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新经济背景下美国劳动力市场发展新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青梅  吴学花 《东岳论丛》2005,26(4):199-201
新经济是以信息通信技术和网络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的,新经济的发展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是新世纪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根据最新资料对美国的劳动力市场进行考察。发现,随着ICT和网络在经济中的广泛应用,美国劳动力市场呈现五个方面的新趋势:工人工作时间延长;工资水平提高、工资分配差距拉大;职业分布分散化现象不明显;雇主雇员沿袭长期合作关系;求职、招聘网络化。尽管美国劳动力市场呈现出新的趋势,但还是应该理性看待新经济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新经济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不应该被过分夸大。  相似文献   

2.
流失与更替:工人、农民数量与结构变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人口普查资料,1982—2000年中国工人、农民两个职业的变化情况说明,这两个职业中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流动。这种流动主要体现为(1)农村青年离开农村,改变农民的职业身份;(2)原来的工人大量流失;(3)农民与工人职业的变化体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4)工人、农民身份的变化与人口迁移流动紧密联系。目前的这种社会流动模式存在着比较大的隐患,如果对这种模式的缺陷认识不足,就可能产生一些不利于社会长期发展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文章运用2009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ina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成人数据库的数据,对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的性别工资差异状况进行了经验分析。分解结果表明,男女之间的工资差异主要是由职业内的工资差异引起的,而城市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的性别歧视是造成男女工资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前中国劳动收入差别特征主要表现为城乡收入差别严重;然而,进一步的理论和实证分析表明这一特征正在发生重要转变。近年来,中国城市开始涌现庞大的低收入群体,其根本原因是,转轨期间大量低文化特征的农民工与下岗工人会集于城市次级劳动力市场,极大抵消了劳动力需求扩张可能带来的工资增长,这与产业结构急速升级条件下高级劳动力市场需求扩张明显强于劳动力供给从而引致工资快速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理论认为,随着次级劳动力市场相对工资的下降,城市劳动收入差别趋于扩大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5.
利用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研究了非认知技能对性别工资差距的影响。采用国际通用的大五人格模型来度量非认知能力,研究发现非认知能力综合指标每提升一个标准差,劳动力的小时工资收入增长约2.5%。分解结果表明:非认知能力的特征差异是导致性别工资差距的重要因素,尤其对高收入群体更是如此。当进一步考虑职业选择的内生问题时,非认知技能显著增加了劳动力进入白领职业的概率,且整体上白领职业内非认知能力对性别工资差距的贡献要高于蓝领职业,但在两类职业内非认知能力对不同收入水平上性别工资差距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如何向城市转移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和"哈里斯-托达罗"模型,主要是对劳动力转移机制的宏观经济学研究,缺乏对劳动力流动的微观经济学分析.本文从当前中国农村的制度特点和外出务工存在风险的角度去考虑,利用期望收益、效用函数等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工具对劳动力流动机制进行分析,提出了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条件下农村劳动力流动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当农产品价格、期望工资变化后对农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并对劳动力流动中出现的现象和政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劳动力流动包括变动职业与不改变职业两种形式,前者即职业流动,其内涵概指一个职业群体进入另一职业群体这种劳动力职业和工种分布的演变。 职业流动是我国80年代正在发生的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侧面。对于文化传统、职业结构、职业心理及与之适应的职业规范呈稳定态的社会,它所产生的震动决不只限于波及某一个  相似文献   

8.
张原  刘丽 《西部论坛》2017,(6):93-110
"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劳动力规模和就业状况差异显著,劳动力资源大国的老龄化趋势明显,农村和农业劳动力转移空间也持续缩小;由于各国工业化进程不同,劳动力产业结构存在明显差别;各国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质量和技能水平呈现明显的层次性,工资和社会保障水平随着各国人力资本增长而提升;由于劳动力市场制度和风险管控能力存在差异,不同国家的劳动力市场风险不一,但国际贸易增长、对外投资扩张和人口跨国流动也为劳动力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因此,国家和区域间劳动力流动将有助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均衡发展.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在总量和结构方面优劣势并存,应积极推进劳动力市场制度改革,借助"一带一路"建设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提高劳动力素质,并积极推动劳动力市场的区域一体化,促使劳动力资源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  相似文献   

9.
我们长期笃信的所谓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前提条件之说至少对马克思的劳动力商品理论作了三点误解:一是把货币所有者要在市场上找到作为商品的劳动力的两个基本条件误解为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前提条件,二是把劳动者出卖劳动力必须具有的劳动力和人身两方面自由误解为人身单方面的自由,三是把工人没有生产资料,自由得一无所有这一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必须出卖劳动的特殊原因误解为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一般意义上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0.
关于一般工人享有剩余索取权的主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对“一般劳动力——一般工人取得工资、高级劳动力——人力资本所有者取得剩余索取权”命题的质疑冯子标认为:劳动力与人力资本分离,劳动力特指简单的劳动能力,人力资本则指高级劳动力,因而土地所有者、物质资本所有者、人力资本所有者和劳动力所有者作为四个经济主体参与价值分配,人力资本与劳动力实现分离,高级劳动力转化为人力资本,并在价值形成中起主要作用,低级劳动力在价值形成中起辅助作用,也参与价值形成,但作用甚微,因而低级劳动力即一般工人仅取得工资,而高级劳动力——人力资本所有者则取得利润(剩余索取权)。李忠民则把人力…  相似文献   

11.
中国流动人口的人力资本回报与社会融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谢桂华 《中国社会科学》2012,(4):103-124,207
从移民的自我选择理论和技能转换理论角度,考察并比较了不同户籍性质与流动状态的劳动力在城镇劳动力市场上的人力资本回报率,探讨外来劳动力是否可能实现与本地劳动力在经济地位方面的融合。研究发现,外来劳动力多属于正向自我选择式移民;外来非农户籍的劳动力在流入地劳动力市场不存在融合的障碍,其无论在收入还是人力资本回报率方面都高于当地城镇劳动力;外来农民工虽然在流动的初期处于收入劣势,但经过一段时期之后,其中的高技能者的收入将追上本地劳动力,并实现经济地位方面的融合,但低技能者的收入劣势无法改变。因此外来劳动力在城镇劳动力市场上的融合是一种有差别的融合。  相似文献   

12.
"民工荒"现象引发学术界关于刘易斯转折点是否已经到来的讨论,而我们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考察古典刘易斯理论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适用性。基于总量和微观数据的经验研究表明古典刘易斯理论所揭示的城乡部门工资增长模式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并不存在。相反,城乡两部门的工资增长趋势却与新古典理论模型的预测相一致,是一个持续和协调增加的过程。另外,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劳动力省际迁移是对期望收益和当地就业机会做出的反应,这表明我国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已经取得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明晰市场经济秩序本质和劳动力市场秩序概念的基础上 ,归纳分析了我国劳动力市场运行中存在的三大方面的秩序问题 ,一是劳动力市场存在功能缺陷 ,如劳动力市场总量供求失衡 ,工资价格信号机制不灵敏 ,劳动力市场多重分割等 ;二是劳动力市场交易行为不规范 ,包括用人单位对劳动合同以及合同条款的规避 ,劳动力流动不规范等 ;三是劳动力市场存在法治的盲区 ,如存在非法劳动力市场和非法雇佣等  相似文献   

14.
劳动力是基本的生产要素,其流动性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国尚处于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缺乏一体化的资本、技术等要素市场,而劳动力流动性的提高恰恰有助于打破地区间的贸易壁垒,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因此,政府应该进一步减少劳动力流动的政策障碍,降低劳动力流动成本,从而提高劳动力流动的资源配置效率,这将对中国经济以及地区间的协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根据多区域劳动力流动决策计量模型,对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截面数据进行的检验分析,结果表明:地区间实际收入差异是中国劳动力流动的主要驱动因素,流动限制性政策、流动距离所带来的流动成本对中国劳动力流动模式影响显著,而贸易与劳动力流动存在明显的相互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本地和外来劳动力所面临的就业机会和报酬的研究,本文揭示了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的歧视,是经济转轨时期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健全的产物。经验研究结果显示,外来劳动力与城市本地劳动力的工资差异,59%是由就业岗位间的工资差异引起的,41%由就业岗位内的工资差异引起。且工资差异的43%是由歧视等不可解释的因素造成的。  相似文献   

16.
在城乡二元结构的经济社会中,农业劳动力从农业向农外流动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本文分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时期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农业劳动力农外流动史进行了分析和述评,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决定了改革开放前后农业劳动力农外流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决定了劳动力的非商品性(1)人是社会中创造价值的主体,而不应该当作商品看待;(2)生产劳动力的劳动与生产一般商品的劳动存在很大不同,其中的自然劳动力部分不是劳动的产物,因而不具有价值属性.相应地,对劳动力价值可以有三种理解一是体现劳动力形成所需投入的物化劳动的维系劳动力价值;二是凝结在劳动者身上的物化劳动价值;三是劳动力本身具有能够在未来带来收入流的贴现之价值.从本质上说,工资并不等于维系劳动力价值的大小,而是基于它所能创造的价值,一般在维系劳动力价值和所创造的价值之间波动,其量的多与少取决于劳动与资本交换时双方的地位和势力.  相似文献   

18.
亚当·斯密的工资理论充满了理性的思辨色彩,在其理性的背后,隐藏着他对劳动者生活状况的深切同情。在全书中,除了明确反对不利于劳动力流动的学徒法令和济贫法外,斯密并没有直接提出其它的增进雇佣阶级福利的主张。本文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使用2009年中国社会网络与职业经历调查广州、上海、厦门、济南和西安5城市数据,检验了改革以后影响中国城市劳动者职业流动模式以及经济地位获得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高学历劳动者与低学历劳动者群体处于两个分割的劳动力市场中,他们的经济地位获得路径完全不同。对于低学历劳动者,职业流动是提升他们收入水平的最重要因素,而人力资本因素(受教育年限和工作经验)对他们的收入没有影响。高学历劳动者的情况刚好相反,职业流动对收入获得没有任何作用,影响他们收入分层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力资本。本研究揭示了转型期中国城市地区不同劳动力市场劳动者经济地位获得的二元路径模式。  相似文献   

20.
该文系在省城乡劳动资源开发研究会工作年会上的讲话摘要)劳动力资源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包括对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城乡富余劳动力跨地区、跨行业的流动和转移,以及与之相关的信息服务、咨询服务、组织服务等诸多环节。在现代社会,劳动力资源开发是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产业。科技进步和市场竞争所推动的经济结构调整,直接导致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劳动者的职业变动和劳动力的流动也就成为正常而又普遍的现象,每个劳动者都会面临着失业和再就业的挑战,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状况,就成为参与劳动力市场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