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了充分发挥轨道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骨干作用以及接运公交的集散作用,提出了配合城市轨道交通的接运公交车区域布设模型。分析城市轨道交通与接运公交之间的关系,提出边际出行距离的概念,即选择常规公交直达以及选择常规公交—轨道交通换乘所消耗的广义成本,其中特别考虑了服务水平对乘客选择的影响。并对居民收入水平、轨道交通的票价设置以及乘常规公交距离与出行总距离的比值大小对于边际出行距离的影响进行了敏感性分析。进而考虑各站点的OD分布,建立以全部乘客总出行时间最小值为目标,以边际出行距离为约束条件的区域布设模型并设计算法求解。最后通过对北京市5号线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共汽车之间衔接的数值实例进行分析,显示了该模型符合实际情况,易于应用。  相似文献   

2.
对智能公交系统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能够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一票制的公交IC卡收费系统仅在上车时刷卡,乘客下车站点的信息无法直接得到,而现有方法只能判断出部分乘车记录的下车站点,这成为公交IC卡数据应用的制约因素.根据公交乘客出行的时空规律性,提出基于通勤出行模式和关联出行模式判断下车站点的思路.利用通勤出行规律判断公交乘客的通勤OD,再根据其居住地和工作地站点信息对通勤出行的下车站点进行估计.依据公交乘客长期出行具有一定时空关联性的规律,通过将当日出行与他日的关联出行数据进行匹配来判断下车站点.对提出的方法进行算法实现,并应用大规模实际数据对算法进行了实验和精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提高下车站点的判断比例,准确率达到87.90%,能够应用于实际的公交系统规划和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3.
为了获得常规公交和地铁拥挤度对两种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提出一种运营时间内车内最大拥挤度计算方法.选择哈尔滨市71条常规公交线路、地铁1号线和3号线开展人工客流调查,获得高峰时段最大断面乘客数,计算得出拥挤度.将RP调查与SP调查相结合,建立拥挤度实测数据与乘客主观感知对应关系.对行程时间、拥挤度和出行费用详细分级,组合设计公共交通出行选择情境,建立常规公交和地铁出行方式选择离散Logit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拥挤度对公共交通方式选择的影响最大,出行费用次之,行程时间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4.
提出了综合考虑换乘次数、出行时间、出行距离、步行距离、等待时间等公交出行因素的广义时间计算方法,给出了基于广义时间和出行费用的公交出行效用函数,构建了考虑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的巢式Logit公交线路选择模型。以广州为例,给出了通过问卷调查进行参数估计的方法,模型计算结果和二次调查数据的比较表明文中的方法可准确计算公交乘客对出行方式和线路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对智能公交系统IC卡数据、GPS数据挖掘与应用问题进行了研究,构建了基于公交站点下车概率的乘客下车站点推算模型.该模型提取公交乘客通勤、随机出行等行为链,考虑站点吸引权及当次乘车方向下游站点数等影响因素,判断随机出行下车站点.针对该模型提出了乘客下车站点判断算法,并设计了模型的检验方法.以青岛市11路公交为例验证算法,检验回归方程系数值为1.0211.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实现乘客下车站点有效推算,具有良好可靠性.  相似文献   

6.
为确保城市出租车停靠站布局的合理性,改善站点利用率低的现状,提出一种基于GPS轨迹数据的出租车停靠站双目标选址决策方法.在数据背景下,对出租车出行需求量及候选点位置进行估计.考虑乘客出行需求的覆盖率、乘客可接受的最大出行距离、站点及站位的服务能力等影响因素,构建了出租车停靠站空间布局的约束条件.分别从规划者和使用者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建设成本最小化和公众满意度最大化的双目标选址优化模型.应用基于遗传算法的宽容分层序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以成都市春熙路商圈为例,运用所提出的优化方法对该区域的出租车停靠站进行重新选址,并研究不同的乘客期望出行距离对选址问题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乘客的期望出行距离小于300 m时,新的站点布局方案能够以合理的站点数量覆盖区域内的全部出行需求,同时保证乘客的出行满意度处于较高水平,验证了双目标选址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以石家庄市公交客流调查数据为实证研究对象,对城市公共交通网络的客流移动模式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公交网络的站点上下车人数具有强烈的异质性,站点间客流量分布具有幂律分布特征,而公交乘客却具有峰值的出行距离分布,可以用负二项分布函数拟合。用随机游走模型再现了实证中观测到的标度性站间客流分布和有峰值的出行距离分布,并探讨了这些统计特征形成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8.
基于站距的公交网络优化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站距是公交线网设计的关键变量,它决定了乘客的出行时间和运营企业的运营成本,影响了公交车辆的平均速度.并决定了乘客的步行距离和步行时间.为对公交网络的设计和站点、站距的确定提供理论基础,以公交站距为着眼点,从乘客、运营企业、政府3方面提出了公交网络的优化方法,给出了乘客出行时间最少、运营企业成本效益最高、社会福利最大的多目标多赢优化模型.  相似文献   

9.
针对公交站点排队溢出导致的路段运行效率下降问题,通过分析混行交通条件下公交跳站运行对路段通行能力及乘客出行时间的影响,分别建立了小汽车和公交乘客的出行时间计算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乘客总出行时间最小为目标的公交站点停靠车辆数优化模型;以杭州市天目山路为例,使用上述方法对其站点停靠车辆数进行了优化,结果显示,优化后的停靠方案能够使小汽车运行速度提高9.32%,公交乘客的出行时间缩短3.98%,所有出行者的总出行时间减少4.75%;本文提出方法的优化结果能够为混行交通条件下公交跳站运行方案的设计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0.
定制公交作为发展公共交通的新型出行方式,在缓解城市道路拥堵方面具有显著成效.从需求侧分析用户需求和定制公交运行需求,评价定制公交模式.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收集西安市居民出行数据,共收回有效问卷622份.首先基于用户需求,运用spss软件建立居民选择定制公交出行意愿影响因素的意愿-职业/收入回归模型,分析定制公交实施的可行性.其次,针对定制公交运行需求,拟定站点、线路和制定票价,基于Logit选择模型对比客流分担率变化,讨论开通定制公交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结果表明,西安市居民中高薪通勤用户对定制公交具有强烈需求,定制公交出行意愿与职业、收入有关,站点选择应覆盖较多居住区设置1~2个为宜,票价建议制定为8元,开通定制公交后,私家车和公交车分担率分别减少7. 35%和7. 68%,有效缓解城市道路早晚高峰拥挤情况,从用户需求和运行需求方面为西安市开通定制公交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轨道交通接运公交线路的最优布设方案,兼顾乘客和公交运营企业的利益,提出了一种启发式算法。算法以乘客延误最小化和公交线路行驶时间最短为基础,给出了接运公交线路的具体生成示例。以北京地铁5号线宋家庄站和刘家窑站的接运公交线路布设方案为例进行分析,将生成方案与遗传算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提出的启发式算法比遗传算法更加...  相似文献   

12.
基于泰森多边形,以公交站点服务区内的所有乘客平均步行到站时间最小为目标建立了一种常规公交站点布局优化模型。首先,分析了公交车乘客乘车习惯与泰森多边形的性质,论证了将泰森多边形的概念引入到公交站点服务区的可行性;然后,介绍了泰森多边形的生成算法,以及对优化区域进行分区的操作流程,并以此构建了优化模型,建立了乘客选择公交出行的比例与步行到站时间的函数关系式,在备选站点中选择满足目标条件的站点做为最终确定的公交站点;最后,通过实例验证了模型的实践性和科学性。研究结果表明:泰森多边形的特性与公交站点服务区所具备的性质极其相似,将泰森多边形应用到常规公交站点的优化研究中,可以解决公交站点的布局优化问题。  相似文献   

13.
公交专用道施划的公交客流影响范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交专用道虽能有效地保障公交优先,但其对公交乘客产生的巨大吸引力,能够引发公交网络中局部区域的客流转移,对公交运营造成影响.为准确获取该变化的具体范围及程度,结合公交出行特征,在改进后的公交换乘网络基础上,提出一种重叠社团结构检测算法以确定出专用道的可影响范围,并进一步利用改进后的公交站点网络,利用Djkstra算法提出影响模型以计算具体影响程度.最后根据实际调研数据验证了方法的合理性.研究表明:公交网络中线路间的相互联系是专用道影响的基础,而换乘条件是限制其影响的重要因素.与专用道站点之间具有至多一次换乘关系的站点集构成了专用道的影响范围,乘车资源及环境则决定其影响程度.研究结果,可对既有专用道进行评估及其进一步施划.  相似文献   

14.
从城市建设用地不断扩张的角度出发,研究城市居民出行距离分布变化对高密度轨道线网影响下的长距离穿越式公交线路竞争力的影响. 分析城市居民出行距离的变化趋势,提出公交站点选择概率的计算方法,建立基于Logit-SUE的公共交通网络客流分配模型,研究区域内居民平均出行距离和居住分散性系数对长距离穿越式公交线路竞争力及各站点选择概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城市扩张趋势下,居民平均出行距离存在逐渐增大的趋势,轨道交通方式的优势逐渐突显,长距离穿越式公交线路竞争力逐渐减弱;公交线路各站点选择概率逐渐减小,且线路中心区站点对平均出行距离的灵敏性相对线路边缘区站点较低. 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居住分散性系数存在逐渐减小的趋势,分散性系数越小,居民居住地分布越集中,长距离穿越式公交线路的选择概率越小,竞争力越弱. 随着乘客居住地分布由“小而分散”向“大而集中”转变,长距离穿越式公交线路各站点选择概率存在逐渐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轨道交通站间距优化模型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对轨道交通最优站间距的研究都是以乘客出行时间最小为优化目标,在此基础上,建立以轨道线路系统总成本(其中含乘客出行时间成本)最小为优化目标的站间距优化模型,并考虑用轨道乘客流量随站间距的概率分布来建立模型,最后结合西安地铁一号线,采用VF程序模拟搜索方法求解最优站间距,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站间距取1 00...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重叠公交线路间协同性、减少公交运力资源浪费,提出了考虑乘客换乘的重叠线路公交调度优化方法.根据乘客起讫点与重叠区段的位置关系将乘客划分为三类,深入研究了重叠区站点各类乘客公交出行过程;针对重叠公交线路上乘客换乘行为,以乘客总出行时间最小和公交运营成本最小为目标,车辆发车间隔、始发站首车发车时间及车厢容量限制为约束...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站台乘客候车分布特性的基础上,构建候车位置场强度函数,建立了站台候车位置乘客人数预测模型.为求解模型参数,以实际乘客候车人数与预测相差平方和最小构造目标函数,改进了确定搜索区间的进退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模型参数与站台乘客候车分布之间的关系.以海淀黄庄站台乘客候车分布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一般误差在0~4人,最大误差为6人,基本可以满足实际要求.  相似文献   

18.
智能公共交通系统动态调度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影响车辆正常行驶的主要因素以及恢复车辆运营的调度方法,建立了一种动态调度的模型.模型的思路是将延误到达的车辆在线路始发站不停车发出,中途站点载客,目的是减少车辆停车时间,恢复线路车辆的正常车头时距,避免车厢内由于大间隔造成的拥挤现象.利用哈尔滨市公交92线数据进行模型检验,采用高峰时间段车辆延误数据,分别对1辆车和2辆车延误进行调度调整,结果表明,该调度方法有效地减少了乘客等车时间,为车辆间距控制系统提供了有效的模型.  相似文献   

19.
针对公交站点需求过剩导致的运行效率下降问题,在分析跳站运行对4种O-D类型乘客出行时间影响的基础上,使用遗传算法建立了以乘客总出行时间最小为优化目标的公交跳站运行方案优化模型。以杭州市实际公交线路为例,调查了详细的公交出行数据,并使用优化模型对该线路的跳站运行方案进行了设计,分析结果显示:跳站运行能够使所有乘客的总出行时间减少8.4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