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虚拟实在——网络社会新范畴对传统哲学的挑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虚拟实在是网络社会出现的新范畴 ,它对传统哲学提出了挑战。虚拟实在是一种新的存在方式 ,它是既虚又实的存在 ,是超越时空的存在 ,是既非物质又非意识的存在 ,它与传统物质范畴存在一定矛盾 ;虚拟实在改变了传统实践观的基础、立足点及活动方式 ,构成了对传统实践范畴的巨大冲击 ;网络主体具有虚拟性、想象性、多样性和不确定性 ,它对传统主体观念的单一性、确定性、僵硬性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2.
游走与沉溺:"网络成瘾"的异化生存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哲学的视角思考"网络成瘾"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认为应当以人道主义为主要理论根据,界定网络成瘾的概念,探究其本质,阐明其机理,并揭示其危害.社会现实是成瘾的"真正根源",虚拟化的快感原则是成瘾的"内在机理".成瘾个体既不拥有一个真实的世界,又不拥有一个真实的自我,可能会丧失正常的情感、人格和道德观念.从根本上说,网络成瘾是一种异化的生存方式:人的生存在其根基处的价值秩序和规范关系(目的-手段关系)被颠倒了,人的自主活动、现实生存本身仅仅沦为了生产虚拟快感的手段、资料和能源.如果不加诸有效的遏制和引导措施,网络成瘾将会给人类生存带来甚为严重的危害.  相似文献   

3.
虚拟实在的本体论问题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虚拟实在的本体论问题是当代本体论研究面临的一个最具前沿性和极具挑战性的新问题。本文沿着“存在—实在—实在感—实在论—认识论—价值论”的链条 ,对虚拟实在的本体论特征及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对如何恰当评价虚拟实在对本体论的影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者指出了用虚拟实在消解现实实在的客观性的不当之处 ,从而表达了面对虚拟实在的语境如何维护实在论的信念。  相似文献   

4.
论虚拟条件下主体的生存方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现代计算机网络为基础和框架 ,人们以虚拟方式在其中展开活动而形成的社会关系体系 ,可以称为虚拟社会。虚拟社会的生成 ,改变了社会的结构 ,使社会分化为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 ,社会主体生存也随之分化为现实生存和虚拟生存。以虚拟性、模糊性、全球性、裂变性为特点的虚拟生存是与现实生存根本区别的社会主体的一种存在方式 ,这种存在方式带来了人类生存中虚拟生存与现实生存、理想化生存与世俗化生存、全球生存与民族生存的矛盾  相似文献   

5.
网络恋情是虚拟影响下网络主体观念改变的结果,是自我与本我在虚拟情境下的真实表达,其存在具有社会现实基础和真实的动机。  相似文献   

6.
论虚拟社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虚拟社会是人们在计算机网络中展开活动 ,相互作用形成的社会关系体系。虚拟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 ,改变了社会结构 ,形成了与现实社会并存的社会存在的新形式 ;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和活动方式 ,形成了人类的虚拟生活方式 ;改变了人类思维的社会基础 ,形成了人类的虚拟思维方式。使虚拟化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新趋势。为社会哲学提供了重大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7.
公共政策是对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舆论在政策议程的创立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舆论虚拟的存在,歪曲的"民意"会因此进入政府议程.本文运用传播学和政策科学的相关理论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虚拟实在与客观实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由于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一门崭新的技术──虚拟实在技术。虚拟实在技术导致产生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虚拟世界。就目前已经实现或部分实现的方面而言,已有虚拟驾驶、虚拟企业、虚拟银行、虚拟办公、虚拟旅游、虚拟情爱、虚拟友谊、虚拟医疗、虚拟购物、虚拟游戏、虚拟图书馆、虚拟团体、虚拟社区、甚至虚拟国家等。那么,从哲学上说,“虚拟世界”是真实的世界,还是虚假的世界?虚拟实在与客观实在是什么关系?虚拟实在具有什么样的认识功能?显然,对信息时代提出的这些深层次的哲学问题作出理论上的回应,是以实践性和开…  相似文献   

9.
杨军 《兰州学刊》2008,(11):41-44
虚拟实在的本质是文本,虚拟实在的电子(符号)是其信息(意义)的物质载体,虚拟实在的信息(意义)不是一种存在。把握虚拟实在意义的特殊方式是感性理解。我们要在本体论上澄清对虚拟实在的误读。  相似文献   

10.
对虚拟实在的哲学研究以"什么是虚拟实在"为基础,而这个问题在对虚拟实在的哲学研究中也是分歧最多的问题.针对在这个问题上已有的主要现点进行整理和分析,分为语义、技术和哲学三个方面.在语义和技术上,对虚拟实在的理解基本达成了共识,而在此基础上探讨虚拟实在的哲学解释时,却出现了很大的分歧.主要梳理并分析了关于虚拟实在的六种哲学解释,最后对于在已达成很多共识的基础上产生这样大的分歧的原因也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提出应超越现有的科学化、对象化的研究方法,真正以哲学的研究方式、研究角度和立场对虚拟实在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1.
"虚拟社会"的人际交往及其调适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虚拟社会的人际交往是以网络为中介进行的 ,它与现实社会的人际交往显然不同 ,开放、自主、平等、间接、匿名等是其突出特征。网络在给人类带来进步的同时 ,也带来诸如人际交往失范、人际情感疏远和人际信任危机等负面影响。因此必须重视网络人际关系的调适 ,从普遍交往伦理规范的确立、法规的建设、教育与监控、心理援助、个人自我调整等方面对网上交往行为加以约束和调整 ,以促进虚拟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 ,维护人际交往的秩序  相似文献   

12.
虚拟社会中的人际交往特点初探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由互联网络所构成的虚拟社会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进行网络人际交往。虚拟社会的人际交往与真实社会中的人际交往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文章认为 ,虚拟社会人际交往存在交往的无限制性、匿名性、易于自我暴露、情感性和人格多元性等特点 ,并且在虚拟社会中的人际交往中还可能出现网络人际依赖症和人际欺诈等现象  相似文献   

13.
虚拟世界的真钱交易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虚拟物品的真钱交易是指用真实货币购买虚拟商品和虚拟货币.虚拟商品的价值在于它能给玩家带来效用,真钱交易的本质是商誉,商誉转移的过程则是买方为获得其使用权和所附加的娱乐价值而支付给卖方货币补偿的一种行为.真钱交易市场的出现对大型多用户在线角色类游戏最大的影响在于它产生了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实现了社会福利水平的帕累托改进.  相似文献   

14.
实在的危机     
“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斗争延续至今,似有愈演愈烈之势。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虚拟实在的出现,似乎预示着“实在论”的“崩溃”。而实际上虚拟实在建立在对现实实在的仿真基础上,其不否认现实实在的优先性。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社会里,虚拟经济通过虚拟资本与网络技术的作用,使得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科技产品呈现出定价方式预期化、表达方式符号化,运作方式数字化、实现方式未来化的特征;使得企业组织形式、商品和货币交易市场、社会价值关系和经济效应法则出现非实体化、无形化的虚拟化趋势和非传统化的变革,这便大大地改变了物质资本、劳动(力)、技术等主要经济增长要素对实际经济增长的作用逻辑和作用力度。  相似文献   

16.
唐娜 《船山学刊》2009,(4):200-203
制度创新是社会重构的关键。制度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复制制度性实在并实现自我更新。制度复制制度性实在,须通过生产的发展与文明和文化的成长来实现,不断吸收包括“虚拟价值”的生产成果在内的体制和制度创新.才有合理的制度和文明的社会现实。体制创新的与5务之急是身份客观化和动态的公平原则的介入。  相似文献   

17.
桑业明 《河北学刊》2004,24(5):50-53
虚拟是数字化的表达方式和构成方式的总称。其本质特点是通过数字化的合成 ,达到“思维如何思维”的直观 ,创造出“真”与“假”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虚拟在否定现实经验“真实”观念的同时 ,也促进了现实之“真”的重建。虚拟与现实既有相对立的一面 ,也有相互融通之处  相似文献   

18.
网络虚拟给整个哲学的发展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人们对虚拟存在着很多片面甚至错误的理解 ,从而不能正确地对待网络虚拟。虚拟不是虚无 ,不是虚幻 ,不是虚假 ,虚拟是真实的客观存在。网络虚拟的存在为我们人类自身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和方式。  相似文献   

19.
网络文化的十大悖论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网络文化有两方面的含义 :网络的文化特性和文化的网络形态。网络文化存在着技术与人文、一元与多元、开放与封闭、自由与规范、民主与集中、虚拟与实在、理性与价值、神性与物性、传统与创新、个人与社会等要素之间的张力 ,构成了一系列本质性的悖论和困境。要解决这些悖论和困境 ,需要采取经济、技术、社会、法律、伦理、文化等多种手段  相似文献   

20.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赛博空间"生成了,虚拟实在得到广泛应用。与此同时,类比推理也从古典的事物类推和现代的模型类推发展出当代新型的虚拟类推。这种新型类推是逻辑对科技发展作出的新的总结,并将大大促进社会创新成果的取得,从而提高社会效率,节约社会成本,防范社会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