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通过分析苏北盆地东台坳陷高邮凹陷古近系原油的物性及其甾萜类化合物的分布特征,结合凹陷的构造与沉积特征对原油的类型进行划分,并系统分析不同类型原油的来源、分布特征以及相应的油气聚集成藏模式。总体上把该凹陷的原油划分为A和B两类,其中A型原油主要来自阜二段烃源岩,主要分布在深凹带及其斜坡部位;B型原油主要发现在深凹带内及其附近的戴南组和三垛组,以深凹带的成熟阜四段烃源岩为主,仅有少量来自深部位的阜二段烃源岩。斜坡部位的油气主要分布在阜一段—阜三段,来自阜二段烃源岩,属于近源运移特征。深凹带内深部位阜二段烃源岩,可以作为下一步勘探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针对沙南西洼烃源岩研究存在的问题,从高蜡油成因、烃源岩形成的构造背景、钻井有机地化特征、烃源岩沉积环境等方面论证了沙南西洼烃源岩发育特征。研究认为,沙中构造带的高蜡原油并不代表沙南西洼生烃母质类型差,本区原油高含蜡原因主要与油气运移有关;沙南西洼具有"先沉后翘"的凹陷演化特点,这一构造演化特点决定该洼在沙三段沉积期具备中深湖发育的古构造背景;沙南西洼发育沙三段优质烃源岩,有机类型I-II1,丰度高;沙南西洼中深湖相优质烃源岩厚度较大、面积较广;受构造演化"先沉后翘"的影响,沙南西洼烃源岩成熟度较低,但仍具有较大的生烃潜力。  相似文献   

3.
东营凹陷胜坨地区沙河街组沉积体系及其油气源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古近系沙河街组是东营凹陷胜坨地区最重要的储集层段.利用岩心观察、扫描电镜、岩心分析化验资料和地震资料对胜坨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沉积特征及其油气源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发育不同成因类型的砂砾岩群体,在平面上沿胜坨北部陡坡带呈裙带状分布,优质储层主要发育在中扇辫状水道砂体中.胜坨地区各类砂砾岩扇体油藏受断裂活动和生烃系统的双重控制,形成了在平面上由下降盘、断裂带到上升盘依次分布岩性油气藏、构造油气藏、地层型油气藏.油源对比结果表明,深层沙四段岩性油气藏和部分沙三中-上构造-岩性油气藏中的原油来自于沙四段成熟烃源岩.胜北断层上升盘的地层油藏中,以低成熟稠油为主,生物标志物体现出沙三上烃源岩特征;在下降盘沙三段储层中的原油来自沙三下烃源岩,中-浅层(沙三中-沙二)有大量原油来自于沙三和沙四段烃源岩的成熟混源油.油气主要的运移通道是储集性砂体和断层.  相似文献   

4.
新疆三塘湖盆地烃源岩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疆三塘湖盆地主要有三套烃源岩:中生界上三叠统和中下侏罗统煤系烃源岩、古生界上二叠统湖相低熟烃源岩和古生界下二叠统和石炭系湖相成熟烃源岩.烃源岩在马朗凹陷、条湖凹陷和汉水泉凹陷均有分布,岩性主要为暗色泥岩、煤和碳质泥岩.最有利的烃源岩为马朗凹陷中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油气生成量大且碳酸盐岩含量高的上二叠统芦草沟组烃源岩.  相似文献   

5.
古近系沙河街组是东营凹陷胜坨地区最重要的储集层段。利用岩心观察、扫描电镜、岩心分析化验资料和地震资料对胜坨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沉积特征及其油气源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发育不同成因类型的砂砾岩群体,在平面上沿胜坨北部陡坡带呈裙带状分布,优质储层主要发育在中扇辫状水道砂体中。胜坨地区各类砂砾岩扇体油藏受断裂活动和生烃系统的双重控制,形成了在平面上由下降盘、断裂带到上升盘依次分布岩性油气藏、构造油气藏、地层型油气藏。油源对比结果表明,深层沙四段岩性油气藏和部分沙三中-上构造-岩性油气藏中的原油来自于沙四段成熟烃源岩。胜北断层上升盘的地层油藏中,以低成熟稠油为主,生物标志物体现出沙三上烃源岩特征;在下降盘沙三段储层中的原油来自沙三下烃源岩,中-浅层(沙三中-沙二)有大量原油来自于沙三和沙四段烃源岩的成熟混源油。油气主要的运移通道是储集性砂体和断层。  相似文献   

6.
在烃源岩生烃史模拟、烃源岩和原油地球化学特征精细剖析和对比的基础上,对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油气成藏关键时刻主力烃源岩生烃演化及油气来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东营末期(距今24.6Ma),位于洼陷中心的滩海地区沙三段底部烃源岩处于大量生油阶段。在明化镇末期(距今2Ma),位于洼陷中心的滩海地区沙三段底部烃源岩处于生凝析气-干气阶段,沙一段底部烃源岩处于大量生油-生凝析油阶段,滩海地区东三段和拾场洼陷沙三段底部烃源岩处于大量生油阶段。原油划分为5类,其中高柳构造带沙河街组原油(Ⅰ类)来自拾场洼陷沙三段烃源岩;高柳构造带浅层、庙北背斜构造带原油(Ⅱ类)来自滩海地区沙一段和东三段烃源岩;庙南斜坡构造带、南堡2号和5号构造带浅层原油(Ⅲ类)来自滩海地区沙三段、沙一段和东三段烃源岩;南堡1号构造带浅层原油(Ⅳ类)来自滩海地区沙三段和沙一段烃源岩;滩海地区奥陶系和沙河街组原油(Ⅴ类)主要来自滩海地区沙三段烃源岩,油气来源与油源断层切割烃源岩层系有关。  相似文献   

7.
对三个凹陷的石炭系和二叠系烃源岩地化特征进行研究,表明石炭系烃源岩为差的烃源岩,佳木河组烃源岩为中等烃源岩,风城组和乌尔禾组烃源岩为中等-好的烃源岩,具有较强的生烃潜力。中拐凸起石炭系原油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该区原油分为两类,第一类来源于二叠系风城组烃源岩,第二类来源于二叠系乌尔禾组烃源岩。石炭系油藏至少存在两期油气成藏。  相似文献   

8.
准噶尔盆地滴水泉凹陷石炭系烃源岩生烃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钻井岩心和露头样品化验资料,对石炭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类型及演化程度进行研究,结合凹陷周缘构造油气来源特征,分析滴水泉凹陷石炭系烃源岩生烃能力。研究表明,滴水泉凹陷石炭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沉积厚度大,目前已到高-过成熟阶段,具有较强生烃能力;滴南凸起存在"凹槽",东道海子北凹陷来源油气不能运移到克拉美丽气田石炭系储层聚集成藏,克拉美丽气田亿吨级油气应来自滴水泉凹陷;石东油气田深浅层油气特征基本一致,与石西油田不同,与克拉美丽石炭系油气相似,都属于滴水泉凹陷石炭系来源产物;滴水泉凹陷、三南凹陷及东道海子北凹陷石炭纪沉积期水体连通,石炭系烃源岩都应具有较强的生烃能力,勘探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9.
通过烃源岩的分布与成熟演化进行油源对比,认为PL19-3原油是来自古近系东营组下段(东下段)和沙河街组烃源岩的混源油.沙河街组烃源岩的原油主要来自庙西凹陷、黄河口凹陷,以及渤中凹陷东部区域;东下段烃源岩主要来源于渤东凹陷.多层系源岩、多个生烃凹陷供油为PL19-3晚期构造圈闭快速成藏提供了充足的油气来源.该地区小型凹陷,即渤东、庙西和黄河口凹陷具有重要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0.
东濮凹陷西南部有石炭系-二叠系和沙三段两套主力烃源岩,其生烃能力及对油气成藏的贡献影响着该区勘探层系和目标的评价,尤其是沙三段能否生气、气藏是否混源等存在不同的观点。应用碳同位素、稀有气体同位素、天然气组分、色谱-质谱等多种地球化学方法,进行了油、气源对比及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研究认为,沙三段烃源岩有机质以Ⅱ2型~Ⅲ型干酪根为主,丰度较高,为差-中等烃源岩;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有机质以Ⅲ型干酪根为主、丰度高,为好-优质烃源岩。工区原油来自沙三段;沙三段烃源岩具有先生原油,再进入高成熟阶段生成具有重碳同位素特征的煤型气的特点,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主要生成煤成气,两种气混合成为工区重要的天然气来源;两套烃源岩共同供烃的区带是该区最有利的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1.
鄂东南通山半坑志留系古油藏成藏解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鄂东南通山半坑志留系古油藏具有复杂叠合盆地的成藏特征,油源对比表明,古油藏具有混源特征,油源主要来自下寒武烃源岩,部分来自上震旦统和下志留统烃源岩.对半坑古油藏成藏演化分析发现,印支期及以前的构造演化控制原生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而燕山运动则为古油藏破坏的主要因素.结合研究区的构造演化、埋藏和生排烃史特征探讨了通山古油藏成藏模式,认为古隆起与岩性岩相带控制原生油藏→次生构造油气藏→原油热裂解古气藏→现今残余固体沥青矿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聚类分析在油源对比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烃源岩、原油(包括油砂)的生物标记化合物的聚类分析研究原油(包括油砂)碳同位素,结果表明,三塘湖盆地的原油可以分成3类,第一类原油包括马朗凹陷的绝大部分和侏罗系的一部分,与中二叠统烃源岩有关;第二类原油主要分布于条湖凹陷,部分位于马朗凹陷,与下二叠统和石炭系烃源岩有关;第三类原油主要为油砂,相关性较差,可能受到了较强生物降解作用的影响.塘参1井侏罗系原油可能来源于下二叠统或石炭系.  相似文献   

13.
控制东营凹陷烃源岩排烃的几个关键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东营凹陷钻井取心的观察及不同结构烃源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的比较,从内因、外因两个方面对烃源岩排烃的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并且就烃源岩岩性结构对排烃及成藏的控制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认为内因为有机质类型、丰度及成熟度,反映烃源岩中生烃母质的特征,东营凹陷大量样品测试结果显示烃源岩的生烃潜量、排烃量与有机质丰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外部因素包括源岩的结构、源岩内有效的运移通道、压力的分布及外部的构造运动等各种地质作用及内、外部环境.研究结果表明,东营凹陷主力烃源岩沙四上及沙三下段具有多种岩性结构形式,其中沙四上及沙三下下部主要发育纹层状泥页岩,油气以远距离侧向运移为主;沙三下上部及沙三中主要发育块状泥岩,油气以垂向运移为主.不同的排烃方式造成了油气分布的差异,沙四型原油分布于凹陷外围,沙三型原油分布于凹陷内围,混合型原油分布于中间地带.  相似文献   

14.
通过综合对比分析,发现辽东湾断陷和下辽河坳陷油气成藏条件和油气分布规律存在差异:①两个地区都发育沙三段主力烃源岩,但下辽河西部凹陷和大民屯凹陷还发育沙四段主力烃源岩;②辽东湾断陷储集层成因类型较单一,下辽河坳陷多样化;③与下辽河坳陷相比,辽东湾砂体不发育,断层少,输导条件欠佳;④辽东湾已发现的圈闭类型较单一,以构造圈闭为主,单纯的岩性圈闭发现较少,而下辽河坳陷内发育各种类型的构造、地层和岩性圈闭;⑤辽东湾断陷和下辽河坳陷都具备良好的区域盖层条件和保存条件;⑥辽东湾断陷原油探明储量主要分布在东营组,而下辽河坳陷原油探明储量主要分布在沙河街组;⑦辽东湾断陷现今找到的大中型油气田多位于辽西低凸起主断棱带上,而下辽河坳陷在斜坡带、陡坡带及深陷区均有大型油气田发现,具有“整凹含油”的特点.以上对比分析对于进一步预测辽东湾地区油气勘探开发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沉积盆地是一个巨大的低温热化学反应发生器,以辽河盆地大民屯凹陷曹台基岩潜山油藏为例,以其烃源岩在埋藏、压实、热力等因素作用下,达到成熟、生烃的动力学思路和方法为指导,探讨了曹台潜山原油的成因、来源及烃源岩的生烃过程。回剥反演了烃源岩的沉积埋藏史,磷灰石裂变径迹恢复了古地温,得出该油藏的原油是未发生降解的成熟型原油,潜山烃来源于西侧深凹陷的沙四段暗色泥岩。目前烃源岩还处于生烃高峰期,油藏尚处于油气充  相似文献   

16.
复合超压生烃系统内不同成因油气的运移流向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庄洼陷2套生油岩纵向上叠置,有机地球化学特征、成烃期次及油气运聚过程都存在差异,并伴有异常流体压力,这就构成了复合型超压生烃系统.基于油-源对比和同源油气藏空间分布规律,对叠合型超压生烃系统油气运移流向的差异性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在断层活动的诱发下,超压驱动"沙三下源型"油主要发生纵向运移;但在超压带盖下"沙四上源型"油主要发生侧向运移,而纵向运移在超压系统发育区相对不活跃.超压系统的自组织行为对油气运移流向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导致"沙三下源型"和"沙四上源型"油气运移及分布规律差异较大.通过复合型超压生烃系统内不同成因的油气运移流向分析,可以进一步认识研究区油气运移和富集规律,进而"分源"挖掘油气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7.
吐哈盆地七泉湖构造带油气成藏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造演化史研究表明,七泉湖构造带从燕山期开始发育,第三系地层沉积前已具圈闭雏形,继承性的古构造背景是油气运移的有利通道.逆掩断裂带下盘的侏罗系水西沟群烃源岩成熟较晚,在晚第三纪大量生烃.七泉湖构造带流体包裹体特征明显,主要发育一期流体包裹体,烃类包裹体及伴生的盐水包裹体均发育在切割碎裂石英和胶结物的裂隙中,储层中的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都只有一个主峰温度区间.结合地质背景、构造演化史、烃源岩演化史、油气藏饱和压力资料确定了七泉湖-玉果油田侏罗系油藏的成藏时间为晚第三纪.  相似文献   

18.
新疆马朗凹陷油气二次运移模式及其勘探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的石油地质特征,在石油地质分析化验资料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油气二次运移的一般模式特征,采用动、静态结合、单项与多项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油气二次运移特征。结果表明,上二叠统芦草沟组泥质烃源岩在晚侏罗世开始大量成熟排烃;具有早白垩世末期和晚白垩世末期两次成藏关键时期;以断层、不整合面、裂缝与连通性地层为运移通道,以垂向运移、短距离运移、源内聚集为主,侧向运移为辅的油气运聚特征。油气二次运移模式表现为:中、新生界以背斜、断背斜、岩性型聚集模式为主,上古生界以断块、断阶、地层型聚集模式为主。研究成果经实践证明在勘探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