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纯电动汽车开发两挡机械式自动变速器,设计换挡执行机构与两挡自动变速器控制系统,通过变速器控制器与驱动电机控制器协同控制完成变速器换挡、调速、同步动作。搭建试验台架,通过负载电机模拟整车负载,验证换挡执行机构工作性能,对协同控制工作状态进行调试。将两挡变速器本体与控制系统安装到真实车辆进行实际道路测试,验证两挡变速器匹配试验车辆的加速能力、最高车速,测试实际道路运行的换挡时间与换挡质量。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一种为配套重汽HW系列变速器而开发的一款HW60Q新型全功率取力器。该取力器结构紧凑,性能稳定,噪声低,采用气动式离合,操作方便灵活可靠性高;润滑系统采用飞溅润滑方式,适用于匹配HW系列变速器的各类专用车辆。  相似文献   

3.
换挡平顺、高低挡到位及时且轻便灵活,这是重型车九挡变速器一直追求的目标,同时也是评价一台变速器换挡性能的重要指标。但高低挡换挡故障又是九挡变速器最常见的故障之一,涉及的零件多,  相似文献   

4.
汽车自动变速器多采用行星齿轮传动,并有向8挡发展趋势,三排并联行星齿轮机构最多能实现6个前进挡。基于杠杆法对三排行星齿轮机构的混联方式的传动方案进行详尽分析,得出三排行星齿轮机构的混联方式可以实现7~8个前进挡的传动方案一般规律,并通过实例证明其分析的正确性。为多挡变速器开发研究提供一种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机械传动》2015,(4):164-167
研究了杠杆法和自动变速器行星齿轮机构。构造一个由拉威娜式行星齿轮机构串联一个辛普森式行星齿轮机构的四行星排新机构,基于杠杆法对该机构传动路线进行分析,得出7种满足自动变速器换挡要求的传动方案,其中5种方案可实现9个前进挡、2种方案可实现10个前进挡。为多档变速器开发研究提供一种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赵春 《机械传动》2011,35(6):79-82
01J型变速器作为无级自动变速器的一种,其机械机构是整个传动系统的基础.在分析01J型无级自动变速器机械结构的基础上,改进了前进挡和倒挡的传动机构,设计了变速器的主要机械部件,对改进后变速器的性能进行了台架验证.  相似文献   

7.
主要介绍了中国重汽集团大同齿轮有限公司7挡变速器的底拉式分离机构的设计方法和步骤,通过对离合器壳、分离拨叉、分离支座等变速器分离元件的设计,既满足了变速器的强度刚度,又满足了整车对变速器外连接状态的相关要求,为同系列产品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针对电动汽车无动力中断两挡变速器,提出一种换挡机构参数优化匹配方法。介绍了该两挡变速器换挡机构,并分析了其换挡工作过程。建立了整车动力学模型,研究了换挡机构参数对冲击度和滑摩功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对换挡机构参数进行初步匹配,进一步建立了以换挡机构参数为优化变量,以冲击度和滑摩功为优化目标的多目标优化模型。利用改进灰狼算法,结合MATLAB/Simulink仿真对所建模型进行了求解,并通过案例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最后,搭建了两挡变速器换挡试验台架,结果表明其换挡过程动力不中断,证明了该两挡变速器换挡机构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在国外同类变速器产品的基础上开发设计的6D79六挡变速器,该产品是在消化和吸收国外同类变速器产品的优点和特长后经过一系列改进、创新而研发出来的新型六挡变速器,详细阐述了操纵机构和回转机构设计的原理和特点。  相似文献   

10.
常依乐  杨坤  王杰  陈玉  王燕 《机械传动》2021,45(10):106-113
为解决直驱式电动汽车平均传动效率较低及传统双轴式两挡变速器结构不够紧凑等问题,提出了一种用于电动乘用车的行星齿轮式两挡变速器方案.完成了动力传动系统参数匹配,通过AVL Cruise初步验证了参数匹配的合理性;根据匹配结果,对行星齿轮式两挡变速器进行了结构参数设计,并据此对传动比等关键参数进行了修正;基于CATIA建立了变速器的三维模型,对其关键部件进行了强度验证;通过与常用直驱方案的对比表明,整车百公里加速时间缩短了0.31 s,最大爬坡度由直驱方案的34%增加到37%,最高车速提高了21 km/h,NEDC工况下的续航里程增加了18 km,提出的行星齿轮式两挡变速器可有效提高整车的动力性和经济性.  相似文献   

11.
继我厂SC81平台变速器与国内一家商用车企业开发的首款乘用车匹配成功,批量供货以后,项目组通过不断试制改进方案,将该平台变速器与自主品牌乘用车(S100)进行了适用性匹配。本文论述了该平台变速器操控机构总成选用软十字轴结构,对标本厂现有量产的与正在开发的中高挡手动变速器,选择合适参数,运用masta软件运算,编制样机试制方案。样机试制完成后,与乘用车整车开发人员共同装车评估,达到阶段性的开发目标,为后续拓展开发做好了铺垫。  相似文献   

12.
基于AVL Cruise对直驱方案和两挡变速器方案进行了动力传动系统匹配设计与仿真;根据匹配结果对两挡变速器进行了结构设计,包括关键零件的参数计算、静力学分析和模态分析;通过对比两种方案在各种工况下的电机电流、转矩和电池电流,明确了两挡变速器对整车经济性和动力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各工况下,关键零件承受最大载荷时满足强度要求且未发生共振;两挡变速器方案可降低对驱动电机转矩和峰值电流的需求,提高系统效率,从而提高整车经济性,有效增加续驶里程。相关研究可为纯电动车动力传动系统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基于阶次分析的客车变速器噪声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德国米勒贝姆振动与声学系统公司开发的PAK振动噪声测试分析系统,应用其阶次分析功能对某五挡客车自动变速器的噪声进行实车试验,得到不同挡位下车厢声压级的组成及变化情况.结果证明阶次分析方法能够准确地识别变速器的噪声源.  相似文献   

14.
对手动挡变速器静态换挡性能和动态换挡性能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基于变速器换挡性能测试需求,设计开发了换挡性能试验台的机械系统和软件系统。基于所开发的试验台架,对某款变速器进行了静态换挡性能和动态换挡性能试验。静态换挡试验表明,所设计开发的测试系统能够准确测量变速器换挡机构的换挡轨迹、挡位间隙以及选挡刚度等性能参数。动态换挡性能试验表明,所设计的试验台能够实时测量换挡力、换挡位移以及变速器输入端转速等性能参数,能够检测出换挡过程中是否发生二次冲击。  相似文献   

15.
汽车自动变速器多采用行星齿轮传动,并有向多挡化发展趋势,有效分析和设计多挡变速器传动机构的方法是广大科研人员追求的目标。基于杠杆法对ZF新开发出的9速自动变速器的四排行星齿轮变速机构的结构和传动方案进行了分析,进行各挡传动比计算。不改变原结构,增加一个制动器,使原变速器具有3个后挡,扩展了变速器的变速范围。为多挡自动变速器传动方案设计及结构分析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中国重型卡车变速器行业领军企业陕西法士特集团公司,凭借其在变速器制造领域的科技领先优势和规模发展优势,向着客、卡两界双赢发展的新目标不断迈进,自主研发推出的多款DS系列客车变速器新产品充分展示了向客车市场进军战略路线.法士特集团公司在巩固重卡市场的基础上,不断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步伐,积极开发个性化产品,为客车市场量身打造的DS系列变速器产品涵盖5挡和6挡,扭矩覆盖400~ 2400N·m的宽广范围,广泛匹配于公路营运大客车、城市公交、豪华旅游大巴、小中巴等各种类型客车,迅速抢占了市场制高点.  相似文献   

17.
刘福军 《机械管理开发》2013,(4):122-122,124
引进的轻型变速器装配线主要是针对HW50508双中间轴变速器而设计的,同时也考虑了HW35505TCL变速器的装配。然而,线体设计没有考虑装配变速器HW35505TCL时需翻转输入轴及主轴总成合件。阐述了输入轴及主轴总成合件翻转装置的设计及应用。  相似文献   

18.
针对新型的纯电动汽车两挡无离合机械式变速器,设计了1种适用于两挡无离合变速器的换挡策略。以同步器为中心,对两挡变速器换挡过程中各阶段进行了分析并建立数学模型,设计出变速器换挡过程控制策略。为使车速平顺变化,将驾驶员的换挡经验,设计为3参数的模糊换挡策略。通过变速器动态模拟实验台,测试了变速器换挡过程控制策略和3参数的模糊换挡规律性能。通过模拟纯电动汽车起步加速、爬坡、超车加速和停车减速测试换挡策略,且通过测试数据对换挡过程进行分析,综合车辆的纵向冲击度和换挡时间评价换挡性能。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提高增程式电动汽车的动力性,以某无变速器的增程式电动汽车为研究对象,基于整车基本参数和动力性能参数,合理匹配两挡变速器。运用CRUISE软件对整车的动力性进行仿真,验证动力性参数匹配的合理性。仿真结果表明:在增程式电动汽车上搭载两挡变速器的方案是可行的,最高车速提高了7.4%、爬坡度增加了19.5%,百公里加速时间缩短了3.4%,整车的动力性比原来有所提高,为后期增程式电动汽车的实车改造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以某纯电动轿车为研究对象,根据车辆参数和性能指标匹配动力传动系统参数。通过在Cruise软件中建立整车仿真模型,对选用固定单挡、两挡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两种不同变速器的纯电动轿车进行整车动力性与经济性仿真对比分析。仿真结果表明,选用两挡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的纯电动轿车比选用固定单挡变速器的纯电动轿车具有更好的动力性和经济性。采用区间优化法,以提高续驶里程和加速性能为主要目标,引入权重系数对两挡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的总传动比进行优化,得到了最优总传动比i_(T1)=9.4,i_(T2)=5.86。最后,通过实车实验验证了优化仿真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