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空间介词是认知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结果表明,空间介词多义性是以原型意义为基础通过意象图式、隐喻扩展等认知原则产生.在英语介词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介词基本空间意义的学习,也要重视转喻和隐喻的认知,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逃离》中"Flora"和卡拉的意象图式在"图形—背景"不断更迭的过程中,被不断切断、重续,造成了两种意象图式的交织叠加、互为映射。并以此构造了精巧的叙事结构,悬念迭起的故事情节。在意象片断的重组与再续过程中,Flora的形象被不断重塑,其内涵不断丰富,最终形成了层次多重的意象原型,并推动了各角色意象图式的动态构建。  相似文献   

3.
人类对于方位的认知是通过"空间隐喻"实现的,哲学上把这种空间隐喻叫做"意象图式",这是"自然意象图式"。除了"自然意象图式"外,还有个"心理意象图式",这是客观方位认知在人类头脑中的"镜像"反映,它是人类在方位问题上的一个更高级、更深入的认知过程。这种认知与一个民族的习俗和语言有密切的关系。笔者经过分析可知,汉语心理方位词"上"和"下"除了表示具体方位以外,它们的指称意还有更丰富的心理内涵。  相似文献   

4.
介词to的意象图式及其意义延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词to可以表示实体间朝向并到达的动态关系,也可以表示单独的朝向关系或静态的位置关系。其空间意象图式映射到其他认知域,形成to的各种意义延伸。  相似文献   

5.
基于Langacker"认知语法"中动体——陆标、意象图式和Lakoff的空间隐喻理论,从认知语言学视角探讨in和on的空间意义及其投射的空间隐喻拓展意义。指出in的意向图式为容器图式,投射的目标域有时间、状态、方式和趋势;on的意向图式是平面图式,所投射的目标域含时间、依靠(依据)、"是……中的成员"和状态。分析英语中此类介词的空间意义及其认知过程有助于词汇习得的掌握。  相似文献   

6.
以意象图式为支点,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讨了空间隐喻意义的心理认知过程,着重讨论了AT一0N—IN三个介词的概念隐喻意义,指出:意象图式是构建空间概念隐喻的路径,相似是构建空间隐喻的认知基础,还揭示了人类躯体经验在形成抽象概念意义中的作用和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7.
《孟子》中的语言比较接近先秦时期的口语,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当时的语法。"以"是古代汉语中的一个重要词汇,在《孟子》一书中其用法主要用作介词和连词。作为介词,其具体用法为工具介词、对象介词、原因介词、时间介词;作为连词,其具体用法为顺承连词、因果连词。虽然其作为动词的用法在《孟子》中较少使用,但由于"以"的虚化过程是从动词到介词再到连词,因此对于其作介词与作动词、作介词与作连词划分上有很大分歧。  相似文献   

8.
在认知语言学范畴理论中,一词多义是人类认知范畴化和概念化的结果。一个词的多个义项构成一个语义范畴,中心意义位于范畴的核心,是范畴的原型,其它义项分布在原型周围,这些义项之间是相互联系的,通过语义链串联起来。本文就以动词"climb"和介词"over"为例,分析语义链在多义范畴中的具体体现,并且试图分析它在英语词汇习得以及教学中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在客观主义语义研究范式内,研究者通常从历时的角度对"词义聚合"进行分析,旨在理清词汇意义发展的脉络,关注词义演变的社会背景,但对"词义聚合"的理据却始终没能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词义聚合"研究随之陷入困境;但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各种理论如图形--背景、原型范畴、隐喻、转喻、意象图式等使"词义聚合"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  相似文献   

10.
-UP-是英语短语动词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小品词。传统认为它与英语习语中的介词和副词一样,其语义具有不可分析性。根据物象与背景理论中-UP-的意象图式,它的语义在短语动词中具有可分析性,其基本含义与事物从下列上的移动相关,在短语动词中有7个义项,其中包括其概念隐喻变义,这些义项对短语动词的语史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近10年来发表在中国知网中文核心期刊上意象图式研究的现状进行综述,发现研究焦点主要关注意象图式与语言教学、意象图式与文学鉴赏、意象图式与心理认知。意象图式产生于人们与现实世界的互动中,今后的研究可以从更多不同角度的意象图式出发探讨人们对于不同抽象概念的表征加工,以更全面地了解人类的认知与语言行为的关系。而意象图式对语言教学的研究领域也有待于深究验证。  相似文献   

12.
论多义词     
汉语中的词汇多义现象是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语义现象.词义多义化的认知过程是以原型理论为基础,家族相似性为原则,通过原型转换和原型裂变这两大基本途径,在意象图式、转喻和隐喻等认知机制作用下形成的.准确使用和正确理解多义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从意象图式视角解读李清照的《一剪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图式作为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最早由Lakoff和Johnson在1980年出版的《Metaphors We Live By》中探讨概念隐喻时提出。意象图式理论强调的是思考时用我们的身体体验形成的形象生动的内心图像,这点与古诗词所蕴含的丰富意象有着紧密的联系。本论文以婉约派词人代表李清照的词《一剪梅》为例,尝试揭示这首词所蕴含的意象图式从而从意象图式的新视角赏析宋词并验证意象图式对古诗词语篇分析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4.
意象图式是建立在人和外部世界互动体验基础上的一种基本认知模式。以意象图式理论为视角,基于对商务语篇中常见意象图式模型的分析,探讨了意象图式理论对商务英语教学的启示,以期更有效地培养高职学生的商务英语技能。  相似文献   

15.
运用原型范畴理论和空间概念结构理论来指导短语动词教学,解决教学中的两大问题,即帮助学习者掌握多义性短语动词;通过在结构和意义上表现出来的相似性来帮助学生掌握相似短语动词。同时提出了'短语动词四步法'的教学模式,即分析与获得小品词的意象图式,形成小品词的语义网络,掌握短语动词的多个义项,掌握相似短语动词。  相似文献   

16.
不同注家对《诗经》"爰"的理解存在偏差,对其注解莫衷一是。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来研究《诗经》"爰",探寻其真正意义和用法所在。研究发现,《诗经》中的"爰"均有实义,为单纯介词,可训释为"於",表示处所。"爰"不存在内部结构层次关系,也不表示任何语气。  相似文献   

17.
运用语法化的理论,分析甲骨文中"于"字的语法化过程."于"在"往/步,于+处所"的语法语义框架中开始意义的虚化,重新分析为"往/步,于+处所",出现介词化的倾向.这时"于"经常被借用于引进祭祀对象,形成"V+于+对象"的范式,这种格式反过来促进了"往/步+于+处所"中"于"完全介词化."于"从引介空间到引介时间,最终完成"于"的语法化过程,形成介词"于"分别引进处所、时间、对象的不同格式.  相似文献   

18.
意象图式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模式,是我们理解世界的认知手段.分析《登高》的三个英译本中意象图式的运用情况,具体阐述意象图式在诗歌英译中的概念识解操作,旨在开拓唐诗翻译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名量词“道”和“条”都用于长条形的东西,但二词的用法实际上并不相同。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原型理论及意象分析理论对二词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二词在计量具体事物和抽象事物时的异同,有助于正确使用这两个量词。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老子言说"道"时"渊默"的态度这一视角,探析其"道法自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内涵。得出了从"反者道之动","复归于婴儿"两方面来自觉修为"道"的路径之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