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肺癌的预后取决于治疗时的分期、病理类型和淋巴结转移情况。现普遍认为,肺癌纵隔淋巴结为N_0者预后良好,T_1N_0者80%能治愈,T_2N_0者次之.肿瘤一旦累及纵隔淋巴结则预后很差。N_1者5年生存率为30%或稍高,而N_2者则在10%以下.因此,纵隔淋巴结的检查对肺癌的分期、选择治疗方案、判断预后是非常重要的。现就文献中报告的有关检查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方法及其应用加以阐述.【纵隔镜检查术】自Carlens(1959年)描述纵隔镜检查术后,继之此法应用于肺癌的分期。Carlens 认为,纵隔镜能满意的检查气管支气管旁和分叉部等纵隔淋巴结群,并且也可观察到气管及总支气管的前半周、心包、主动脉弓及肺动脉后表面、奇静脉及其四周组织的淋巴结。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电视纵隔镜检查术(video-mediastinoscopy,VM)在肺癌(无肺癌根治术指征者)纵隔淋巴结肿大、纵隔不明肿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全麻并气管插管,共行纵隔镜检查术82例,均经颈部检查.结果 82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无术后并发症.病理以转移癌、淋巴瘤、结核病、结节病、castleman病等为主.结论 纵隔镜检查术对纵隔不明肿大淋巴结的诊断率为100%,是肺癌手术前分期最准确的检查手段和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纵隔镜手术在胸部疾病的应用价值和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纵隔镜手术是明确纵隔病变及其性质的一种主要方法。通过颈部或胸骨旁小切口置入纵隔镜 ,直接对气管周围、气管隆突下及支气管区域的病变组织或肿大的淋巴结进行视诊、触诊和切除。其在临床用已上的应用已有 40多年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它是胸外科医师必须掌握的常用技术之一 ,在  相似文献   

4.
纵隔及肺门部位肿块的组织病理学诊断比较困难,病变如未侵及气管、支气管内腔,常规支气管镜钳检,刷检均不能作出组织学诊断。以往通常采用纵隔镜检查和纵隔切开探查,这些方法损伤较大,并发症较多,并具有一定危险性。近年来,国外发展了一种经支气管针吸活检(Transbronchial NeedleAspiration,TBNA)新技术,用于诊断纵隔部位某些原发性淋巴结病,检查纵隔淋巴结有无转移癌,特别对肺癌患者能作出分期诊断。此项技术操作简便,并发症少,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纵隔淋巴结有无转移是决定肺癌预后的因素之一。过去用胸部X线摄影、断层、CT、放射性同位素、支气管动脉造影等间接诊断法,但诊断转移的性质有困难。Carlson(1959)创用纵隔镜检查法(以下简称本法)行组织活检,在决定外科手术适应症上很重要。作者等自1968年起应用本法作为观察肺癌进展程度及决定手术适应症之用。肺癌手术的预后与对侧纵隔淋巴结有无转移有决定性关系。本法采取对侧纵隔淋巴结(气管傍、气管支气管)的299例来看,鳞癌80例同侧淋巴结阳性率:Ⅰ期16例的阳性率为0%;Ⅱ期35例中有2例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支气管内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术(endobronchial ultrasound-guided 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EBUS-TBNA)在明确纵隔肿物性质和纵隔或肺门肿大淋巴结定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2年4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对胸部CT或PET/CT检查提示纵隔占位、纵隔或肺门淋巴结肿大≥1cm的患者行EBUSTBNA检查,阴性者进一步接受纵隔镜检查或胸腔镜、开胸手术明确病变性质。结果本组共203例病例,EBUS-TBNA明确诊断阳性者180例,其中诊断为小细胞肺癌54例,非小细胞肺癌119例,食管癌1例,贲门癌1例,鼻咽癌2例,淋巴瘤3例;EBUS-TBNA阴性者23例,其中5例最终证实为非小细胞肺癌的纵隔淋巴结转移,1例为小细胞肺癌,其余17例为良性病变。EBUS-TBNA在纵隔病变或纵隔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6.8%、100%、97%。检查过程中,患者耐受性均较好,所有病人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EBUSTBNA是一种对纵隔病变及纵隔肿大淋巴结定性诊断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纵隔是两侧胸膜之间、胸骨之后、胸部脊柱之前的一个间隙,下为膈肌,上与颈部相连通.纵隔内有心包心脏及胸内大血管、气管、食管、胸腺、迷走神经和膈神经、淋巴结和淋巴管以及一些结缔脂肪组织等.由于组织器官较多,结构来源又复杂,所以纵隔区内可发生多种多样的肿瘤及囊肿.由于多数患者在明确诊断前无任何临床表现,仅在胸部X线体检时被检出,且随着肿瘤的增大对邻近器官的压迫或肿瘤外侵而引起的症状如胸闷、胸痛、心悸、咳嗽或呼吸困难、声音嘶哑等极为相似,若不对病变进行组织学检查,其确切性质术前很难确定.纵隔内包块性质不同,其治疗方法、术中及术后处理各异,故术前明确纵隔包块的性质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先天性纵隔气管支气管囊肿51例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纵隔气管支气管囊肿的临床病理特征,提高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分析51例外科治疗的先天性纵隔气管支气管囊肿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51例中41例术前有临床症状,10例为体检发现;43例术前诊断为神经源性肿瘤、胸腺瘤、肺癌和纵隔肿瘤,8例术前影像学诊断支气管囊肿;术后恢复均顺利,45例术后症状消失,5例术后胸痛及咳嗽,1例术后3年复发,再次手术切除治愈。余随访至今无复发。结论手术完整切除可明确诊断,解除症状,防止并发症和改善预后,是首选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电视纵隔镜检查术(video-mediastinoscopy,VM)在纵隔疾病诊断和肺癌合并纵隔淋巴结肿大术前分期中的价值。方法对41例CT等影像学检查发现有纵隔疾病患者和27例术前经胸部CT、PET、纤维支气管镜等检查诊断肺癌合并纵隔淋巴结肿大患者进行纵隔镜检查,根据病理结果行诊断和分期。结果41例纵隔疾病患者39例经电视纵隔镜术后确诊,2例诊断不明或可能误诊,其中1例转院失访,另1例经开胸活检证实为肺大B细胞淋巴瘤;27例肺癌合并纵隔淋巴结肿大患者经纵隔镜检查后,其中12例有纵隔淋巴结转移,15例无转移,后者经开胸手术病理确诊为肺癌无纵隔淋巴结转移。平均手术时间52min,平均出血40ml,术后无死亡,无切口感染,1例出血,3例喉返神经麻痹。结论电视纵隔镜术是纵隔疾病、肺癌术前病理分期的重要检查方法,具有诊断准确率高、安全可靠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支气管内超声引导经支气管淋巴结针吸活检术(EBUS-TBNA)是肺癌纵隔淋巴结分期的新方法,其具有微创、安全等特点,进行纵隔淋巴结分期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优于CT、PET和经支气管淋巴结针吸活检术(TBNA),和纵隔镜相当,联合EBUS-TBNA和经食管内镜超声引导细针抽吸活检术(EUS-FNA)可获得几乎完全的纵隔淋巴结分期。可一线应用于肺癌的纵隔淋巴结分期及纵隔淋巴结病变活检。EBUS-TBNA不足之处是相对较高的假阴性率,对于阴性患者,建议行进一步的侵袭性分期方法如纵隔镜检查。  相似文献   

11.
纵隔镜手术的应用与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彭忠民 《山东医药》2003,43(9):61-62
早在 195 4年 Harken首次将内镜延伸到上纵隔 ,观察并活检了上纵隔及气管旁结节 ,开创了纵隔检查的先例。195 9年Carlens等采用特制的纵隔镜 ,结合胸骨上切迹切口 ,正式推出纵隔镜手术。此为标准颈纵隔镜检查术。1968~ 1986年 ,Pesrson等多次报道应用纵隔镜对肺癌患者术前进行分期 ,以确定其治疗措施 ,并作长期随访。他对纵隔镜的推广应用作出了杰出贡献。但是 ,传统的纵隔镜检查术难以了解主动脉窗及左肺门处的淋巴结。1987年 Ginsberg等采用经胸骨后间隙行纵隔镜活检 ,弥补了经典方式对左肺癌术前分期困难的不足 ,被称为扩大的经颈纵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CT增强扫描的影像学特征在相关生物学行为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肺癌患者96例均接受CT及病理检查,分析CT增强扫描的影像学特征,以病理检查结果为对照,分析肺癌淋巴结转移、纵隔大血管浸润及气管支气管转移情况。结果肺癌淋巴结转移72例,纵隔大血管浸润45例,气管支气管转移165支。CT增强扫描检出肺癌淋巴结转移68例、纵隔大血管浸润40例、气管支气管转移153支。结论 CT增强扫描检查可准确评估肺癌病灶转移及浸润等情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内镜超声 (EUS)检查在纵隔疾病和肺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EUS检查胸腺瘤和肺癌各 1例并结合文献分析EUS在纵隔疾病和肺癌诊断中的作用及优缺点。结果 :1例胸腺瘤经EUS检查明确肿瘤的大小、发现肿块与浆膜粘连 ;1例肺癌行EUS检查 ,不仅了解了肿瘤的大小、转移淋巴结的数目 ,还明确了肿瘤与心脏、主动脉紧密粘连 ,因此 ,放弃手术 ,改用化疗。半年后复查 ,肿瘤明显缩小。说明EUS对纵隔病变和肺癌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并可在EUS引导下经食管穿刺行淋巴结或肿瘤针吸活检进行肺癌诊断和分期。结论 :EUS是一项先进、安全、对纵隔疾病和肺癌的临床诊断有较大帮助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初步探讨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抽吸术(EUS-FNA)在纵隔肿大淋巴结、纵隔不明原因占位定性诊断及肺癌N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22 G穿刺针对61例患者经食管行EUS.FNA,穿刺物均行病理及细胞学检查.结果 EUS·FNA诊断阳性率为93.4%(57/61),细胞学及病理诊断阳性率分别为85.2%(52/61)和83.6%(51/61).100.0%(26/26)临床疑诊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而经支气管镜等检查未能提供病理或细胞学证据者均通过EUS-FNA得到诊断,其中21例诊断为肺癌、5例排除肺癌诊断为良性疾病;86.4%(19/22)纵隔不明原因占位明确定性;85.7%(6/7)有恶性肿瘤病史影像学检查疑诊纵隔淋巴结转移者,EUS-FNA病理及细胞学结果 支持转移;6例经支气管镜检查已获得明确病理细胞学诊断的肺癌病例但影像学提示纵隔淋巴结肿大,为明确N分期行EUS-FNA,结果 均为阳性,改变了原计划治疗方案.本组无一例EUS-FNA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于明确纵隔肿大淋巴结、纵隔不明原因占位定性诊断及肺癌N分期,EUS-FNA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5.
支气管癌的TNM 分期1986年提出新的TNM 分期,与1974年的分期有许多不同之处(参见《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1990;10(3):153~154).临床分期支气管肺癌Ⅰ期,目前限于N_(?)期.累及肺门淋巴结(N_1)的患者为Ⅱ期.转移到同侧纵隔和隆凸下淋巴结的局部转移(N_2)为Ⅲ_a 期.广泛肺外肿瘤(T_4)或广泛纵隔淋巴结转移(N_3)为Ⅲ_b 期.远处转移(M_1)的为Ⅳ期.临床Ⅰ、Ⅱ和Ⅲ_a期,经组织学检查证实为非小细胞肺癌者可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气道超声引导下经支气管透壁针吸活检(EBUS-TBNA)诊断肺癌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转移的价值及安全性;方法分析我科2012年10月至2014年3月住院的258例肺癌伴纵隔和(或)肺门淋巴结转移病例进行EBUS-TBNA检查结果。结果 25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EBUS-TBNA检查,234例通过EBUS-TBNA获得病理学证据(其中非小细胞肺癌193例,小细胞癌48例),22例获取阴性结果,该22个阴性病例通过胸腔镜、纵隔镜或手术等方法病理证实淋巴结转移癌。诊断淋巴结转移癌敏感性90.70%,特异性100%。结论 EBUS-TBNA是判断肺癌肺门及纵隔淋巴结病变性质的有效检查技术,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前影像学检查对判断肺癌是否有纵隔淋巴结转移以及诊断纵隔疾病仍有一定困难,而电视纵隔镜近年来以其安全可行且准确率高的特点,逐渐成为纵隔疑难疾病诊断和肺癌病理分期的最佳手段,在胸外科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回顾性分析50例颈入路电视纵隔镜手术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电视纵隔镜对单纯纵隔淋巴结肿大或纵隔肿物的诊断作用及其在对纵隔淋巴结肿大的肺癌分期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应用纵隔镜检查术诊断纵隔淋巴结结核和结节病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寻找和探索一种区分良恶性纵隔淋巴结肿大,确诊纵隔淋巴结结核和结节病的有效方法。方法应用纵隔镜检查术对胸部CT或MRI检查发现的纵隔淋巴结肿大、临床诊断不清疑为淋巴结结核或结节病者实施此检查,获取病理组织,做出明确诊断,以指导治疗。结果本组25例患者接受纵隔镜检查,其中16例被病理诊断为纵隔淋巴结结核,占64%(其中增殖性结核14例,占88%;干酪性结核2例,占12%);8例诊为结节病,占32%;1例难于确定为淋巴结结核或结节病,占4%。非典型的纵隔淋巴结结核与结节病在影像诊断上难于区别,而且在显微镜下也极易混淆。这两种疾病常与其他原因引起的纵隔淋巴结肿大(如恶性淋巴瘤、淋巴结转移性癌等)在影像检查中不易区分,极易误诊,造成误治。本组病例术前影像诊断及临床诊断大多考虑为恶性疾病,其中第一诊断为恶性疾病的占84%(21/25),有2例已在外院接受化疗。结论对于纵隔区域发现的肿大淋巴结,纵隔镜检查术是一种很有价值的确诊手段,治疗前应尽一切可能获取明确的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19.
电视纵隔镜在胸部疾病诊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应用电视纵隔镜行肺癌分期和纵隔疑难疾病诊断的价值和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行纵隔镜检查的63例患者,其中颈部纵隔镜术58例,胸骨旁纵隔镜术5例,手术均在全麻下完成,单纯纵隔肺门疑难疾病48例,高度怀疑肺癌或诊断为非小细胞肺癌伴有纵隔淋巴结肿大的患者15例。结果15例怀疑或已确诊为肺癌患者,淋巴结病理阳性率为60.0%(9/15),CMS病理假阴性率16.7%(1/6)。48例纵隔疑难疾病患者,47例获得病理诊断,1例临床证实,经验性治疗肿块明显缩小,疾病确诊率98%(47/48)。无手术死亡,1例大出血保守治疗成功。无其他相关的术后并发症。结论纵隔镜技术安全有效,对明确肺癌的分期和诊断纵隔疑难疾病检查准确率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跳跃式N2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和特点。方法该院收治的182例NSCLC患者,均有纵隔淋巴结转移,并行肺癌切除、纵隔淋巴结廓清术。分为跳跃转移组(51例)和非跳跃转移组(131例),分析性别、组织学分型、T分期、肿瘤部位等因素在两组病人间的差异。结果 (1)T1、T2期肿瘤的N2跳跃转移明显高于T3、T4期(P=0.048),周围型肺癌跳跃转移明显高于中央型肺癌(P=0.005);跳跃转移组更易发生单区域纵隔淋巴结转移(P=0.026)。(2)N2跳跃转移与非跳跃转移在不同性别、不同肺叶、不同组织学类型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NSCLC患者中,跳跃式N2转移有其特有的转移规律,对于T1、T2期及周围型肺癌患者,在无肺内、肺门淋巴结转移的情况下,仍然有纵隔淋巴结转移可能,并且更易发生单区域纵隔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