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惰性气氛保护下,采用“梯度共晶”-络合共沉积方法,在球形Ni(OH)2表面包覆不同含量的Co(OH)2。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恒电流充放电技术测试其相结构、表面微观形貌和充放电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镶嵌Co(OH)2包覆层的球形Ni(OH)2具有良好的放电容量和大电流充放电性能。倍率放电性能与包覆Co(OH)2的量有一定的关系。在0.8C充电/0.4C放电条件下,包覆层最佳含Co(OH)2量为0.8%;而在1C充放电、2C充电/1C放电和3C充放电条件下,包覆层含Co(OH)2量最佳范围为2%-3.6%。表面包覆价态稳定Co(OH)2是改善氢氧化镍电极大电流充放电性能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按正交试验方案采用固相反应法合成LiFePO4,考察球磨时间(A)、预分解温度(B)、预分解时间(C)、保护气体流量(D)对其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各因素的影响大小顺序为B〉D〉C〉A。得到最佳的组合:球磨时间为2h、预分解温度为350℃、预分解时间为5h、保护气体流量为1.5L/min。按最佳工艺制度合成的试样,第三循环放电容量为121.78mAh/g,充放电效率为98.56%。  相似文献   

3.
多元低钴稀土基贮氢合金及其电极特性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本文根据多元合金化原则设计了一系列电极用低钴 AB5型贮氢合金。并对其组织、不同温度和不同倍率的电化学性能、P- C- T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用多元合金化降低 Co含量后 ,合金的放电容量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但可明显改善其充放电循环稳定性 ,且各种合金在 2 0℃时 1 C和 0 .2 C的放电比率、0 .2 C充放电时 40℃和2 0℃的放电比率均基本保持不变。低 Co合金具有更低的平台压。  相似文献   

4.
利用膨胀法在DIL805A型淬火膨胀仪对高温轴承钢M50(/%:0.82C,4.25Cr,4.17Mo,1.03V)开展了临界点测定及冷却速度0.02~40℃/s的连续冷却转变试验,并绘制了静态CCT曲线,结合室温下的显微组织以及维氏硬度分析,系统研究了冷却速率及奥氏体化温度(1 000℃和1 120℃)对高温轴承钢M50组织转变以及静态CCT曲线的变化影响。结果表明:高温轴承钢M50的临界点不受奥氏体化温度影响,Ac1与Accm温度分别为808℃和852℃;珠光体转变的临界冷速为0.05℃/s,奥氏体化温度的提高促进了马氏体转变起始温度的降低以及贝氏体转变区间在静态CCT曲线上的右移,并且显著提升了高温轴承钢M50在较低冷却速率条件下的室温硬度。  相似文献   

5.
《中国钼业》2013,(1):37-37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富锂型掺杂钼酸锂及其制备方法,其化学结构式为Li2M1-xMoxO3,所述富锂型掺杂钼酸锂具有良好的电化学充放电行为,小电流充放电条件(0.1C)下放电容量为156mAh/g(理论容量169.8mAh/g的85%),制备方法简单易行,成本低,具有高比容量和优良循环可逆性能,具有显著的实用价值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以LiOH·H_2O为Li源,FeNO_3·9H_2O为Fe源,NH_4H_2PO_4提供磷酸根,柠檬酸作为碳源和螯合剂进行配料,采用简单的制备工艺冷冻干燥法合成了电池级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粉末。通过XRD物相表征、电池充放电和循环伏安等测试手段探究了烧结工艺对碳包覆磷酸铁锂(LiFePO_4/C)正极材料的结晶性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煅烧温度为750℃时获得的正极材料LiFePO_4/C电化学性能表现最好,在不同电流密度下0.1C、0.2C、1C、2C和5C的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50.5、142.2、128.1、117.8和105.4 mAh/g。  相似文献   

7.
以KCl为熔盐,采用熔盐法合成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Mn1/3Ni1/3Co1/3O2,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显示此方法制备产物具有较好的晶形,颗粒较均匀.XRD表征结果显示产物为层状结构,充放电测试结果显示出材料在3.6 V平台附近有较大的可逆容量.在900℃时保温8 h时合成的LiMn1/3Ni1/3Co1/3O2具有较好的电化学性能,制作成AA电池,在2.75~4.2 V之间进行充放电测试,在1 C倍率下放电,LiMn1/3Ni1/3Co1/3O2的初始放电容量可达132.9 mAh/g,循环50多次后容量仍为124.6 mAh/g,容量保持率为93.75﹪.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不同富锂量对锰酸锂性能的影响.对合成的材料进行了XRD、SEM、全电池充放电测试.结果表明,在热处理温度为920℃时,合成材料均为尖晶石相,随着富锂量的增加,颗粒的一次粒子粗化明显,比容量减小,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提高;当富锂量为0.20 mol时,样品综合电化学性能最佳,1C放电比容量为90.4 mA·h/g,25℃和55℃下的1C充放50次,循环保持率分别为97.9%和94.1%.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LiNi0.5Co0.3Mn0.2O2正极材料浆料的黏度对锂离子汽车动力电池的影响.首先通过研究不同NMP含量对浆料黏度的影响,由此产生的对电池一致性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再选取最优NMP含量的配方研究不同搅拌时间对正极浆料黏度的影响.利用黏度计、内阻测试仪、加速绝热量热仪、电池测试系统表征浆料的黏度、电池内阻、电池热稳定性和电化学性能,实验结果表明, NMP含量为880 g及搅拌6 h的浆料,平均黏度为6.348 pa·s,做出的电池容量差和内阻差比较小,电池在25 ℃, 2.75~4.2 V, 0.5 C倍率下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63.5 mAh/g,循环100次后容量保持率为98.6 %,电池在绝热环境下充放电过程中温度最高为47.3 ℃,电池表现出良好的一致性、较好的电化学性能和热稳定性能.   相似文献   

10.
通过高温固相法制备了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Na2/3Ni1/3Mn2/3O2,并对Na2/3Ni1/3Mn2/3O2的合成工艺参数进行了研究.通过对不同条件下制得的正极材料进行物化性质与电化学性能的表征,确定材料的最佳合成温度为900℃,最佳保温时间为12 h.在2~4.5 V电压区间内,0.2 C倍率下,材料首周的放电容量为110 mAh·g-1,100周充放电后的可逆容量为86 mAh·g-1,容量保持率达78.1%.  相似文献   

11.
邹琳江  段锋 《冶金能源》2004,23(2):43-44,53
提出的新型重力式热管换热器的结构,是用以解决在余热回收系统中换热装置低温酸露点腐蚀问题。本技术的核心问题就是采用热管串联组件。这种组件可以使前后热管壁温分布均匀,提高在低温下抗酸腐蚀的能力。实验表明,即使人口烟气温度较低,烟气侧热管壁温仍然较高。  相似文献   

12.
以电动汽车车用额定容量为42 A·h的三元方壳锂离子电池单体和模组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在加热条件下单体的绝热热失控特性及成组后侧向加热热失控蔓延特性。结果表明,锂离子电池在发生热失控时,内部最高温度可达920 ℃,电池表面和内部最大温差达403 ℃;热失控首先在迎向热流的面触发,随后蔓延至整个电池;满电状态下的锂离子电池内部热失控蔓延时间介于8~12 s;热失控蔓延过程中锂离子电池的温度特征与绝热热失控测试相比存在较大差异性;热失控喷发颗粒物中,LiF及石墨质量分数占80%以上;模组中失控电池产生的总能量中用于自身加热和喷发损失的占90%左右,热失控释放总能量的10%足以触发热失控蔓延。本文为研究三元锂离子电池模组安全设计、热失控蔓延抑制及新能源汽车的火灾事故调查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热处理工艺对2Cr11Mo1VNbN耐热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决2Cr11Mo1VNbN钢短时持久性能低的问题,采用OM、SEM、TEM等手段研究了不同淬火和回火工艺下超超临界叶片用2Cr11Mo1VNbN马氏体耐热钢的组织、室温力学性能及短时持久性能。结果表明,随着淬火温度的提升,强度和硬度增加,冲击吸收功在1 075 ℃后呈降低趋势;1 125 ℃淬火+660 ℃回火后,该钢的649 ℃+228 MPa的短时持久性能明显提升。回火温度高于660 ℃,强度和硬度降低,冲击吸收功增加,短时持久性能急速衰减。微观组织分析表明,提高淬火温度,合金中的一次粗大铌的碳化物更多地固溶到基体中,析出数量减少,固溶强化作用增加,强度和硬度增加,使合金的弱化区减少,提高了材料抵抗高温变形的能力,改善了合金的持久性能。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锂离子电池内短路的在线诊断可以有效预防热失控的发生。本文利用锂离子电池模组的充电曲线提出一种基于剩余充电电量的内短路在线定量诊断算法,并对该算法在不同的电压采集精度与采样周期、温度变化、老化程度等条件下进行仿真与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算法在一定条件下能准确定量地诊断出内短路电阻:(1) 对于10 Ω级别的严重内短路,即使在10 mV的采集精度、10 s的采样周期、变温度条件下也能得到很高的诊断精度。对于100 Ω级别的早期内短路,所诊断的内短路阻值比实际值偏小,诊断时间变长。为了提高早期内短路诊断的精度与时效性,电压采集精度与采样频率应该分别在1 mV 与 1 Hz 以上;(2) 电池老化会降低内短路的诊断精度,但是对于10 Ω级别的内短路影响很小。极端温度变化同样会影响内短路定量诊断精度,极端高温下的诊断误差比极端低温下的诊断误差要大,在极限低温(–20 ℃)下的内短路内阻的诊断误差在6%以内。研究结论为提高锂离子内短路的定量诊断精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对八流40 t中间包烘烤及浇钢过程的包壁与钢液温度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与20CrMnTiH钢200 mm×200 mm坯连铸现场实测。结果表明,模拟计算烘烤期间中间包耐材升温缓慢,浇钢后中间包内衬耐材升温加快,第3炉外壁温度397℃,达到热平衡;第2炉结束时,计算两侧与中部钢液温度较第1炉对应位置分别升高5.2、1.5℃,计算边流与中部流钢液温差4.8℃,实测第2炉边流间与中部流间钢液温度相差4℃,中间包钢液温度均匀稳定,计算值与实测值趋势一致;烘烤包温度由900℃提高至1000℃时,第1炉中间包钢液温降减慢,水口出钢温度略增,各流间温差减少。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 The application of a Topical Skin Protectant (TSP) under chemical protective clothing may impair heat exchange and/or decrease tolerance time during exercise. HYPOTHESIS: The extent to which TSP might act as a barrier to heat transfer was unknown. Since TSP may be permeable to water vapor, we hypothesized that there would b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reatments on variables effecting heat exchange. METHODS: There were 10 subjects who walked (3.5 mph, 3% grade) until volitional exhaustion in an environmental chamber (TA = 36.0 +/- 0.5 degrees C; TDP = 27.0 +/- 1.0 degrees C) in two conditions: no TSP application (CON) and TSP application (TSP). TSP was applied to 21% of body surface area on six specific areas. Esophageal temperature, skin temperature (8 sites), heart rate, and pre- and post-experimental weights were measured. Mean skin temperature, mean body temperature, changes in esophageal temperature per min of exercise, evaporative heat loss, and sweating rate were calculated. RESULTS: There was no effect (p < 0.05) of TSP on esophageal temperature, mean skin temperature, heart rate, tolerance time (CON: 139.3 +/- 32.5 vs. TSP: 132.3 +/- 37.0 min), sweating rate (CON: 9.5 +/- 1.9 vs. TSP: 9.4 +/- 3.03 g.min-1) and evaporative heat loss (CON: 200.9 +/- 31.6 vs. TSP: 215.9 +/- 25.9 W.m-2). The change in TES per min of exercise averaged 0.014 +/- 0.003 degree C during TSP and 0.012 +/- 0.003 degree C during CON, and was higher (p = 0.024) in TSP. At this rat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reatments for 4 h would be 0.48 degree C. There were no adverse local or systemic reactions to TSP application. CONCLUSIONS: TSP application minimally affected heat exchange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this study.  相似文献   

17.
采用XRD、金相、SEM和EDS等测试手段对无压浸渗法制备的B4C/2519A复合材料热处理前后的物相组成、显微组织和微区成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热处理前的B4C/2519A复合材料中以A1相为主,其次是B4C、Al3BC和AlB2 相;经900℃×25 h热处理后主要为Al3BC相,其次为B4C、A1和AlB2相.随...  相似文献   

18.
张越  曾云  郑锦峰  陈君  伍伟 《特殊钢》2020,41(5):68-70
通过不同的热处理制度:800、820℃低温淬火+600℃回火,880℃+860℃两次淬火+600℃回火和860℃一次淬火+600℃回火,对40CrMnMo钢进行热处理试验,并研究了三种热处理工艺对40CrMnMo试验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热处理工艺的试验钢抗拉强度相近(936~951 MPa),组织为回火马氏体+铁素体,采用800、820℃低温淬火+600℃回火热处理工艺,试验钢的冲击功最高(65~69J)。  相似文献   

19.
将固体颗粒加入到传统换热介质中形成固-液两相流流体,是一种新型的强化换热介质。设计小型卧式直管加热炉试验装置,用粒径分别为60 nm,150 nm,55μm及质量分数为1%的Al2O3-H2O两相流流体做换热试验,在流量为7 L/min、8 L/min、9 L/min和炉温为80℃、100℃、120℃、140℃情况下使用计算机对加热直管内、外壁温度和进、出口流体温度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研究发现:固-液两相流流体强化对流传热的效果与颗粒的粒径、流体的流速和加热炉炉温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