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超临界CO2流体处理对涤纶纤维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FT—IR、X射线衍射(WAXS)法对在超临界CO2流体条件下,工艺因素如处理温度、压力、时间对涤纶纤维结构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涤纶纤维经不同条件下的超临界流体处理后,其超分子形态结构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彭帆  黄秀宝 《印染助剂》2006,23(4):10-13
介绍了一些国内外的合成和天然纺织纤维的超临界CO2流体染色的研究近况.主要包括羊毛用新染料的超临界流体染色,羊毛反向胶束系统的超临界流体染色,羊毛超临界流体染色的损伤问题,涤纶超临界流体染色时染料的溶解性与染料吸收的关系,等高子体处理羊毛的超临界流体染色,涤纶、棉、麻超临界流体染色时不同工艺条件对染色性能的影响,分散染料在超临界流体染色中上染涤纶的染色动力学.  相似文献   

3.
文章研究了利用超临界CO2流体对羊毛纤维进行预处理,再采用蛋白酶对羊毛纤维进行剥除鳞片处理,使羊毛纤维具有防毡缩性能.结果表明:经超临界CO2流体处理后,纤维的润湿性能明显提高;在相同的蛋白酶处理条件下,经超临界CO2流体预处理的羊毛纤维防毡缩性能提高,断裂强力下降较小.超临界CO2的最佳预处理条件为:压力15 MPa,温度80℃,时间30 min.  相似文献   

4.
超临界CO_2流体处理对锦纶6纤维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X射线广角衍射(WAX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热失重-差式扫描量热(TAG-DSC)分析法,探讨了不同工艺条件(温度、压力、时间)下超临界CO2流体对锦纶6纤维结构、热稳定性和表面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工艺条件下的超临界CO2流体处理,可对锦纶6纤维的超分子结构、耐热性能、表面形态等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传统亚麻煮漂工序耗水耗能高、环境污染严重、经济成本高的问题,提出以超临界CO2流体为介质,以复配生物酶(木聚糖酶、纤维素酶和葡萄糖氧化酶)为煮漂剂对亚麻粗纱进行超临界CO2煮漂,研究超临界CO2流体中煮漂条件对亚麻粗纱白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生物酶质量分数3%、生物酶复配比1∶2∶1(纤维素酶∶木聚糖酶∶葡萄糖氧化酶)、温度50℃、压力15 MPa和时间90 min的条件下,亚麻粗纱白度可达42.5%。同时,初步探讨了超临界CO2生物酶体系下亚麻粗纱的煮漂机理。  相似文献   

6.
染苑精粹     
《印染》2011,(23)
氥镀铜苎麻织物的超临界CO2预处理2011221将超临界CO2流体应用于化学镀铜苎麻织物的预处理,分析比较了在不同压力下,预处理时间、温度、织物经纬密度对苎麻织物木质素去除率、毛效、失重率、镀铜效果和屏蔽效果等的影响。结果发现,在适当条件下,超临界CO2能明显去除苎麻织物中的杂质,尤其是木质素  相似文献   

7.
采用X-射线衍射(WAX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TGA)、差式扫描量热法(DSC)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技术,研究了超临界CO2系统中流体处理压力对大豆纤维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纤维经一定压力条件下的超临界CO2流体处理后,其结晶结构、大分子链段间相互作用、纤维耐热性能及表面形态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尤其是纤维表面形态随流体处理压力的变化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在超临界CO2流体酶催化和超临界醇流体条件下制备生物柴油的技术和方法。以葵花籽油为原料,在超临界CO2流体酶催化条件下,酯交换反应的转化率不到30%;而在超临界醇流体条件下,酯交换反应的转化率可高达96%以上。  相似文献   

9.
不同预处理条件对SFE提取麦胚中天然维生素E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以小麦胚芽作为超临界流体萃取(SFE)的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预处理条件(水分含量和粉碎度)对SFE提取麦胚中天然维生素E的影响。结果表明:麦胚中天然维生素E的超临界CO2萃取的适宜预处理条件为麦胚含水量5.1%、物料粒度30目。  相似文献   

10.
高新技术在现代食品工业中的应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张国宏  孙奇 《食品科学》1998,19(12):4-7
1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发展历史超临界流体革取技术(SupercriticalFluidExtraction简称SFE)是以超临界状态下的流体作为溶剂,利用该状态下流体所具有的高渗透能力和高溶解能力萃取分离混合物的过程。关于超临界流体的发现和研究,至今已有一个多世纪,但是超临界流体在石油、化工、医药。食品等方面的应用研究仅有几十年的历史。最先发现超临界现象的是英国女王学院ThomsAndrews博士[1]。1850年,Andrews对二氧化碳的超临界现象进行了研究,并于1869年在英国皇家学术会议上发表了超临界实验装置和超临界实验现象观察的文章。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木薯蚕丝的结构和性能,采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力学性能等仪器与测试方法对桑蚕丝、柞蚕丝及木薯蚕丝的结构和性能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木薯蚕丝的形貌结构与柞蚕丝相似,木薯蚕丝表面有纵向的条纹及块状或颗粒状的结晶物,横截面面积较大且扁平,而桑蚕丝表面光滑,横截面较圆整;木薯蚕丝与柞蚕丝中存在 Ala-Ala-Ala 结构,而桑蚕丝不存在,可利用特征吸收峰区分不同品种蚕丝;木薯蚕丝既有α?螺旋结构,又有β?折叠结构,并以β?折叠结构为主,显示出了高度的结晶β?折叠结构;桑蚕丝、柞蚕丝、木薯蚕丝的线密度分别为3.13、6.13、4.18dtex;木薯蚕丝的断裂强度、断裂伸长率均高于桑蚕丝,与柞蚕丝接近,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2.
 利用SEM、FTIR、XRD、TG等测试方法研究了改性处理对桑蚕丝纤维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为其在桑蚕丝织物的研究中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改性处理对桑蚕丝纤维表面具有明显的刻蚀作用,改性桑蚕丝纤维内部无规构象增加,相对结晶度略有提高,热分解起始温度略有下降。改性处理对桑蚕丝纤维结构的破坏主要在纤维的表层,对桑蚕丝纤维力学性能的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13.
新型蚕丝材料的纤维取向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法、双折射法、声速模量法等测试方法 ,研究了新型蚕丝材料与普通生丝的取向结构 ,探索了蚕丝纤维取向结构差异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 ,为研制开发优质蚕丝材料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天然彩丝的结构和性能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氨基酸分析、扫描电镜、热重分析、力学性能测试等手段对天然彩丝的结构和性能进行分析,并与普通蚕丝进行比较。研究表明:天然彩丝纤维较普通白蚕丝细;天然彩丝的平均断裂强度为3.54 cN/dtex、弹性模量为76.7 cN/dtex、断裂伸长率为17.5%、其截面形状和纵向形态与普通白蚕丝无明显区别;天然彩丝的结晶度为44.4%,比普通白蚕丝低;天然彩丝的丝素分子和普通白蚕丝一样也存在酰胺Ⅰ、酰胺Ⅱ、酰胺Ⅲ、酰胺Ⅴ,分子结构中存在无规卷曲结构、β-折叠结构和α-螺旋结构。  相似文献   

15.
蜘蛛丝的化学组成与结构初探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通过对蜘蛛丝的氨基酸组成及其丝纤维的表面形态结构和蜘蛛丝的分子构象与聚集态结构的分析研究,探索了蜘蛛丝的组成与结构对其性能的影响,对于开发新型纤维材料具有重要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桑蚕丝增重处理的机理以及提高桑蚕丝的利用价值,通过对增重前后桑蚕丝纤维进行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和热稳定性分析(TG)等表征,分析了丝素肽增重处理对桑蚕丝纤维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丝素肽增重处理后,桑蚕丝纤维的横截面结构变得松弛,有空隙;纤维的纵向表面变得粗糙,有条纹;桑蚕丝纤维中各特征吸收峰的强度增强,峰形相应变宽;增重前后桑蚕丝晶型结构没有变化,且增重反应主要发生在无定形区;增重后桑蚕丝热稳定性增加。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柞蚕彩丝与普通柞蚕丝在结构与性能上的差异,研发高附加值的柞蚕彩色制品,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声速模量法、热性能分析、力学性能测试等手段研究柞蚕彩丝的结构和性能,并与普通柞蚕丝进行了比较。根据丝素X射线衍射强度曲线定量计算及TG曲线和吸热峰的位置,可确定柞蚕彩丝结晶度和取向度均比普通柞蚕丝偏高,强力比普通柞蚕丝高6.5%,但伸长率减少3.5%,初始模量升高3.6%。普通柞蚕丝比柞蚕彩丝具有更优良的柔软性。  相似文献   

18.
管新海  陈宇岳  林红 《丝绸》2002,(5):12-14
通过测定膨体弹力真丝的结晶度、取向程度、力学松弛和断裂比功等特性,研究膨体弹力真丝与普通生丝在超分子结构、应力松弛和蠕变等方面的特征,探讨其分子结构与力学特性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对膨体弹力真丝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各茧层桑蚕丝纤维的结构和性能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热分析、氨基酸分析等方法研究各茧层桑蚕丝纤维在形态结构、化学结构和微细结构上的差异 ,并比较分析各茧层蚕丝的练减率和活性染料的染色性能。结果表明 ,各茧层蚕丝纤维的径向尺寸和练减率有明显差异 ;各茧层蚕丝丝素蛋白的氨基酸组成种类相同但含量不一 ;各茧层蚕丝纤维的微细结构和热性能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20.
蚕丝纤维形态结构的研究—纵向面结构的分析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宝永  姚庆才 《丝绸》1991,(9):56-57
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配以处理方法,深入观察研究了蚕丝纤维各级形态结构及相互间的关系。并从微细结构上直观地解释了蚕丝纤维所具有的—些特殊性能,为进—步研究蚕丝纤维结构性能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