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工业技术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关于一些油气藏概念内涵、外延及属类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油气勘探和研究工作的深入,发现油气藏的类型日益丰富,弄清不同类型油气聚集的概念内涵、外延和类属,是开展深入研究和应用的基础。详细讨论了岩性油气藏、地层油气藏的内涵和属类,及其与连续型油气聚集的区别,指出了源外的连续型油气聚集必须具备大面积非常规(致密)储层、广覆式优质烃源岩和“源-储”上下紧密叠置、无缝对接这3条充分必要条件,以及圈闭形成条件和渗流聚集方式2项鉴别标志(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2.
四川盆地中部地区侏罗系凉高山组滩坝相砂岩是致密油重要产层。生产数据表明,该储层非均质性强,亟需明确有利储层类型及其分布的主控因素。针对凉高山组湖相三角洲—滩坝沉积体系,利用岩心、露头、录/测井、岩石薄片、地球化学和古地貌等资料,应用湖侵—湖退体系域划分方法及沉积微相精细划分技术,识别不同级次的层序,精细剖析层序演化过程及其控制下的储层的成因类型和有利储层分布。提出凉高山组沉积时期湖平面的升降控制了滩坝的形成与发育,滩坝主要分布于湖侵体系域。并将滨浅湖滩坝进一步划分为坝(坝主体、坝侧缘)、滩(近岸滩和远岸滩)2个微相,认为凉高山组有利储层受沉积微相控制,浅湖砂坝主体砂岩为有利储层。最后初步优选2个致密油勘探有利区,明确了滩坝相有利储层分布规律,对下步勘探决策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四川盆地中部侏罗系大安寨段储集层微观结构及油气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岩心分析、铸体和荧光薄片鉴定、常规和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对四川盆地中部侏罗系大安寨段储集层微观特征进行定性研究,同时借助压汞、纳米CT及氮气吸附定量刻画大安寨段储集层的储集空间尺寸与形态。将大安寨段储集岩分9类,储集空间分4大类14亚类,确定亮晶介壳灰岩是最有利储集岩类。刻画出小于1μm的储集空间占该储集层储集空间体积的91.27%,形态以缝状为主,并具良好连通性。通过建立储集空间模型,揭示出裂缝为主的微米级储集空间和纳米级孔、缝构成双重介质。储集空间以纳米级为主的大安寨段储集层资源丰度低,井控储量小,形成低产特征,但孔缝双重介质维持了该储集层长期产油,而缝状储集空间及发育的裂缝则是该储集层未采用致密油开发技术亦可规模产油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致密油的分布呈现大面积低丰度含油背景下局部富集的特征,亦只有在富集区内才能获得可观的商业油流。因此,甜点区的优选是致密油地质研究的重点。为分析致密油的富集规律,服务致密油甜点评价,以四川盆地侏罗系大安寨段为例,依托油田详实的生产数据,运用成藏物理模拟实验、显微薄片、场发射扫描电镜资料,并结合综合地质成图,对致密油的富集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致密油的富集具有强烈的非均质性,占总井数22.5%的高产井产出了84.4%的油气,致密油富集程度的差异在盆地和区带尺度的分布上持续存在,并分别受不同因素的差异化控制。在盆地尺度下,受二次运移的影响,烃源岩只能控制致密油的分布外边界,在有利烃源岩区内部无法严格约束甜点区分布。在区带尺度下,有利沉积相带控制了致密油富集区带的分布。致密油富集甜点受有利成岩相和裂缝的控制。基于上述认识,建立了一套致密油富集甜点评价参数体系,为致密油甜点选区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5.
四川盆地中部地区侏罗系凉高山组滩坝相砂岩是致密油重要产层。生产数据表明,该储层非均质性强,亟需明确有利储层类型及其分布的主控因素。针对凉高山组湖相三角洲—滩坝沉积体系,利用岩心、露头、录/测井、岩石薄片、地球化学和古地貌等资料,应用湖侵—湖退体系域划分方法及沉积微相精细划分技术,识别不同级次的层序,精细剖析层序演化过程及其控制下的储层的成因类型和有利储层分布。提出凉高山组沉积时期湖平面的升降控制了滩坝的形成与发育,滩坝主要分布于湖侵体系域。并将滨浅湖滩坝进一步划分为坝(坝主体、坝侧缘)、滩(近岸滩和远岸滩)2个微相,认为凉高山组有利储层受沉积微相控制,浅湖砂坝主体砂岩为有利储层。最后初步优选2个致密油勘探有利区,明确了滩坝相有利储层分布规律,对下步勘探决策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四川盆地侏罗系致密油二次运移机制与富集主控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成藏物理模拟实验、铸体、荧光薄片、场发射和环境扫描电镜分析了四川盆地中部侏罗系致密油的二次运移机制和富集主控因素。研究揭示致密油在巨大的运移动力作用下,在低效运移通道中以低速非达西流运移,并依次经历"滞流"、"非线性流"、"拟线性流"3个运移渗流阶段,呈现微观上孔、缝复合输导,宏观上大范围短距离运移的运移模式。致密油有利区带的展布受优质烃源岩的分布控制,生烃强度4.0×105t/km2是研究区致密油有利区带分布的边界,孔隙度和渗透率较高的储层形成致密油甜点,高产井则与裂缝的发育程度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