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血液透析中的血管通路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管通路问题是当今血液净化疗法所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血透患者因血管通路的并发症而住院者占整个透析患者总住院率的1/4。随着老年透析患者,合并其它严重病情(如糖尿病等)的增加,可供建立血管通路的条件将越来越困难,而患者维持性透析的长期生存完全依赖于良好的血管通路。本文就近几年来血管通路方面的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53例老年慢性肾衰患者血液透析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53例老年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采用血液透析治疗的临床资料。认为虽然老年是不可否认的高危因素,但血液透析疗效肯定,故早期接受血透治疗为宜。心血管疾病及感染是老年透析患者的主要并发症和死亡因素。建立良好的血管通路是保障老年患者长期透析的必备条件,应用钛环作动静脉内瘘对老年患者较适宜。此外,合理的营养是提高老年患者生存率不可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永久性带涤纶套双腔管在老年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高龄透析患者越来越多,老年人血管通路的建立及维护日益受到重视[1]。作者观察了65例均为自身血管条件差,无法行动静脉内瘘手术或多次动静脉内瘘手术失败,且又无法行腹膜透析(或拒绝腹膜透析)的老年患者,其永久性带涤纶套双腔管的建立及使用情况,现分析  相似文献   

4.
随着尿毒症患者的逐年增多,血液透析已经成为肾衰竭患者的重要选择之一,建立并维护稳定可靠的血管通路成为透析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由于高并发症率、预期寿命的缩短和生存质量的下降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老年尿毒症患者透析血管通路的建立和选择较青年人更为复杂,本文着眼老年人血管的特点及中心静脉留置导管、自体动静脉内瘘及移植血管搭桥瘘几类血管通路在老年人和青年人中使用的差异性,对老年人透析血管通路的选择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5.
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选择和并发症的诊治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选择和并发症的诊治汤兵关键词血液透析;血管通路选择;并发症血管通路对透析效果和患者长期存活率有着重要影响。随着血液净化疗法的迅速发展,老年透析患者的逐年增加,以及原发疾病的变迁,血液透析血管通路日趋复杂。现就血管通路的建立和选择,以...  相似文献   

6.
伴有外周血管病变的尿毒症患者血管通路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66年,Brescia等发明了腕部建立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的方法,并不断完善手术方式,基本解决了血管条件较好的患者行维持性血液透析(HD)的血管通路问题。上世纪70年代之后,终末期肾病患者中糖尿病(DM)、高血压和65岁以上老年患者逐渐增多,90年代这些患者几乎占新进入透析者的50%[1],这些患者通常不考虑行肾移植,与此同时,随着透析技术和医疗水平提高,HD患者的寿命延长,外周血管病变也更为突出,其血管通路的建立向临床医生提出了挑战,本文简述合并严重血管病变的尿毒症患者建立HD长期血管通路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1 …  相似文献   

7.
我国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数量日益增多,而糖尿病、老年、长期透析使血管耗竭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有效的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由于自身血管条件的限制,人造血管因与组织相容性较好,已成为血管代用品。我科收治了一例有罕见复杂血管条件的患者,因深静脉多发血栓,行股动、静脉人造血管移植搭桥手术后予以透析治疗。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了应用聚氟四乙烯人造血管和异体大隐静脉为4例不宜常规做永久性内瘘的患者建立了透析通路.术后瘘管无栓塞、出血、感染,仅移植部位出现水肿.移植术后3周即开始做血透,流量良好.我们认为用移植血管建立的永久性血透通路,是妥善解决无适宜自身血管做内瘘的尿毒症患者透析通路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9.
老年患者为终末期肾病(ESRD)的主要群体,且多数同时患有糖尿病及高血压等合并症。ESRD的主要治疗手段为肾移植和血液透析,由于肾源匮乏,现阶段仍依赖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建立是维持血液透析治疗的首要条件,国内外的血管通路指南都将自体动静脉内瘘(AVF)作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首选血管通路。AVF具有使用周期久、并发症少的优点。而老年患者由于血管钙化、内膜增生和外周血管疾病,建立AVF困难,后续AVF也常存在失功状况,需进行干预补救。由于前臂血管资源宝贵,大多数专家认为AVF的建立原则为先前臂远心端血管,后近心端血管。本文认为对于血管条件不佳的老年患者可优先建立前臂近心端血管通路,具有较前臂远心端内瘘成熟期提前、首次穿刺成功率高及2年的内瘘通畅率高的优势,为血管外科医师在老年ESRD患者建立血管通路方面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发展,高龄透析患者数量日益增多。血管通路是透析患者的生命线,但高龄患者血管通路的选择和建立都较困难,围术期及术后并发症多,远期通畅率较低,长期维护过程中存在诸多挑战。本文通过分析1例我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诊治过程,探讨高龄患者血管通路的特点以及有效的干预措施,为后续血管通路的建立和维护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1.
<正>透析患者人群逐步进入老龄化~([1]),据报道,美国>75岁的老年终末期肾脏病患者2000~2013年增长了44%,远远大于20~44岁(增长率为14%)和45~64岁(增长率为19%)~([2])。我国近10年内的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仍主要以动静脉内瘘(AVF)为主,同时长期性中心静脉导管(CVC)也得到了广泛应用,透析用血管通路出现多元化趋势,在这种背景之下,老年患  相似文献   

12.
胡昭  杨向东 《山东医药》1999,39(6):42-42
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需行透析治疗。透析时机宜稍早于非糖尿病患者,有人推荐以血肌酐530~710μmol/L为指标。1血液透析透析前4~6周首先建立血管通路,如体内动、静脉瘘,钛轮钉吻合内瘘,血管移植建动、静脉瘘等。理想的血管通路要求血流量达100~3...  相似文献   

13.
王爱兵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4):3077-3078
老年人由于各脏器功能减退,血液透析透析中发生的并发症较多,特别是心血管并发症等治疗相对困难,且易反复。顺利进行血液透析的首要条件是建立良好的血管通路。永久性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已逐步成为外周血管耗竭维持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一种方法,在老龄患者中具有良好应用前景。本研究观察不同永久中心静脉置管方式在老年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4.
人造血管透析通路的建立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于因自身血管条件差或其它原因而不能建立理想自身血管内瘘的维持性血透患者,我们采用聚甲氟乙烯人造血管(polytertrafluoroethylene)为这类患者建立了永久性动静脉血管透析通路,并应用于临床取得满意效果。人造血管内瘘具有组织相容性好、通畅率高、血流量大、穿刺方便和使用时间长等特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永久性血管通路在五年以上透析后血流量大小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永久性血管通路透析五年以上患者88例,其中实验组为血管通路血流量≤300 mL/min患者45例,对照组为血管通路血流量在300~500 mL/min患者43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透析,并对两组患者并发症、血红蛋白、尿素氮、血肌酐、白蛋白、残余肾功能等生存质量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透析后,实验组尿素氮和血肌酐水平高于对照组(24.87±7.97 mmol/L和675±232μmol/L比17.34±9.53 mmol/L和368±243μmol/L;P<0.05),实验组血红蛋白水平(70.62±12.03 g/L)低于对照组(76.03±13.05 g/L;P<0.05),两组白蛋白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残余肾功能降低了90.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6.4%。在对狭窄治疗后再狭窄机会以及血液再通时的流速比较中发现实验组明显差于对照组(P<0.05)。结论永久性血管通路进行透析且血管通路血流量≤300 mL/min的患者在透析过程中应当注意身体机能的变化,在适当的时机应调整透析方案,增加透析频率和对并发症的预防,提高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合并糖尿病的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构建透析后生存时间的预测列线图。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016年186例合并糖尿病的MHD患者信息,应用COX模型筛选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并根据COX回归结果构建死亡风险列线图。结果:186例患者1年、2年、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8.7%,74.2%,64.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病程、心血管疾病、血管通路、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为影响合并糖尿病MHD患者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据此建立死亡预测列线图,一致性系数为0.670(95%CI 0.604~0.737)。结论:基于糖尿病病程、心血管疾病、血管通路、eGFR四个因素建立的糖尿病MHD患者透析后生存预测的列线图有助于个体化预测预后,针对性地治疗预后较差的糖尿病透析患者。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院采用颈内静脉置管技术为40例临床急诊透析和诱导透析患者建立临时性血管通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终末期肾衰竭患者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血管通路的建立,一条好的血管通路,能够延长患者的生命,减轻患者的痛苦,并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老年患者建立自体内瘘的困难较多,而由于患者自身血管条件、血管内膜增生、反复穿刺、吻合口狭窄、低血压等原因造成瘘管流量不足,导致血栓形成是动静脉内瘘(AVF)失效的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血管通路影响着维持性血透患者的透析质量、生活质量及医疗费用等 ,定期测量血管通路血流量可以早期发现血管通路问题而予以相应处理 ,可减少血管通路失功的危险。为探讨血管通路再循环的测量方法 ,本组资料尝试应用血透再循环及稀释原理对 13例维持性血透患者进行血流量的测量。临床资料1.对象与方法 :维持性血透患者 13例 ,男性 8例 ,女性 5例 ,平均年龄 5 1.3岁 (2 7~ 72岁 ) ,透析年龄 3个月~ 10年 ,平均 5 .6年。透析剂量为 10~ 12h/周 ,血管通路均为自体内瘘 ,为前臂头静脉、桡动脉端端吻合 ,除 1例为钛轮钉吻合外均为缝合吻合术…  相似文献   

20.
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期患者需要长期透析时,血管通路的选择非常重要,如果自身血管条件不好,通常会选择采用带袖套的中心静脉导管(TCC)建立血管通路。其中TCC要从同侧肩峰端打一隧道至同侧颈内静脉,利用现有器械打通此隧道临床上有诸多不便。本院将自制隧道针应用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