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膦甲酸钠治疗重型乙型肝炎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膦甲酸钠治疗重型乙型肝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亚急性重型肝炎4倒。慢性重型肝炎17例。所有患者HBV DNA阳性。在护肝、支持、对症等治疗基础上加用膦甲酸钠3g,每日2次,连续4周;治疗前后观察症状、体征、肝功能、乙肝病毒标志物、HBV DNA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2l例患者存活15例;用药前后肝功能显著改善;15例患者HBV DNA得到复查,转阴8例;14例HBeAg阳性5例转阴。其中l例出现HBeAg/抗HBe血清转换,用药期间2例出现头晕,3例出现恶心、腹胀,l例出现皮疹。结论:膦甲酸钠有明显的抑制HBV复制、降低血清病毒水平的作用,可以改善肝功能,改善预后,可用于重型乙型肝炎的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膦甲酸钠(PFA)治疗慢性重度和重型乙型肝炎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慢性乙型肝炎重型16例,重度20例,全部患者HBsAg、HBeAg、HBV-DNA均阳性。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膦甲酸钠3.0g静滴,每天一次,疗程28天。治疗前后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乙肝病毒指标,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16例慢性重型乙肝有11例存活,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20例慢性重度乙肝临床症状全部恢复,31例存活患者肝功好转,其中2例HBsAg转阴,13例HBeAg转阴,5例出现HBeAg/HBeAb血清学转换,14例HBV-DAN转阴。用药期间有6例出现胃肠道反应,2例头痛,停药后恢复正常。结论 膦甲酸钠具有明显的抑制乙肝病毒复制,降低血清病毒水平,改善肝功能,促进肝炎恢复,副作用小,可用于治疗慢性重度和重型乙型肝炎。  相似文献   

3.
膦甲酸钠与阿昔洛韦序惯疗法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膦甲酸钠与阿昔洛韦序惯疗法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42例,静滴膦甲酸钠注射液3.0g,1次/d,连用3d,第4日开始应用阿昔洛韦注射液250mg,2;L/d,连用7d,共10d;对照组42例,仅用阿昔洛韦注射液250mg,2次/d,连用10d。两组均10d为一疗程。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2.86%高于对照组有效率76.19%(P〈0.05)。结论:膦甲酸钠与阿昔洛韦序惯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可明显提高有效率。  相似文献   

4.
邱平  贾杰  肖芙蓉  林锋  陈所贤  吴彪 《中国热带医学》2005,5(4):682-683,708
目的 观察乙型肝炎后活动性肝硬化患者拉米夫定3年长程治疗的疗效及探讨发生YMDD变异后出现肝脏损害的治疗对策。方法 27例活动性肝硬化患者,口服拉米夫定100mg/d,连服3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生化指标、病毒学改变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发生YMDD变异出现肝功能损害等情况及处理。结果治疗36个月有23例(85.2%)患者肝功能好转或恢复正常,病情稳定,生活质量改善,Child—pugh评分下降≤A级;27例服用拉米夫定1年、2年和3年HBVDNA阴转率分别为88.9%、77.8%和66.7%;有6例发生YMDD变异,其中3例发生YMDD变异后出现肝功能损害加重,予拉米夫定联合膦甲酸钠治疗,肝功能均恢复正常,且2例HBVDNA转阴,病情缓解稳定。结论 对有活跃病毒复制的乙型肝炎后活动性肝硬化病人,早期长程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可改善肝功能.阻止或延缓肝硬化病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对在治疗过程中,发生YMDD变异出现肝功能损害加重,可选用膦甲酸钠联合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膦甲酸钠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128例重型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3例,给予治疗常规治疗;治疗组6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膦甲酸钠治疗,膦甲酸钠注射液2.4g/250m l,2次/d,疗程28d。结果:肝功能复常率、HBVDNA的阴转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01)。治疗组肝性脑病、感染、肝肾综合征发生率分别为23.1%(15/65)、15.4%(10/65)、29.2%(19/65)明显低于对照组46.0%(29/63)、33.3%(21/63)、47.6%(30/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病死率:治疗组29.2%(19/65),显著低于对照组52.3%(33/63)(P<0.01)。结论:在基础保肝支持治疗同时,及时应用膦甲酸钠能显著提高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长期疗效。方法: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Ⅰ35例和治疗组Ⅱ34例,治疗组Ⅰ单用拉米夫定,治疗组Ⅱ用拉米夫定加干扰素a-2b(联合、序贯),观察停药后肝功能,HBeAg及HBV DNA的变化。结果:治疗组Ⅰ在停用拉米夫定后出现肝炎复发率为68.57%(24/35),ALT反跳率77.42%(24/31),HBeAg复阳率70%(7/10),HBVDNA复阳率71.43%(20/28);治疗组Ⅱ在疗程结束后出现肝炎复发率为(16/34)47.06%,ALT反跳率55.17%(16/29),HBeAg复阳率40.0%(6/15),HBVDNA复阳率51.85%(14/27),治疗组Ⅰ与治疗组Ⅱ比较,复发率、ALT反跳率、HBeAg复阳率、HBVDNA复阳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拉米夫定加干扰素a-2b(联合、序贯)治疗慢性乙肝获得应答患者停药后其复发率、HBV复制标志复阳率明显低于单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肝获得应答患者。  相似文献   

7.
膦甲酸钠为广谱抗病毒药物,体外研究证明对乙肝病毒DNA聚合酶具有抑制作用,已应用于乙型肝炎的治疗领域,国内外多项报道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重型乙型肝炎方面取得一定的疗效,但膦甲酸钠联合地塞米松、胸腺肽治重型肝炎报道甚少,我们对此进行了临床应用研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刘雪峰  张长 《中原医刊》2007,34(7):83-84
目的评价拉米夫定和胸腺肽-拉米夫定序贯治疗e抗原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93例e-CHB患者,随机分为单用拉米夫定组54例,拉米夫定100 mg/d,口服。疗程12-56个月,平均20.7个月,停药后随访13-61个月,平均34.2个月。序贯组(先用胸腺肽,再用拉米夫定治疗)治疗39例,先用胸腺肽20 mg/d,静注或静滴,疗程1-2个月,继用拉米夫定100 mg/d,口服。疗程12-38个月,平均22.3个月,停药后随访3-46个月,平均14.5个月。结果拉米夫定组持续应答16例(29.6%),部分应答11例(20.4%),YMDD变异6例(11.1%),停药后复发率50%(21/42)。序贯组持续应答14例(35.9%),部分应答15例(38.5%),YMDD变异7例(17.9%),停药后复发率14.3%(3/2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2243,P〈0.01),序贯组优于单用拉米夫定组。停药后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7.5721,P〈0.01)。持续应答率与治疗前ALT水平、HBV-DNA载量及传播途径、临床类型、性别等无关。结论胸腺肽-拉米夫定序贯治疗e抗原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疗效优于单用拉米夫定。  相似文献   

9.
膦甲酸钠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膦甲酸钠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其不良反应。方法选择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仅给予常规护肝及支持治疗,治疗组40例在常规护肝及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膦甲酸钠3.0g静滴,疗程4周,治疗前后检测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标志物HBV DNA和HBeAg,同时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的变化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HBeAg滴度、HBV DNA拷贝数下降水平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HBeAg、HBV DNA的转阴率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结束后AST、ALT、TBil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PTA上升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病死率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膦甲酸钠的不良反应主要是轻度的胃肠道反应。结论膦甲酸钠对乙型肝炎病毒有确切的抑制作用,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治疗具有促进肝功能恢复,降低病死率等优点,膦甲酸钠无明显的不良反应,耐受性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与α-1b干扰素序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序贯组25例,拉米夫定100mg,每日1次,疗程6个月,第5月开始加干扰素5MU肌肉注射,隔日一次。疗程6个月。拉米夫定组单用100mg.每日一次,疗程6个月。干扰素单用α-1b干扰素5MU,肌肉注射,隔日一次,疗程6个月。结果拉米夫定组、干扰素组、序贯组在3月、6月、9月、12月ALT复常率无明显(P〉0.05),HBV DNA阴转率、序贯组与拉米夫定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干扰素组差异显著(P〈0.05),HBeAg/抗HBe阴转率在第9、12月阴转率分别为52.0%、20.8%、23.1%及60.0%、25.0%、30.8%,差异有显著性P〈0.05,拉米夫定组发生YMDD变异8.3%.序贯组未见复制。结论拉米夫定与干扰素序贯治疗,疗效优于单用拉米夫定组及干扰素组。  相似文献   

11.
李成 《实用医技杂志》2002,9(7):507-508
采用 EL ISA技术对 92 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血清学分析 ,其结果甲型肝炎患者 6 5例 (占 7.0 % ) ,乙型肝炎患者771例 (占 83.8% ) ,丙型肝炎患者 84例 (占 9.2 % ) ,混合和重叠感染患者 2 0例 ,表明 :甲、乙、丙三型病毒性肝炎在锦州地区均有散发存在 ,尤以乙型肝炎为主  相似文献   

12.
应用直接酶标法对来自全国17个地区的2346份肝组织标本进行了肝内HDAg的检测,1764份HBsAg阳性标本中有167份检出HDAg,检出率为9.47%。各大地区HDAg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肝内HDAg的检出率与病理类型有关,慢性肝病和重症肝炎中HDAg检出率较高。提示:HDV感染与疾病的活动性及慢性化有关。对HDV与HBV复制关系的研究表明:HDV可以抑制HBV的复制,但两者也可同时复制,其机理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固相放免法对94例慢性HBV无症状感染者血清作HBcAg检出并比较其它HBV标志物的关系。结果表明:血清HBcAg能直接反映HBV存在,其检测可作为人体内是否存在Dane颗粒及其复制程度标志,是反映HBV传染性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4.
抗HCV为目前诊断丙型肝炎常用的方法,用HCV的非结构基因重组表达的SDS融合旦白(相当于登草热病毒约N4区),可用于检测抗HCV抗体,称为SDN超氧岐化酶/HCV多肽(C100-3),为目前制备检测抗HCV常用的抗原。依此原则,笔者自1992年~1993年检测了526例血清标本,其中肝炎患者377例,献血员129例,吸毒成瘾者20例(均为静脉注射毒品),结合肝功能,ALT、"两对半",抗HAV及抗-HBC-IgM检测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5.
慢性惭型肝炎重叠急性戊型肝炎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炎重叠急性戊型肝炎(慢乙肝加戊肝)的临床特点。方法:比较慢乙肝加戊肝(20例)与单纯急性戊肝(20例)的临床表现与肝功能。结果:慢乙肝加戊肝后黄疸的发生率、白蛋白/球蛋白倒置、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前白蛋白显著下降等均较单纯急性戊肝组显著(P〈0.05~P〈0.005)。结论:慢性乙肝重叠感染急性戊肝后肝功能损害严重、病死率高、预后差。  相似文献   

16.
作者对HBV血清学标记均阴性的193名医学生分别肌肉注射25,5,10μg乙肝疫苗,按0,1,6月方案接种,并随访观察1年.注射3次乙肝疫苗后,3个剂量组的抗-HBs应答率均在90%以上,在首次注射后1,4,7,12月时,无论是抗-HBs应答率或抗-HBs S/N均值在3个剂量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别。本观察近期结果提示,在医学生中接种2.5μg剂量疫苗代替常规的10μg疫苗,可以节省资金,扩大接种人数,缓和乙肝疫苗供应紧张状况。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重型病毒性肝炎(重肝)的病原分型及其与预后的关系,应用酶联免疫法对120例重肝患者进行了甲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AV)IgM、HBV标志(HBVM)、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的检测。结果显示:抗HAV-IgM阳性19例(15.8%);HBVM阳性90例(75.0%);抗-HCV阳性29例(24.2%),其中19例合并HBV感染,单纯抗-HCV阳性6例;三型病毒标志阴性者16例(13.3%)。乙型重肝较甲型重肝、丙型重肝病死率高。慢性重肝、急性重肝较亚急性重肝预后差。HBV复制标志阳性患者预后较差。提示HBV是本地区重肝的主要病原,且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8.
某医科大学学生中病毒性甲型与乙型肝炎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者调查了某医科大学712名新生的甲、乙型肝炎感染情况。发现:抗-HAV阳性533人,占74.86%,HBsAg阳性13人,占1.83%,抗-HBc阳性113人,占15.87%,抗-HBs阳性207人,占29.07%。抗-HBs的S/N值(标本与阴性对照比值)>50者44人,占6.18%,HBV感染率为为35.39%。对251人追踪1年的观察中,无一人感染乙肝,有4人感染甲肝,均为隐性感染。建议在招生时严格把好HBsAg筛检关,尽量减少HBsAg漏检,并对无乙肝保护力的学生给予乙肝疫苗接种,预防乙肝感染。  相似文献   

19.
在一个HBV高感染人群中肝活检289例,包括慢性无症状肝炎39例,无任何临床表现的慢性无症状携带者(ASC)218例,短暂无症状携带者10例和携带状态结束者22例。在ASC中CAH(有或无肝硬化)7.3%、CPH22.0%、CLH10.6%、轻微病变48.2%、肝组织正常者11.9%。无症状肝炎的病变相对较重,短暂携带者病变轻微,携带状态结束者尚有少数慢性肝炎。在257例慢性HBV感染者中,有无症状CAH26例(10.1%)、无症状CPH61例(23.7%),强调它们在HBV感染结构中的重要地位。肝轻微病变占ASC的半数,可能是相当稳定的一种对HBV持续感染的低反应状态。上述结果可能构成高发地区HBV感染的特点:无症状感染众多,肝组织病变率高以及低反应感染状态常见。  相似文献   

20.
丙型肝炎(HC)86例,经临床观察发现其临床特点是:①潜伏期长短不一,长者120d短者26d,平均40.5±14.5d。②起病缓慢而隐匿。③病状轻,体征不明显,病程长。④肝功能损害程度与症状、体征不一致,往往不能及时诊治。⑤肝功能恢复慢,ALT、AST有持续升高或反复异常。⑥治疗:用治疗肝炎的常用药物仅对改善症状有一定作用,对缩短病程及肝功能恢复无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