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从1928年Fleming发现青霉素,1945年Brotzu发现头孢菌素,特别是从1942年青霉素G应用于临床,1962年又制造成功头孢菌素Ⅰ以来,β-内酰胺抗生素在细菌性感染症的治疗中一直起重要作用。半合成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的发展,加上近年来发现的非典型β-内酰胺抗生素,已经构成了一个庞大的β-内酰胺抗生素族。β-内酰胺抗生素在近年来的发展及其在医药工业、临床应用上的地位已有许多专著和综述。众所周知,从发现青霉素和头孢菌素到现在,β-内酰胺  相似文献   

2.
头孢菌素乃继青霉素之后在自然界发现的第二类型β-内酰胺抗生素。它在化学结构、生物学性质、以及由前体生物合成方面与青霉素有许多共同的特征。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青霉素和头孢菌素是唯一已知的分子中含有β-内酰胺环的抗生素,只是到最近,才知道有一个新型的β-内酰胺抗生素一硫霉素。头孢菌素的特点是分子中有一个由β-内酰胺和双氢噻嗪环构成的缩合双环系统(Ⅰ)。  相似文献   

3.
β-内酰胺族抗生素的研究与发展,已进入一个新阶段。临床应用的β-内酰胺族抗生素绝大多数由青霉素或头孢菌素C裂解成6-氨基青霉烷酸(6-APA)或7-氨基头孢烷酸(7-ACA) 后,再行化学改造而得[头霉素C(Cephamycin C)衍生物也可类似地合成],其中也有部分是通过青霉素的化学转化制得。由于现代发酵技术已降低了青霉素的成本,因此,将青霉素化学转化为头孢菌素类或其母核类似物已成为重要课题。青霉素(1)和头孢菌素(2)的母核,具有相同数目的硫、氮和碳原子,仅仅是与β-内酰胺环稠合的环的排列以及氧化态不同。因此在理论上,这两类抗生素化学上相互转化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4.
头孢菌素类药物因其结构特点在抗生素分类中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而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还包括天然青霉素、半合成青霉素类以及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型β-内酰胺类。它们的化学结构共同点是都具有β-内酰胺环,此环与抗菌作用密切相关,如被打开则抗菌活性消失。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化学结构特点都具有7-ACA结构。目前,因头孢菌素类药物的抗酶性强,抗菌谱广,发展迅速,作用强而被临床广泛采用。  相似文献   

5.
青霉素由于发酵技术的提高,以及固相酶裂解工艺的成功,价格不断降低,因而在β-内酰胺抗生素中新的半合成青霉素无论在品种和产量上都居第一位。在6-APA C_6位,用不同酰胺侧链形成的新青霉素,在临床疗效上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近年来由于化学合成水平不断提高,以及分离分析新技术的应用,对整个青霉素分子(Penicillin Molecular)结构的研究也取得了更大的进展,为青霉素的化学研究增添了新的贡献和内容。本文就青霉素结构中的β-内酰胺环,以及噻唑烷的化学改变作一简略介绍。  相似文献   

6.
头孢菌素(Cephalosporins)是继青霉素之后在自然界中发现的第二种类型的β-内酰胺抗生素;在化学与生物学性质上与青霉素有许多共同的特征,即化学结构上都具有稠合的β-内酰胺环,抗菌作用机制也是抑制细菌细胞壁肽的合成,对人体安全、低毒。  相似文献   

7.
前言天然的β-内酰胺族化合物有青霉素、头孢菌素、头霉素以及棒酸和碳杂青霉烯化合物,还包括单环的诺卡杀菌素和单胺菌素(Monobactams)(图1略)。但其中仅青霉素G 和棒酸可直接药用,其它临床使用的β-内酰胺抗生素都是由天然化合物经一定结构改  相似文献   

8.
碳青霉烯类(Carbapenems.CPMS)抗生素的母核是青霉素类基本结构的1位的S原子被C原子取代的一类抗生素,它属β-内酰胺族中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类突破性抗生素.  相似文献   

9.
前言无疑,β-内酰胺酶是破坏β-内酰胺抗生素的重要因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已在两个主要方面进行了研究:生产对β-内酰胺酶稳定的抗生素和寻找β-内酰胺酶抑制剂。即使新的β-内酰胺抗生素,实际上也难以完全保证其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所以最引人关注的是已集中在β-内酰胺酶抑制剂和β-内酰胺抗生素的联用,象Augmentin。Augmentin是羟氨苄青霉素与克拉维酸(7:1W/W)的复方制剂(译者注)。羟氨苄青霉素是一种广谱口服吸收的青霉素,受临床上许  相似文献   

10.
含β-内酰胺结构的青霉素和头孢菌素是属于当代最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世界上许多实验室廿多年来都致力于寻找天然的或将已知的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的侧链加以改造以获得更多临床上有用的和具有进一步研究前途的化合物。β-内酰胺抗生素类不同于大多数临床上应用的抗菌药物,其明显特点是特异地抑制微生物的糖肽合成(动物细胞无β--内酰胺抗生素作用的靶)。许多细菌感染治  相似文献   

11.
自六十年代改造青霉素结构以来,具各种特点的新β-内酰胺抗生素对克服临床出现的细菌耐药性问题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由于筛选新抗生素的模型有了重大改进,发现了过去不易筛选得到的一群结构不同于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的新型β-内酰胺抗生素;如具β-内酰胺单环结构的新抗生素诺卡霉素(Nocardicin A)和磺霉素(Sulfazecin),具氧杂青霉烷结构的棒酸(Clavulanic acid)等,它们都各具其特点,尤其从罕见新菌株的次级代谢产物中,发现了具碳杂青霉烯结构的硫霉素  相似文献   

12.
我国从1953年开始生产苄青霉素,虽然产量甚少,品种单一,但终于改变了我国不能生产抗生素的局面。1962年我国试制成功甲氧西林(Meticillin),在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研制方面也取得了较大发展。迄今为止,我国生产或研制成功的青霉素族抗生素有21种,头孢菌素族抗生素8种和新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2种。本文对我国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作一简单复习,并对其在临床应用中发挥的作用提出一些初步意见。 青霉素族抗生素 一、苄青霉素及其同类品 苄青霉素目前仍是临床应用较多的抗生素之一,迄今为止本品仍是治疗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梭状芽胞杆菌、炭疽杆菌等感染的首选药物。由于苄青霉素的制剂以钾盐为主,临床使用剂量多较大,其钾离子含量亦高(每1,500万单位苄青霉素钾盐含钾  相似文献   

13.
一、前言众所周知,所谓半合成青霉素和头孢菌素指的是相应于天然β-内酰胺,如青霉素G和头孢菌素C的化学衍生物,因为它们颇为有效,副作用又少,在感染疾病的治疗上起着重要作用。最近由于发现了所谓非典型的β-内酰胺抗生素,诸如克拉维酸、Thienamycin和单环菌素,它们有着很特殊的生物学性质,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研究又掀起了一个新高潮。直至20世纪70年代初,为了得到生物学性能更好的β-内酰胺抗生素,大多数是在青霉素或头孢菌素母体化合物的侧链上进行化学修饰。当1974年我们开始研究β-内酰胺时,核的类型甚少。我们认为侧链的修饰已快要过时,应当去探索核修饰的可能性。因为关于β-内酰胺抗生素作用机理和构效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前,随着临床上耐药菌株的日趋增加,以及由于筛选抗菌作用机制和化学结构全新的理想抗生素的困难,使得抗感染药物的联合应用成为临床上解决耐药菌或严重感染的重要手段。国外很多学者认为β-内酰胺酶非常广泛的存在于革兰氏阳性和阴性菌,并且可以使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水解失活,这是细菌对这些抗生素产生耐药的主要原因。因此,国外除通过化学结构改造发展耐酶的半合成青霉素和头孢菌素外,还开展了对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研究。异噁唑类半合成青霉素它们既耐受β-内酰胺酶,同时又对革兰氏阳性和阴性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为此,许多国家如日本、苏联、英国均有异噁唑类半合成青霉素和氨苄青霉  相似文献   

15.
<正> 抗生素是临床上广泛应用的一类重要化疗药物。其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发展更是可观。据1986年统计,这类药物的世界消费量占世界抗生素消费量的58%,而日本β-内酰胺的销售额占抗生素总额的83%。从目前国外β-内酰胺抗生素研究情况来看,世界各大医药公司规划发展的β-内酰胺抗生素中,以非典型的β内酰胺抗生素为最多,其次为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最少。但是,在80年代中期仍以头孢菌素类为最多,它仍保持着领先的地位,发展的品种和产量都在急剧增长。  相似文献   

16.
以半合成青霉素与头孢菌素为代表,具高选择毒性的β-内酰胺抗生素是抗生素中前途最广的一类药物。1971年到1983年至少已有18个半合成青霉素与22个半合成头孢菌素引入临床。在日本、美国和欧洲等国,β-酰胺抗生素的产量已达抗生素总产量75%以上。其原因在于通过对β-内酰胺母核的化学修饰,改变侧链的结构,可获得一系列高效、低毒的新一代β-内酰胺抗生素。近年来,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迅速发展,进一步开发了抗生素生产的新技术,生物转化β-内酰胺抗生素的工业应用,是研究开发活跃的领域之一。有关这方面的报道已有多篇综述。本文就有关β-内酰胺抗生素的生物转化及生物工程技术的应用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7.
从青霉素问世以来,β-内酰胺类抗生素以其毒性低、活力高的优点,受到广泛重视,成为当前抗生素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为了获得新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一方面采用化学手段,合成青霉素、头孢菌素衍生物,这方面已取得很多成果,另一方面通过微生物筛选来寻找这类新抗生素。在后者研究过程中,近年来发展了一种新的微生物筛选模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超敏感菌。这种菌株  相似文献   

18.
过去30年来,产生抗生素的微生物的筛选已成为抗生素研究的主要内容。这一研究大多数是利用真菌和放线菌进行的,这些菌类能够产生各种各样化学结构的天然产物。1970年以前,只知道有两类天然产生的β-内酰胺抗生素:青霉素与头孢菌素。随着新的筛选与分离技术的发展,找到了许多不同的含β-内酰胺的分子,如头霉素、棒酸、诺卡菌素与碳杂青霉烯(carbapenem)等。且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的制药厂中,结构修饰后的抗生素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研制天然抗生素结构的新品种在于获得比初始物质或作为化学合成关键化合物的中间体在生物学、化学、药理学性质方面更有价值的药物。在这方面,β-内酰胺抗生素是典型的例子,因为在临床应用的几十种药物中,用生物合成获得的仅有苄青霉素和苯氧甲基青霉素。其它的都是用化学方法和酶转化制得的。酶催化方法的应用为解决半合成β-内酰胺抗生素的关键问题作出了重大的贡献。酶转化抗生素的例子很多,而且包括不同类型的反应:酰胺、酯和其它键的水解、羟基  相似文献   

20.
羟氨苄青霉素与棒酸联用的实验室和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上使用羟氨苄青霉素(Amoxicillin)两分和棒酸(Clavulanic acid)一分的复合物,商品名Augmentin或BRL25000.近10多年来,β-内酰胺抗生素(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发展很快,在临床上普遍应用,致使各种细菌对β-内酰胺抗生素耐药菌株不断增加,成为临床治疗上的棘手问题,尤其是对β-内酰胺酶不稳定抗生素(包括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