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8 毫秒
1.
郯庐走滑断裂带消逝端断裂特征与油气成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郯庐断裂带发育郯庐走滑断裂,把渤南低凸起错断,并在渤中凹陷内消逝。 走滑断裂分为上下2套断裂系统。 走滑断裂平面上为雁列式排列的2支断裂,剖面上形成不同的构造样式。 走滑断裂带控制了渤南低凸起北侧构造格局及油气成藏。 断裂早期活动使该区形成2个古构造脊。 古近系及其下部圈闭在古构造脊上继承发育,以断背斜类型为主;新近系圈闭分为2类,郯庐断裂的晚期强烈活动促使了油气垂向运移及再分配,对晚期油气成藏有利。  相似文献   

2.
塔里木盆地与断裂作用有关的圈闭类型特征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塔里木盆地断裂带集中发育了60%以上的油气圈闭,其形成大多与断裂关系密切。不同系统的断裂控制了油气圈闭样式类型,逆冲滑脱作用主要形成堆叠叠瓦、断弯、断展和断滑褶皱,背冲作用主要形成背冲断块、背冲背斜和牵引圈闭,走滑作用主要形成花状和雁列褶皱。它们已成为盆地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3.
辽东湾地区走滑断裂系统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郯庐断裂带的影响,辽东湾地区发育多条大型走滑断裂,主断裂与伴生构造形成多种构造样式,已探明的油气藏大多沿着走滑断裂带分布。利用最新的地震剖面资料,分析辽东湾地区走滑断裂系统的发育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研究表明,走滑断裂不仅能直接形成断块、背斜、断背斜等圈闭,还能间接诱发泥底辟构造,影响烃源岩的成熟演化、储层发育、油气运移及保存。  相似文献   

4.
牛心坨洼陷是辽河坳陷西部凹陷最先裂陷的地区,沙四段发育最全。断裂构造研究表明:始新世、渐新世晚期构造旋回的抬升并伴随着右旋走滑,是形成牛心坨洼陷东西两侧逆断层的主要原因,发育一系列挤压、走滑、伸展断裂,形成挤压背斜构造、花状构造、断裂鼻状构造等类型各异的构造样式。断裂对烃源岩、储层的分布以及油气输导体系起控制作用,不同断裂带也控制着不同含油气区带的发育特征及其含油气性,因此研究不同断裂带发育特征对优选和评价有利含油气区带和圈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塔里木盆地顺托果勒低隆起发现了10亿吨级的新类型油藏——顺北超深断溶体油藏。通过深化顺北地区油气成藏地质条件认识,突破了构造低部位岩溶储层欠发育的限制,提出走滑断裂带构造破裂作用为主的叠加后期埋藏流体改造也可形成规模储层。走滑断裂带多期活动对储层改造、圈闭形成和油气运聚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建立了顺北超深断溶体油气藏“寒武纪多期供烃、深埋断溶成储、原地垂向输导、晚期成藏为主、走滑断裂控富”成藏模式,初步提出了顺北断溶体油藏富集的主控因素。顺北超深断溶体油藏作为一种新类型油藏,丰富了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理论,展现了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巨大的勘探潜力,是盆地未来油气增储的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6.
以渤海海域辽东湾坳陷辽中凹陷南洼为研究对象,运用连片三维地震资料,将剖面分析与平面分析相结合,综合精细地震解释与时间-方差切片,建立了区域断裂体系发育模式,总结了走滑断裂的控圈模式。研究结果表明,辽中凹陷南洼新生代走滑断裂体系主要包括6条右旋走滑断裂。根据断裂性质及发育位置的差异,将断裂分为控洼走滑断裂和洼中走滑断裂2种类型;走滑断裂将辽中凹陷南洼分为西部斜坡带、中部走滑带和东部反转带;同时由北向南存在分段特征,北段整体表现为东断西抬的箕状断陷特征,中段为大型宽缓凸起,南段发育西高东低的小型凸起;走滑断裂的不同连接形式形成了区内多个构造变换带,依据对圈闭发育的控制作用可分为"S"型走滑控圈、走滑拉分控圈和多走滑复合控圈;受走滑断裂作用形成的挤压应力区易形成背斜或断鼻型圈闭,油气保存条件较好,而受走滑断裂作用形成的伸展应力区普遍发育断块型圈闭,单块圈闭面积相对较小,但油气运移条件好,对浅层油气成藏较为有利。  相似文献   

7.
渤海盆地新近纪—第四纪走滑作用及油气勘探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渤海盆地中的走滑构造在油气勘探中具有重要意义,对认识郯庐断裂新生代的活动及地球动力学也有重要意义。根据地震资料解释和构造图编制,研究了渤海盆地东部走滑断裂带分布及类型,讨论了其形成动力学条件和油气地质意义。渤海盆地走滑断裂带主要发育雁列正断层系、同向剪切断裂系,也见反向剪切断裂系和次级同向剪切断裂系。剪切系断裂组合反映右旋扭动,右旋扭动时间为新近纪晚期—第四纪。走滑断裂带的形成是郯庐断裂带活动的反映,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远程效应的结果。走滑构造带形成了重要的油气圈闭,是未来油气勘探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8.
济阳坳陷沾车地区义东断裂带走滑构造特征及其控藏作用不明,制约着该区油气勘探。综合地震、测井、钻井等资料开展义东断裂带走滑构造特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评价走滑断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义东断裂走滑特征明显,主断层(义东断层)及其伴生次级断层呈锐角或近直角斜交,平面上呈"入"字型,主断层与两侧的平行断层呈NEE—NE向雁行式展布;剖面上,主断层面陡峭,伴生的次级断层断至主断层面上,形成负花状构造,且具有窄而深的半地堑式构造。义东断裂带控制陡坡带发育多期次、多类型的砂砾岩扇体,断裂多期次活动形成了一系列沿着断层分布的NE向雁列式断块、断鼻及断背斜圈闭,义东断裂主要对油气运移起侧向封堵和垂向输导作用,控制油气沿义东断裂带呈条带状展布。  相似文献   

9.
渤海湾盆地南部走滑构造带发育特征及其控油气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郯庐走滑断裂带穿过渤海湾盆地黄河口凹陷和莱西构造带,为了探讨走滑构造带内断裂发育特征、成因机制及其对油气控制作用,依据方差切片、三维可视化及精细地震解释技术对走滑构造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渤海湾盆地南部走滑构造带内发育“云梯式”和“栅栏式”两种断裂体系,断裂演化主要经历了中生代左旋走滑、古近纪伸展-走滑和新近纪强烈右旋走滑3个阶段。走滑构造带不仅控制了圈闭的形成,而且还影响了中、深层沉积体系的分布和油气的富集层位。结合不同构造部位油气富集特征,建立了走滑构造带内“中转站式”、“网毯式”、“复合式”及“阶梯式”等4类油气成藏模式,近些年指导发现了一系列大中型油气田,为下一步油气勘探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0.
金家走滑-拉张断裂带的发现对于推动东营凹陷南坡孔店组的勘探具有较大意义.文中基于金家地区地震资料,开展了金家走滑-拉张断裂带构造特征研究,提出了走滑-拉张断裂活动性的评价方法,明确了金家走滑-拉张断裂带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金家走滑-拉张断裂带为中生代早期开始发育的继承性北东向右旋走滑-拉张断裂带,早期为单条陡直的走滑断层,走滑位移量较大;后期走滑强度减弱,平面上演化为雁列组合样式,剖面上为负花状构造;金家走滑-拉张断裂带为北东向的油气输导通道,同时控制了一系列构造及构造-岩性圈闭;含油高度自北向南、自断裂带向两侧逐渐降低,形成了释压区输导、增压区富集的油气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1.
北部湾盆地断裂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北部湾盆地主要发育早期伸展断裂、中期走滑伸展断裂、晚期伸展断裂和长期活动断裂等4种断裂类型。盆地演化总体经历了古近系裂陷期和新近系坳陷期两大演化阶段。盆地伸展裂陷期主要有3期断裂活动,在古新世-始新世形成NE向、NEE向伸展断裂;渐新世在走滑伸展作用下形成了NEE向走滑伸展断层和近EW向次级断层。断裂的形成和演化控制了生烃洼陷的分布和促进了烃源岩的热演化,形成多种类型圈闭,为油气垂向运移提供了主要的运移通道。与生油洼陷相邻且长期继承性活动的断裂带和凹陷中央的隆起带是油气聚集的最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12.
渤海海域西部沙垒田凸起区潜山为太古界花岗岩,新近系河流相碎屑岩直接覆盖在基底潜山之上。该区发育长约20 km的NE向右旋走滑断层,斜切整个凸起。潜山内发育的NE和NW向两组走滑断层走向夹角约100°,NE向主走滑断层持续活动至今;NW向断层延续较短,局部表现为沟道,新近纪停止活动。该区走滑断层整体表现为负花状构造。新近纪构造运动在主走滑断层附近诱发大量近EW向左旋张扭性小断层并对主走滑断层形成切割。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表明,该区断层演化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新近纪前基底断裂走滑阶段、新近纪早期盖层张性断裂弱雁列化阶段、新近纪晚期盖层张扭性断裂强雁列化阶段。凸起区走滑断层的多期活动不仅形成了断背斜圈闭,而且控制了走滑断层两盘古近系的沉积,对油气聚集和重新分配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3.
渤海海域辽中凹陷目前已发现的4.2×108 m3油气地质储量90%以上分布于走滑断裂带。根据走滑断裂的平面特征、剖面特征以及活动强度将其分为北段、中段和南段,其中中段走滑活动最为强烈,走滑特征明显,北段和南段相对较弱。走滑断裂利于烃类的生成和排出;走滑断裂形成了不同类型的走滑坡折带,控制了砂体的展布;走滑活动产生的一系列张性断层形成了不同样式的油气输导体系;沿走滑断层走向形成了一系列大规模的圈闭群,受右旋走滑挤压应力的影响,这些圈闭封堵性好,有利于油气的大规模成藏。  相似文献   

14.
库车前陆盆地走滑断裂形成机理及其对油气的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塔里木板块与准噶尔板块碰撞而形成的天山造山带中,产生了分别平行和垂直于天山的走滑断裂系。平行于天山的走滑断裂对盆地不同构造带的形成及改造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垂直于天山的走滑断裂则造成了库车前陆盆地的构造分段现象。走滑断裂可形成一系列与走滑相关圈闭,为油气提供聚集场所。主干走滑断裂分隔性较好,派生走滑断裂的连通性较好,因此库车前陆盆地的油气主要聚集在派生走滑断裂发育的地区,而主干走滑断裂则使油气性质东、西分段,南、北分带。  相似文献   

15.
利用最新的地震解释资料,对渤海湾地区伸展和走滑断层相关褶皱的分类、形态特征、成因机制、不同褶皱之间关系及其时空展布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勘探实践,研究不同类型断层相关褶皱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伸展和走滑两种断层相关褶皱在形态特征、发育过程和成因机制上具有较大差异,但相互之间也有联系:同一断裂的不同演化阶段可形成不同形态的相关褶皱,不同类型的褶皱可以互相改造、叠置。断层相关褶皱的时空分布与断裂的演化阶段密切相关:在时间上古近纪主要发育伸展断层相关褶皱,新近纪主要发育走滑断层相关褶皱;在空间上伸展断层相关褶皱在盆地内广泛分布,走滑断层相关褶皱呈条带状分布;在层位上孔店组-东二段主要发育伸展断层相关褶皱,明化镇组-第四系主要发育走滑断层相关褶皱。伸展和走滑断层相关褶皱均可形成良好的圈闭条件,并促进油气运移,但走滑断层相关褶皱可能导致局部地区烃源岩生排烃时间滞后,促使浅层晚期快速成藏。  相似文献   

16.
通过三维地震精细解释,运用断距分析、断层生长指数等方法,探讨了塔中北坡顺1井区走滑断裂的几何学特征、活动期次及其成因机制。该区走滑断裂及其伴生构造具有明显的分层特征,同时又具有分段差异:西段构成基底走滑卷入的"负花状"构造,东段则表现为盖层滑脱型。加里东中期(Ⅲ幕)基底走滑断裂已开始活动;海西早期,走滑断裂再次活动,上奥陶统桑塔木组厚层泥岩起到滑脱层的作用,基底走滑断裂剪切引起的盖层变形,在志留系发育伴生雁列正断层及其地堑、地垒组合;海西末期,挤压应力沿NE走向释放减弱而出现构造分异,基底走滑断裂西段再次复活,并与雁列正断裂上下贯通构成"负花状"构造;之后在印支期持续活动,发育断层相关褶皱等。海西末期-印支期,基底卷入型走滑断裂油气运移通道的开启、志留系等构造圈闭的定型与主成藏期具备良好的时空配置关系,走滑断裂附近可发育奥陶系岩溶。   相似文献   

17.
郯庐断裂带在渤海海域渤东地区的构造特征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为了分析郯庐断裂带对渤海海域渤东地区的构造特征、构造演化及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解释了5条地震剖面,并对其中一条剖面做了平衡恢复。研究结果表明,郯庐断裂在渤东地区表现为3个分支,剖面上发育明显的负花状构造、具有走滑性质的正断层、滚动背斜、垒堑构造、断阶构造等,还可见海豚效应现象。平面上深部走滑断层延伸较远,浅层形成大量的雁列式正断层。郯庐断裂古近纪主要以伸展活动为主,且以渐新世东营组沉积期伸展活动最强,上新世-第四纪以走滑活动为主。因此,渤东地区断裂具有分层差异变形特征,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套断层系统:1古近系及其下部的伸展断层系统;2新近系-第四系的走滑断层系统。郯庐断裂的晚期强烈活动促使了油气的晚期成藏。  相似文献   

18.
渤海湾盆地辽中凹陷南洼发育走滑转换带,是大、中型油田形成的有利位置。利用三维地震资料解释结果,结合勘探实践,对该区走滑转换带的特征及构造圈闭的形成、古近系砂体展布和油气垂向运移这3个成藏要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依附于5条走滑断层,研究区形成了断边走滑转换带、断间走滑转换带和断梢走滑转换带3种类型,每种又可分为压扭型和张扭型2个亚类,对应形成增压型和释压型构造圈闭;②压扭型走滑转换带发育的构造圈闭规模大(即增压型的构造圈闭面积大),为大、中型油田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圈闭条件;③走滑转换带古近系砂体在走滑作用下表现出明显的迁移性,导致其在横向上分布范围更广,可接受来自不同位置烃源岩的原油充注,在平面上形成多构造含油的特征;④走滑转换带伴生调节断层发育,有利于油气的垂向运移,最终形成多层系和多断块含油的特点。综上所述,辽中凹陷南洼走滑转换带控制了大规模构造圈闭的形成、控制了古近系砂体在横向上的分布以及原油在垂向上的运移等大、中型油田形成的基本成藏要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