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纳米氧化锌微乳液制备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乳液法具有操作简单、粒径可控、生成粒子的尺寸比较均匀等优点.采用微乳液法制备的纳米氧化锌具有普通氧化锌所无法比拟的光、电、磁等性能.结合国内外的研究进展,主要介绍了微乳液法制备纳米氧化锌的各反应条件的影响.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和用量、反应温度、反应物浓度比、后处理温度及时间对产物的形貌和粒径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改变各反应参数可以实现产物从零维向一维方向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陈日志  姜红  范益群  高从堦  邢卫红 《化工进展》2020,39(12):4812-4822
膜分散技术以多孔膜材料为“芯片”,通过微纳米孔道将气相/液相反应物分散成大量微气泡/液滴,是实现物质快速混合和高效传质的重要手段。本文概述了膜分散技术的原理及特点,介绍了近年来膜分散技术在制备微纳米粉体材料和强化多相催化反应过程方面的研究进展。在膜分散强化微纳米粉体制备方面,重点阐述了膜微孔道分散混合机理以及膜分散法在制备高分子微球和无机纳米颗粒过程中的应用进展。在膜分散强化多相催化反应过程方面,回顾了与膜分散强化气液两相流过程相关的实验研究及理论计算工作,评述了影响气泡形成及传质特性的关键因素,随后介绍了膜分散技术强化多相催化反应过程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膜分散技术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纳米氧化锌的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概述了国内外纳米氧化锌制备技术的研究进展,对主要技术的制备过程和工艺特点进行了介绍。简述了国内外纳米氧化锌的生产现状,通过对主要制备技术工业化生产前景的比较,提出了以尿素为沉淀剂,硝酸锌为含锌原料均匀沉淀法制备纳米氧化锌的工艺路线,研究了相关的工艺过程及反应条件、反应产物的洗涤和纳米氧化锌的煅烧,对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纳米氧化锌的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魏绍东 《化工中间体》2006,(11):6-12,38,41
概述了国内外纳米氧化锌制备技术的研究进展,对主要技术的制备过程和工艺特点进行了介绍.介绍了国内外纳米氧化锌的生产现状,通过对主要制备技术工业化生产前景的比较,提出了以尿素为沉淀剂,硝酸锌为含锌原料均匀沉淀法制备纳米氧化锌的工艺路线,研究了相关的工艺过程及反应条件、反应产物的洗涤和纳米氧化锌的煅烧,对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采用均匀沉淀法制备纳米氧化锌。讨论了反应物浓度、配比、表面活性剂种类和用量对粉体粒径及分散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产物为纯的氧化锌,其微观组织相貌为纳米特征。  相似文献   

6.
均匀沉淀法制备不同粒径的纳米氧化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纳米氧化锌的功能和用途不同,因而需要制备出不同平均粒径的纳米氧化锌。论文以六水硝酸锌为原料,尿素为沉淀剂,研究了均匀沉淀法制备不同平均粒径纳米氧化锌的工艺条件,讨论了工艺条件对其粒径和产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通过均匀沉淀法制备的纳米氧化锌的前驱体为Zn5(OH)6(CO3)2;制备的纳米氧化锌为六方晶系的球形颗粒,平均粒径为20~50nm;纳米氧化锌的产率随反应物浓度的增大、反应温度的升高、反应配比(n尿素/nZn2+)的增大而增大;纳米氧化锌颗粒的平均粒径随反应物浓度的减小、反应温度和煅烧温度的降低而减小。  相似文献   

7.
膜分散微反应器利用微孔膜作为分散介质,分散相在压力作用下通过膜孔均匀分布在连续相中,由于混合尺度很小,可以达到毫秒级快速均匀混合,非常适合于快反应的纳米颗粒制备工艺.以碳酸钠和硫酸锌的水溶液为原料,在膜分散微反应器内直接沉淀反应,制备了纳米碱式碳酸锌颗粒,再通过焙烧得到纳米氧化锌颗粒.研究了焙烧温度、反应物浓度、两相流量等因素对颗粒粒径的影响规律,使用XRD、TEM、N2吸附脱附等手段对样品进行了表征.利用这种方法制备纳米颗粒的过程能耗低,易于控制,可进行连续操作,后处理过程也较简便.  相似文献   

8.
探讨了纳米氧化锌制备过程中的团聚问题及其抗菌性能。以三聚磷酸钠为表面活性剂,辅助沉淀法制备了纳米氧化锌粉体,用XRD,TEM,TG-DTA,BET等方法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得纳米氧化锌为高分散的球形颗粒,属于六方纤维矿的单晶结构,平均粒径为20 nm,比表面积可达70.478 1 m2/g。线性三聚磷酸钠与锌离子的络合作用,可以使前躯体均匀成核,并通过空间位阻抑制颗粒间的聚集,避免团聚的发生。采用杯碟法测试纳米氧化锌的抑菌活性。结果显示,纳米氧化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和沙门氏菌具有很好的抑菌活性,纳米氧化锌比表面积大小决定其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9.
探讨了纳米氧化锌制备过程中的团聚问题及其抗菌性能.以三聚磷酸钠为表面活性剂,辅助沉淀法制备了纳米氧化锌粉体,用XRD,TEM,TG-DTA,BET等方法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得纳米氧化锌为高分散的球形颗粒,属于六方纤维矿的单晶结构,平均粒径为20 nm,比表面积可达70.478 1 m2/g.线性三聚磷酸钠与锌离子的络合作用,可以使前躯体均匀成核,并通过空间位阻抑制颗粒间的聚集,避免团聚的发生.采用杯碟法测试纳米氧化锌的抑菌活性.结果显示,纳米氧化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和沙门氏菌具有很好的抑菌活性,纳米氧化锌比表面积大小决定其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10.
综述了纳米氧化锌的不同制备方法和各自的优缺点。纳米氧化锌的制备按原料的原始状态可分为:固相法、液相法和气相法。根据制备和合成过程不同,液相法可分为:水热合成法、溶胶-凝胶法、微乳液法和沉淀法等。具体介绍了纳米氧化锌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制抗菌除臭、消毒、抗紫外线产品;用于催化剂和光催化剂;制备气体传感器及压电材料等。提出了纳米氧化锌应用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对未来的应用研究提出一些观点,指出了纳米氧化锌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以碳酸钠和硝酸锌为原料,采用高温固相煅烧热分解方法制备高纯度纳米氧化锌。通过滴定分析了产物的纯度,结合产物的中位粒径测试,确定了高纯度氧化锌制备的煅烧温度。通过对特定煅烧温度下产物的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IR)、激光粒度、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滴定分析,阐述了高纯度纳米氧化锌形成机理。研究表明,碱式碳酸锌在煅烧温度高于200℃时可以完全分解,随着温度进一步升高,产物的纯度逐渐升高;当煅烧温度高于400℃时,产物的纯度大于95%,满足GB/T 19589—2004《纳米氧化锌》3类的要求;当煅烧温度为600℃时,产物中位粒径最小(345 nm);热分解法制备高纯度纳米氧化锌,经历了碱式碳酸锌分解为氧化锌、二氧化碳、水和在不同煅烧温度下建立氧化锌、二氧化碳、水的吸附-脱附平衡两个物理化学过程。  相似文献   

12.
纳米氧化锌的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传统的直接沉淀法进行了改进 ,对反应温度、搅拌速度、投料方式及洗涤条件等多种因素对产物纳米氧化锌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改进的直接沉淀法制备纳米氧化锌具有工艺简单、成本较低 ,能够得到六方晶系、球形 ,粒径约为 15~ 2 5nm的纳米氧化锌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钛酸正丁酯作为钛源,乙醇作为反应溶剂,同时加入水解抑制剂盐酸来制备微、纳米级的二氧化钛,通过控制溶胶凝胶过程中的反应参数来考察不同粒径二氧化钛的合成方法,并通过激光粒度分析仪对产物的粒径进行了表征,最终确定制备符合条件粒径的二氧化钛粒子的最优配比和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14.
硫酸氧钛液相法制备纳米二氧化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硫酸氧钛为原料,液相法在水醇体系中制备纳米二氧化钛。讨论了表面活性剂、硫酸氧钛浓度、反应温度、体系pH、煅烧温度等因素对纳米粒子生成及性能的影响,用X射线衍射仪和透射电镜检测,证明实验获得的产物为粒径20~40nm的锐钛型二氧化钛。研究表明,通过改变工艺条件可控制纳米二氧化钛粒径及尺寸分布。工艺流程简单,制备成本低,易实现工业化。  相似文献   

15.
PE微孔形成微气泡及其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气泡制造及微化技术的改进与提高是气浮技术广泛应用的关键.研究了利用PE微孔膜管在高速剪切流剪切作用下形成微气泡的条件,从气泡形成机理上分析了膜管孔径大小、气体流量、剪切流流速和表面张力对气泡粒径分布的影响.实验采用静态显微摄像技术对气泡粒径分布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利用PE微孔膜管形成的气泡粒径在40~80μm之间,气泡平均粒径在44.3~60.5μm之间.膜管孔径大小、气体流量、剪切流流速、液相流体的表面张力是影响气泡粒径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以七水硫酸锌和碳酸氢钠为原料,在超快速混合微反应器中合成氧化锌前驱体碱式碳酸锌,再通过焙烧获得纳米氧化锌。考察了各操作条件对纳米氧化锌颗粒制备的影响,采用TEM、XRD、BET等手段对所得的样品做了表征。结果表明,采用快速沉淀法,通过超快速混合微反应器可实现纳米氧化锌的可控制备,所得纳米氧化锌平均粒径为14~55 nm,晶型为六方晶系结构,样品粒径分布窄,分散性良好。  相似文献   

17.
PE微孔形成微气泡及其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气泡制造技术的改进与提高是气浮技术广泛应用的关键。研究了PE微孔膜管在剪切流剪切作用下形成微气泡的条件,从气泡形成机理上分析了膜管孔径大小、气体流量、剪切流流速和表面张力对气泡粒径分布的影响。实验采用静态显微摄像技术对气泡粒径分布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利用PE微孔膜管形成的气泡粒径在40~80μm之间,气泡平均粒径在44.3~60.5μm之间。膜管孔径大小、气体流量、剪切流流速、液相流体的表面张力是影响气泡粒径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了采用水热法合成六棱柱型微纳米氧化锌的具体过程,并从实验温度、实验时长和表面活性剂方面研究其对微纳米氧化锌粒径的影响。实验研究表明,当反应温度位于150℃,反应时长为14 h时,反应条件最优;使用山梨酸、对氨基苯甲酸和对氨基苯磺酸分别作为表面活性剂均可得到六棱柱型微纳米氧化锌,且产品均为六方晶系氧化锌。  相似文献   

19.
徐晨翱  李攀 《净水技术》2021,40(2):100-106,135
膜污染是阻碍膜分离技术大规模推广应用的主要问题之一,膜污染控制技术一直都是膜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其中,基于气液两相流的膜污染防控技术已经得到了诸多研究和广泛应用.微纳米气泡因其不同于普通大气泡的独特物理化学性质,近年来在各个领域被广泛关注,而微纳米气泡控制膜污染的研究也日益活跃.文中综述了气液两相流控制膜污染技术的相关...  相似文献   

20.
纳米分散颗粒和一维晶须材料性能优越、用途广泛,是近年研究热点。液相法尤其是水热法因具有过程简单和能耗低等特点而被广泛用于制备纳米材料。首先介绍了近年来水热技术在纳米分散颗粒制备中的进展,包括超临界水热法、连续水热法以及水热改性法,并分析了其实现纳米颗粒粒径及分散性控制的原理。然后介绍了两种水热制备晶须材料的新思路,包括水热重结晶法和离子诱导-结构重整法,阐述了其实现晶须定向生长的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