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意象图式为支点,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讨了空间隐喻意义的心理认知过程,着重讨论了AT一0N—IN三个介词的概念隐喻意义,指出:意象图式是构建空间概念隐喻的路径,相似是构建空间隐喻的认知基础,还揭示了人类躯体经验在形成抽象概念意义中的作用和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2.
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运用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理论来对"动词+up"的结构展开全面且细致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多项实例证明,up除了包含空间意义之外,还包含一定的隐喻意义。同时,短语动词的构成也是比较复杂的,小品词和以及动词都对其有着重要的作用与价值。这种语义致使其结构可由空间域通过隐喻拓展至心理域和社会域,和动词搭配时能引申出更广泛的语义。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近10年来发表在中国知网中文核心期刊上意象图式研究的现状进行综述,发现研究焦点主要关注意象图式与语言教学、意象图式与文学鉴赏、意象图式与心理认知。意象图式产生于人们与现实世界的互动中,今后的研究可以从更多不同角度的意象图式出发探讨人们对于不同抽象概念的表征加工,以更全面地了解人类的认知与语言行为的关系。而意象图式对语言教学的研究领域也有待于深究验证。  相似文献   

4.
空间介词是认知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结果表明,空间介词多义性是以原型意义为基础通过意象图式、隐喻扩展等认知原则产生.在英语介词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介词基本空间意义的学习,也要重视转喻和隐喻的认知,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基于Langacker"认知语法"中动体——陆标、意象图式和Lakoff的空间隐喻理论,从认知语言学视角探讨in和on的空间意义及其投射的空间隐喻拓展意义。指出in的意向图式为容器图式,投射的目标域有时间、状态、方式和趋势;on的意向图式是平面图式,所投射的目标域含时间、依靠(依据)、"是……中的成员"和状态。分析英语中此类介词的空间意义及其认知过程有助于词汇习得的掌握。  相似文献   

6.
情感是抽象的、不易表达的,它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建立在人体感知基础上的隐喻来表达的。通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情感中"愤怒"的隐喻表达进行英汉两种语言资料的收集、对比和分析,可以发现这两种语言在情感隐喻方面的认知共性与个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讨论表现空间方位关系的“上下图式”如何体现在神话、宗教、政治、历史等领域,进而推导出“等级图式”,旨在更好地说明空间方位关系如何通过隐喻映射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通过语言来表现世界的等级现象。我们的假设是,在日常生活中,大量的等级关系虽然可以用“上下图式”来解释,但是用“等级图式”来解释更加令人信服。因此,可以用“等级图式”进一步完善表现等级关系的“上下图式”。  相似文献   

8.
"down","under"和"below"是英语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表示空间概念的三个意义相近的介词,而对介词意义分析的最适合的工具便是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式。本文利用意象图式作为工具,对介词"down","under"和"below"进行图式分析,旨在探究其原型图式及其词义延伸的特点,并通过比较其原型图式来说明它们之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9.
概念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频繁地出现在经济语篇中.在大量搜集英汉经济语篇语料的基础上,从本体性概念隐喻、方位性概念隐喻、结构性概念隐喻三个角度对“钱”的概念隐喻进行了分类和解读.  相似文献   

10.
文中在概念合成认知框架下建立了隐喻认知模型,试图在"文化寻根"背景之下解构《白鹿原》文学作品中"小说是一个民族秘史"的概念,探讨文学创作背后"白鹿"意象的社会文化语境关联动因与隐喻化思维逻辑推理的认知过程.研究发现民族秘史隐喻构式的解读包括输入空间I和II的建立、连通,以及类属空间高度抽象的"民族命运"框架结构,因为这种框架结构能够确保输入空间相应元素投射到合成空间,达成合成空间民族秘史隐喻概念的本质核心;而小说层创结构则以"大历史"的关联视角创造性地揭示了白鹿精魂与民族神秘性的共性连通、以及民族秘史所蕴含的深意是认知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根据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与意象图式理论,运用英、法、汉语语料,对基本隐喻概念衍导出有关空间走向的方位隐喻词语“BENEATH/SOUS/下面”进行对比研究,以揭示中西不同文化中该词义的产生及其拓展理据。  相似文献   

12.
从意象图式视角解读李清照的《一剪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图式作为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最早由Lakoff和Johnson在1980年出版的《Metaphors We Live By》中探讨概念隐喻时提出。意象图式理论强调的是思考时用我们的身体体验形成的形象生动的内心图像,这点与古诗词所蕴含的丰富意象有着紧密的联系。本论文以婉约派词人代表李清照的词《一剪梅》为例,尝试揭示这首词所蕴含的意象图式从而从意象图式的新视角赏析宋词并验证意象图式对古诗词语篇分析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将语用学指示语研究中的心理距离与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相结合,构建出基于心理距离的隐喻映射模式,对虚拟语气动词时态用法的内在机制做出解释。这一模式包括时态域与心理状态域两个认知域,而虚拟语气中的动词时态表现,实际上是对人们在使用虚拟表达时的心理状态的一种隐喻现象。在Were-型虚拟语气中,时态域中的现在时、过去时之间的心理距离,作为距离意象图式被跨域映射到心理状态域中真实与非真实之间的内部结构。在此模式基础之上,作者又提出时态潜势的概念,对Be型虚拟语气的隐喻映射模式做出阐释。  相似文献   

14.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方法,更是一种认知方式.以总结隐喻的认知机制为基础,综合探讨了隐喻的翻译方法并将其运用到《红高粱家族》葛氏译本的分析中.研究发现葛氏译本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原作中的隐喻,有利于英语读者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意象、缩小不同民族间的认知差异;同时,这也为分析和判断莫言英译作品的隐喻译介效果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15.
从认知的角度对汉语中“甜”和“苦”这两种味道的隐喻现象以及其特点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探讨其文化成因。分析表明汉语中“甜”和“苦”的隐喻现象及其基本特征反映了人们认知过程中基于身体经验在经验和行为中形成概念和范畴,用具体反映抽象的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16.
运用认知文体学的解读模式,分析了杜牧诗歌《山行》对景物的描绘,以及其中的意象图式和对概念隐喻的运用。认为按照认知的框架来解读诗歌,可以使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诗歌语言蕴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中的数百首诗歌在这一经典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而诗歌中大量出现的"花"隐喻使其更加丰富多彩。本文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对《红楼梦》诗歌中"花"这一实体隐喻及译文进行解读,对比了原作者在构建"花"隐喻与译者在翻译这些隐喻时的认知整合过程,从而发现译者受翻译目的和语言文化的影响在解读和翻译隐喻时存在些许问题。  相似文献   

18.
“前”、“后”方位是人类对自身和周围空间关系的一种基本认识,其认知基础源于自身的身体经验.本文试图从认知的角度来解释英汉两种语言背景中关于“前”、“后”在空间方位概念上的共性和个性,指出其不同的认知特点.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网络语言的语音隐喻和语义隐喻两方面的分析,探究人们运用网络语言进行交流时的心理认知过程,以及网络语言中的隐喻在“微”时代信息传递中的重要意义。因概念隐喻而极富表现力的网络语言增强了信息传递的经济性和娱乐性,在“微”时代人际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20.
庄子在阐述其哲学思想时常用音乐做比喻,从中也反映出他的音乐美学思想。《庄子》对音乐审美心理特征的认识十分深刻,庄子理想中的音乐最高境界是"天乐",也就是合乎人的自然情性的音乐。"天乐"使人无言而心悦,而欣赏"天乐"需要"心斋",具备"坐忘"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