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实在的危机     
“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斗争延续至今,似有愈演愈烈之势。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虚拟实在的出现,似乎预示着“实在论”的“崩溃”。而实际上虚拟实在建立在对现实实在的仿真基础上,其不否认现实实在的优先性。  相似文献   

2.
杨军 《兰州学刊》2008,(11):41-44
虚拟实在的本质是文本,虚拟实在的电子(符号)是其信息(意义)的物质载体,虚拟实在的信息(意义)不是一种存在。把握虚拟实在意义的特殊方式是感性理解。我们要在本体论上澄清对虚拟实在的误读。  相似文献   

3.
成素梅 《齐鲁学刊》2005,(3):113-116
科学实在是指经由科学家的科学研究活动而在科学理论中所描绘出的实在,它在形式上具有物质性和可感知性特点;在内容上具有复制性和建构性特征。而技术实在,一是指经由人的技术活动而创造出来的具有实物形态的技术产品,此被称之为一级技术实在,具有实用性和创造性特征;二是指通过人的技术活动呈现出来的非实物形态的信息与环境,此被称之为二级技术实在,具有再现性和对象性特征。科学实在与技术实在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果说关于科学实在的理解是当代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争论的主要焦点之一,那么对于技术实在的理解则应该是技术哲学中技术实在论与反实在论必须关注的问题,因此对科学实在和技术实在问题的关注开辟了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之研究的交汇领域。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维特根斯坦、卡尔纳普、奎因及建构实在论学派对“实在”的论述的对比分析,概要地介绍了近十年来正在欧美产生弥漫性广泛影响的新哲学流派——建构实在论的最基础的理论——“双重实在理论”。本文有助于读者对“双重实在理论”的理论主体、产生背景、理论渊源等作一概貌的了解。  相似文献   

5.
论科学实在     
李醒民 《北方论丛》2009,(3):135-139
科学实在是科学客观性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基础.科学实在包括本体实在和理论实在.本体实在即科学研究的对象之所是或外观之所本,理论实在是在具体的科学理论中出现的实在概念之所指.  相似文献   

6.
达米特的研究纲领对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赋予了新的解释,强调这种争论是关于所争议对象语言陈述意义的理论分歧,而不应当是本体论层面的纷争,由此对传统本体论进行了语言哲学的转化与消解。实在主义依赖于真值条件意义理论和背后的古典逻辑二值原则,但它无法解释不可决语句的意义。达米特提出的反实在论以可断言条件取代真值条件、以直觉主义逻辑取代古典逻辑,解决了不可决语句的意义性问题,克服了实在论面临的理论困境。  相似文献   

7.
金延 《文史哲》2004,(3):134-138
"实在"是把握客观性问题意义的核心概念之一。当代哲学家对实在论批评的价值在于彰显关心人的生存状态的人文主义关怀。传统实在论基本立场的理论意义在于为解释认识的真理性、存在的可能性提供了合理的理论预设。坚持实在论的基本立场未必一定是绝对主义;否认这个概念理论价值的逻辑归宿是相对主义。  相似文献   

8.
无论表现如何不同,人类学最主要的目的是认识对象.与其他学科相比,人类学认识的特殊性在于它以田野作业为基础.田野作业的基础性使人类学研究的经验性与实证性得到充分强调.与此同时,它也可能让研究者陷入未经反思的"实在论承诺".人类学表层实在、深层实在、关系实在和解构实在4种实在观的变更脉络,为人类学实在观的建构与反思创造了必要的认识论语境.  相似文献   

9.
实在论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几个阶段。古希腊罗马哲学关于实在论的思想是素朴的本体实在论。巴门尼德关于“思和在是同一者”的论述确立了本体实在论的基本思想,即关于诸在者的学问是得到真理的途径。亚里士多德进一步完成了这种本体实在论,他竭力在经验世界的个别事物中确定本体,本体是实在事物的“变中的不变者”,从而形成实在论的一个重要假设:实在世界有秩序,这秩序是一逻辑结构,与在者世界的逻辑结构相同。近代哲学中,认识论上升到主导地位,实在论根本上由本体论问题变成认识论问题。笛卡尔把物理的东西同心理的东西在概念上对…  相似文献   

10.
孙延臣 《理论界》2003,(6):81-82
通过对本体论到认识论、方法论层次的历史演变分析,揭示出哲学研究的“科学技术化”倾向及其隐含的思维方式危机;指出海德格尔对于“存在”概念的发扬对于我们重新理解人与客观外界关系、超越传统实在论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漆捷 《晋阳学刊》2004,(5):48-50
技术实在通过两种形式表现出来:一种是由技术创造的实物形态的实在,即人工产品,是科学实在的物化形式;另一种是由技术创造的功能意义的实在,虚拟实在是此类实在的代表。技术实在的内涵通过三个层次展开:展现、显现、呈现。  相似文献   

12.
虚拟实在与客观实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由于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一门崭新的技术──虚拟实在技术。虚拟实在技术导致产生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虚拟世界。就目前已经实现或部分实现的方面而言,已有虚拟驾驶、虚拟企业、虚拟银行、虚拟办公、虚拟旅游、虚拟情爱、虚拟友谊、虚拟医疗、虚拟购物、虚拟游戏、虚拟图书馆、虚拟团体、虚拟社区、甚至虚拟国家等。那么,从哲学上说,“虚拟世界”是真实的世界,还是虚假的世界?虚拟实在与客观实在是什么关系?虚拟实在具有什么样的认识功能?显然,对信息时代提出的这些深层次的哲学问题作出理论上的回应,是以实践性和开…  相似文献   

13.
在西方哲学中,关于”实在”的问题是讨论最多的内容之一,可以说,关于实在问题的讨论是了解西方哲学发展的一根主线,它既是贯穿西方哲学发展的线索,又是产生新问题的基础。关于实在问题的讨论可按照西方哲学的发展阶段归纳为本体论、认识论和语言论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的研究既有各自的侧重点,又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而本体论、认识论和语言论的不同研究方法和所研究的不同问题,也都有内在的逻辑性,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本体论、认识论和语言论无论作为哲学的基础理论,还是作为不同的哲学学派,都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14.
对虚拟实在的哲学研究以"什么是虚拟实在"为基础,而这个问题在对虚拟实在的哲学研究中也是分歧最多的问题.针对在这个问题上已有的主要现点进行整理和分析,分为语义、技术和哲学三个方面.在语义和技术上,对虚拟实在的理解基本达成了共识,而在此基础上探讨虚拟实在的哲学解释时,却出现了很大的分歧.主要梳理并分析了关于虚拟实在的六种哲学解释,最后对于在已达成很多共识的基础上产生这样大的分歧的原因也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提出应超越现有的科学化、对象化的研究方法,真正以哲学的研究方式、研究角度和立场对虚拟实在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5.
实在论和反实在论之争实质上是意义理论和真之理论之争.从对以戴维森和达米特的意义理论之争为蓝本的这场争论的考察中,我们发现,戴维森既不是达米特所说那种典型的实在论者,也不是罗蒂所说的那种典型的实用论者,而是一个"人性化"的实在论者和反实用论者.戴维森拒绝达米特意义上的实在论和反实在论,认为前者是不可理解的,后者不仅可能失去"真",而且要牺牲真与意义的联系、真与信念的联系这两种强烈的直觉.其绝对的真之理论和三元组式的解释理论,使真既具有客观性,又体现了它与理性动物的态度、信念及其主体间相互理解和交流的密切联系.这种思想既拒斥了怀疑论的诘难,又克服了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困境,具有明显的理论优势和说服力.  相似文献   

16.
实在论是希兰科学诠释学的一个核心内容和显著属性。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生活世界本体论,一方面赋予了科学活动的前理解,另一方面从定义上将科学实在论与知觉和现象学方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奠基于知觉的视域实在论,回答了生活世界中的事物的实在性判据;以上述内容为基础的理论客体的实在化理论是科学诠释学实在论的核心,理论客体实在化的途径是阅读仪器文本以及由知觉呈现理论客体,实在化的条件是具身化主体的在场以及理论客体同时被理论和实践所负载。  相似文献   

17.
陈坤 《兰州学刊》2011,(1):82-91
塞尔试图用其社会实在学说来解释社会实在是如何与物理实在并存于同一个世界之中的,以及它们具有什么样的结构与本体论状态。但由于其未能区分实体与事实,从而造成了诸多含混之处,削弱了该学说的融贯性与说服力。对这些含混的澄清有利于提出一种新的理解社会实体的方式,这种理解方式建立在明确区分实体与事实并明确承认社会实体的本体论地位的基础之上。它将社会实体理解为创制规则与行为事实的结合,并提供了对创制规则自身的解释。  相似文献   

18.
在生态学尺度问题中,尺度的内涵及其本体论地位问题具有基础的重要性。生态学尺度的内涵兼具多义性和统一性。在忽视统一性的情况下,尺度概念的指称可能会发生错位。进一步地,生态学尺度的本体论承诺会遭到质疑。由此,尺度之指称处在实在性和建构性的张力中。从尺度实在论的立场看,生态学尺度是存在的,尺度的实在性相对于尺度的建构性而言具有本体论的优先地位,尺度的建构性受限于实在的语境。尺度实在论是推进生态学尺度理论发展的合理前提。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塞尔社会哲学基本思想的概述,阐明了:1.塞尔的社会哲学在本质上没有脱离语言哲学的范畴,他对社会实在的说明受益于其早期的言语行为理论和意向实在论,并以这两者为基础。2.塞尔把语言看做是社会的基础,具有明显的语言本体论倾向,但其蕴含着内在矛盾,这些矛盾的根源在于塞尔没有提供一种恰当的实践理论。3.受塞尔启发,作者认为规则相对于语言具有更基础的地位,因为规则根植于实践;进而在塞尔的基础上把制度事实重新定义为以规则为中心的道义结构。  相似文献   

20.
"虚拟实在"的价值考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信息技术,特别是虚拟技术的运用,虚拟实在的出现与日益普及,正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改变着人的生存与活动空间,改变着人们的心理和行为方式,直接或间接地促进社会价值观念、价值秩序发生变化.但同时,虚拟实在也模糊了虚拟与真实的界限,突显了虚拟与真实的矛盾,导致了人际交往的异化和既有社会秩序的危机.而且,在虚拟社会中,如何建构具有虚拟社会特色的价值规范,如何重建新的价值秩序,都是亟待研究解决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