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挤出-滚圆和流化床包衣法制备硫普罗宁肠溶微丸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支冰芳  郭林群  孔茵 《医药导报》2006,25(9):0942-0944
目的应用挤出 滚圆法及流化床包衣制备硫普罗宁肠溶微丸,并对其性质进行考察。方法采用国产挤出 滚圆造粒机制备硫普罗宁微丸,采用L9(34)正交设计实验优化工艺条件;用微型流化床包衣设备,将微丸包肠溶衣,考察微丸的粉体学性质及不同包衣增重微丸的体外释放实验。结果制得的硫普罗宁微丸圆整度好,大小均匀。15%包衣增重的微丸体外释放比较理想。结论应用国产挤出 滚圆造粒机制备硫普罗宁微丸,工艺简便,制得的微丸质量好,采用适当的包衣工艺,可制得硫普罗宁肠溶微丸。  相似文献   

2.
采用流化床底喷包衣法,对蔗糖丸芯依次包药物层、隔离层和肠溶衣层,制备娑罗子总皂苷提取物肠溶微丸。以微丸上药率、收率、工艺可行性、七叶总皂苷含量及2 h酸中释放量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结合多指标综合评价法优化肠溶微丸处方。照所得优化处方平行制备3批样品,并测得肠溶微丸的平均粒径为665.26μm,堆密度约为0.92 g/mL,脆碎度低于2.5%,总皂苷含量为(101.30±0.79)%。将所得肠溶微丸装入胶囊后进行体外释放度试验。结果显示,该肠溶微丸胶囊的2 h酸中释放量为(5.26±2.25)%,在磷酸盐缓冲液(pH 6.8)介质中45 min时基本释放完全。  相似文献   

3.
挤出滚圆法制备中药复方当归补血微丸及其性质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挤出滚圆法制备中药复方当归补血微丸,研究微丸制备的最佳工艺和处方。方法:用新型的挤出滚圆造粒机制备当归补血微丸;采用单因素考察和正交设计筛选最优处方和工艺条件;考察了微丸的粉体学性质、收率和体外溶出效果。结果:用挤出滚圆技术制备的当归补血微丸圆整度好,大小均匀,收率高,体外溶出迅速。结论:挤出滚圆法可以制备中药微丸。该工艺简便易行,制得的微丸质量好。  相似文献   

4.
本文制备了双氯芬酸钠肠溶微丸型片剂。以丙烯酸树脂EudragitNE30D和EudragitL30D-55不同比例的混合物作为衣膜材料,对不同粒径大小的双氯芬酸钠速释丸芯进行不同增重水平的包衣,并与不同压缩特性和用量比例的缓冲微丸混合,压片。所得的双氯芬酸钠肠溶微丸型片剂在人工胃液中2 h内累积释放百分数<10%,在人工肠液中1 h内累积释放百分数为(83±2.42)%。结果表明EudragitNE30D与EudragitL30D-55以一定比例混合制备得到适合压片的肠溶微丸,硬脂酸制备的缓冲微丸可用于微丸型片剂的制备。  相似文献   

5.
右美沙芬缓释微丸人体内外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右美沙芬缓释微丸在人体内外试验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右美沙芬缓释微丸体外溶出度与体内吸收量之间呈显著相关性(P<0.01)。右美沙芬缓释微丸口服后,体内血药浓度波动小,作用平稳,持久。根据体内外相关方程可推测该药在体内的吸收量,由此可以体外溶出度作为筛选缓释微丸处方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制备雷贝拉唑钠肠溶微丸。方法:采用多功能制粒包衣机制备雷贝拉唑钠肠溶微丸,并且通过粒度分布、脆碎度、含量、有关物质、耐酸力和释放度对雷贝拉唑钠肠溶微丸进行质量探讨。结果:所得肠溶微丸16~24目,质量均一,耐酸力95%,释放度90%。结论:采用离心造粒法成功地制备了雷贝拉唑钠肠溶微丸。  相似文献   

7.
目的制备兰索拉唑肠溶微丸。方法采用流化床包衣技术,以空白丸芯为母核,依次包以主药层、隔离层、中性层和肠溶层,制备成兰索拉唑肠溶微丸,并对处方及工艺进行优化。结果按最佳处方工艺制备的3批兰索拉唑肠溶微丸释放度分别为96.4%、94.8%和94.3%。结论本方法制备的兰索拉唑肠溶微丸,工艺可行,质量可靠。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中柚皮苷和新橙皮苷的体外溶出度。方法:运用HPLC法测定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在纯化水中柚皮苷和新橙皮苷的溶出度,分别用零级动力学方程、一级动力学方程和Higuchi方程对溶出数据进行拟合,并采用相似因子(f2)分析溶出曲线。结果: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溶出过程以一级动力学方程拟合最佳。柚皮苷和新橙皮苷溶出曲线的f2为92.48。结论: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中柚皮苷和新橙皮苷在体外释放动力学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能够从自微乳化微丸中同歩释放。  相似文献   

9.
目的 将中药"白术黄连方"制备成以胃溶微丸和肠溶微丸为基础的结肠靶向胶囊,优化其处方组成和制备工艺,考察其体外释放特性.方法 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法优化微丸的处方组成和工艺参数.用挤出-滚圆技术制备素丸,流化床底喷方式进行包衣,考察隔离衣增重、肠溶衣中聚合物比例、增塑剂用量和包衣增重对肠溶微丸释放行为的影响,并对其...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制备复方盐酸二甲双胍肠溶缓释微丸,并考察制剂体外释放特性。方法:利用底喷式流化床包衣设备,以空白丸芯、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单硬脂酸甘油酯、Eudragit NE30D、Eudragit?L100-55等制备盐酸二甲双胍肠溶缓释微丸;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等制备盐酸吡格列酮胃溶微丸。结果:制备的盐酸二甲双胍肠溶缓释微丸在肠液中缓慢释放12 h,盐酸吡格列酮胃溶微丸在人工胃液中30 min溶出85%以上。结论:优选出的复方盐酸二甲双胍肠溶缓释微丸的制备工艺简单易行,重现性好,有望应用于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应用挤出滚圆法制备中药复方杞芪微丸的效果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采用新型挤出滚圆造粒机行复方杞芪微丸制备并对不同处方微丸的体外溶出度、收率以及粉体化学性质进行考察和分析。结果:3种处方微丸质量和收率均非常理想,处方A微丸质量和收率优于处方B和处方C,随着载药量的不断上升,微丸的流动性和圆整度会出现下降,收率会相应降低。3种处方微丸1小时内溶出度均超过80%,胶囊在40min内溶出度即可达到80%,杞芪微丸具有更佳的溶解度,制剂效果更优。结论:应用挤出滚圆法制备中药复方杞芪微丸具有较高的收率和较好的质量,而且具有非常理想的体外溶出效果,值得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12.
光照对尼群地平固体分散体微丸体外溶出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光照对尼群地平固体分散体微丸体外溶出行为的影响。方法:将以PEG6000、PVPk30、F68和PVPk30/F68为载体的微丸4种尼群地平固体分散体微丸,分别置于日光灯3000Lx、自然光下照射,于0,5,10d取样,通过体外溶出度试验考察微丸中药物的溶出行为变化。结果:在日光灯3000Lx和自然光照射下,4种尼群地平固体分散体微丸的体外溶出速度均有下降,自然光的影响更为显著。几种微丸中,以F68微丸对光的稳定性最好,自然光照10d后药物的60min累积溶出百分率仍在80%以上。结论:可采用F68作为可溶性载体材料制备尼群地平固体分散体微丸,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制泮托拉唑钠肠溶微丸胶囊。方法采用流化床包衣法制备泮托拉唑钠肠溶微丸,将制备好的微丸装入胶囊即得泮托拉唑钠肠溶微丸胶囊。结果胶囊在人工胃液中耐酸良好,在人工肠液中能够迅速溶出。结论该工艺简单易行、重现性良好、生产周期短、成本低、适合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制备盐酸青藤碱肠溶缓释微丸。方法:分别以Eudragit NE30D为缓释膜材,HPMC E5为隔离层膜材,Eudragit L30D-55为肠溶层膜材,采用流化床包衣法制备盐酸青藤碱肠溶缓释微丸,并考察缓释层、隔离层和肠溶层包衣增重对药物释放的影响。结果:制备的肠溶缓释微丸在人工胃液中释放度<10%,人工肠液中缓慢释放8 h。结论:该制备工艺简单易行,重现性好,有望应用于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5.
绞股蓝总甙微丸溶出度及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包衣造粒工艺制成绞股蓝总甙微丸,并将此微丸装入硬胶囊制成胶囊剂。用不同的溶出介质对其体外溶出进行了研究,并对其稳定性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制备地红霉素肠溶微丸.方法采用离心造粒法制备地红霉素微丸,流化床进行肠溶包衣.结果制备的地红霉素肠溶微丸在pH 1.2盐酸溶液中2 h的释放度<10%,在pH 6.8磷酸盐缓冲液中45 min的释放度>80%.结论本方法制备地红霉素肠溶微丸工艺可行,质量可靠.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挤出滚圆法及包衣锅包衣制备盐酸多西环素肠溶微丸,并对其性质进行考察。方法用挤出滚圆法制备了盐酸多西环素微丸,采用单因素考察和L9(34)正交设计筛选最优处方和工艺条件,再用包衣锅将微丸包肠溶衣,考察了微丸的粉体学性质及不同包衣增重微丸的体外释放情况。结果制得的盐酸多西环素肠溶微丸圆整度好,大小均匀,收率高。15%包衣增重的微丸在0.1 mol&#8226;L 1盐酸释放度<10%,在pH6.8的缓冲液中释放度>80%,体外释放较理想。结论该法制备工艺简单易行,重复性好,采用适当的包衣工艺,制得的盐酸多西环素肠溶微丸具备较理想的肠溶特征。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制备埃索美拉唑镁肠溶微丸并对其工艺进行评价.方法:采用流化床包衣法制备埃索美拉唑镁肠溶微丸,按《中国药典》方法对肠溶微丸进行耐酸力和溶出度测定,验证制备工艺的合理性.结果:制备的肠溶微丸在人工胃液中耐酸力良好,人工肠液中溶出迅速而且完全,工艺稳定.结论:该工艺有效地解决了埃索美拉唑镁的稳定性问题且制备工艺简单易行,重现性好,有望应用于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制布地奈德肠溶微丸。方法采用挤出滚圆工艺及流化床包衣法制备了伐他汀钠肠溶肠溶微丸,并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处方进行了优化,考察了微丸的粉体学性质及不同包衣增重微丸的体外释放实验。结果制得的布地奈德微丸圆整度高、收率高、体外释放度好。结论本方法制备工艺简单易行,重现性好,值得进一步的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制备兰索拉唑肠溶微丸胶囊。方法:采用流化床包衣技术,在空白丸芯上依次包以主药层、隔离层和肠溶层,制备成兰索拉唑肠溶微丸,将肠溶微丸装入普通胶囊制成兰索拉唑肠溶微丸胶囊,并考察3批制剂的载药率及在人工肠液和人工胃液中的释放情况。结果:所制微丸圆整度高,外观亮泽,载药均匀、载药率高(平均值在96%以上),包衣效果好;其在人工肠液中45min的体外累积释放率大于(94.3±0.76)%,在人工胃液中2h的释放量小于(6.2±1.6)%。结论:所制兰索拉唑肠溶微丸胶囊工艺可行,重现性良好,质量稳定可靠,具有良好的体外释药性和耐酸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