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TY120推土机损伤分析是TY120推土机损伤评估与修复的必要前提,立足于TY120推土机损伤分析的特点及重要性,介绍了TY120推土机传动系统利用基本功能项目分析、损伤模式及影响分析、损伤树分析、损伤定位分析等技术进行损伤分析的过程,阐述了各技术分析过程中相互支持的关系,说明了它们在损伤评估系统中的应用.指出了分析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
基于模态应变能的海洋平台损伤定位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针对海洋平台等大型复杂土木工程结构,研究了基于振动响应测试的结构损伤诊断方法。采用特征系统实现算法,仅利用输出响应进行模态参数识别,基于模态应变能的变化来进行损伤定位。为了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制造了钢质导管架式海洋平台模型,进行了振动台试验。模型预先在某些典型构件处设置了法兰连接件用来模拟损伤,针对斜撑构件测试了多种单损伤和两损伤工况。针对各种损伤工况进行了模态识别和损伤检测,试验结果表明,基于输出响应的模态应变能法进行斜撑损伤定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针对滚动轴承前期故障特征信息微弱且易受噪声影响,导致轴承故障损伤程度难以判断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三阶累积量对角切片谱和灰色关联理论的新方法,来获取轴承故障部位以及损伤直径大小。利用三阶累积量对角切片谱抑制高斯噪声以及能够识别二次相位耦合信号等特性,判断出轴承故障部位信息;利用灰色关联理论对三阶累积量对角切片数据进行峭度指标、脉冲指标以及裕度指标分析,得到轴承前期故障损伤程度曲线图。通过该方法对实际信号进行分析,非常清楚的得到轴承故障部位以及损伤直径大小,表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以及实用性。  相似文献   

4.
利用频率指纹检测板类结构的块状损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一矩形板为例,说明了利用其块状损伤定位的频率指纹并结合结构的有关频率指纹参数可以进行板的损伤定位。损伤位置确定后,利用板在这一位置的损伤程度与板损伤前后的频率变化率的关系,可以确定损伤的程度。数值仿真研究表明了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机械传动系统损伤监测的研究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全面分析总结了国内外目前关于机械传动系统的损伤检测、缺陷识别和故障诊断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指出研究机械传动系统的疲劳断裂、可靠 性和稳定性是当今研究的热点内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系统的损伤和故障进行实时监测和诊断并建立全寿命安全保障体系是今后现代故障诊断和损伤检测理论发展和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针对轻质点阵结构中的脱焊损伤,文中采用高频动态响应特性分析方法,通过测量损伤局部处的共振响应,直接对脱焊点进行定位。基于数值方法计算模拟了轻质点阵结构的高频响应,研究了含多个脱焊损伤的点阵结构在高频段内的固有频率和固有振型。结果显示,损伤处将产生明显的局部共振。在实验验证中提出了采用压电片的宽频激励方式,结合扫描式激光测振仪全场测量,计算得到结构在激励频段的频响函数。通过分析频响函数峰值频率对应的固有振型,准确识别出损伤位置。数值与实验研究结果均表明,对轻质点阵结构的高频响应特性进行模态参数识别,可有效识别定位脱焊损伤。  相似文献   

7.
以板的带状损伤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值计算得到板损伤前后的多阶固有频率,进而可计算出与板损伤程度的大小无关、仅与损伤位置相关的多种频率指纹。通过计算分析发现:在一定的尺度范围内,损伤模型带宽对定位指纹基本没有影响;选取适当的模型,可以得到较为通用的损伤定位指纹;指纹来自于结构多种损伤工况下的统计平均更为合理。最后,提出了几个合理选择损伤定位指纹的一般性原则  相似文献   

8.
以结构共振频率和结构某点的反共振频率为基础,对拓扑优化中的渐进结构优化法应用于结构损伤定位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基于结构共振频率和反共振频率的灵敏度分析,建立了损伤定位的数学模型,提出了利用渐进结构优化法进行损伤定位的策略。针对单一和多处损伤结构,分别给出了损伤定位的数值算例,对不同的损伤结构予以讨论,并准确识别出了损伤位置。结果表明,在已经测得结构损伤前后共振频率和反共振频率的基础上,渐进结构优化法能够在整个结构区域内寻找损伤点,有较好的搜寻效果。  相似文献   

9.
基于应变模态差和神经网络的管道损伤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变模态差对结构微小损伤具有很高的敏感性且对结构损伤处具有较高的定位识别率,故在工程实际中可以利用其对管道进行损伤识别。然而,应变模态差只能定性地反映结构的损伤程度,并不能直接量化损伤结构的损伤程度,故采用神经网络和应变模态差相结合的方法对损伤管道进行损伤位置和损伤程度的识别。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进行模态分析提取管道的应变模态参数,并把管道损伤前后的应变模态差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参数,以损伤位置和损伤程度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出参数,对损伤管道分别进行单损伤和双损伤的损伤定位和程度识别。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应变模态差和神经网络相结合的方法能够准确识别出管道的损伤位置以及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10.
基于小波包变换的梁体损伤识别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由于小波包变换在分析非平稳信号方面较傅立叶变换更为有效,提出了基于小波包变换的能量变化率指标进行损伤识别的方法。首先,将得到的结构响应信号进行小波包分解,然后通过小波包能量变化率指标来进行损伤定位。通过3种不同损伤工况的梁体室内试验证明.损伤指标可以准确地识别损伤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