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我国资源型城市相当一部分已处于资源枯竭期,随着开采时间长,开采成本日益上升、企业亏损严重,资源型城市转型已迫在眉睫。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不单纯是经济结构的改变,而且是城市发展方向的改变和城市定位的改变,本文从产业创新、发展特色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提出了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战略模式。  相似文献   

2.
叶蔓 《低温建筑技术》2010,32(12):119-120
由于资源的濒临枯竭,使得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陷入困境,而产业转型是资源型城市摆脱困境的关键。文中分析了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模式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产业转型模式识别模型,为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模式的选择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3.
陈珲 《福建建筑》2010,(12):28-30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利用昆明市东川区异地办园的实例,探讨资源枯竭型城市如何实现城市转型,主要研究内容为产业调整、空间布局、政策指引等方面。通过经验的总结,针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提出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生态共赢的适应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陈健珊  陆楚杰  陈兴 《规划师》2023,(5):124-130
我国资源型城市数量庞大,其中许多城市已进入资源枯竭阶段,转型发展成为这些城市面临的课题,而实施城市更新是解决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问题的有效手段,也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在分析多个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经验的基础上,以资源枯竭型城市湖北省黄石市为例,剖析其发展历程和存在问题,并以城市更新行动为抓手,探讨城市转型发展的策略和方法,以期为其他谋求转型发展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3)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绿色经济"转型是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焦点问题。文章结合阜新市绿色经济转型改革实践,总结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研究结论对于资源枯竭型城市绿色经济转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对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模式研究:以江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加快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萍乡、景德镇、新余市是江西省三个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在转型发展过程中,三市坚持生态立市,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对于其他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6,(2)
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在此背景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棚户区改造工程应与城市的经济和产业转型相结合,顺利实现棚户区改造,使资源枯竭型城市棚户区居民的整体生活水平得到稳步提高。  相似文献   

8.
资源型小城镇大多是依赖单一的资源形成单一的经济发展模式,面临资源枯竭的危机,这类发展模式无疑是不可持续的。改变资源枯竭型小城镇经济增长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已经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本文结合湖北省大冶市陈贵镇产业转型的具体实践,提出资源枯竭型小城镇产业转型的四大路径。第一,改变资源枯竭型小城镇独立发展的发展特色,与大中城市充分对接,并与周边城镇协调发展;第二,在替代产业的选择过程中,不必仅依赖于传统资源,应从资源、市场、政策等多元角度出发,合理选择替代产业;第三,注重产业发展的时序控制,采用情景分析方法分析未来发展的若干种可能,弹性引导产业发展;第四,结合地方特点,细化产业发展策略,增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动力和可实施性。  相似文献   

9.
以河南省平顶山市为案例,研究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规划问题。针对平顶山资源尚未枯竭、人口流出较多、生态环境与城市承载力较弱的特点,提出相应的发展措施。通过创新驱动多元产业升级发展,增强发展动力;以多重手段吸引人力资源集聚,夯实发展基础;加强环境与矿区治理,恢复绿水青山的生态本底;推动城市结构与功能提升,从根本上改变资源型城市品质不足、欠缺活力的局面。  相似文献   

10.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研究资源型城市的空间规划编制过程,通过规划引领,推动城市有效转型。本文在国内外资源型城市的文献研究和各类规划成果的基础上展开案例城市的实地调研,通过时间流的方式进行研究分析。从资源开发、枯竭引发的产业发展、空间受限、环境恶化、二元结构等城市问题入手,以问题为导向,同时以转型发展的城市发展目标为导向,完成城市规划编制体系,推动案例城市的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11.
~~冲突·变化·共荣@梁尚宇$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风景林系 @杜蔼恒$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风景林系 @郑晓谨$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风景林系  相似文献   

12.
张宁  袁珏 《室内设计》2011,(3):41-44
1.项目背景概况杜伊斯堡内港紧邻市中心老城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1844年连接莱茵河和鲁尔河的运河在经过16年施工以后竣工。19世纪末航运业受到不断发展的机动车交通的竞争,不断衰落,运河随之被重新填埋。保留下来的莱茵运河的延长线与新的港口湾面就被称作内港。其功能也从初始的木材转运港逐渐转变为鲁尔区的粮食转运港与加工中心(图1)。到20世纪50年代,杜伊斯堡内港周边成为了西德最大的面粉工业区,被  相似文献   

13.
在转型中创新 在创新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的中国建筑师是幸运的,因为我们赶上了好时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2013年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经历了35年,这是中国巨大变化的35年,也是建筑业黄金时代的35年.“太平盛世大兴土木”,35年来,建筑业中的房屋建筑共竣工了313亿m2,是现在存量房屋建筑面积的70%以上.这种大规模、高速度发展的建筑业给我们国家带来了什么呢?首先是拉动了GDP.  相似文献   

14.
形状语法于1972年被提出时主要是作为一种解析设计作品的工具,通过以几何形状为基本单位的规则研究, 探索既有设计语言的生成逻辑;2000 年后形状语法逐渐开始作为一种辅助设计过程的工具,通过应用形状转换规则, 扩展某种设计语言或构建一种新的设计语言。通过回溯形状语法的研究历程,重新解读其理论渊源,阐述形状的运 算原理与规则的层级逻辑,探究解析式形状语法和生成式形状语法的实施策略;梳理形状语法在艺术、工业、建筑等 领域中解决复杂设计问题的实现路径,并以赖特草原系列住宅分析和山东建筑大学乡村批量住宅研究为例,利用规 则推理解析设计空间的生成过程;最后,简述形状语法的局限性,对形状语法作为一种计算性设计方法朝向数字化、 智能化发展的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5.
连菲  邹广天 《华中建筑》2010,28(2):97-99
该文在介绍可拓学中共轭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实例分别探讨如何应用各种共轭方法对建筑策划要素进行分析和变换来生成有创意的策划策略。这为在建筑策划中实现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模型化描述的逻辑推导方法,促进了建筑策划的创新活动向更科学、更高效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从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和规划管理实践的角度,着重阐述上海城市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城市更新的基本原则及重点任务,指出了未来上海城乡规划工作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7.
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院长孔宇航教授在美国学习工作多年,曾师从于彼德·艾森曼(PETER. EISENMAN)、丹尼·李伯斯金(DANIEL.LIBESKIND)、拉菲尔·莫奈尔(RAFEL.MANEL)、查里·葛瓦西米(CHARLIE. GWATHEMEY)等国际著名建筑师.在建筑形态和建筑设计与理论方面有专门的研究.本刊获悉孔宇航先生就"后有机建筑"的研究预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籍此,本刊记者采访了孔宇航先生.  相似文献   

18.
“转化”——英文译为“Transformation”。 记得七八年前,美国西海岸著名建筑师Rotanti来南京访问,他很希望与我合作做一个工程设计。Rotanti的风格是典型的现代建筑形式,建筑空间丰富,灵活可变。他对佛教也颇感兴趣,我就介绍他到苏州西园寺庙做一幢藏经楼。他带回去指导学生做,一年后方案寄给我,但不很理想,毕竟他不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真谛。可创设当地的小住宅,一生方形绿地的转角,建筑是现代的,精美得体。  相似文献   

19.
周婷  单军  张博 《建筑学报》2015,1(2):78-83
以湘西永顺老司城村寨为调研对象,对全村73栋土家族民居进行了全面考察,在介绍老司城历史背景、地理环境及村寨布局的基础上,完整呈现了整个村寨所有民居的材料、平面与主要功能的布局情况。分析得出堂屋空间的生活化转型、新材料的引入、平面形态的异化生长和功能布局的"现代化"是老司城土家族民居变迁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20.
尚晋 《世界建筑》2014,(11):118-119
一家大型网络市场公司即将进驻市中心以外的一座普通的4层建筑.为此,公司邀请了多家建筑事务所来竞标,设计一座能够突出其无形工作特性的建筑,同时避免恶俗的赛博朋克或高科技形式语言.MRAC在竞标中胜出,而方案是对建筑进行复原.设计要求中的无形特性是通过对有形部分做减法得以体现的——剥开厚厚的积层,显现出这座20世纪初建筑本来的高雅.不仅原建筑的砖墙被拆除,连混凝土梁、壁龛和天花也没有保留.这个复原工程可以说是一个彻底的减法.地面层的全部地板都被拆掉,代以极薄的穿孔金属板(仅5mm厚).这就去掉了入口层和地下室之间的一切分隔,形成了宽敞明亮的咖啡厅.建筑其余部分的改造则十分节制,在保证流线和流量合理性的同时,又为日后的扩建保留了必要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