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分析胸腹主动脉瘤(TAA)腔内修复手术患者术后心理状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21年12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心血管外科接受胸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手术治疗的3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评估患者心理状态,并收集一般资料,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本组380例TAA患者行腔内修复手术后HADS量表的焦虑因子、抑郁因子及总评分均高于国内常模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80例TAA患者术后出现焦虑、抑郁、焦虑合并抑郁检出率为37.89%(144/380)、30.26%(115/380)、17.63%(67/380),心理状况不良率为68.16%(259/38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AA患者术后出现心理状况不良的相关因素为性别、配偶、文化程度、月收入、社会关系、付费方式及术后并发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性别、文化程度、社会人际关系、付费方式、术后并发症与TAA患者术后心理状态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AA腔内修复术后患者心理状态不良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消化系统肿瘤患者抑郁焦虑状况,提出护理干预对策。方法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50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抑郁焦虑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并针对其抑郁焦虑状况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结果 50例消化系统肿瘤患者SDS和SAS总分均值高于国内常模标准分(P<0.05)。不同性别及年龄间SDS和S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文化程度间SD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文化程度间S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化系统肿瘤患者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情感障碍。学历越低者心理负担越重,抑郁评分越高。积极的护理干预对改善患者的抑郁焦虑状态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脑卒中患者家属焦虑状况及应对方式,分析其焦虑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及自制问卷,对120名脑卒中患者家属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脑卒中患者家属焦虑状况高于国内常模(P<0.01);家属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与病人的关系及病人的付费方式均与家属的焦虑程度有关;病人家属多采取积极应对方式,较少采取消极应对方式(P<0.01),积极应对与病人家属焦虑程度呈显著负相关(P<0.01),消极应对与病人家属焦虑程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 脑卒中患者家属焦虑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家属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与病人的关系及病人的付费方式均与家属的焦虑程度有关; 焦虑程度越低,采取积极应对方式越多; 焦虑程度越高,采取消极应对方式越多.  相似文献   

4.
肾病综合征患者心理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调查分析肾病综合征患者的心理状况,为临床心理干预,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调查300例肾病综合征患者心理状况,与国内常模比较,并进行不同性别、年龄和经济收入患者的SAS和SDS总分值比较。结果肾病综合征患者的焦虑总分和抑郁总分均高于国内常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年龄和经济收入患者的SAS和SDS总分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患者焦虑抑郁程度高于男性;随着年龄增大,焦虑抑郁程度减轻;月收入越高的患者,其焦虑抑郁程度越轻。结论肾病综合征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对于存在消极情绪的患者应采取必要的干预性措施,提高治疗依从性,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脑出血意外患者家属焦虑的发生情况及不同情况家属间焦虑程度的差异。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对52例脑出血患者家属的心理状况进行评定。结果:52例脑出血患者家属的SAS评分与全国常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的家属性别、不同医疗体制间家属的焦虑水平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家属的年龄、不同文化程度,家属的焦虑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出血患者家属的焦虑状况较正常人群高,在对患者治疗的同时应同时重视家属的心理指导。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乳腺癌患者配偶的焦虑抑郁状况,分析影响焦虑抑郁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问卷方式,调查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外科110名乳腺癌患者配偶。该问卷由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人口社会学资料组成。结果:乳腺癌患者配偶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分别为43.36%和40.91%。SAS、SDS评分与国内常模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乳腺癌患者配偶常见焦虑、抑郁情绪的相关因素为年龄、文化程度、付费形式、家庭月收入、肿瘤分期等。结论:乳腺癌患者配偶焦虑、抑郁的发生率较高,临床护理中要加强对配偶的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支架介入手术前焦虑和抑郁状况。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4年11月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拟择期行支架介入治疗患者83例,收集其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医疗和家庭状况等一般资料,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测评。结果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术前SAS和SDS标准分分别为(55.49±10.52)分和(56.38±11.48)分,均高于国内常模标准分,差异均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SAS≥50分占92.1%,SDS≥53分占89.3%。女性患者SAS标准分高于男性,而男性患者SDS标准分高于女性;从事脑力劳动与文化程度高的患者SAS和SDS标准分高于体力劳动与文化程度低者,而有医保和家庭和谐患者的SAS和SDS标准分低于非医保和离异丧偶患者,以上各项指标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年龄患者的SAS和SDS标准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术前呈明显的焦虑和抑郁状态,针对不同的人群有必要对其进行个体化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患者早期合并焦虑抑郁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焦虑抑郁状态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汉密尔顿焦虑自评量表(HAMA)和抑郁自评量表(HAMD)对200例2型糖尿病早期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评价焦虑和抑郁患病情况,从不同性别、年龄、经济状况、文化程度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对血糖控制情况、是否合并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等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糖尿病患者HAMD评分(38±9)分、HAMA评分(26±9)与国内常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男女之间、不同年龄段、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及合并其他慢性病及糖尿病并发症患者进行HAMD、HAMA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糖尿病早期患者常存在焦虑、抑郁心理,且受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经济状况的影响,同时血糖控制差、合并有高血压、高血脂及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者,抑郁倾向更加显著;焦虑和抑郁2种负性心理状态易同时并存。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手外伤患者心理状况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方法:选择骨外科手外伤患者62例,作为研究组,并与国内常模进行对照,采用MCMQ医学应对问卷、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以及SDS抑郁自评量表分别对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作具体的调查和分析,从而分析手外伤患者心理状况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结果:1研究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SAS)以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都比国内常模要高,两者之间比较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经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应对方式,研究组患者面对评分比国内常模要低,而回避评分和屈服评分则显著的高于国内常模,两者之间比较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手外伤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和屈服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P<0.01),而和回避、面对并无相关性(P>0.05);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和应对方式的各维度无相关性(P>0.05)。结论:手外伤患者的心理状况和应对方式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医护人员应该对患者做出有效的引导措施,改变其不良的应对方式和心理状况,使其用积极应对方式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促进病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首次接受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病人对胰岛素的认识及焦虑情况调查,找出其存在的问题,为临床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156名首次接受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及问卷形式调查胰岛素治疗相关知识的认识,并用SPSSⅡ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型糖尿病病人焦虑总分与国内正常常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付费间对2型糖尿病病人的焦虑得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51%患者对胰岛素缺乏基本认识,认为胰岛素治疗意味着病情加重;63%患者不愿意一辈子都打针,对胰岛素注射表示担忧;近30%患者认为注射胰岛素影响社交.结论:首次接受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病人普遍具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充分认识到首次接受胰岛素治疗对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影响,消除患者对胰岛素治疗的误解,及早接受胰岛素治疗,提高胰岛素治疗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激光减压联合胶原酶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方法 对7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围手术期护理和加强康复期的功能锻炼指导.结果 7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穿刺成功,术后1年随访,未见神经损伤、热聚损伤、椎管内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熟练地手术配合,加强术后护理能有效预防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椎间盘切吸术、胶原酶溶解术以及两法联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文对12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适应证分别选择经皮腰椎间盘切吸术、胶原酶溶解术以及联合治疗,按手术方法分3组(即切吸组A组,溶解组B组,联合组C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椎间盘切吸组总有效率87.7%(50/57),胶原酶溶解组总有效率85.4%(35/41),联合组总有效率92.3%(23/25)。结论:经皮腰椎间盘切吸术联合胶原酶溶解术是目前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胶原酶溶核术联合硬膜外注药术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颈、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06例,采用胶原酶溶核术联合硬膜外注药进行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12个月时采用疼痛强度评分(VAS)评估疼痛程度,并观察治疗前后临床体征变化。结果显效、有效、好转、无效率依次为82.0%(333/406例)、9.4%(38/406例)、5.7%(23/406例)、3.0%(12/406例);与治疗结束,PN相比,治疗后3、12个月时VAS评分下降;51岁以上年龄组疗效较其他年龄组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胶原酶溶核术联合硬膜外注药术是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疗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臭氧髓核消溶术(A组)、后路开窗髓核摘除术(B组)以及胶原酶化学髓核消溶术(C组)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和后期效果。方法采用统一的病例选择和疗效标准,对185例患者(其中A组60例,B组63例,C组62例)进行分析,比较3组治疗后评分和优良率。结果A组治疗后评分和优良率明显高于B组和C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B组高于C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椎间盘突出症不同治疗方法中,臭氧髓核消溶术和胶原酶化学髓核消溶术明显优于开窗髓核摘除术,具有基本无创的优点。而开窗髓核摘除术相对而言创伤较大,对脊柱的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臭氧髓核消溶术是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方法中最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腰硬联合针与7号8~10cm细针(腰穿针)在臭氧加胶原酶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溶盘术中的应用比较。方法将60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在CT引导下采用腰硬联合针穿刺,侧隐窝入路注射臭氧加胶原酶溶盘(n=30);B组在CT引导下采用腰穿针穿刺,侧隐窝入路注射臭氧加胶原酶溶盘(n=30)。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第5天VAS变化、治疗后1~12个月总疗效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前、治疗后第5天VAS、治疗后1~12个月总疗效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1)。结论腰硬联合针注射臭氧加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治疗前、治疗后5天VAS及1~12个月总疗效与腰穿针相似,但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减少,安全性更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远期疗效,对32例病人进行了随访。其中15例将胶原酶400~600U注入病变椎间盘内(盘内注射法);17例将胶原酶600~1200U注入病变椎间盘的椎间孔附近的硬膜外间隙(盘外注射法)。3年随访结果为:优17例、良2例、可6例、劣7例(其中4例又做开放椎间盘髓核摘除术)。优良率59.4%,有效率78.1%,再手术率为12.5%,未发现明显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胶原酶溶盘术后残留症状的分析与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119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胶原酶溶盘术后有残留症状者568例的分析,寻求术后残留症状的处理方法。方法本组有残留症状者占47.65%。其中盘内或盘外或盘内盘外同时注射者,术后残留症状发生率分别是49.40%、51.07%、22.96%。溶盘术后1个月仍有症状者复查CT共138例,椎间盘突出物消失或缩小50%以上者仅占30.43%。术后残留症状的处理:腰痛采用骶管或硬膜外阻滞配合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加针刀松解;神经根痛采用侧隐窝和椎间孔外口注射加针刀松解椎间孔外口;腰骶部僵硬采用棘间韧带、脊神经后内侧支、第三腰椎横突尖周围注射加针刀松解;患肢乏力、麻木采用弥可葆肌注、口服壮骨伸筋胶囊、维生素B1治疗。结果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对各种残留症状的疗效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同时分别对每种类型残留症状在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疗效互相进行比较,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胶原酶溶盘术后残留症状发生率较高,术后残留症状在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各种类型疗效基本相同,残留症状在治疗后3个月疗效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18.
对四种经皮穿刺椎间盘减压术的分析及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莉 《医学综述》2007,13(19):1488-1490
通过对四种微创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常用技术——等离子髓核消融成形术、胶原酶髓核溶解术、臭氧髓核氧化术、激光汽化椎间盘减压术的原理、适应证及禁忌证、疗效评价、穿刺中的注意事项、影像导向设备的选择、并发症的发生及处理进行了总结,并对靶技术(定点溶解)的应用、介入疗法互补等比较先进的技术作了初步探讨与小结,供临床工作者参考、对比之用。  相似文献   

19.
体重指数和血糖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分析496例接受住院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和516例因腰腿痛在门诊就诊的非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因素,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治疗和预防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①对我科2007年1月~2009年12月496例因腰椎间盘突出症而施行住院保守或手术治疗的患者,计算其体重指数、住院期间常规检测血糖,与因腰腿痛在门诊就诊的516例非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体重指数进行比较;②统计分析本组患者的患病情况和体重指数与血糖的关系。结果:①腰椎间盘突出症好发于体重超常者,本组超重加肥胖者占70%,其中男性占39.3%、女性占30.7%;正常体重者占30%,其中男性占15.7%、女性占14.3%。②体重超常合并糖尿病者患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比例为83.3%,明显高于体重正常合并糖尿病者患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比例(16.7%)。结论:体重指数超常和高血糖可能是成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诱因,故控制体重对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的保守或手术治疗效果、预防和降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病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中药针灸配合胶原酶溶核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54例LD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26例)。对照组行常规腰椎间盘胶原酶溶核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针灸治疗。治疗后1、3个月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个月后比较,治疗组VAS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针灸配合胶原酶溶核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期疗效显著,优于单纯的胶原酶溶核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