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资源序列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详细研究了准层序内有机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测井曲线的关系,探讨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应用于资源序列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以东营凹陷牛庄次洼陷为例,计算出下第三层序I的生烃总量。应用实例表明,该法可用于预测生油岩的分布,大大提高生油岩体积的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2.
陆相砂泥岩层系中油气初次运移的定量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东濮凹陷东南部油气地球化学特征,以濮探10井为例,计算了 砂泥岩剖面孔隙度和流体压力,以及不同性质生油岩在演化阶段的油气生成量。用生油岩孔隙中油气饱和度控制油气排出量的方法,可得到油气初次运移量和运称时期。研究表明,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的生油岩,在进入生油门限时期不久就有油气排出;而有机质丰度低的生油岩几乎无液态油排出,只会在高、地成熟条件下排出天然气。  相似文献   

3.
东营凹陷下第三系湖相密集段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层序地层学原理,研究了陆相断陷湖盆自身沉积发育特点,应用沉积学、有机地球化学、石油地质学等理论,综合分析研究了济阳坳陷东营凹陷下第三系密集段的特征.在东营凹陷中,识别出的4种密集段内部结构,反映了不同的物源供应和水动力条件.密集段在岩性、电性、古生物及地球化学特征上均与其上下地层有很大差异.由于密集段的特殊性,它对地层对比、生油岩评价和层序解释均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超临界流体对生油岩烃类抽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超临界抽提是近年应用于有机地球化学和沉积岩中烃类抽提的一种新方法。笔者应用这一方法于东营凹陷沙四段卜部生油岩的研究结果表明,超临界抽提能有效地革取生油岩中的烃类。已见的文献报道以CO2为超监界流体对生油岩抽提的结果,超监界抽提物总量较索氏(Soxhlct)溶剂抽提物总量要少、但是在笔者的实验中在CO2里加入1%的异丙醇,却得到超临界抽提物总量较索氏溶剂抽提物总量多若干倍的结果,表现在低成熟生油岩中更甚。这一实验结果在准确评价生油岩生烃能力和资源量计算上可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用压力差示扫描量热仪(PDSC)研究了我国茂名、抚顺、黄县油页岩干酪根(I,Ⅱ型)及黄县褐煤(Ⅲ型)在热降解时的化学结构变化。试验中发现,在氧气压力为1.5MPa时,各种干酪根的PDSC图谱都出现两个放热峰。由放热峰的积分面积可计算出各干酪根的表观芳碳率。由此提出了计算干酪根生油、气量的新方法,可根据干酪根在热降解时的“残留脂碳率”与“干酪根质量系数”的演化图计算出生油岩的生油量和生气量,也可以根据干酪根热降解时的脂构碳、芳构碳的分布计算干酪根生油、气量的简化模式,由脂构碳的热解动力学参数计算出生油岩的油气生成量。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东濮凹陷东南部的油气地球化学特征,以濮深10井为例,计算了砂泥岩剖面的孔隙度和流体压力,以及不同性质生油岩在演化阶段的油气生成量。用生油岩孔隙中油气饱和度控制油气排出量的方法,可得到油气初次运移量和运移时期。研究表明,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的生油岩,在进入生油门限时期不久就有油气排出;而有机质丰度低的生油岩几乎无液态油排出,只会在高、过成熟条件下排出天然气。  相似文献   

7.
通过显微荧光分析与光度学研究,探讨了柴达木盆地东部侏罗系源岩的生烃意义,指出了其主要生油组分的类型、特征、生烃贡献、热演化特征及源岩中存在的排烃现象。研究表明,柴达木盆地东部侏罗系源岩有暗色泥岩、油页岩、煤及碳质泥岩等4种类型,其中生油组分含量与生油组分种类存在着显著差别。主要生油组分为腐泥组、壳质组和矿物-基质,生油组分荧光特征差异是其生烃潜力大小、热演化程度及降解情况的综合反映。生油组分荧光特征反映出该区源岩整体处于热熟阶段,对于寻找油气资源勘探靶区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用压力差示扫描量热仪(PDSC)研究了我国茂名、抚顺、黄县油页岩干酪根(Ⅰ,Ⅱ型)及黄县褐煤(Ⅲ型)在热降解时的化学结构变化。试验中发现,在氧气压力为1.5MPa时,各种干酪根的PDSC图谱都出现两个放热峰。由放热峰的积分面积可计算出各干酪根的表观芳碳率。由此提出了计算干酪根生油、气量的新方法,可根据干酪根在热降解时的“残留脂碳率”与“干酪根质量系数”的演化图计算出生油岩的生油量和生气量,也可以根据干酪根热降解时的脂构碳、芳构碳的分布计算干酪根生油、气量的简化模式,由脂构碳的热解动力学参数计算出生油岩的油气生成量。  相似文献   

9.
利用测井资料识别层序地层界面的几种方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测井原理和层序地层学理论为基础 ,系统地分析了利用声波时差、电阻率、地层倾角等测井资料识别层序界面和生油岩密集段 (CS段 )的方法和原理。结果表明 ,层序界面对应于不整合面 ,它在声波时差对数与深度的关系图上常有回归线错开、斜率不同等响应特征。层序界面上、下地层产状常存在差异 ,导致在累积地层倾角图上出现异常转折点。CS段形成于最大湖泛面附近 ,常具有有机碳含量高、声波时差高的特点 ,在声波时差与电阻率的交汇图上 ,CS段对应于高幅度差。  相似文献   

10.
新疆三塘湖盆地侏罗系油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三塘湖盆地不同层系生油岩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二叠系生油岩和侏罗系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采用生物标志物多因素对比、甾萜化合物指纹对比、稳定碳同位素类型曲线对比等方法进行了油源对比。研究表明,侏罗系原油的组成特征与侏罗系生油岩抽提物的组成特征差别较大,两者无亲缘关系,而与二叠系生油岩抽提物化学组成比较接近,且有较好的对比关系。这说明侏罗系原油来源于二叠系的生油岩。  相似文献   

11.
烃源岩的孔隙度和饱和度是烃源岩生烃和排烃作用评价的重要参数 ,求取它们是评价的难点 .作者发现可以利用核磁共振测井资料求得烃源岩的孔隙度和饱和度 ,再利用核磁共振测井与常规测井资料的对应关系 ,通过数值分析的方法求取烃源岩的这两个参数 .这种方法提高了烃源岩评价的精度和效率  相似文献   

12.
燕山地区中—上元古界有大量石油显示。本文主要分析了该地区油苗和油源岩的地化特征,通过油—岩对比进一步证实了油苗的原生性,并指出铁岭组油苗主要来源于铁岭组灰岩。研究表明,该地区中—上元古界油苗是世界上层位最古老的原生液态石油之一,而且该地区有着良好的找油前景。  相似文献   

13.
鄂尔多斯北部杭锦旗探区上古生界烃源岩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杭锦旗探区上古生界烃源岩问题争议大。通过有机地球化学分析、盆地模拟等方法手段对研究区上古生界烃源岩展开研究。结果表明,上古生界发育石炭系、二叠系两套烃源岩,煤层是最好的烃源岩,泥岩为差烃源岩。煤层有机碳的质量分数最高,平均值为61.32%;有机质类型好,以Ⅲ型干酪根为主,属于生气型源岩;有机质成熟度为0.8%~1.3%,已经进入生气高峰阶段。烃源岩生气强度为(0.1~1.3)×109m3/km2,具备为研究区天然气成藏提供物质基础的条件。盆地模拟结果表明山西组总生气量大于太原组,是主要的烃源岩层系。烃源岩从侏罗纪末进入大规模生烃阶段,生烃高峰为早白垩世。研究区石炭系和二叠系煤层是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的主要气源岩,天然气组分中甲烷含量变化、天然气侧向运移距离等证据进一步佐证了上述观点,突出了研究区上古生界烃源岩的原地性特征。  相似文献   

14.
阿尔伯特凹陷KF油田原油来源尚没有清晰认识。通过分析油田原油轻烃、饱和烃和芳烃等地球化学特征,对该油田原油来源及成因做了探讨。结果表明,KF油田原油为生烃高峰初期的产物,主要来自弱氧化-还原沉积环境的湖相烃源岩,有机质以Ⅰ~Ⅱ为主;在阿尔伯特凹陷上中新统烃源岩段是区域主力烃源岩。阿尔伯特凹陷上中新统烃源岩的证实说明东非裂谷西支新生代裂谷有广阔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5.
有关烃源岩定量评价的几点意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烃源岩定量研究是成因法油气资源评价的重要基础 ,在烃源岩定量评价技术与方法日臻完善的背景下 ,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改进 :1对烃源岩的定义仍存在一定分歧 ,应明确区分烃源岩与有效烃源岩的差别 ;2确定有效烃源岩规模时 ,不应以烃源岩成熟范围代表有效烃源岩的展布 ,有效烃源岩的厚度统计标准也应因烃源岩非均质性的发现和有效排烃厚度的否定而需重新审视 ;3烃源岩中实测残留烃由于取样、搁置等原因损失很大 ,但对其进行轻烃校正至今并未引起足够重视 ,目前所用方法不够成熟 .另外 ,利用氯仿“A”或热解参数 S1 模拟烃源岩残留烃变化规律及能力同样也需慎重 .这些问题能否得到合理解决将直接影响到资源评价结果的可靠程度  相似文献   

16.
地震沉积解释技术在高邮凹陷泰二段烃源岩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泰州组是高邮凹陷现实的勘探接替层系和重要的资源接替领域。钻井数量少、勘探程度低、烃源岩的分布范围及油气资源潜力难以准确评价是制约其油气勘探的主要难点。以研究区内现有钻井资料及烃源岩地化分析成果为基础,充分利用地震资料横向分辨率高的优势,开展基于地层切片的地震多属性融合分析,首次将地震沉积解释技术运用到烃源岩平面发育及展布特征预测中,取得较好效果。研究表明,高邮凹陷中东部泰二段为半深湖相沉积,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热演化为低熟—成熟阶段,是高邮凹陷泰州组烃源岩有利发育区。地震沉积解释成果与区域沉积环境、烃源岩发育特征吻合较好,是井资料较少地区研究烃源岩发育、分布范围的有效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7.
Although petroleum exploration is being conducted in the Hong Kong region, high-quality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have never been found in this area. The Ping Chau Formation is only Mesozoic-Cenozoic sedimentary rock exposed in Hong Kong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s. The hydrocarbon source rock of the Ping Chau Formation is very rich in organic matters, which has an average total organic carbon (TOC) of 1.9% and chloroform bitumen ““A““ range from 0.14% to 0.24%. The total hydrocarbon content varies from 880 to 1800 ppm and the transformation ratio is specific from 5 to 9. The index of pyrolytic hydrogen is up to about 600 mgHC/gTOC. These data demonstr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igh-quality hydrocarbon source rock. The lamalginite is the major maceral of the source rock of the Ping Chau Formation, and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lso suggest that the organic materials of the source rock are of type I and type Ⅱ1, with abundant gammacerane, γ, β-caro-tane and C24 tetracyclic terpane, which indicate that it was formed in the salt water and brackish water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and the source rock has evolved into a mature phase. The organic inclusions are found within calcite veins in cracks of the source rock, indicating that hydrocarbon has been generated and a secondary migration has happened. The source rock in the Ping Chau Formation is about 200-300 m thick, thus having considerable hydrocarbon potential. The discovery of the high quality hydrocarbon source rock in the Ping Chau Formation will certainly provide insight on hydrocarbon resource explora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rea.  相似文献   

18.
为了完善煤系烃源岩的理论研究,总结了煤系烃源岩的分布、发育影响因素以及发育模式的研究现状,并以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为例,对该地区侏罗系煤系烃源岩的地化特征、发育机理以及有机质来源进行了分析。煤系烃源岩包括煤、煤系泥岩以及碳质泥岩,在中国及全球各地广泛分布。煤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有机质类型以Ⅲ型为主,沉积环境多为湖沼相,有机质来源主要是高等植物。不同盆地煤系烃源岩有机质热演化程度不同,跨度范围较大,从未成熟到过成熟都有分布。由于煤系烃源岩母源输入主要为陆生高等植物,所以镜质组、惰质组和类脂组是煤系源岩的3种常见组分。影响烃源岩的发育因素应该从有机质供给、有机质的保存以及有机质的稀释3个方面来考虑,古气候条件、古地形特征、母质来源、沉积环境氧化还原条件以及水平面频繁升降等因素都可能影响有机质供给、保存和稀释,从而对煤系烃源岩发育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目前对煤系烃源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生烃机理,而对煤系烃源岩发育机理研究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9.
通过井震结合烃源岩预测技术、盆地模拟技术和油源对比、原油运移示踪技术,对马朗凹陷石炭系火山岩系哈尔加乌组烃源岩分布与烃源岩(灶)生烃演化规律、石炭系原油和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原油运移特征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马朗凹陷石炭系火山岩系烃源岩主要有正常沉积型和火山碎屑沉积型两种赋存型式,烃源岩与火山岩具有4类共生关系;马中构造带石炭系原油为高成熟度原油,牛东构造带石炭系原油主要为成熟油;牛东构造带石炭系原油主要为马朗凹陷北斜坡带牛东本地成熟烃源岩所生,于白垩纪中晚期开始大量生烃,自东向西运移成藏;马中构造带油气来自凹陷中心高成熟烃源岩。  相似文献   

20.
对虎林盆地虎1井各层段泥岩地球化学指标进行评价,表明虎1井主要烃源岩层为虎林组一段和白垩系下云山组,两段源岩均为好烃源岩,源岩处于低熟到成熟阶段,具有较大的生烃潜力。通过原油与源岩的饱和烃色谱参数及生标化合物对比,发现虎1井原油为成熟原油,并具有陆相高等植物贡献生油的特点,与虎一段底部成熟烃源岩有较强的相似性,认为该井原油即来自于虎一段源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