和毒蘑菇属于极严重风险水平(E级)。结论 重大活动中食源性疾病风险整体较高,建议相关部门结合风险食品和因子评估分级结果,在食品采购贮存、加热灭菌、交叉污染、人员健康等关键环节开展监测和防控,并立项制定食源性疾病风险分级及防控的相关标准,为监管或保障部门提供执行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