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洁  龚敏 《华中建筑》2007,25(8):179-181
作为定量解读描绘的街路景观的继续,以《清明上河图》为分析对象,应用成分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共通成分和示差成分的分析,得出了《清明上河图》中所绘表层的一般型和示差成分的结构,以此解释《清明上河图》中所绘表层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并存.  相似文献   

2.
刘文卿  刘大平 《中国园林》2020,36(1):140-144
辽代契丹行营是中国北方典型的古代游牧景观,行营的空间布局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通过解读《辽史营卫志》、明摹宋本《胡笳十八拍》画卷、辽代墓葬壁画以及吉林乾安春捺钵遗址群考古报告中的契丹游牧行营空间意向,阐述契丹行营游牧景观的要素构成特点。同时将行营景观空间解构为游牧空间单元、游牧空间组团和游牧空间社区3种形式,并整理对应的车帐、营盘和聚落空间图式语言。分析辽代游牧行营景观空间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的紧密依存关系,解读其人地关系特点对当代草原游牧文化建设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描绘北宋东京汴河两岸风土人情的生活长卷,文章按照凯文·林奇的城市设计意象要素将东水门地区的城市构成要素进行分类,深入分析每一构成元素在《清明上河图》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及突出特点,为研究北宋时期的城市风貌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描绘东京汴河两岸及城郊风貌的风俗画。通过图像分析法,以《清明上河图》为底本,从其城市背景及画面场景入手,基于画面本身展示的城门内外街市景象、汴河两岸景象及城外郊野风光等物理事实和视觉事实,从建筑、附属景观小品设施、招幌、植物、河流和人物活动特征6个方面来解析,从而探寻《清明上河图》所展示的景观特征,并窥探其背后的成因及隐现的"写意山水"的园林特征,以促进人们对北宋时期园林景观发展特征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王洁 《华中建筑》2008,26(4):21-24
在古代建筑和城市号观的实物遗存越来越少的今天,要求我们最大限度地利用传统绘画来研究传统的城市。通过绘画解读来研究传统的建筑与景观,将成为建筑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该文在介绍《盛世滋生图》的概要的基础上,通过考察建筑和景观描绘的精确性,和清代苏州的城市背号的一致性,和清朝苏州城市地图的一致性及与历史资料记载的一致性这4个方面,论证了《盛世滋生图》的资料性,为系统解读描绘的建筑和景观奠定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媒介是网络社会中重要的信息获取渠道,在新媒体的作用下,社会个体感知城市的方式发生变化,并拓展了城市意象的研究范畴。以互联网搜索引擎中《清明上河图》古代城市意象图片为研究对象,首先探索性地提出解析网络媒介数据中城市意象再表达的分析方法,包括场景图片的叠合分析、高频分析与要素提取;其次,以《清明上河图》为实证研究对象,揭示网络媒介中公众对于古代城市意象的认知特征。结果显示,公众对历史图景中空间意象的认知高度集中在街道、桥头与城楼等特征性标志物和节点空间,反映了“流动空间”中凯文·林奇城市意象体系的结节性特征。更重要的是,空间意象的社会建构过程也是当前历史街区中地标性建构筑物“符号化”趋势的直接表现。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中山陵园中轴线的景观环 境色彩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分 析了中山陵作为纪念性景观的色彩特征以 及吕彦直先生原设计对景观色彩意向的表 达。针对当下中山陵园景观环境色彩的“异 化”现象及中轴线空间形态,分别研究了中 轴线南段、中段、北段的环境色彩问题,基 于色彩量化技术探讨了景观环境色彩构成 优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席欢  李长奇 《山西建筑》2007,33(34):11-12
以四川省泸沽湖地区为例,从当地自然、历史、文化和景观等资源入手,运用林奇城市设计五要素分析城镇景观意向,通过三个圈层结构的分析来了解城镇景观形态以及整个空间结构,最后分析整合出该地区有特色的风貌打造,创造出一个川滇结合部有灵气的山水城镇。  相似文献   

9.
“景观优先”强调最大化地考虑景观的价值,是一种以生态可持续和景观功能为出发点、在平衡其他因素后以景观为主导的设计理念.将景观优先设计理念引入城市设计意味着设计要结合自然山水,维持城市生态结构的完整性、连续性,同时强调注重景观体验.文章从四川汶川水磨镇灾后重建方案中解读了景观优先设计理念的具体实践,强调自然景观要素在城市设计中的重要性和“借山用水”保持总体形态完整设计方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苏州古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至明清时期发展成为江南文化与经济中心。乾隆时期宫廷画家徐扬所绘的《姑苏繁华图》,以逼真细腻的手法,描绘了清代苏州城镇风貌,是研究苏州历史景观的重要图像史料。文章采用图像解读的方法,从平面形态和空间界面两个角度分析了《姑苏繁华图》中所呈现的清代苏州城镇街巷景观特征,并探讨了历史图像分析对于苏州历史保护与城市化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苏同向  杨华  王浩 《中国园林》2022,38(6):6-12
日常生活世界的失落使景观设计脱离于现象本身,社会变迁发展的急剧使景观重心偏离于人的心灵感知。乡村植物景观作为现代乡村景观中不甚突出的景观要素,为迎合来自城市的需求而多被设计为人造痕迹明显的景观,在这种“流行”设计下的乡村景观呈现城市化加重的趋势,逐渐丧失本原特征。现象还原法的显现为寻回乡村景观和植物景观的本源特征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运用该方法对乡村植物景观进行分析,从基础的知觉意向进入纯粹理论的范畴意向,最终用现象学的态度取代自然态度进入现象学沉思,对乡村植物景观及所处世界的一切事物进行全部反思,揭示乡村植物景观的存在性和本质特征,为其未来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张鹏  韩锋  杜爽 《中国园林》2023,39(6):58-63
“关联性文化景观”中“自然元素”与其“非物质 要素”的结合方式因高度抽象的表达及多样的意义生成背景, 其阐释途径的合理解读具有复杂性,对之进行解读是揭示“关 联性文化景观”的重要途径之一。首先以分析心理学派代表人 物荣格《哲学树》中的11幅心理绘画“树原型”作为研究材 料,通过总结普适性的“还原性文本”,分析其叙事文本、意 指作用、隐喻关系;进而揭示其蕴含的人类视野中宏大的“世 界树原型象征”,通过文化升华后的“原型象征”进一步阐释 人类对“自然元素”的意义加工和修饰;最终得以形成超越 “自然元素”单纯本体的“哲学树”。并以此建构理解“关联 性文化景观”自然原型象征意义的途径,指出人类通过意识形 态下基于个人或集体的精神世界中“自然元素”印刻在“还原 性文本”中的方式,具象化“非物质要素”与“自然元素”动 态呈现关系在“关联性文化景观”语境下的表达方式,为解读 其他“关联性文化景观”原型象征的诸多意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张菁  龙彬  陈秋渝 《中国园林》2023,39(1):85-91
渝东南传统聚落景观是武陵山区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的重要保护对象。该地区独特的山地环境和复杂的民族构成是探究聚落景观生成机制的关键。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研究方法,分别从生态、生产、聚落和宅屋4个层次选取传统聚落景观的关键特征要素,结合GIS空间统计分析与形态分析的方法手段,总结归纳出受地理与民族双重影响下的渝东南传统聚落景观特征:1)受北高南低的自然地貌差异影响,传统聚落在区域尺度上呈现出北靠山居、南临水体的景观特征;2)受民族互动的影响,不同民族传统聚落景观呈现汉族聚落位于交通便利的溪河两岸,土家族聚落位于溪河两岸与浅丘地带,苗族聚落位于后山“溪里”的族群景观分异;3)传统聚落景观在聚落尺度上受地理与民族双重影响而呈现出差异化的特征,地理要素主要作用于生态、生产与聚落景观层次,民族要素主要作用于聚落与宅屋景观层次,并呈现出“从区隔到融合”的发展规律。渝东南传统聚落景观特征及其生成机制的挖掘为武陵山区文化生态保护提供了实证依据与支撑,可为构建西南山地多民族文化生态体系提供一个区域性的参照。  相似文献   

14.
园记包含了园林要素、空间构成、人文场景等丰富 信息,是研究唐代园林的珍贵材料。通过收集整理唐代园记, 解读时空信息及景观信息,研究唐代园林景观印象的时空分布 关系。首先,将唐代园林景观印象分为5种景观单元类型,并 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其次,提出了4种地理空间推断方式和3 种时间定位方式解析园记时空信息;最后,采用核密度、方向 标准差椭圆等方法,分析唐代园林景观印象的空间关系与时空 演变。研究表明:唐代景观印象单元主要分布于“两京”“江 浙”和“永州”,类型以山水、植物、建筑为主。时空演变 上,前期集中分布于“两京”;中期以“两京”为主,“永 州”“江浙”为辅;后期转变为以“两京”“江浙”为核心的 两核多点的分布模式。随时间演进,分布中心向中国东南移 动,方向分布趋势也显著增强。证明了应用GIS对园林文献进 行空间分析的可行性,也为深入分析古代园林的地理空间分布 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文章将《清明上河图》中所表现宋代城市(开封)的空间形态进行分类,并统计其中人的分布,然后应用环境心理学的方法勾画出城市公共意象图。在图表分析的基础上研究环境行为与空间形态的关联以及场所对行为的引导性,此整体评价宋代汴京的城市意象。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22,(1)
《辋川集》为王维山水诗杰作,创造了一种“辋川模式”。《辋川集》在诗歌创作上注重绘景、造境和美感的经营,追寻着蕴蓄在山水自然中的禅机与哲理。王维喜用“空”字入诗,描绘空景,有空阒的自然景致和空妙的人造景观;辋川山水,营造空境,感觉有空中之音、相中之色和光中之影;辋川山水,洋溢着空灵之美,呈现着宁静澄明的物态和纯净自然的质感。  相似文献   

17.
《金陵四十景图考诗咏》是明代朱之 蕃等人对彼时“金陵四十景”的总结集称,其景 图与题咏共时关联,集中揭示了金陵名胜的风景 特色和品题风尚,对解读金陵风景名胜的地方 意识和传统内涵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基于现代 声景理论,以声要素识别及其环境特征为契入 点,结合《金陵四十景图考诗咏》的景图诗词 判读,在景观空间建构、听觉系统感知等相关理 论的基础上,针对“金陵四十景”声音要素及其 动态场景进行联立解析,进而总结归纳传统声 景营造手法。以“天印樵歌”为例,通过图文解 析展现了朱之蕃笔下声音场景及其想象空间的 内在关系与变动趋势,分析论证传统景图声环 境与风景境域的同一性。相关研究为传统景观 集称图册的当代阐释提供了现代声环境分析视 角,为当代风景名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基于传统 声景解析的研究坐标与历史维度。  相似文献   

18.
刘伟 《城建监察》2006,(7):28-28
辽宁省锦州市主要街路自2005年10月起试运行“网格化”管理以来,执法局全体执法人员攻艰克难,打造了中央街、解放路等景观街路;规范管理了烧锅大坑、旧物市场;有效治理了锦义街、南、北街(布街、步行街)、明德街等重点、难点路段的环境秩序;及时处理了延安路、南京路、上海路上等多处私搭乱建、改窗扩门的违章建筑;基本解决了延安路、南京路、洛阳路等街路上几十家店外占道洗车、修车等污染环境、阻塞交通等老大难问题;昔日主要街路上流动商贩摆摊叫卖和节假日、双休日商家门市悬挂条幅、搭台促销等现象得到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19.
余洋  张伶伶 《华中建筑》2008,26(6):46-48
该文从分析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索景观形象创作中出现的“无意识”现象,并通过创作过程解析,发现引起该现象出现的原型肉因,并辨析原型在景观形态创作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华中建筑》2021,39(7)
该文基于城市文化基因视角来梳理城市文化空间形态,进而解读特定空间的文化伦理,指导城市更新建设。该文通过对沈阳方城地区3个时期的土地使用属性拾取,并从文化基因层面对要素进行分类重组,完成对城市空间属性的重新定义。借鉴景观生态学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对斑块进行景观格局的相关指数统计,分析文化斑块近年来的变化趋势;选取与文化基因表达有重要关联度的文化斑块空间冲突要素、空间结构要素、人文活动要素,并进行赋值与叠加分析,绘制文化维度特征下方城地区文化基因图谱,了解城市文化基因空间分布形态。该研究对刚性管控下城市更新合理规划城市动态空间属性、激活与重塑城市文化活力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