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该文从分析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索景观形象创作中出现的“无意识”现象,并通过创作过程解析,发现引起该现象出现的原型肉因,并辨析原型在景观形态创作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如何实现地域文化景观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利用的共赢格局?该文试图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基于原型的景观设计关联耦合,论述提取非遗原型的可行性和基本途径,并以中国梅山文化主题公园为例,阐述如何利用提取原型进行景观和建筑设计,实现景观文化神韵的提升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开发与有机发展。其主要技术方法有:载体性原型的提炼再现、意境性原型的追溯营造、特征式原型的分析隐喻。  相似文献   

3.
城市街道景观的文化现象研究,主要是根据还原的方法,突破城市街道景观纷杂的表象,找到特定街道景观文化的深层稳定结构,并在探析这些深层结构(原型)的同时,阐明城市街道景观的文化意义和文化属性,以便在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能够充分考虑其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4.
文章重点讨论了上海新城建设中的景观风貌问题,具体通过对上海新城建筑景观的分析,指出上海新城风貌塑造面临的不是"风格化"的问题,而是"迪斯尼化"的问题,进而将建筑景观作为一个文化现象入手进行研究,试图从社会文化的视角对新城景观的"迪斯尼化"现象作出解释,指出这类景观对于城市环境和城市文化的影响,以及可能导致中国设计行业在世界范围内失语的危险进行阐述,并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林箐  王向荣 《中国园林》2022,38(5):6-13
景观原型代表着人类对自然最原始的情感,下意识地反映在人们的景观营建活动中,创造出各种景观类型。景观原型具有强大的审美感召力。认识场地的本质特征并以新的线索将其具体化,补充、调整要素,加强景观结构和自然特征,将其与受到广泛认同的景观原型和景观类型相关联,能够创造具有场所精神的景观空间。精心设计的观景点和游览路径,可以强化人们对景观的体验和感知,加深人与景观的共鸣。最后,以南宁园博园采石场花园为例说明基于原型、场所和体验的景观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6.
以景观原型意象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荣格分析心理学原型理论,从文化心理认知层面分析原型意象成因与空间观念。从景观形态角度解析原型意象的基本空间类型,以及通过景观物象空间构形呈现、衍化与相互融合的空间特征,揭示传统山水建筑景观的成景理念与多样性空间形态的形成规律。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中国驻津巴布韦使馆新建馆舍的创作体会,探讨建筑与景观的关系。总结景观建筑的特征,并提出以景观整合建筑的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8.
何佳 《中国园林》2007,23(6):18-22
写仿名胜是中国传统园林的重要特色,到清代成为皇家园林造园的主要内容之一。从类型学的角度看,这种写仿可以认为是一种对景观原型所形成的类型根据环境特点,使用典型化的景观处理方法进行还原,建立起典型化环境特征的园林创作方法。对传统园林写仿名胜的实例从景观要素、景观结构、景观意境的写仿等方面进行分析,在对传统园林进行分析描述的同时,从方法论的角度探讨中国传统园林创作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城市道路景观的整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周术 《华中建筑》2006,24(2):62-64
近10年来,我国城市道路景观正以日新月异的面貌昭示其建设发展的巨大成就;然而,在景观实践过程中,由于建造时序和实施主体的不同,以及城市道路景观复杂性的提高,导致目前我国城市道路出现“景观破碎、缺乏整合”和“以车为本,缺乏人性”的现象。鉴此,本文提出一种以“人性化”为最终目的的“整合”的设计理念,并从城市整体和城市道路景观体系自身两个层面来探讨城市道路景观的整合方法。  相似文献   

10.
城市设计被认为是创造、改善城市生活环境的有效手段之一,其对城市景观环境塑造的关注与风景园林学科在城市中的工作内容及任务不谋而合。首先,基于风景园林学视角对城市设计的概念和要素进行再认识,发掘两者在方法上的贯通之处。其次,进一步引入景观的原型设计方法,对历史原型的引入与转译方法以及地域原型的还原与重构方法进行解析。最后以清远大燕湖片区规划设计为例,通过景观原型手法表达城市设计要素,探讨景观原型设计方法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建筑的本体应是人化的本体,而研究人化的本体要从构成人的基本要素——身体开始研究起。人类在建筑深层心理结构时,在形成建筑形态时,身体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身体安全图式”作为人的心理结构,是人感知外界环境的标尺,人的生存空间只有与这个图式相吻合,人在其中才会有心理上的安全感与舒适感;而身体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理解又是通过知觉实现这个目的。因而,人性化的建筑应成为真正关乎人的身体和知觉的创造。  相似文献   

12.
建筑的本体应是人化的本体,而研究人化的本体要从构成人的基本要素——身体开始研究起。人类在建筑深层心理结构时,在形成建筑形态时,身体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身体安全图式"作为人的心理结构,是人感知外界环境的标尺,人的生存空间只有与这个图式相吻合,人在其中才会有心理上的安全感与舒适感;而身体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理解又是通过知觉实现这个目的。因而,人性化的建筑应成为真正关乎人的身体和知觉的创造。  相似文献   

13.
郭红  莫鑫 《新建筑》2005,(1):93-93
以荣格的原型理论为着手点,借助文学、艺术两个中介,引入建筑原型;分析建筑原型的一些具体内涵。为建筑原型理论研究带来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4.
以荣格的原型理论及已有学者对建筑原型分析理解为基础,探寻居住空间原型如何在原始时期开始形成并影响居住理念的发展,提出居住空间原型概念的存在及其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根据乡土营造“原型”为适切项,辨析南方乡土营造的源流和变迁关系,为南方乡土营造技艺的整体性认知提供思考框架。营造技艺的源头或本质、流传路径和方法、时空变迁等是构建整体性营造研究的重要构成,依托传播学视角可宏观性把握研究脉络。在此框架下总结近年相关研究成果并探究性指出一些对于南方营造源流变迁的剖析,以期为南方乡土营造整体性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6.
范霄鹏  李蓓茹 《华中建筑》2010,28(1):157-160
传统民居与乡土聚落作为承载个体家庭结构和群体社会结构的"器",其样式对应于社会结构同质同构的特征也存在着营建上的"原型",各地民居与聚落所呈现出来的多种形态是在"原型"基础上进行样式"形变"的体现。推动原型格局发生形变的因素是各地的文化要素和自然要素,两类要素相互交织共同影响着人们集聚的社会结构形态,并于实体的显在层面对承载着个体家庭形态和群体社会形态的民居样式与聚落格局进行营建的调适,从而导致了各地产生出丰富多样的民居与聚落类型。  相似文献   

17.
当代西方建筑类型学的架构解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理论的角度归纳论述了建筑类型学理论发展的历程,指出从广义的范围来讲,只要在设计中涉及“原型”概念或者说可分析出其“原型”特征的,都应属于建筑类型学研究的范围。由于选择“原型”的来源角度不同,概括起来,当代西方建筑类型学的架构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从历史中寻找“原型”的新理性主义的建筑类型学,与从地区中寻找“原型”的新地域主义的建筑类型学。  相似文献   

18.
建筑的现象学阐释是一种存在于世间的体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建筑体验的意义(按照荣格分析心理学的理论)来源于原型.原型是集体无意识,是人对于情感行为和精神行为都有共同的、继承得来的模式."门"是一种具有原型意义的建筑物.结合原型理论和词源学,从具体到抽象,该文诠释了"门"从"器物(实用)、符号(文化)到意象(审美)"各个...  相似文献   

19.
该文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理想建成环境和居住空间的追求,从一种文化原型的角度对这种理想的环境和空间原型进行认识,并界定了从文化原型到建筑原型之间的映射关系。进而指出了体现完美秩序的"匠人营国"和体现理想山水的"世外桃源"是中国文化中关于生活环境的两个最为重要的原型。而中国人心目中的理想住居,则是这两个理想原型的复合。从而尝试提供了一种从"文化原型——建筑原型"的映射关系的角度对建筑形态问题进行解释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邹晓霞 《华中建筑》2006,24(8):11-12
该文就朱文一“边界原型”与芦原义信“地板原型”展开背景与目的、研究内容、理论依据、方法体系等方面比较研究,分析在探讨城市形态过程中,二人的不同地域文化、不同思维方式导致不同研究成果。作者提出探讨二者理论的现实意义,重申构建本土建筑文化理论基础的重要性,并认为不同理论为我们提供认识城市的不同之“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