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车镇凹陷沙二段滩坝砂体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车镇凹陷沙二段沉积时期发育了一定规模的滩坝砂体,对于其沉积迁移规律等的认识不够深入,制约了滩坝砂油藏的精细勘探开发进程。为了进一步明确研究区滩坝砂体的沉积迁移规律,在充分利用岩心、录井、测井及相关测试资料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滩坝砂体的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结果表明:车镇凹陷沙二段滩坝砂体以岩屑长石砂岩为主,粒度概率曲线以反映波浪作用的跳跃加悬浮式和两段跳跃加悬浮式为主;滩坝砂体沉积构造类型多样,主要发育反映波浪作用的浪成沙纹交错层理和沙纹交错层理、反映强水动力作用的平行层理,以及反映生物作用的生物钻孔和生物扰动构造;滩坝砂体主要为原地改造型,垂向上主要发育反粒序特征明显的坝砂和相序不明显的滩砂,局部地区发育由于波浪作用改造不彻底而形成的正粒序或复合相序;断层活动控制了滩坝砂体的沉积迁移规律,波浪作用控制了原地改造型滩坝的发育,物源供给控制了滩坝砂体的发育规模;整体上,车镇凹陷沙二段滩坝砂体具有“漫湖”沉积特征,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中等偏低。研究结果可为车镇凹陷沙二段滩坝砂油藏的进一步勘探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辽河滩海地区海月构造带东三段沉积期,三角洲前缘砂体受湖岸流和波浪的改造,形成了一系列滩坝砂沉积,细分为滩砂和坝砂,水动力强则形成坝砂,水动力弱则形成滩砂;滩坝砂平行于湖岸线呈带状分布,易于形成岩性圈闭。滩坝砂受砂体发育规模、储层物性、断裂输导体系及封堵性等多种因素控制,在滩坝砂较为发育的东三下段,靠近海南断层、盖州滩断层且封堵条件优越的滩坝砂最易于成藏。  相似文献   

3.
吐哈盆地神泉油田三间房组沉积微相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三间房组是吐哈盆地神泉油田的主要储集层和产油层,其沉积微相的研究对该油田的勘探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研究认为,中侏罗统三间房组储集层为一套近物源、短水流搬运的粗碎屑沉积岩,属河流-滨浅湖沉积体系辫状河三角洲相,可进一-步划分为分流河道、心滩、漫堤(滩)、决口扇,水下分流河道(包括水下心滩砂坝)、侧缘砂、前缘席状砂等微相;不同沉积微相油层物性及含油性差异明显,分流河道、心滩、水下分流河道(包括水下心滩砂坝)微相的油层物性好,是油气聚集的有利相带,漫堤(滩)、席状砂等微相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4.
针对高阳地区沙一下亚段滩坝砂体分布规律复杂、主控因素不明确等问题,综合利用岩心、薄片、钻录井等资料对研究区滩坝砂体沉积特征、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滩坝砂体发育,且具"多跳一悬式"粒度特征和与碳酸盐岩滩坝、滨浅湖泥交互沉积的特征;进一步分析发现滩坝砂体的形成与物源供给、古地貌和湖岸线密切相关,且滩坝砂体经历了低位、湖侵、高位3个体系域时期,不同体系域时期砂体的规模、大小和分布不同。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建立滩坝砂体沉积模式,为该区下一步勘探开发提供借鉴依据。  相似文献   

5.
根据岩心观察、测井分析和地震解释资料对塔南凹陷白垩系铜钵庙组滩坝砂的沉积特征、分布规律和成藏模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依据岩性和沉积构造特征可将塔南凹陷白垩系铜钵庙组滩坝微相划分为滩砂和坝砂,且发育滩坝共生、有滩无坝和有坝无滩等3种沉积组合样式。凹陷西部缓坡带发育滩坝共生组合;东部陡坡带和湖岸线凹岸发育有滩无坝组合;水下古隆起和湖岸线凸岸发育有坝无滩组合。②研究区滩坝发育特征及展布规律主要受控于古地貌、古水深和古风向。凹陷斜坡带和水下中央隆起带古地貌控制着滩坝的沉积范围;滩坝在平面上沿湖岸线呈北东向展布,主要受控于北东向的古风场;东、西部次凹的古水深差异控制了滩坝的沉积厚度及物性。③研究区滩坝成藏主要有“源储共生”内部成藏和“源储对接”侧向成藏2种类型,其中“源储共生”内部成藏主要形成岩性油藏,主要发育在东部次凹的近源洼槽带,潜力区在近源洼槽;“源储对接”侧向成藏形成构造岩性油藏,主要发育在西部斜坡带,潜力区在反向断阶带。  相似文献   

6.
处在构造边部、低部位的商5-5井,在改注水井排液中发现不含水的高产这种非常规现象,由此引起对地质因素的分析。浅湖相沉积的主体是滩砂微相,它可细分为“滩脊”和“滩侧”,其中“滩脊”砂体的泥质含量低,孔隙度、渗透率都较高,而“滩侧”则泥质含量高,物性差。在从“滩脊”砂体向“滩侧”过渡时,极易形成类似于砂体尖灭的岩性封堵,造成剩余油富集,而“滩脊”不一定就在构造的高部位。陆相沉积的砂体非均质性很强,孔隙度和渗透率在横向上的变化很大,高部位的油层水淹,低部位的油层不一定就高含水,这是因为砂体横向上的非均质性,使同一时间单元沉积的砂体很可能不连通。基于这些分析,地质工作者不妨运用沉积微相的原理在构造的低部位或边部寻找剩余油富集区,商5-5井的现实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塔北隆起西部卡普沙良群滩坝沉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北隆起西部早期勘探的重点为深层碳酸盐岩,为了推动碎屑岩油气勘探,须对该区卡普沙良群发育的滩坝砂体进行重点研究。依据岩心、测井、录井及地震等资料,分析了研究区卡普沙良群滩坝的沉积特征及影响因素,并建立了其沉积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塔北隆起西部英买力地区卡普沙良群发育滩坝沉积,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砂坝和砂滩亚相;砂质滩坝的发育主要受古地貌、物源和水动力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其沉积模式可分为三角洲改造型和水下低隆起型;滩坝砂体是有利的储集体,为后续勘探的重点目标。该研究明确了研究区滩坝的沉积特征及分布规律,建立了2种相应的沉积模式,可为后续碎屑岩勘探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8.
综合岩心观察、粒度分析、测录井及地震资料对博兴洼陷沙四上亚段风暴岩及滩坝砂体的沉积特征、伴生关系及沉积模式进行了研究。博兴洼陷沙四上亚段沉积时期滩坝砂体广泛发育,并且在滨浅湖到半深湖较深水的过渡沉积环境中的滩坝砂岩与风暴岩具有良好的伴生关系,其理想的垂向层序自下而上包括6个部分:1)半深湖泥岩段;2)底部滩砂段;3)风暴岩沉积段;4)坝砂沉积段;5)顶部滩砂沉积段;6)滨浅湖泥岩段。风暴岩属于事件沉积,其在湖盆中分布较广,同时亦有较好的时间对比性,风暴-滩坝沉积模式的提出,对于在滨浅湖到半深湖过渡区域较深水沉积环境中寻找滩坝储集体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Melut盆地历经了近20年的构造圈闭勘探,目前可钻的剩余构造圈闭已十分有限,为应对储量和产量递减,亟待开展岩性油藏等新领域的探索。基于古地貌恢复、物源体系、单井微相、砂体展布等分析,综合青海湖现代沉积调查结果,提出Ruman潜山周缘白垩系Galhak组发育大型滩坝沉积,建立了潜山隆起周缘型和水下潜山台地型2类沉积模式,认为长轴三角洲前端侧翼的古潜山地貌所造就的高能滨浅湖环境是滩坝沉积的关键控制因素。Galhak组沉积初期,因强烈断层掀斜作用,Ruman潜山短暂露出水面,基岩-长轴三角洲复合供源,发育大型坝砂,单层厚度10~20 m,面积约10 km2;随后,因相对湖平面上升,Ruman潜山没入水下,发育水下潜山台地型滩坝,长轴三角洲单一供源,以大面积薄层滩砂为主,局部发育厚层坝砂。滩坝砂体与上倾尖灭线、下伏Renk组烃源岩、顶板洪泛泥岩、侧向湖相泥岩封隔等配套,形成上倾尖灭、孤立透镜体等类型的岩性圈闭。滩坝沉积的提出有效指导了岩性油藏勘探,部署的多口探井获勘探发现,提升了Ruman地区的储量规模。  相似文献   

10.
霸县凹陷高家堡地区沙三上亚段滩坝沉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家堡地区位于霸县凹陷西侧岔河集油田,对其浅层油藏的研究较为深入。为进一步拓展油气勘探领域,应向沙二、沙三段等中深层进行重点研究。在岩心描述、薄片观察的基础上,结合地震、测井及录井等资料,系统分析了霸县凹陷高家堡地区沙三上亚段滩坝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研究表明:高家堡地区古近系沙三上亚段发育碎屑岩滩坝沉积,该滩坝沉积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坝砂和滩砂2个沉积亚相;研究区碎屑岩滩坝的发育,主要受古地貌背景、物源供给条件和水动力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研究区的滩坝砂体为有利的储集层,主要沿水下古隆起周围分布,可借助地震解释来预测其范围。在明确研究区沉积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研究区相应的沉积模式,分析沉积相对研究区砂体展布的控制作用,对该区进一步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东营凹陷博兴洼陷沙四段上亚段储集层特征及油气富集规律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从单井相剖面分析出发,对博兴洼陷沙四段上亚段演浅湖砂坝,席状砂两种储集砂体的沉积特征进行描述,阐述了其沉积相纵向及平面演化过程,分析了储集层时空层面及其控制因素,归纳出滩坝储集层发育的五个有利区带并进行了储集层预测,探讨了油气分布与富集成藏的控制因素,文章指出滨浅湖滩坝微相沉积中油气富集的关键是构造与储集层的匹配关系,岩性油藏可作为洼陷勘探的接替目标。  相似文献   

12.
柴达木盆地扎哈泉地区上干柴沟组油藏具有储层物性差、非均值性强的特点,是柴达木盆地致密油的重要勘探区块。研究发现,滩坝是该区主要的沉积类型,弄清滩坝砂体的内部结构和空间展布对致密油甜点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丰富的岩心、测井、分析化验、试油试采等资料,对扎哈泉地区滩坝沉积微相进行构型研究,探究其与致密油气分布的关系。扎哈泉地区上干柴沟组滩坝砂为滨浅湖亚相,进一步细分为坝中、坝缘、滩及浅湖泥4种微相。通过岩心标定测井,建立了相应的测井相模式,并总结出了稀疏井网条件下是否属于同一坝体的3个判断标准,即相邻坝体的高程差异、单一坝的相变、测井曲线形态差异。利用该技术手段在扎哈泉地区扎2区块Ⅳ-3小层识别出3期沉积的4个单一坝体,在Ⅳ-1小层识别出3期沉积的5个单一坝体。扎哈泉地区滩坝砂体主要存在砂体岩性尖灭型、单砂体孤立型、物性遮挡型3种砂体形态,坝中发育区带控制着致密油甜点的分布。  相似文献   

13.
在岩心观察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背景、钻井、测井等多种资料,对研究区进行综合分析认为:肇州油田北部扶杨油层沉积属浅水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发育有浅水湖泊三角洲相和湖泊相。其中主要的储集砂体类型有水下分流河道砂、水下决口扇砂体、溢岸砂、前缘席状砂和滨浅湖滩坝砂等,研究了各类储集砂体的特征并总结了泉头组三、四段沉积模式,为扶杨油层的储层评价研究提供了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14.
通过野外观察、粒度和遥感资料的综合分析,详尽描述了青海湖二郎剑-黑马河地区从物源区到沉积区的地表沉积动力过程。青海湖南岸现代前滨亚相的湖滩沉积分为滩脊、滩脊间、滩后席状砂和滩后潟湖。以现代滨岸相的研究为基础,结合两个典型剖面,深入分析单一期次和多期次湖滩的沉积特征,建立了多期次湖滩的沉积演化模式,并对比分析古今滨岸相的沉积特征。青海湖南岸源-汇沉积体系的控制因素包括地形地貌、物源区的岩性特征、水系、植被类型和覆盖度、风场、波浪、湖流、湖平面升降等。山地地貌影响着水系分布、区域风场和沉积物搬运距离,湖底地貌影响着湖流的环流方向。被侵蚀和搬运的沉积物类型取决于物源区的岩性特征。植被类型和覆盖度决定着物源区沉积物的稳定性。水系的径流量和沉积物的供给类型及季节性的气候变化影响着沉积物搬运过程。区域上的风场特征与降雨量存在着密切关联,从而间接影响植被类型和覆盖度。波浪控制着单期滩体的形成。湖平面升降影响着可容纳空间的变化,从而控制着多期滩体的形成。青海湖南岸二郎剑-黑马河地区现代沉积体系的形成与展布除了受源-汇体系控制,还与风向和风力有关,具有明显的强物源、背风的特征,表现为强物源背风体系。  相似文献   

15.
风浪作用下鄱阳湖现代滨岸滩坝的形态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晨林  张元福  姜在兴  王敏  高勇  白一鸣 《石油学报》2015,36(12):1543-1552
为了能够更深入地研究地质时期滨岸滩坝的形成机理与演化规律,以鄱阳湖现代滨岸沉积野外考察为基础,结合Komar对韵律地形的研究成果,以及Friedman和Sanders提出的波浪模型,分析了现代滨岸滩坝沉积体系的主控因素以及不同形态滩坝的相互转化关系。研究发现,现代滨岸浪成滩坝根据沙体平面形态可细分为正向尖滩角、斜向短滩角、斜向长滩角、内韵律沙坝和新月形沙坝5种类型;湖区环境、气候、风力证据显示,风和因风而起的浪是现代滨岸沉积的主要控制因素;5种滩坝在不同传播方向和不同大小的波浪以及湖平面作用下存在35种相互转化关系。鄱阳湖现代滨岸在风浪作用下的滩坝以及内部单元的转化关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可以为地质时期滩坝沉积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6.
濮城油田东西区沙二段下亚段按T-R沉积旋回划分为8个砂岩组,根据其岩石学特征及沉积构造特征,识别出8种岩石相类型。按其组合及成因特点,储集砂体主要为浅水湖泊三角洲前缘沉积,主要的沉积微相是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前缘席状砂及远砂坝,沙二段下亚段总体上经历了从湖退到湖进的沉积演化,因此,主要的有利储集砂体位于湖退晚期和湖进的早期,即沙二段下亚段3-6砂岩组。  相似文献   

17.
四川盆地中部地区侏罗系凉高山组滩坝相砂岩是致密油重要产层。生产数据表明,该储层非均质性强,亟需明确有利储层类型及其分布的主控因素。针对凉高山组湖相三角洲—滩坝沉积体系,利用岩心、露头、录/测井、岩石薄片、地球化学和古地貌等资料,应用湖侵—湖退体系域划分方法及沉积微相精细划分技术,识别不同级次的层序,精细剖析层序演化过程及其控制下的储层的成因类型和有利储层分布。提出凉高山组沉积时期湖平面的升降控制了滩坝的形成与发育,滩坝主要分布于湖侵体系域。并将滨浅湖滩坝进一步划分为坝(坝主体、坝侧缘)、滩(近岸滩和远岸滩)2个微相,认为凉高山组有利储层受沉积微相控制,浅湖砂坝主体砂岩为有利储层。最后初步优选2个致密油勘探有利区,明确了滩坝相有利储层分布规律,对下步勘探决策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