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透明帽法食管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食管癌及食管癌前病变的意义.方法:在内镜下应用透明帽法对4例早期食管癌、11例食管鳞状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和1例中度不典型增生行食管黏膜切除.应用氩离子凝固术(APC )治疗残留及复发病灶.结果:应用透明帽法共对16例患者进行局部黏膜切除,共切除病灶20块.本组术后出血3例,其中动脉出血1例,渗血2例.应用肾上腺素盐水注射及氩离子凝固术治疗均成功止血;无1例食管穿孔发生.11例患者的食管黏膜病变被完全切除,其余病例有不同程度的残留,应用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残留病变.术后4个月复查内镜,病理证实3例重度不典型增生局部复发.结论:应用透明帽法食管黏膜切除术可简便、安全、有效地治愈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目的:内镜微创治疗早期贲门癌及癌前病变,探讨治疗价值。方法:应用内镜黏膜切除(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和氩离子凝固(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方法治疗高发区门诊及内镜筛检出的早期责门癌及癌前病变104例108个病灶,统计分析病变位点分布、适应证、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结果:1)74.1%的病灶位于贲门12点至3点位,25.9%的病灶位于其他点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EMR治疗前后病理:有4个病灶为中度不典增生、术后1个病灶被诊断为黏膜内癌;有36个病灶重度不典型增生,其中术后有3个病灶被诊为黏膜内癌,1个病灶被诊为早期浸润癌;10个病灶黏膜内癌,术后1个灶诊为早期浸润癌。3)EMR组治疗成功率96%,2个灶术后诊为早期浸润癌追加手术。4)APC组早期贲门癌治疗成功率为83.3%,癌前病变治疗成功率为100%。5)EMR组合并出血发生率为4.0%;APC组出血发生率1.7%,无其他并发症。6)EMR组随访3年生存率为100%,5年生存率为92.3%;APC组5年生存率为100%。结论:1)早期贲门癌及癌前病变存在高发部位,对该部位精细观察和活检,有望提高贲门病变检出率。2)将随诊6个月以上内镜及病理诊断无好转的中度不典型增生纳入治疗范围,可有效避免治疗不足。3)黏膜下注药是减少内镜治疗并发症的重要措施。4)EMR和/或APC治疗方法简便易行、安全有效、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在食管癌高发区早期癌及癌前病变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  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在食管癌高发区涉县、磁县进行普查发现的118例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 所有病例均行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EUS)检查, 符合镜下治疗标准的内镜辅以碘染色并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cal resection, EMR), 余手术治疗。对所有行EMR术及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前EUS及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  结果  EUS判断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影像学结果显示: 黏膜层癌97例、黏膜下层癌21例, EUS与病理检查结果对照判断浸润深度, 结果相符者103例, 准确率87%, 其中对黏膜层癌判断的准确率90%, 对黏膜下层癌判断的准确率76%。  结论  EUS准确评估病灶内镜可切除性, 使得内镜下黏膜切除手术更为安全有效, 对指导高发区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内镜下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邵君  唐燕锋 《癌症进展》2021,19(6):592-595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联合氩等离子体凝固术(APC)治疗老年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将80例老年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分为观察组(n=41)和对照组(n=39).观察组患者采用EMR联合APC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EMR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术前和术后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6个月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病理诊断结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剥离面积和单位时间切除率均明显大于对照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观察组患者的SAS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7.32%,低于对照组的2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病理结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MR联合APC应用于老年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能够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食管上皮不典型增生病变内镜下表现进行量化评分,并结合活检病理以期更能准确反映出病变真实程度,并及时给予相应的处理措施。方法作者回顾性分析有明确病理诊断的180例食管上皮不典型增生患者的内镜下表现,找寻其中规律以此为基础制定出内镜下评分标准,再应用此评分标准,分析活检病理为食管上皮中度不典型增生患者84例内镜下评分与术后病理的关系。结果84例活检病理为中度不典型增生患者,活检病理诊断与内镜下食管黏膜切除术(EMR)后病理诊断一致50例,活检病理诊断不足22例,EMR 术后病理不足诊断中度不典型增生(轻度不典型增生或炎症)12例。内镜下评分≥8分者36例(43%),EMR 术后中度不典型增生者18例(21%),EMR 术后重度不典型增生者18例(21%),重度不典型增生与中度不典型增生的比值为1:1。结论活检病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完整反映食管癌前病变的严重程度,内镜下评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病变的严重程度,且能指导内镜下治疗。内镜下评分≥8分可作为活检病理为中度不典型增生病变行 EMR 治疗的标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剥离术(ESD)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与意义。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57例行内镜检查取活检经病理学确诊的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并行ESD治疗的患者,进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对照术前与术后的病理结果,并对手术并发症、治疗效果及预后进行观察。结果57例行ESD治疗的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术后病理学诊断黏膜内癌12例(21.1%),原位癌22例(38.6%),重度不典型增生18例(31.6%),中度不典型增生5例(8.8%)。术前术后病理学诊断符合率为87.6%,其中有10例不相符的患者为术前活检病理级别低于术后病理级别。结论对于病理学活检、染色内镜及超声内镜确诊为直径〈30mm无肿瘤转移的早期食管癌及中重度异型增生患者进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效果良好。黏膜下剥离术是这类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治疗的有效方法,且创伤小,能有效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食管癌高发区高危人群的贲门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存在状况。[方法]在目标人群中对8432例40~69岁的人群中的6048例进行了内镜筛查,在贲门脊根部取材活检。[结果]发现贲门癌55例,贲门腺上皮重度增生65例,检出率分别为0.91%和1.07%。[结论]食管癌高发区贲门癌同样高发,贲门脊根部常规咬检可提高早期贲门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山西省阳城县食管癌/贲门癌早诊早治项目点的人群筛查资料,评价基层医生采用内镜碘染色筛查高发区食管癌/贲门癌及其癌前病变的效果。[方法]2006~2010年采用内镜碘染色法对40~69岁人群进行食管癌/贲门癌筛查,前4年对阳性病变和脊根部均取活检并进行病理学诊断,2010年筛查方法未要求脊根部取活检,该处为重点观察。[结果]2006~2010年,共筛查了7 094人,平均年龄为50.19岁,筛查人群平均参与率为70.74%。轻度不典型增生、中度不典型增生、重度不典型增生、早期癌及浸润癌的检出率分别为11.95%(848例)、2.44%(173例)、1.16%(82例)、0.15%(11例)、0.58%(41例)。第2年筛查检出率均高于第1年,2008年检出率明显高于首次筛查(χ2=7.105,P=0.008)。对于贲门部的检查,由于2010年脊根部不取活检,重度不典型增生、早期癌检出率较低,但与2009年相比无显著性差异(χ2=1.802,P=0.180),但轻度不典型增生检出率有显著性差异(χ2=33.87,P<0.01)。[结论]内镜碘染色法在高发区能筛查出早期食管癌/贲门癌癌前病变。用内镜碘染色筛查方法开展食管癌/贲门癌及其癌前病变的筛查是可行的。筛查中脊根部必须重点观察,该部位的活检可提高人群贲门早期病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概念认为食管上皮细胞重度不典型增生(SevereDysplasia简称 :SDP)是食管癌前病变。SDP作为肿瘤交界性病变是食管癌Ⅱ级预防和临床内镜诊断治疗研究的重点。本文就该领域的食管癌高发现场人群流行病学 ,临床病理和基础研究以及存在问题进行综述。1 高发现场流行病学流行病学调查分析表明 :食管鳞状上皮癌变的规律为基底细胞增生或单纯增生、轻度不典型增生、中度不典型增生 (MDP)、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早期浸润癌、进展期癌 ,这样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隔的渐进谱系过程。食管癌高发区包括细胞学初筛后内镜普查统计[1] :4 0岁…  相似文献   

10.
应用内镜普查研究食管癌高发区贲门癌的发病情况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目的:了解食管癌高发区贲门癌的发病情况。制定更为有效的预防策略。方法:在食管癌高发区应用电子内镜直接碘染色检查法对高危人群共行3次内镜普查。结果:1)贲门癌的癌前病变即贲门腺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的检出率为0.62%-1.50%。2)早期贲门癌的检出率分别为0.44%,0.68%及0.64%。中晚期贲门癌检出率分别为0.22%,0.17%及0.21%。3)91.30%-95.00%贲门重度不典型增生及早期贲门癌病变位于贲门时钟位(顺时针)10点位-2点位,大多数贲门癌前病变及早期贲门癌内镜下主要表现为贲门粘膜糜烂或浅溃疡。4)食管癌与贲门癌检出率之比为2.4-4.1:1。结论:在食管癌高发区直接应用内镜进行普查。除对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有较高的检出率外。对贲门癌及其癌前病变也有较高的检出率。因此在食管癌高发区也应重视贲门癌的防治及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1.
应用内镜下碘染色在食管癌高发区进行普查的意义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Wang GQ  Wei WQ  Lu N  Hao CQ  Lin DM  Zhang HT  Sun YT  Qiao YL  Wang GQ  Dong ZW 《癌症》2003,22(2):175-177
背景与目的:食管癌的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主要是由于其早诊率较低。为提高食管癌的早诊率,本研究探讨在我国食管癌高发区应用直接内镜下碘染色进行普查提高食管癌早诊率的可行性。方法:应用直接内镜下碘染色在我国食管癌高发区对3164名高危人群进行3次普查,每个普查对象均在着色区取一块活检组织,且每例可疑病例也均在食管的不着色区取活检组织作病理检查,然后将食管鳞状上皮的着色情况与其对应的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照。结果:(1)早期食管癌100%碘染色阳性,染色级别多为I级。早期食管癌检出率为1.6%-4.59%,中晚期食管癌的检出率为0.29%-1.09%,食管癌的早诊率均在75%以上。(2)食管鳞状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95.6碘染色阳性,其中91.3%病例碘染色级别为I和Ⅱ级。食管鳞状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检出率为4.49%-7.68%。(3)中度不典型增生96.6%碘染色阳性,73.3%病变染色级别为Ⅱ和Ⅲ级。(4)92.3%轻度不典型增生碘染色阳性,86.5%病变染色级别为Ⅱ和Ⅲ级。(5)而只有0.9%的炎症和0.4%的正常组织碘染色级别为I和Ⅱ级,正常组织大多数为阴性或Ⅲ级。结论:在食管癌高发区应用直接内镜下碘染色进行普查,对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有较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2.
高冬青  张楠  王家林 《中国肿瘤》2020,29(5):334-338
[目的]研究食管癌高发地区食管癌前病变转归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食管癌前病变及食管鳞癌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历史性队列研究方法对山东省肥城市2006-2012年期间接受筛查未治疗,并进行病理检查随访的受检者资料进行分析,描述首检及随访筛检结果,分析影响癌前病变发生、发展的因素。[结果]676例首检者接受随访,筛检结果为417例(61.7%)发生逆转,157例(23.2%)保持稳定,102例(15.1%)发生进展。102例进展者的病理诊断结果分别为9例食管炎,26例轻度异型增生,27例中度异型增生,30例重度异型增生原位癌,10例食管癌。其中基底细胞增生平均间隔为2.7年,随访结果为食管癌,轻度异常增生为6.3年,中度异常增生为2.9年,重度异型增生/原位癌为1.0年。男性、饮酒、饮茶为癌前病变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其OR值和95%CI值分别为1.712(1.088~2.694)、1.611(1.058~2.453)、1.784(1.004~3.170);年龄<55岁为癌前病变发生、发展的保护因素。[结论]首检后对基底细胞增生和轻度异型增生应间隔2年复查一次,对中度异型增生和未治疗的重度异型增生/原位癌应间隔半年复查一次,以减少早期癌的漏诊率;对男性、年龄≥55岁、饮酒、饮茶的癌前病变人群应加强筛查力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内镜套帽法切除早期食管癌、贲门癌及癌前病变的长期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内镜套帽法切除早期食管癌、贲门癌及癌前病变147例(154个病灶),其中早期食管癌64例(69个病灶),癌前病变45例(47个病灶),病灶直径3~40 nm,平均(14.8±6.1)mm;早期贲门癌23例,癌前病变15例(均为单灶),病灶直径5~25 mm,平均(8.2±4.3)mm.全组病例均经病理证实.结果 全组有139个病灶被完全切除,完全切除率为90.3%.食管和贲门病灶的完全切除率均与病灶大小有关,病灶越大,完全切除率越低(P=0.001和P=0.014).147例患者中,内镜随访不足3年者66例,3~5年者31例,5~10年者43例,10年以上者7例.全组死亡11例,其中肿瘤复发死亡1例.早期食管癌和贲门痈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6.2%和100.0%.本组有5例(3.4%)患者发生术中出血,1例(0.7%)患者发生狭窄,无穿孔发生.结论 内镜黏膜切除治疗早期食管癌和贲门癌,符合其生物学特点,可达到传统手术治疗相同的长期疗效,亦适用于重度不典型增生的治疗.  相似文献   

14.
内镜套帽法切除食管胃早期癌及癌前病变89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内镜套帽法切除早期食管、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1996年9月~2003年9月采用套帽法切除早期食管、胃癌及癌前病变89例,术前、术后均经病理证实.结果:随访5年以上17例,3~5年10例,1~3年38例,不足1年24例,非癌死亡5例,未见癌复发.结论:套帽法完全切除率较高,操作较简单,优于其他方法;病灶显示及切除技巧是影响完全切除的主要因素;适量粘膜下注药,掌握高频电切除技术等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中度不典型增生短期复查无好转和重度不典型增生,应内镜治疗;内镜粘膜切除治疗在食管胃癌防治策略中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食管癌高发区中国山东省肥城市食管癌前病变自然转归情况,为食管癌前病变及食管鳞癌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回顾性收集山东省肥城市2006年至2016年期间进行内镜病理诊断且未治疗并进行二次内镜随访的受检者资料进行分析,描述癌前病变病例的具体复查结果,计算进展病例的累积进展率和进展时间,分析食管癌前病变病例的转归情况。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 834例食管癌前病变病例,其中1 148例(62.6%)癌前病变发生逆转,148例(8.1%)发生进展。逆转为正常状态的病例共234例(12.8%),进展为食管癌共17例(0.9%)。各级别癌前病变进展为食管癌的病例比例由高至低依次为:重度异型增生/原位癌(4.9%)、中度异型增生(1.3%)、轻度异型增生(0.2%);其发生癌变的中位进展时间由高至低依次为:轻度异型增生(5.62年)、中度异型增生(1.76年)和重度异型增生/原位癌(1.61年)。轻度异型增生9年累积进展为重度异型增生/原位癌及以上的进展率远小于中度异型增生(1.81% vs.9.98%),重度异型增生/原位癌进展为食管癌的累积进展率始终高于中度和轻度异型增生。  结论  超过一半以上的癌前病变会逆转为较低级别病变或正常状态;食管癌前病变的累积癌变率随病变级别的增高而增大,中位进展时间随病变级别的增高而缩短。大多数癌前病变进展为食管癌的时间间隔基本与《癌症早诊早治上消化道癌筛查及早诊早治技术方案》中的随访间隔相符,可适当对轻度异型增生患者的随访间隔缩短为每2年1次。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磁县食管癌高发区居民食管癌前状态及病变的分布情况,为该病的病因及二级预防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磁县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完成的40~69岁人群的食管癌早诊早治内镜筛查资料,筛查采用内镜碘染色指示性活检,并对符合对象按性别、年龄组统计食管癌癌前状态及病变的检出率。   结果  纳入分析队列筛查对象11 423例,食管活检率66.90%。食管鳞状上皮轻度、中度、重度异型增生检出率分别为11.84%、2.66%、1.04%,原位癌检出率为0.40%,鳞癌可能有浸润的患者检出率为0.04%、黏膜内鳞状细胞癌为0.37%,浸润性鳞癌为0.17%。平均重度异型增生以上及癌的检出率为2.01%。   结论  磁县食管癌高发区40~69岁人群存在大量无症状癌前病变及癌症患者,年龄和性别与检出率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早期食管癌内镜治疗与外科手术疗效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早期食管癌内镜治疗与外科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101例早期食管癌患者分为内镜治疗组和外科手术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30例共32个病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4例,外科手术67例共68个病灶。比较内镜治疗与外科手术的治疗效果。[结果]内镜EMR术后病理:31个病灶完全切除,切除成功率为96.9%(31/32);内镜ESD术后病理:4个病灶均完全剥离,剥离成功率为100.0%。在随访期间内,内镜治疗组复发3例,复发率为8.8%(3/34),死亡2例,死亡率为5.9%(2/34),总生存率为94.1%(32/34),术后3、4、5年生存率分别是93.8%(15/16)、84.6%(11/13)和75.0%(6/8)。外科手术组死亡2例,死亡率为3.0%(2/67),总生存率为97.0%(65/67),术后3、4、5年生存率分别是96.8%(30/31)、90.0%(18/20)和81.8%(9/11)。两组患者术后总生存率及3、4、5年生存率无明显差异(P&gt;0.05)。[结论]早期食管癌内镜治疗与外科手术治疗效果相似。对无淋巴结转移的黏膜内癌,内镜EMR、ESD治疗有效,可代替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18.
张粟  杨欢  王国清 《中国肿瘤》2020,29(5):327-333
[目的]探讨河南省林州市食管鳞癌及癌前病变的影响因素。[方法]按照性别、年龄进行1∶1∶1匹配的原则,选取2019年5~10月在林州市食管癌医院就诊的新发食管鳞癌患者、新发中重度食管鳞状上皮异型增生患者和正常对照匹配成33个区组作为研究对象。对入组的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其人口学、生活方式等信息,采用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对食管鳞癌及癌前病变的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教育程度,饮用水来源,吸烟,饮酒,饮茶,食用西兰花、大蒜、酸菜、烟熏制品,劳动强度,消化道疾病史,食管癌家族史与食管鳞癌及癌前病变发生有关(P<0.05)。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教育程度(小学:OR=2.128,95%CI:1.116~3.187;中学及以上:OR=1.960,95%CI:1.080~2.759),饮用浅层地下水、井水(OR=3.595,95%CI:1.051~7.130),现在吸烟(OR=2.027,95%CI:1.435~5.193),经常食用酸菜(OR=2.520,95%CI:1.030~4.498),经常食用烟熏制品(OR=1.312,95%CI:1.089~1.739),有消化道疾病史(OR=2.277,95%CI:1.038~2.828)是食管鳞癌及癌前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经常食用西兰花(OR=0.520,95%CI:0.031~0.855)是独立保护因素。[结论]在林州市,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消化道病史均可影响食管鳞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生,有其地域特点,应针对相关影响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