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经狭叶柴胡悬浮细胞系分离的原生质体用强度为 2 60 μW /cm2 紫外线照射 0 ,1 ,2 ,3min后 ,与石防风原生质体在PEG诱导下融合 .对融合再生的 56个单细胞克隆进行杂种形态学、染色体、同功酶分析表明 ,其中的 34个为体细胞杂种细胞系 .5个杂种愈伤组织 (不对称融合产物 )在培养 1 2个月时再生出完整小植株 .  相似文献   

2.
川西獐芽菜原生质体用强度为260μw/cm^2紫外线照射1、2、3min后,与狭叶柴胡原生质体在PEG诱导下融合.对融合再生的46个单细胞克隆进行杂种形态学、染色体、同功酶分析,结果表明,它们中中有32个为体细胞杂种细胞系.11个克隆在3个月时再生出完整小植株.  相似文献   

3.
以小麦杂24-2(Triticum aestivum,cv.24-2)花药来源的愈伤组织分离原生质体作受体;簇毛麦(Haynaldia villosa)幼胚来源的愈伤组织原生质体经220μW/cm^2紫外线照射30s作供体,作PEG法诱导融合,最后获得再生愈伤组织。以融合再生的4个最先长大的细胞系进行染色体,同工酶和RAPD分析。结果表明,这些细胞系均为体细胞杂种,RAPD技术可作为小麦体细胞杂种  相似文献   

4.
以小麦杂242(Triticumaestivum,cv.242)花药来源的愈伤组织分离原生质体作受体;簇毛麦(Haynaldiavilosa)幼胚来源的愈伤组织原生质体经220μW/cm2紫外线照射30s作供体,用PEG法诱导融合,最后获得再生愈伤组织.对融合再生的4个最先长大的细胞系进行染色体,同工酶和RAPD分析.结果表明,这些细胞系均为体细胞杂种,RAPD技术可作为小麦体细胞杂种早期鉴定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柴胡与高寒藏药-川西獐芽菜科间体细胞杂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川西獐芽菜原生质体用强度为 2 6 0 μw/cm2 紫外线照射 1、2、3min后 ,与狭叶柴胡原生质体在PEG诱导下融合 .对融合再生的 4 6个单细胞克隆进行杂种形态学、染色体、同功酶分析 ,结果表明 ,它们中有 32个为体细胞杂种细胞系 .11个克隆在 3个月时再生出完整小植株 .  相似文献   

6.
川西獐牙菜(Swertia musstii Franch)原生质体经260μw/cm^2紫外线照射30s、1min、2min、3rain后,与胡萝卜(Daucus carota L.var.sative DC)原生质体在PEG诱导下融合.融合再生的110个单细胞克隆形态学、染色体、同功酶分析表明,35个含有酯酶及/或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双亲特征带,部分杂种产生新带,染色体数目多为16-18,确证它们为体细胞杂种.  相似文献   

7.
普通小麦与玉米的体细胞杂交再生完整植株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从小麦济南177制备得到两种原生质体,一种来源于具有一定分化能力的愈伤组织但其分裂能力较低;一种来源于生长迅速的悬浮细胞但不能分化,将二种原生质体混合,共同作为受体与经过紫外线(UV)照射的玉米(Zea mays L)原生质体在PEG诱导下融合,培养后获得再生克隆并进一步分化为植株,而它们单独与玉米原生质体融合均不能再生植株,通过染色体、同工酶及5SrDNA分析及生长习性分析证明再生植株均为体细胞杂种。  相似文献   

8.
BYDVCP基因转化小麦原生质体及转基因植株再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与PEG介导的直接转基因方法相结合,使高频率分裂的小麦济南177悬浮细胞系原生质体与具有分化能力的小麦济南177胚性愈伤组织原生质体融合,形成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融合细胞;同时,利用PEG对原生质体的直接转基因作用,将带有抗病基因的质粒P^pp15与带有抗性选择标记基因的质粒P^BlAetSN导入融合细胞中。经抗性筛选获得抗潮霉素的阳性克隆并再生植株。对再生植株作PCR检测表明,  相似文献   

9.
酵母嗜杀质粒融合转移──Ⅰ.融合转移系统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嗜杀酵母ERR1和啤酒生产酵母AS2420出发菌株,建立了供体菌MK2-3:K+R+Leu-ρ+(n)和受体菌AS2420-1:K-R-leu+ρ°(2n).对原生质体制备再生条件的研究结果表明两株菌的原生质体制备条件不尽相同;同一菌株原生质体形成与再生的最佳条件也不相同.有利于融合再生的原生质体制备条件是MK2-3:菌龄30h,蜗牛酶解量30g/L酶解时间30min,此时原生质体形成率为80%,而再生率达17.1%,这些条件对嗜杀活性无影响,再生菌落的嗜杀活性率达100%;而AS2420-1;菌龄24h,蜗牛酶量20g/L,酶解时间30min,原生质体形成率为81%,再生率为18.1%.对四种渗透压稳定剂的再生效果实验表明甘露醇效果最佳,氯化钾次之,考虑到廉价,氯化钾是很好的代用品,在30%PEG6000及Ca2+条件下进行原生质体融合,融合率可达8.9×10-6,对其中的融合子MAR4的遗传性状及嗜杀活性的稳定性检测,DNA含量及细胞大小测定,dsRNA质粒的提取及电泳结果分析和发酵性能测定,结果表明融合子MAR4具有较高的嗜杀活性并可以稳定遗传,有与供体菌MK2-3嗜杀质粒dsRNA相同的电泳行为,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热带假丝酵母野生株1045及其突变株SD1的原生质体分离、电击诱导融合的诸条件以及融合子的再生。得出了原生质体的最佳生成条件。用999kHz,240~400 V/cm的高频交变电场使原生质体横向电泳形成珠串,以脉宽 40 μs,幅值 1600~2 800 V/cm的直流脉冲可使原生质体融合,净融合率达65%。采用较低幅值的多个脉冲有利于融合。电击液中加入CaAc场、MgAc2及白蛋白可大大提高融合率,用光刻镀金方法设计了适用于微生物的多电极融合小室。对膜融合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青苗碱谷与高冰草的体细胞杂交及杂种性质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高冰草(Agropyrom elongahan Host Nevski)原生质体用强度为380μW/cm^2的紫外线分别照射0s、30s、1min、2min后作为融合供体;而未经射线处理的青苗碱谷(Setaria italica Beaur)原生质体作为融合受体,利用PEG方法诱导融合.对再生克隆进行形态学和染色体观察,并用同工酶、RAPD、5SrDNA间隔序列和叶绿体微卫星DNA(SSR)进行杂种性质鉴定.结果证明融合产物具有双亲基因组,高频率地形成了体细胞杂种。  相似文献   

12.
报道两种基因型小麦昌乐5号和山农587胚性悬浮细胞系的建立和原生质体再生植株。小麦昌乐5号和山农587的胚性愈伤组织继代一年以后形成部分颗粒状和粉粒状结构,可用于悬浮培养。当分散好、生长快的胚性悬浮细胞系形成后,即可作为原生质体培养的材料。较长时间的悬浮培养容易使材料的胚性丧失,昌乐5号的胚性悬浮细胞系20天左右建成,其原生质体再生植株的频率为14/10~5(再生植株数/植板的原生质体数);而山农587的悬浮培养物需5个月以后才能用于原生质体培养,其原生质体再生植株的频率仅为4/10~6。  相似文献   

13.
BYDV CP基因转化小麦原生质体及转基因植株再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与PEG介导的直接转基因方法相结合,使高频率分裂的小麦济南177悬浮细胞系原生质体与具有分化能力的小麦济南177胚性意伤组织原生质体融合,形成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融合细胞;同时,利用PEG对原生质体的直接转基因作用,将带有抗病毒基因(BYDVCYgene)的质粒Ppp15与带有抗性选择标记基因的质粒严PBlActSN导入融合细胞中.经抗性筛选获得抗潮霉素(Hm)的阳性克隆并再生植株.对再生植株作PCR检测表明,CP基因已整合到转化植株的基因组中并稳定表达.  相似文献   

14.
普通小麦(TriticumaestivumL.)济南177原生质体和经紫外线照射的高冰草(Agropyronelongatum)原生质体用PEG法诱导融合,形成杂种植株,但未能正常结实.杂种植株经子房诱导产生可育F0代;将F0代产生的4粒种子播种后产生F1代植株,对由其产生的F2代4个株系进行田间观察和室内考种.分析表明,F2代植株的表现型及产量性状均明显优于亲本小麦.田间穗行、株系表型稳定,具有抗寒、茎杆硬、抗倒伏等优良性状.在分蘖数、单株粒重及千粒重等产量性状上亦有明显优势,此研究为培育体细胞杂种优良小麦品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通过紫外诱变获得两株稳定的黑曲霉营养缺陷型Mu2(Met-)和D12(Cys-),并首次证实低温黑暗保存数小时对黑曲霉突变株具有稳定作用。系统地研究了菌龄、渗透压稳定剂、温度、酶的浓度和酶解系统等因素对黑曲霉原生质体形成的影响.采用2%溶壁酶加0.5%纤维素酶,获得了大量的原生质体。在显微镜下观察原生质体形成和再生过程, Mu2和 D12再生率分别为 54%和 33%。原生质体在正弦交变电场(1MHz,450 V/cm)作用下形成珠串,在高压电脉冲(强度 9.0 kV/cm、时程 25 μs)触发下,发生融合。  相似文献   

16.
普通小麦济南177原生质体和经紫外线照射的高冰草原生质体用PEG法诱导融合,形成杂种植株,但未能正常结实。杂种植株经子房诱导产生可育F0代;将F0代产生的4粒种子播种后产生F1代植株,对由其产生的F2代4个株系进行田间观察和室内考种。分析表明,F2代植株的表现型及产量性状均明显优于亲本小麦。田间穗行,株系表型稳定,具有抗寒、茎杆硬、抗倒伏等优良性状。在分蘖数、单株粒重衣千粒重等产量性状上亦有明显优  相似文献   

17.
植物细胞融合的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述了原生质体分离和培养的影响因素,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原生质体培养与融合及杂种细胞、筛选和鉴定的动态。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酶解时间、酶解温度、渗透压稳定剂和预处理剂对酿酒酵母A001与克鲁维酵母Y034原生质体形成时间与再生的综合效应.统计分析表明,在2%蜗牛酶,菌龄为对数生长期时,影响原生质体形成的主要因素是酶解时间、酶解温度,且两者存在交互作用.影响原生质体再生的主要因素是渗透压稳定剂.确立了实验菌株原生质体形成与再生的最佳匹配条件  相似文献   

19.
杨树体细胞融合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为克服有性杂交障碍,利用原生质体电融合技术开发杨树体细胞融合研究。本研究选择杨树不同种或无性系分离原生质体,并应用IOA和X-射线分别对融合双亲处理,使其失去分裂能力,筛选杂种细胞,并探索杨树原生质体融合的最适电场参数与培养条件,建立杨树体细胞电融合体系。首次得到了美洲黑杨+胡杨、青杨+胡杨、美洲黑杨+青杨等体细胞杂种愈伤组织。其中美洲黑杨+胡杨、青杨+胡杨、美洲黑杨+青杨等体细胞杂种愈伤组织。其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酶解时间、酶解温度、渗透压稳定剂和处理剂对酿酒酵母A001与克鲁维酵母Y034原生质体形成时间与再生的综合效应,统计分析表明,在2%蜗牛酶,菌龄为数生长期时,影响原生质体形成的主要因素是酶解时间、酶解温度,且两者存在交互作用,影响原生质体再生的主要因素是渗透压稳定剂,确立了实验菌株原生质体形成与再生的最佳匹配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