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叶蔓  王文霞 《低温建筑技术》2009,31(12):109-111
针对资源型产业在资源型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依据自组织理论,将熵引入到资源型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分析其产业转型的熵机理,指出促进资源型产业转型和发展的动力是资源型产业负熵,并基于熵值效应提出资源型产业转型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2.
由于资源的单一性和不可再生性制约,资源型城市必须科学认识自身的转型任务,才能准确定位城市的现代化发展战略.从这一判断出发,本文以克拉玛依现代化转型的任务分析为例,提出资源型城市现代化转型任务的概念性分析框架:城市形态--从生产中心向区域经济中心转型、城市经济基础--从单一资源经济向多元城市经济的转型、城市的人口主体--从工矿职工到现代市民的转型.作为资源型城市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的分析工具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叶蔓 《低温建筑技术》2010,32(12):119-120
由于资源的濒临枯竭,使得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陷入困境,而产业转型是资源型城市摆脱困境的关键。文中分析了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模式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产业转型模式识别模型,为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模式的选择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4.
我国资源型城市相当一部分已处于资源枯竭期,随着开采时间长,开采成本日益上升、企业亏损严重,资源型城市转型已迫在眉睫。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不单纯是经济结构的改变,而且是城市发展方向的改变和城市定位的改变,本文从产业创新、发展特色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提出了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战略模式。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11):95-96
现有文献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研究较多,而对于暂时未出现资源枯竭的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研究不足。本研究以资源型城市山东招远市为研究样本,利用社会学的参与式调查,案例研究中典型案例分析,探讨了处于主导资源上升期的资源型城市的转型问题。研究发现:资源型城市必须在资源开采的鼎盛期就着手准备替代产业的培育问题,才能保证城市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导引、规划先行,协同发展是转型发展的前提;骨干带动、产业延伸、裂变成长、高端引领、创新发展是结构调整的关键;政策引领、机制创新、服务保障是制度设立的基础。研究结果对于国内其他资源型城市转型模式探索具有理论和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陈健珊  陆楚杰  陈兴 《规划师》2023,(5):124-130
我国资源型城市数量庞大,其中许多城市已进入资源枯竭阶段,转型发展成为这些城市面临的课题,而实施城市更新是解决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问题的有效手段,也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在分析多个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经验的基础上,以资源枯竭型城市湖北省黄石市为例,剖析其发展历程和存在问题,并以城市更新行动为抓手,探讨城市转型发展的策略和方法,以期为其他谋求转型发展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结合国内外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案例,分析了经济转型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关系,立足山西省朔州市发展状况,提出了经济转型期的城市规划策略,并指出朔州市的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方向,为我国其他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8,(2)
黑龙江省是国家重要的能源资源战略保障基地,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在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经过半个世纪的资源开采,资源面临枯竭,资源型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呈现衰退趋势。国家为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发展,出台一系列政策。黑龙江省四个煤炭资源型城市抓住机遇,积极探索转型新路,经济社会发展焕发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9.
深圳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面对不断增长的发展需求与资源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需要重新选择城市发展的动力与路径,主动加快城市发展模式转型。深圳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旨在以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转型为规划导向,在规划目标、空间结构、用地管理、政策体系等领域创新规划理念和方法,通过城市规划的率先转型引领城市发展转型。  相似文献   

10.
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是我国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需破解产业动力、环境恢复、城乡统筹、可持续发展等诸多难题.在城市转型背景下的矿区工业园成为各种复杂问题和矛盾的焦点.通过分析矿区工业园在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地位与作用,总结其主要特征与面临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安徽淮北临涣工业园规划的实践探索,提出该类型工业园区规划的战略思路与技术方法,即运用多元统筹的指导思想,综合协调和解决园区选址与环境安全、产业发展与就业需求、产城矛盾、城乡统筹等问题.从宏观战略到空间落实,科学引导矿区工业园未来的发展,实现矿区工业园的产业多元化、产城互动和城乡一体化,为煤炭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更好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1.
转型重构语境中的中国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演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旭  罗震东 《规划师》2011,27(7):84-88
2000年以来,受发展环境变迁及发展阶段演进的影响,中国城市处于转型重构的发展语境之中.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针对发展语境的变迁进行了积极调整:规划目标从增量扩展转向品质内涵提升;规划价值从发展战略转向发展战略与空间规划,从规划研究转向实施性规划;在规划内容方面,发展战略由主体取向转为综合取向,空间规划从聚焦空间实体转向关注...  相似文献   

12.
转型与城市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侯百镇 《规划师》2005,21(2):67-74
转型是人类社会中直存在的普遍现象。学们对社会转型和经济转型进行了长期和深入地研究,其学术成果有助于从新的角度研究和认识城市转型与发展的问题,探求城市特别是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的发展、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3.
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是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重要驱动力。建国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北京的城市空间结构经历了由单中心向多中心、由蔓延式向轴向式、由分散化向网络化、由市域发展向区域发展的转型过程。其发展演变趋势对于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发展转型背景下我国大城市的空间重构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范丽 《华中建筑》2012,(7):33-35
既有建筑再利用是一项对城市环境友好的举措,它可以节约建设资源和成本,避免因拆毁重建而导致的无谓浪费。近年来,既有建筑的改建及重新利用已经成为建筑界一个越来越受重视的话题,既有建筑被重新界定身份,被赋予新的内容,产生新的价值。对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既有建筑通过商业化改造,商业化运营,使其产生经济利润的同时也延续了建筑的使用寿命,保存了建筑的历史文化性,实现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上海正处于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城市空间定量评估和年度监测是城市规划领域的变革与探索。上海城市空间发展质量指数(SQI)旨在体现规划评估的可测度性、动态性与持续性,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面研究空间定量评价的方法。宏观层面(全市),跟踪全球100多个指数排行,围绕宏观经济、金融环境、生活质量、人力知识、生态环境等8个方面,建立起与全球城市对标的评价体系;中观层面(区县),基于空间效率、空间魅力、空间公平、空间安全4个维度,形成17个空间发展目标、采取21个指标予以测度;微观层面(重点地区),以各类主导功能片区为单位,探索以空间形态指标、空间使用指标为核心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6.
经国务院批准,2011年5月20日,上海市撤销原黄浦区、卢湾区建制,建立新的黄浦区。此次区划调整使得新黄浦区开始跨入促进"两区融合,一体发展"的特殊阶段,同时新黄浦区又面临转型发展之大背景。因此,在分析了新黄浦区发展面临转型发展和区划调整双重背景基础之上,重点聚焦促进城区科学发展的整合、转型、创新三大关键词,深入明确两区融合发展的新战略,落实规划管理新重点,为上海市新黄浦未来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一系列具有不同代表性的中国滨水城市进行实证研究,以及与国外相应发展阶段的案例进行比较,提出:在城市发展转型期,滨水区建设对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整体空间结构调整、“人”的价值回归、地方文化特色的强化、城市生态修复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当今滨水区建设得到普遍重视,滨水区开发项目可谓“遍地开花”的背景下,本文梳理和强调“价值”认知,最后提出当前评价滨水区建设是否成功的五项基本标准.  相似文献   

18.
胡韬 《山西建筑》2011,37(34):235-236
针对怀仁县农业转型工作进行了探讨,阐述了目前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的必要性,分析了怀仁县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具备的优势及困境,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对策及建议,以期促进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9.
吴大江  张宏 《华中建筑》2010,28(11):8-9
当代既有住宅建筑的无组织改造已成为当前社会发展阶段的一种较为普遍的既有建筑改造现象,该文通过对当代既有住宅建筑无组织改造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既有住宅建筑无组织改造的实施建议,为中国当代既有住宅建筑改造探索切实可行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0.
大都市郊县村镇体系规划研究——以广州增城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邓毛颖  蒋万芳 《规划师》2012,28(5):19-24
目前,我国总体上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和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阶段。虽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取代了传统的城镇体系规划,但由于区位、文化和经济基础的千差万别,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的编制内容和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基于此,研究在分析村镇体系规划演变和大都市郊县发展特征的基础上,以广州市郊县增城市为例,提出与县域资源禀赋、大都市发展战略规划、大都市战略性发展平台规划、战略性基础设施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农村居民点发展实际相协调的观点,以期在大都市郊县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方面做出一些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