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建立一种可以同时分离大鼠肝星状细胞(HSC)和枯否细胞(KC)的方法。方法选用SD大鼠,经胶原酶和蛋白酶灌注肝脏后,用18%Nycodenz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大鼠HSC和KC,HSC处在界面,KC处在界面下。常规台盼蓝染色行细胞活力鉴定;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自发荧光确定HSC的纯度;KC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结果成功分离大鼠肝星状细胞和枯否细胞,HSC得率为2×107/肝,KC得率为(3~6)×106/肝,活性>90%,纯度>90%。结论该方法建立的HSC和KC同时分离培养的方法,简单、易行、可靠,细胞纯度高,同时获得的细胞可保持良好的生物学性状。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一种合理、经济、便捷的大鼠原代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分离方法。方法:运用改良肝脏原位灌注D-Hanks后,改用Ⅳ型胶原酶和DNA酶Ⅰ离体灌注,10%、16%Optiprep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大鼠肝星状细胞,台盼蓝排斥试验鉴定细胞活力,α-SMA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细胞纯度。结果:我们采用Optiprep密度梯度离心法成功分离出大鼠HSC,且活力、纯度均达到研究要求,HSC得率约为2×107/肝,细胞存活率为95%以上,纯度为90%以上。结论:本方法分离大鼠HSC合理、经济、便捷。  相似文献   

3.
目的改良、完善枯否细胞(Kupffer cell,KC)的分离培养方法。方法选用健康SPF级Wistar雄性大鼠,采用原位灌注后再采用0.05%Ⅳ型胶原酶离体灌注的方法,经过25%和50%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提取KC。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台盼蓝鉴定细胞活力,墨汁吞噬实验及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鉴定细胞纯度。结果大鼠KC细胞数为3.15×107个。经过台盼蓝染色后,显示细胞活力为95%。细胞纯度为96%。结论该研究方法简单,可行。尽量减少分离过程中对肝脏KC的损害和丢失,缩短操作时间,保证细胞数量、纯度及活力,最终形成一套较经济实惠、方便简洁、效果较佳的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免疫磁珠法,分离纯化小鼠肝脏Kupffer细胞并进行功能鉴定。方法:采用原位肝脏酶灌注、制备肝非实质细胞悬液、加入PE标记的大鼠抗小鼠F4/80一抗,然后结合山羊抗大鼠IgG Dynabeads免疫磁珠分选Kupffer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其纯度并检测其吞噬功能。结果:在经过胶原酶Ⅳ型消化、免疫磁分选,获得小鼠肝Kupffer细胞产量约为(8.05±0.34)×106/鼠肝,细胞纯度为(96.6±0.7)%,细胞活力大于90%。结论:应用免疫磁珠法能有效地分离纯化小鼠肝脏Kupffer细胞,为体外进一步研究提供了高纯度和活力的Kupffer细胞群。  相似文献   

5.
大鼠肝星状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改进大鼠肝星状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提高其分离质量。方法:取成年雄性Wistar大鼠,用链蛋白酶、胶原酶体内门静脉灌注消化大鼠肝脏细胞,经Nycodenz密度梯度离心分离肝星状细胞。台盼蓝拒染实验鉴定细胞活力,Desmin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细胞纯度。结果:肝星状细胞得率为2.8×107/肝。肝星状细胞存活率在90%以上。Desmin阳性细胞原代培养达90%以上,传代培养达95%以上。结论:改良大鼠肝星状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有利于原代大鼠肝星状细胞的生物学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完善大鼠肝星形细胞(HSC)的体外分离及培养方法,为肝纤维化的基础实验研究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选用Wistar大鼠经消化酶灌注肝脏后,用分离液分离HSC,通过观察其自发荧光及其显著特征性结构的脂肪染色、细胞免疫化学染色等方法鉴定。结果分离得到HSC,细胞得率为2×107/只,存活率为96%。结论通过本法成功分离及培养HSC,且方法经济、简便、稳定,有利于原代大鼠肝星状细胞的生物学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介绍一种简便、经济、稳定的大鼠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分离方法,为肝纤维化的研究提供细胞模型。方法:取符合标准的雄性SD大鼠,体重约400-450g,行肝脏门静脉插管,灌洗肝脏后,先后采用链酶蛋白酶、Ⅳ型胶原酶、DNA酶I灌注,消化肝脏制成细胞悬液,20%Nycodenz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得到原代HSC。Desmin及α—SMA抗体免疫组化鉴定纯度。结果:HSC得率2×10^7/每肝,细胞存活率及纯度达95%以上。结论:该法简便、经济,细胞得率和纯度稳定,是一种实用的大鼠HSC分离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肝脏非实质细胞(NPLC),包括胆管上皮细胞(BEC)、肝星状细胞(HSC)、肝窦内皮细胞(LSEC)以及枯否细胞(KC)在肝胆道疾病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成功分离高纯度、高活性的该类细胞将有助于研究该类细胞特征及其在肝胆道疾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①采用梯度离心技术及荧光激活细胞分离技术(FACS),分别自正常大鼠及胆总管结扎大鼠中分离四种肝脏非实质细胞.②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流式细胞技术及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以鉴定分离所得细胞的纯度.③以台盼蓝染色分别检测分离所得细胞的存活率.结果 ①从大鼠肝脏分离出的四种主要的NPLC,BEC、HSC、KC及LSEC,其纯度分别为:(94.0±9.2)%、(90±8.5)%、(93.5±7.2)%及(95.7±6.7)%.②自正常大鼠肝脏中分离的NPLC、BEC、HSC、KC及LSEC数量均显著多于自正常大鼠肝脏中分离所得的细胞数(P<0.01).③从大鼠肝脏分离出的四种主要的NPLC、BEC、HSC、KC及LSEC,其存活率均在93%以上.结论 ①本研究采用方便可行的方法,成功分离出高纯度、高活性的肝脏非实质细胞.②胆总管结扎术后大鼠肝脏中各种非实质细胞数均较正常大鼠肝脏显著增多.  相似文献   

9.
目的枯否细胞(Kupffer cells,KC)是肝内巨噬细胞群,活化的KC参与多种生物、病理学反应过程。然而,KC分离、培养技术进展缓慢。为研究KC致炎、抗炎活化机制,旨在建立经济、简便、有效、稳定分离培养SD大鼠肝KC的方法。方法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采用0.05%IV型胶原酶灌注肝,经25%和50%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提取肝KC。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自发荧光情况,锥虫蓝拒染实验鉴定细胞活力,倒置显微镜下观察KC培养过程中细胞形态变化,吞噬墨水、latex珠实验以及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鉴定细胞纯度。结果大鼠肝KC得率为(3.22±0.31)×107(n=24),细胞活力为(92.35±0.13)%,细胞纯度均在(94.62±0.24)%。结论该方法简单、可行,为进一步研究KC功能和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一种经济、稳定可靠的HSC分离方法,为体外研究提供细胞模型.方法 Hanks液在体灌洗大鼠肝脏,离体后用Ⅳ胶原酶、链蛋白酶、DNaseI消化肝脏,12%Nycodenz连续梯度液分离大鼠HSC,计数细胞得率,0.2%台盼蓝染色计算细胞活率.自发荧光、Desmin、α-SMA免疫荧光染色对HSC进行鉴定和纯度分析.结果分离HSC得率(3.7±0.6)×107/只大鼠,细胞活率>90%,分离第1天自发荧光和第3天desmin染色阳性细胞>90%.HSC随着体外培养形态明显改变,分离培养7 d后α-SMA阳性细胞>90%,培养14 d或传代后>95%.结论肝脏离体后消化能达到在体消化同样的效果,应用Nycodenz密度分离介质可获得满意的HSC得率和纯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芍药苷(Pae)通过免疫性肝损伤大鼠枯否细胞(KC)影响肝星状细胞(HSC)的增殖能力。方法用卡介苗加脂多糖诱导大鼠肝损伤模型,肝脏原位灌流分离大鼠KC和HSC,观察共培养的形态学改变,观察Pae作用后的KC培养上清对HSC增殖的影响。结果免疫性肝损伤大鼠KC能明显促进HSC的增殖,在Pae作用后,KC培养上清能抑制HSC的增殖。结论KC是Pae发挥作用的靶细胞之一,Pae可通过作用于KC抑制HSC的增殖。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一种简便、高产的大鼠肝星状细胞(HSC)分离方法,为研究肝细胞相关实验提供细胞原材料。方法:应用悬浮缓冲液校正Nycodenz密度梯度分离液,使其浓度为11.3%(w/v),采用单层一步梯度离心法分离HSC。采用台盼蓝染色排斥法鉴定细胞活率,desmin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鉴定HSCs纯度。结果:肝星状细胞得率每只大鼠约(4.0±0.5)×10^7个,细胞活力达到90%,细胞纯度达到95%。结论:本法简便、高产,是一种理想的分离肝星状细胞的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白细胞介素10抑制枯否细胞诱导的肝星状细胞激活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Weng S  Leng X  Wei Y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2):104-107
目的 研究白细胞介素 10 (IL 10 )对与枯否氏细胞 (KC)共培养的肝星状细胞 (HSC)激活的影响 ,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肝脏离体胶原酶灌注消化 ,及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来分离培养HSC和KC ;将原代培养 2d的HSC和KC分为HSC单独培养、KC单独培养和HSC与KC共培养 3大组 ,分别加 2ng/ml和 2 0ng/ml的IL 10处理。 2d后 ,分别采用3 H 胸腺嘧啶脱氧核苷 (3 H TdR)掺入法检测HSC的增殖 ,Western印染法检测HSC中α 平滑肌肌动蛋白 (α SMA)的表达和酶联免疫吸附分析 (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中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的含量。结果 IL 10对单独培养的HSC的增殖 (P >0 .0 5 )和α SMA表达 (P >0 .0 5 )无明显影响。共培养组HSC的增殖和α SMA表达分别增加了 2 .4倍和 6倍 ;2ng/ml和 2 0ng/ml的IL 10分别使共培养组HSC的增殖降低了 2 3%和 33% ,α SMA表达降低了 35 %和 4 9% ,均呈浓度依赖性 ,和HSC单独培养组相比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或P <0 .0 0 1)。HSC单独培养组未检测出TNF α ;共培养组的TNF α量比KC单独培养组增加了 74 %(P <0 .0 1) ;2ng/ml和 2 0ng/ml的IL 10分别使共培养组的TNF α量降低了 2 7% (P <0 0 1)和 36 % (P<0 0 1) ,使KC单独培养组的TNF α量降低了 2 9% (P <0 0 5 )和 4  相似文献   

14.
赛雪  何兴  潘卫庆 《中国热带医学》2013,13(8):915-917,921
目的 探索稳定、高效的血吸虫感染小鼠肝星状细胞的分离方法. 方法 采用Ⅳ型胶原酶体外灌注、11.5% Optiprep密度梯度离心、CD11b磁珠阴性分选方法相结合分离血吸虫感染小鼠肝星状细胞. 结果 11.5%Optiprep密度梯度离心后细胞得率可达到(7.66±2.43)×106个/鼠,存活率为96%~98%.CD11b磁珠阴性分选后肝星状细胞得率可达到(3.9±1.33)×106个/鼠,CD11b、F4/80双阴性细胞纯度为90.8%~95.8%. 结论 本实验建立的血吸虫感染小鼠肝星状细胞分离方法稳定、高效,能够有效去除kupffer细胞的污染,为进一步研究HSC在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中的功能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在肝脏二步酶灌注法分离大鼠肝星状细胞的基础上,探讨一种简单易行且结果稳定的分离方法。方法采用大鼠肝脏二步酶灌注法对成年大鼠的肝脏进行消化,经密度梯度离心去杂质后得到肝星状细胞。台盼蓝拒染实验鉴定细胞活率,结蛋白(Desmin)免疫荧光鉴定肝星状细胞的纯度。结果肝星状细胞的得率为4.0×107以上,肝星状细胞纯度为96%左右,肝星状细胞存活率为(95.0±1.2)%。结论本实验采用的大鼠肝星状细胞的分离方法,结果稳定,细胞纯度较高,有利于进一步的生物学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正常大鼠肝脏祖细胞的分离和体外培养方法。方法选择正常Wistar大鼠,以CD90.1为标志物,通过免疫磁珠法分离正常肝脏内的祖细胞。对祖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并诱导分化。结果CD90.1阳性细胞占肝脏非实质细胞的(0.32±0.03)%,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CD90.1阳性细胞占分离细胞的(98.26±1.37)%。刚分离的CD90.1阳性细胞中,CK-19表达呈强阳性,HNF-4a表达呈阴性;培养8周后,CK-19表达呈阴性,HNF-4a表达呈阳性。结论正常大鼠肝脏内存在祖细胞,可将其诱导分化为肝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