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生物体中的一类基本生物大分子,DNA是离子辐射引致生物效应的关钆靶分子。双链断裂(DSB)是辐射所致生物效应中最重要的原初损伤,非重接性的DSB则被认为是细胞杀伤效应的最重要的损伤。在辐射损伤过程中,射线品质、剂量以及生物体的辐射敏感性等对生物体的损伤程度都有重要影响,已有很多涉及这些方面的报道。DNA浓度可能也是影响辐射致DNA损伤程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辐射生物效应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脱氧核糖核酸(deoxvribonucleic acid,DNA)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也是辐射生物学效应研究的最重要的靶分子,DNA的辐射损伤问题一直是分子放射生物学的中心课题。对DNA原初损伤谱的模拟和计算,是对辐射作用机理解释和预测的第1步,DNA损伤谱的理论模拟已成为本领域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辐照损伤的复杂程度对于细胞的修复、细胞凋亡以及放射治疗等等有很大的影响,因而DNA损伤的研究对于癌症的治疗、辐射环境的健康评估以及辐射防护等等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辐射化学是连接辐射物理与辐射生物学的时空桥梁,其理论、模型和实验方法对促进辐射生物学的研究和发展起到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辐射诱导的化学变化不仅是辐射生物学效应的早期事件,在辐射诱导的DNA损伤与修复、生物辐射敏感修饰剂、辐射诱导的活性氧分子代谢和功能等研究领域都扮演重要角色。随着辐射生物学效应研究朝着系统辐射生物学方向发展,辐射生物学效应发生机理的精确研究和定量描述更需要辐射化学的方法和手段支持。  相似文献   

4.
生物辐照损伤是涉及多学科交叉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是辐射生物学与辐射医学的基础。对它进行物理化学机理及其生物学效应的研究具有重大理论与实践意义。 重离子在生物介质中输运的过程中产生大量低能次级电子(能量低于100eV)。最近的  相似文献   

5.
脱氧核糖核酸(DNA)是生物体中一类重要的大分子。它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也是辐射生物学效应的最重要的靶分子。电离辐射可引起DNA多种类型的损伤,其中双链断裂(DSB)是辐射所致生物效应中最重要的原初损伤。此实验旨在用原子力显微镜(AFM)研究重离子辐射诱发的DNA双链断裂。  相似文献   

6.
低剂量辐射效应--辐射防护的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低剂量辐射对生物体效应展现出多样性,而且不同LET辐射源的效应差异明显,很难通过大剂量效应中推导。低剂量辐射的健康危害主要是远期致癌风险性,而早期效应随辐射品质、剂量、剂量率以及受照个体的不同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突出的有三个方面:1)细胞在接受一次几个eGy低剂量预照射后,能够对随后大剂量辐照损伤产生一定的防护作用,这种作用被称为适应性反应,或单次低剂量整体照射产生的免疫刺激效应;2)单次低剂量辐照所产生的单位剂量的急性损伤效应比大剂量的更大,这被称为低剂量辐射超敏感性,其剂量大小通常在0.2~0.5Gy的范围内;3)旁效应,是指发生在照射细胞周围的未受照细胞中的生物效应,该效应会导致高于预测值的辐射损伤效应。低剂量辐射的这些多样性效应给辐射防护实践带来了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DNA是生物体中一类最基本的大分子,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也是电离辐射引致细胞杀伤或转化的主要靶分子。电离辐射可引起多种类型的损伤,如碱基变化、糖基损伤、单链和双链断裂(DSB)以及DNA和蛋白质的交联等。其中DSB是辐射所致生物效应中最重要的原初损伤,非重接性的DSB则被认为是细胞杀伤效应的最重要的损伤。  相似文献   

8.
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用于生物体系辐射损伤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single cell gel electrophoresis, SCGE),又称彗星电泳,表征不同剂量α, γ射线照射诱导健康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DNA和小鼠活体与离体外周血淋巴细胞DNA瞬时损伤的剂量效应关系,建立了α, γ射线辐照剂量刻度曲线,并对活体小鼠的辐射损伤进行了吸收剂量估算,对辐射危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能够精确表征射线所致生物体损伤的生物学效应,而且能够对辐照后生物体的吸收剂量、尤其是辐射事故后的生物体进行剂量离线评测,建立生物体辐射损伤事后评测机制.  相似文献   

9.
事故期间安全壳内的辐射水平是堆芯损伤评价和进行防护决策的重要依据,计算不同堆芯状况下安全壳内辐射监测仪表示值是应用该方法的前提条件.文章比较了正常冷却剂释放、间隙释放和堆芯熔化状况下不同核素对安全壳内辐射监测仪表示值的相对贡献.在安全壳内无喷淋情况下,安全壳内辐射监测仪表示值主要来自碘和惰性气体;安全壳内有喷淋情况下的辐射监测仪表示值主要来自于惰性气体.  相似文献   

10.
双极线性集成电路低剂量率辐射的增强损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合介绍了双极线性集成电路在低剂量率辐射下产徨的异常损伤,既在低剂量率下辐射时,这些器件在很低的总剂量水平下即告失效,失效阈较高剂量率辐射要低得多,它是因为构成线性电路的双极器件发射极一基极结上覆盖了厚氧化物,低剂量率电离辐射在氧化物内产生电荷的传输时间有时要达到数百秒,氧化物内存在的过量电荷使器件产生增强损伤。  相似文献   

11.
电离辐射的直接和间接作用(自由基)可引起DNA分子的碱基损伤、链断裂(包括单链和双链断裂)和交联等多种损伤。其中,双链断裂(DSB)是辐射引起的各种生物效应中最重要的原初损伤。在液态环境下,辐射诱导产生的自由基可能是单链和双链断裂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建立适当的体外模式系统来研究自由基诱导单链和双链断裂的反应动力学是十分必要的。本实验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开展了重离子辐射中直接和间接作用致DNA链断裂的反应动力学研究。  相似文献   

12.
PWR堆芯不同状况下安全壳内辐射水平的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一个用于计算压水堆在正常冷却剂释放、间隙释放和堆芯溶化时安全壳内辐射监测仪表读数值的计算机程序CCRLCC。利用国际原子能机构技术文件中给出的参数输入该程序计算得到的结果和该文件中所给数据进行了比较,从而验证了程序的正确性。应用CCRLCC可以计算在停堆24 h内任意时刻不同堆芯损伤状况下的安全壳辐射监测仪表读数。该程序可以应用于基于安全壳内辐射水平提高的应急行动水平的制定,为事故期间根据安全壳内辐射监测仪表读数确定堆芯损伤状况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2003—2018年间,我院参与的40起辐射事故的医学处置情况。共接诊和观察了152例放射损伤病人,其中过量照射者4例,局部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Ⅰ度1例、Ⅳ度1例。通过对这些辐射事故原因分析和患者医学观察,进一步了解不同事故所造成的辐射危害,总结了核和放射损伤的医学诊治经验,同时提示应加强对重点职业人群的辐射防护管理,防止辐射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安全壳内放射性核素浓度的计算是确定安全壳辐射剂量率的重要环节,而安全壳辐射剂量率是堆芯损伤评价的重要参数之一。本文利用ORIGEN2程序,采用简化分析法和间接计算法分别对事故后3种典型核素在安全壳内的浓度进行分析计算,并对两种方法的可用性进行了讨论。根据分析可知,间接计算法能够更好的模拟核素的释放、衰变以及相互转化过程,建议在事故早期堆芯损伤评价过程中使用。但是若考虑事故发生较长时间后的安全壳内核素浓度,短半衰期核素影响已经很小,简化分析法是可用的。  相似文献   

15.
辐射致癌效应与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离辐射是已确定的物理致癌因子.辐射致癌效应的发现要追溯到上世纪初,当时,从事超量放射性物质操作却未做有效防护的职业研究人员中,有不少后来身患癌症,随后大量的动物实验也证实辐射的致癌性.在对日本原爆幸存者、有关矿工等受照人群的癌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的流行病学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癌症危险估算模型.辐射致癌的细胞和分子机理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重要进展,包括辐射致DNA集簇性损伤与基因突变的启动事件、基因组不稳定性、细胞增殖调控的信号转导机制、旁效应引申出的辐射非靶效应等.对辐射致癌相关基因的分离鉴定和功能研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16.
微束单细胞照射的研究和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了解低剂量辐射效应等辐射生物学基本问题的关键是研究单一粒子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然而 ,由于粒子在能量、径迹上的随机分布 ,这种单一粒子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很难在实验室中用常规照射的方法进行。微束的发展 ,特别是单粒子微束通过将精确数量的粒子准确地射入细胞或细胞的特定位置为回答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个直接 ,有用的手段。该文论述了微束的历史 ,现状和未来发展 ,以及微束在辐射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电荷耦合器件辐射损伤机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要介绍了CCD的基本器件结构与工作机制,跟踪了国外CCD器件辐射效应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CCD器件电离效应和位移损伤机理.给出了国外在暗电流密度、RTS、电荷转移损失率等特征参数辐射效应的试验测试结果,以及相应的数学物理模型。  相似文献   

18.
采用野生型的中国仓鼠卵母细胞(CHO-9)及其DNA损伤修复缺陷型细胞:EM-C11(DNA单链断裂修复缺陷)和XR-C1(DNA双链断裂修复缺陷),首先进行低剂量(0.016 Gy或0.08 Gy)的初始照射,间隔4 h或7 h后再进行高剂量(1 Gy)的攻击照射,然后检测细胞微核形成率和克隆形成率的变化.结果显示:当初始剂量为0.08 Gy,间隔4 h后再施以1 Gy的攻击照射时,三株细胞只有野生型的CHO-9有辐射适应性反应产生;但当间隔时间延长到7 h时,CHO-9和EM-C11均产生了辐射适应性反应.当把初始照射剂量降低为0.016 Gy,间隔4 h再施以1 Gy的攻击照射时,三株细胞均产生了辐射适应性反应.表明辐射适应性反应不仅与初始照射剂量及间隔时间有关,还与DNA损伤修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低水平电离辐射致癌效应剂量响应关系的评论性再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数十年来,为了辐射防护目的,通常假定辐射诱发癌的总危险是随着剂量呈线性无阈函数增加。现有的资料并不排除有阈存在,然而,剂量响应关系的变化是依赖于所论及的癌症类型,剂量,剂量率,以及辐射的LET,受照个体的年龄、性别和生理状态,以及其他因素,其中包括在低剂量条件下的适应性响应和旁观者效应的潜在影响。所以,根据不断发展的科学知识,下列机构定期对低水平辐射的剂量响应关系进行再评估,这些机构是:美国国家辐射防护与测量委员会(NCRP),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UNSCEAR),美国国家科学院(USNAS)以及其他机构。近来这些评论普遍发现的重要证据认为,作为癌症前体的损伤(例如突变和染色体畸变),以及某些类型癌症,其发生率在低剂量范围内将随着剂量线性增加。在此基础上,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对于低水平辐射的致癌效应,尽管不排除有其他剂量响应关系,但没有什么模式比线性无阈模式更能被接受。  相似文献   

20.
我国辐射环境监测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刘华  赵顺平  梁梅燕  邵海江  倪士英 《辐射防护》2008,28(6):362-376,391
辐射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辐射环境管理工作的基础。本文较全面地回顾了近25年来我国辐射环境监测的进展和在辐射环境管理方面取得的成绩,最后概述了未来辐射环境监测和管理工作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